《和声写作》详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声写作》详析
核心提示:本文针对当代音乐的主流——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可能会有些出入。
什么是―和声写作‖?
和声写作是:在已知旋律的条件下,把和弦材料根据和声法则规定进行科学组合的过程。
这个概念初看起来有些抽象,对它的几个关键词要进行详细解析。
和声写作是针对旋律的,已知了旋律就能正确的得出调式和曲式①。
从调式可以得出―和弦材料‖,从曲式可以确定―终止式‖。
这是和声写作的必备条件之一。
根据旋律选择和弦,表面上看很简单。
实际上是很有学问的一部分。
有这样一种说法―•••小节内所含的音,大多数倾向哪一个和弦就配哪个和弦或乐句中多次出现的音或时值较长的音倾向于哪一个和弦就配哪个和弦‖,笔者认为这不是和声的法则内容,是一种偶然现象的表述,不具有通用性和准确性。
以一个实际的范例可以说明,在半小时前朋友带来一首外文歌曲(不是英文),让笔者修改一下他的和声写作。
它的最后一个乐句很有特点,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以它作为范例。
其中有两小节是:2 –2 - |1 –1•1|•••1=F 4/4 是一首d自然小调歌曲。
主和弦Dm(Ⅰm),如果按上述引号内的说法来确定和弦,在前一小节是Gm(Ⅳm),后一小节是F(Ⅲ)。
这样配和弦是有很大问题的,在后面的论述中会看到Ⅲ级的使用是错误与Ⅳm级使用的不完善。
实际上这两小节的和弦选择有多种:前一小节可选范围:Gm(Ⅳm),C(Ⅶ),Edim(Ⅱ0),Cm(Ⅶ),G(Ⅵ),••••,后一小节也是:F(Ⅲ),Dm(Ⅰm),Fm (Ⅲm),••••。
这些数不清的和弦都是这两小节的和弦候选对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级数是不同的。
那么究竟如何从这么多和弦选中择出正确的和弦呢?
这就要根据―和声法则‖所规定的和弦公式来决定,和弦公式是用级数标记与具体和弦无关。
这样一来每个小节的和弦就确定了,不会产生歧义性。
可能网友会问:在同一个旋律下,有不同的和声写作应如何解释?在同一旋律下不同的作曲家可能使用不同的和弦公式(公式不是唯一的),另一个是不同的作曲家,使用发挥个人风格的―装饰②‖性和弦的不同。
都是在同一主旋律下产生不同和声的原因。
在和声定义中使用了―科学‖一词,是因为―和声学‖是一门科学,是应用于音乐艺术的科学。
这也告诉网友,必须用科学态度,手段严谨的对侍―和弦定作‖。
以上论述说明了和声法则及由法则所决定的和弦公式的重要性。
这些和声法则是历代音乐大师从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典理论,对音乐有权威性,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当然也适用―即兴伴奏‖。
即使是现代和声理论也没有否定这些大师们的贡献而是继承。
按着和声法则作和声,音响效果就动听,各行其是就会病句,错句出现,效果可想而知。
在网上常有对和声的讨论,很少提到―和声法则‖,可能以为人人都是―大师‖,自己的―和声写作‖就是―经典‖。
学习和弦的网友千万不要以为随便几个和弦连一起就是和弦写作。
笔者学习,探讨和声多年,至今仍然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生怕写错了和声歪曲了原有音乐作品(也许笔者太笨)。
―和声写作‖与文学创作对比,那么,和声写作相当于―命题作文‖,这个―题‖就是旋律。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声写作‖要难于作曲,因为它受到―命题‖的约束。
下面介绍例子:一首外国歌曲1=F 4/4 d自然小调最后一句
2 – 2 - | 1 - 1•1 | 7 6 7 1| 6 - - - ||其中:6,7,两个音是低音。
它的前一乐句是不完全终止语句,终止和弦是Dm。
笔者和网友分别完成它的和声写作,过几天在网上笔者详细介绍它的写作过程。
给网友点思考时间。
《和声写作》详析(续)
核心提示:
本文以实例提供―和声写作‖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步骤。
范例中没有使用―装饰性‖和弦,不过,多次的大小和弦的更迭足可以丰富和声色彩。
再来看一下这一乐句:1=F 4/4 d自然小调
2 – 2 - | 1 - 1•1 | 7 6 7 1| 6 - - - ||其中:6,7,两个音是低音。
如果按着―小节内所含的音,大多数倾向哪一个和弦就配哪个和弦‖的方式来和声写作,
很容易得出:Ⅳm—Ⅲ—Ⅴm7--Ⅰm
对应的和弦是:Gm—F—Am7—Dm
运用如此方法每个小节对应一个和弦的结果是有很大问题的。
首先,前两小节Ⅳm—Ⅲ(—Ⅴm7)的使用不符合和声法则,包含了二度的三度进行。
虽然在和声法则中充许使用二,三度进行,但是还有另一条规定:二度三度关系存在较大局限性,仅在某些特定的风格中使用。
不像五度关系那么普遍那么自然。
因此,它们要和五度关系结合使用。
如果按上述和声进行在琴上弹奏音响效果很不好,显得很生硬粗涩。
其次,Ⅴm7的使用也不好,完全可以用Ⅴ7代替。
因为旋律中该小节不含下主音,使用Ⅴ7终止感更好。
那么,去掉第二小节和弦后形成:Ⅳm—Ⅴ7--Ⅰm(Gm—A7—Dm)又如何呢?
表面上看符合和声法则,是正格完全进行(终止)的和弦公式。
这样的和声连接也存在着很大问题,音响效果也不好。
它存在的问题如下:
在前两小节内都是没有音高变化的两个音,而且时值较长(四拍),当Ⅳm(Gm)和弦推进到第二小节时,由于和弦与旋律音会产生二度不协和音程,它的音响效果不能接受。
另一个原因是较长时值音高不变的小节应当变更和弦才能更有旋律感。
因此,这样的和声写作:Ⅳm—Ⅴ7--Ⅰm(Gm—A7—Dm)虽然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从实际效果来讲还是一个病句。
对于这样的和声语句要进行大刀扩斧修改。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增加前两小节的和弦变化密度。
还要考虑到和弦的纵向构成(和弦与旋律音)关系,还要遵守和声法则的和弦横向进行的规则。
初选,Ⅳm—Ⅴ7配第一小节,这两个和弦都包含有旋律音,并符合和弦公式。
Ⅰm6—Ⅵ配第二小节,包含有旋律音并都符合和弦公式,。
前两小节的和声是Ⅳm—Ⅴ7—Ⅰm6—Ⅵ,终止式是Ⅴ7--Ⅰm,用在三,四小节。
由于,二小节的Ⅵ级与三小节的Ⅴ7级不能直接相连(不符合和声法则)。
因此,要在Ⅵ级和Ⅴ7级之间加入一个Ⅳm[注]级和弦做过渡使用,这个和弦放在三小节。
构成了如下和声:
Ⅳm—Ⅴ7--Ⅰm6—Ⅵ—Ⅳm—Ⅴ7—Ⅰm
把它们加在旋律里:
Gm A7 Dm/F Bb Gm A7 Dm
2 – 2 - | 1 - 1•1 | 7 6 7 1 | 6 - - - ||
Ⅳm Ⅴ7 Ⅰm6 ⅥⅣm Ⅴ7 Ⅰm
其中,第三小节的第一个7和1是和弦外音。
Ⅵ—Ⅳm两级的连接符合和弦公式(注意!反过来连接Ⅳm —Ⅵ不符合和弦公式,慎用!)并包含旋律音,A7不要用Am7代替。
为什么用Ⅰm6而不用Ⅰm呢?Ⅰm是原位主三和弦,有很强的终止感。
Ⅰm6的位置不是终止位置,为了弱化终止感。
这样的和声写作,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及色彩和声力度等都较好。
网友可在琴上试
一下,听听音响效果。
这样的和声写作可以直接应用于自动伴奏上。
实际上完成了―电子琴和声写作‖。
如果把它用在合成器(无自动伴奏)或钢琴上,还要把和弦―音型化‖,形成立柱式和弦,分解或半分解和弦之后再用。
这又回归到―指法层次‖,当然―指法层次‖和―和声写作层次‖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笔者不在这里论述具体的弹奏方法。
当然,其它的网友还会有不同的写法,以上的和声写作不是唯一的。
以上叙述多少有些―苦口婆心‖,主要是针对学琴新手。
一旦熟练地掌握了―和声写作‖,就不必作以上的―纸上谈兵‖,―高手‖在弹琴的同时头脑中形成了上述―和声写作‖,―即兴伴奏‖的和弦就是这样形成了。
这篇文章里只介绍了―和声写作‖的概念。
有一个关键问题还没有来不及介绍,那就是―和声法则‖及―由和声法则如何产生和弦公式‖以及具体应用。
网上讨论―指法层次‖的内容较多,甚至把―和声写作‖这样理论性很强的内容也用―指法‖来讨论,而对―和声写作‖论述太少。
笔者呼吁网友们像炒房产一样把―和声写作‖炒起来,让更多网友从―指法层次‖进入到―和声写作层次‖。
V(手示,胜利!)
注:
Ⅳm:法则规定它使用自由度较大,它的前面可接Ⅰm,Ⅶ,Ⅲ,Ⅵ,Ⅱ0;它的后面可接:Ⅱ0,Ⅴm,Ⅰm。
至于Ⅴm到Ⅳm法则规定要―慎用!‖(与大调相类似的法则规定的和弦连接,还有若干与大调不同的没有列出)。
其它的和弦没有这么大使用范围。
如:法则规定,主和弦前面只许接两种级别的和弦,选择范围要小,主和弦的后面可接任何和弦,这个范围很大。
《和声写作》详析(补充)
那位朋友(不是笔者门生也不是注册网友)看了贴子之后得知―和声写作不是唯一的‖,要求用不同风格另写一个。
笔者考滤到有的网友可能也会说或想―SCZ网友就会吹牛,有本事再来一个‖。
基于此笔者决定为该曲另写和声。
同样是最后一句,两者比较并作详细的和声分析,从中了解和声写作思路和理论根据。
作为《和声写作》详析的―后记‖吧!
原来的和声:
Gm A7 Dm/F Bb Gm A7 Dm
2 – 2 - | 1 - 1•1 | 7 6 7 1 | 6 - - - ||
Ⅳm Ⅴ7 Ⅰm6 ⅥⅣm Ⅴ7 Ⅰm
重写的和声:
Gm A7 bB bB7 Em A7 Dm
2 – 2 - | 1 - 1•1 | 7 6 7 1 | 6 - - - ||
Ⅳm Ⅴ7 ⅥⅤ7/Ⅱm Ⅱm Ⅴ7 Ⅰm
和声分析如下:
改动是在第二和第三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共三处做改动。
它们都包含有对应的旋律音。
并且前一乐句的结束和弦是主和弦。
因此,该小节开始用下属和弦Ⅳm是正确的。
Ⅳm—Ⅴ7是合理的。
哪么Ⅴ7—Ⅵ的和弦连接应如何解释呢?
法则规定:Ⅴ7之后只能接Ⅰm级和Ⅵ级之一。
Ⅴ7—Ⅰm是完全终止。
Ⅴ7—Ⅵ是―阻碍终止‖[注],它便终止过程延长。
Ⅴ7/Ⅱm是Ⅱm的离调和弦,是副属和弦,起到―装饰‖作用。
Ⅴ7/Ⅱm不是和声的独立―词汇‖,但是影响和声整体风格。
Ⅵ—Ⅱm—
Ⅴ7—Ⅰm是一个连续纯五度下行的正格和弦进行,也是法则规定的和弦最常用最有力的进行方式。
在Ⅱm的位置上原本应当是Ⅱ0(Edim)和弦,但是该和弦是减三和弦,因此改为Ⅱm(Em)小三和弦。
这两个和弦是―同根和弦‖,法则规定―同根和弦‖功能相同是可以替换的。
关于―扒带‖的概念,超级版主作了详细的解释,笔者明确了它的含义。
笔者对仅仅依靠―扒带‖学习和声的作法一直是持反对态度。
―扒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不理解音乐理论,不理解音乐内含的情况下的一种简单模仿。
如果是新歌还没有―带‖怎么―扒‖呢?对于从事音乐研究进行的―扒带‖还可以理解。
学会了―和声写作‖键盘手自己写和声以不变(的和声理论)应万变(的流行歌曲),那意义更为重大。
那么学音乐是学习―扒带‖还是学习―音乐理论‖读者应当有自知之明。
学习―和声写作‖是有一定难度。
但是完全可以学会。
笔者提到过:亨得尔在大学读的是―经济‖毕业后学习音乐,最终成为音乐大师,和声理论奠基人。
勋伯格没进过音乐学院最终也成为音乐大师。
对于成为大师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学会―和声写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更何况今天的学习条件,网络信息都那么优越。
[注]:法则规定Ⅴ7之后接Ⅵ是因为Ⅰm与Ⅵ功能相仿(同一功能组)。
在钢琴上弹奏Ⅵ级时要重复三音,目的是突出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