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作者:何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1期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难题,成功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结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成功开拓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让中国人民脱贫致富是摆在党中央面前的现实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带来明显改善,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商品市场只提供额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怎样才能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呢?实践证明,走计划经济体制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发展为了谁,当然是为了亿万的中国人民。
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
计划经济时期,人民为了能够过上好日子,一些地区出现了老百姓非法经商的行为。
面对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坚决以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目标,及时调整经济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依靠谁,当然还是人民群众。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苏发展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二、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摘要: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客观价值谈起,浅略的讨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国内外的产生及发展,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并回顾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所走过的弯路与陷入的误区,从而讨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及必要性,及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以来为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贡献。
最后,回归到作为肩负着重大社会主义使命和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的本我问题。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已有许多思想家对社会主义——这一未来社会形态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观点和流派。
在诸种理论当中。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位思想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最为突出和著名。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理论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概括这些内容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原理和原则,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
鉴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理解尚浅,本文谨代表自己浅谈当代大学生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见解及想法。
一. 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人类一直憧憬着这样的社会制度: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
安居乐业。
这种制度,柏拉图称之为“理想国”,孔子称之为“大同”世界,莫尔称之为“乌托邦”,洪秀全称之为“太平天国“……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两次飞跃。
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以前,在无产阶级进入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前,在理论上代表过无产阶级。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0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其次,路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新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奋斗探索的结果。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因此,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时期都要正确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前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者,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
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才能在贯彻执行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才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前进,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挑战就会越多,越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吸收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丰富经验和聪明才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
红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浅谈

红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浅谈摘要: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仁人志士也由此开始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实践。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了改革开放,获得了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时代,坚持和拓展这一道路应把握五个方面: 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个多义词,包括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学号: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首先提出并进行实践应用的,如果成功了,将会是对全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代代人学习和经验所得,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国又一项重要的体制改革。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
而要弄清楚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 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
由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年轻的制度,一直处于探索,实践中,人们对它的本质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邓小平明确指出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数学院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辗转曲折,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在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随着对外开放的经验不断积累,更加确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好中国的唯一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时期、社会主义过渡和所有制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开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首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科学判断时代主题,与时俱进正确分析国情。
最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原则。
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浅谈,分析其特点、挑战和前景,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经济主导地位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经济主导地位的转变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国家的调控起到宏观调控和保障公平的作用。
1.2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共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发展,既保障国家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其他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1.3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而市场调节则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源流向高效领域。
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增长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GDP总量在全球排名前列。
截至202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增长不仅带动了国内就业,也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2.2 收入分配的逐步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积极实施改革和政策措施,逐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工资水平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民生水平。
2.3 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升级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崛起。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浅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几点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底色,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包括中国特色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经济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纯粹的计划经济,而是将市场经济的机制融入了经济管理当中。
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机理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同,它更注重国家的掌控和协调,例如在中国银行业中,央行的职能要求它不仅要监管银行业,还要协调银行业的市场活动。
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模式是中等收入国家中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的大小地区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政府在实现全国统一市场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协调战略。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下,政府为各地区提供了相对均等的发展机会,也鼓励各地区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例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鼓励地方间的经济互动,例如引导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和分公司,以促进区域互补和协调发展。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融合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融合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之一。
在中国,公有制和私有制同时存在,这就要求将两者进行融合,进而提高效率。
例如,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推行了股份制,使得企业逐渐地具有了独立地决策权和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政府也鼓励在私营企业中引入大型社会资本,使得它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
对外开放中国自1978年开放以来,通过对外经济合作和吸引外来投资,逐步取得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也在其独特的经济体系下,对外提供了更多机会。
例如,一系列特色政策和经济区域化的建设,使得来自海外的投资者可以在不同地区投资。
当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外资经验,进而对其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浅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几点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实践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创新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领域重要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在指导经济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分割开来。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不仅要追求高速度和高质量,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强调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还要通过计划和引导来解决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这种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提倡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也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实践经验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经验。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
通过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开展对外贸易,中国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取得了长期的稳定增长。
扶贫攻坚和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也在扶贫攻坚和减贫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通过推行精准扶贫和就业创业政策,大规模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作者:高飞王云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5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一片光明。
事实充分证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位一体;小康社会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06-02“中国特色”这个定语置于社会主义道路之前,已经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这也是党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纲领性概括。
其科学内涵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化,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总结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发展模式,而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逐步把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量少的落后大国,发展成为实力强劲的发展大国,最终成为发达大国。
一、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为了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几百年来,中国各阶层都进行了不懈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宣告失败,有力证明由于自身局限性,单靠农民阶级必然无法走向光明;清朝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封建开明地主阶级的垂死努力也无法改变封建社会归于灭亡的命运;晚清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用血的事实证明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也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
历史证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百年历史的必然选择。
1.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深刻的教训促进我们不断反思与不懈探索。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曲折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不断完善,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
1.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经济试验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纷纷在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兴办了乡镇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活动逐步加速。
1984年开始实行了市场经济方面的实验,通过发行商品交换票券、推行价格双轨制、建立了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领域并立、鼓励个体经济和集体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等一系列试点工作,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方面,不断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就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就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就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表现明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
3.民生改善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就还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
三、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1.经济结构不合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班级:14数本二班学号:20140701012030 姓名:张超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宣告了中华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
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是不完全,所以还要完善。
191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说明了全国胜利解放后解决土地问题及社会经济中存在的成分,即社会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并且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要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与强、强盛。
关键词:经济过度经济发展建设新时期前言:国家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过度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中国吸收前苏联的经验同时与自己的国情相结合在社会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也犯了严重的错误。
当中国从社会危机中度过时由于正确的领导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发展方针是中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正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但是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重要任务。
在经济恢复工作中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革命和生产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1)恢复和发展。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936(国民统治时期最高水平)20%,工农业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均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
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完成了第一项历史任务,而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第二项历史任务被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
2)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
浅谈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曲折路程

浅谈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曲折路程一、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
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
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全社会的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
然而,经过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1978~1991)到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1992~2001)再到2003年至今的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然后,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递增7.9%。
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最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
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更弱。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
本文将从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体现在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价格形成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市场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都是市场化程度提升的有力证明。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还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国经济正朝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业比重提高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还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持续推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
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四、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增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还表现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正经历着由过去的投资驱动增长向消费驱动增长的转变。
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壮大,为消费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潜力。
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浅谈中国发展道路_论文

浅谈中国发展道路论文关键词: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创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论文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试图用”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在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中国模式”一定是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一、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局势的重大因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造品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5,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1万亿元,居世界第6位。
面对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兴起了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热潮。
各个国家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专著、报告大量出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17年5月11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沦文。
该文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叫“中同模式。
”“中国模式”是海外学者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几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来的,用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
多数中国学者也赞同这一主张。
海外学者的研究在有些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些特点,但“中国模式”的提法有值得商榷之处:(1)外国学者对中国模式研究和运用,主要着眼于经济方面,同时又伴有某种政治意味。
其实,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没有揭示中国能够平稳、有序、快速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真正原因。
(2)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发展的标准样式。
把已取得的发展经验叫做“中国模式”,有点拔苗助长,牵强附会之嫌。
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已取得的成功发展经验还有待于长期的和各种环境的检验。
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摘要: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多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基本国情形成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我国结束“十年浩劫”后和“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现代化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一个贯通哲学、社会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指导实践中系统地回答问题,而不是零星回答;是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阶段,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含义和发展趋势。
一、政治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在政治上,这个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日益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不断得到加强。
在这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包括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环境保护、两岸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也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经济在经济方面,新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推行高质量发展,重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动力。
同时,中国经济的成就与发展勃勃到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造成重要影响。
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都在迅速崛起,其发展速度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警觉。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开放的过程中,与世界更为广泛和深入地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文化这个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举措,促进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同时,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得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社会主义发展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成员:
指导老师:
单位: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
正文: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了不少苦头。
毛泽东主席在后来的报告中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方案,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随之而来的“左”倾错误,使得这种探索没有得到前进和发展。
到了邓小平的领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这其中邓小平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随之,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后来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到了江泽民的领导,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得以基本完善。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我们经济飞速发展。
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的自由度也逐步扩大。
潮流和竞争使人和社会加速了运转,优胜劣汰、优化进化程度向纵深发展,思想体系相应形成并得以发扬光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成为必然信条和方向。
与此同时法制普及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完善。
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它会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
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就要生产一些利益空间比较大的商品,最后必终导致供大于求,商品的大量囤积,造成资源的浪费。
为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向产品经济发展,按需生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在现行的社会制度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不论是在国营经济中,还是在集体经济中,理论上都明确要求按劳分配,但在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配而带有相当程度的平均主义色彩。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主席提出反平均主义,把坚持按劳分配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加以强调,使得这个问题得以很大的改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尽管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好的,但具体执行起来,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产生贫富差距。
其三: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使不同的竞争者在收入上有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的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收入。
所以我们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共富。
但如果我们只追求先富,而不管共富必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首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第三,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
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实现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公平分配。
而且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生产力,减小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188.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7.
[3]郭树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J].国际经济评论,1999,05.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徐志宏,秦宣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附:
写作思路:
2008年10月,美国经济危机迅速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中。
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然而,所幸的是,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也能稳步前进。
这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与讨论。
主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