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资料-一轮复习资料生物高考题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①轴胞的重耍能源物质----------------- a葡強稱®RNA的组成成分脱魚核稱
的绘成成分—e核糖
④横物细胞屮車要的储能物质---------- d錠粉
⑤榊物细胞舉的基本组成成分、稱元
⑥动物细胞中乘要的储能物威"『纤维索
四、脂质
1、组成元素:C、0、H、N、P
2、 分类: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类脂、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等,具有维持正 常新陈代谢和生殖
过程的作用。
)
3、 功能:①脂肪: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② 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 胆固醇: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可从食物中获得或在体内合成。
)
注:固醇不属于生物大分子。
④ 性激素:对于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第二性征的激发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⑤ 维生素:可以促进人体对 Ca 和P 的吸收。
注、1、维生素D 能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胆固醇在体内合成的比从食物中吸收的多。
五、蛋白质
1、 组成元素:C 、0、H 、N 、S 、P 、Fe 、Cu 、Mn 、I 、Zn
2、 相对分子质量:高分子化合物
3、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其结构通式是
注: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多种。
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种。
2、自然界中的氨基酸不止 4、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①
②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③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 上不叫氨基酸); 20种,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够成生物。
R 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NH2 )和一个羧基(-COOH ); -NH2和-COOH 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 5、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氨基酸之间由脱水缩合的方式连接成蛋白质。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 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 -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注:1、脱水缩合后的肽键不再是氨基或羧基 蛋白质有关的计算规律: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一肽链数。
6、
7
、
蛋白质分子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造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不同 直接原因:①氨基酸种数不同; 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 注:1、细胞功能不同是由蛋白质结果的不同来决定的。
六、核酸
9、 (核酸控制的)。
②氨基酸数目不同; 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1、组成元素:C 、H 、0、N 、P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 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 RNA 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 基团、腺嘌吟、鸟嘌吟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R I
H.N-C —CCX)H
含氮碱基:A 腺嘧吟G 鸟嘌吟C 胞嘧啶T 胸腺嘧啶U 尿嘧啶
2、 核酸种类:①脱氧核糖核酸( 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
②核糖核酸(RNA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3、 功能:①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②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注:1、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肯定都是
DNA
2、 若是RNA 起遗传作用,肯定没有 DNA 。
3、 细胞质中的DNA 不构成染色体。
注:1、能源物质系列:①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②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③ 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④ 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 ⑤ 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 (A —P 〜P 〜P );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 C H 、O 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 N,核酸必须有
N P 。
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
⑴ 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2)DNA 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遗也 物伸生态系 多样性笫样性统多样性
注:①核酸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②生物体内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所以同一生物体不同。
细胞内的 DNA 虽然相同,但 mRNA 和蛋白质不一
定相同。
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一、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1、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
二氨基酸
脱水缩合舟壮盘曲折柱
--------- 肽链药歸 聚4
J
■酬译 核糖核首酸I RN %
逆转录
I
[转录 H
组咸
*蛋白质
组成
*染色体
肽链空易基酸种类、 间结构 不同
+
数量、排列 顺序不同
+萤白质豊样性-休现:
选择
生物多样性 层次
真就生物原械生扬
注: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
非细胞生物之分)。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金针菇等为真菌)是真核生物。
4、草履虫、变形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
5、虽然原核生物无叶绿体、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
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分子结构: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注:1、“一定的流动性”为物质进岀细胞膜的生理基础。
2、选择透过性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
吸收多上的选择性。
3、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膜。
3、主要功能: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以及分泌、排泄、免疫都有密切关系。
三、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分类: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功能: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条件。
注:1、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含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2、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呼吸)、叶绿体(光合)、核糖体(产生蛋白质)
3、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
4、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5、代谢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有:
四、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2)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3 )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4)有的细胞有2个以上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a核膜:双层膜,允许离子和较小的分子通过。
如:氨基酸、葡萄糖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如RNA。
注:1、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
2、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3、核膜和核孔都有选择透过性。
c、核仁:匀质的球形小体。
特点:①折光性强。
②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3、细胞核的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注:1、但只有保持细胞的完整性,才能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人的成熟红细胞不能生长的原因: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能进行生长所必需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2、只有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细胞核,一些特殊的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3、核孔的数量、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有关,如代谢旺盛、合成蛋白质量大的细胞,核孔数多,核仁较大
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细胞增殖的原因:①受细胞体积和表面积之比的限制。
②维持细胞与细胞核之间的平衡。
③细胞内物质扩散和运输的限制
3、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一周期:分裂间期(90%—95%)+分裂期(5%—10%)
间期:G1 : DNA复制前期
S:DNA复制(数目加倍)染色单体复制(0-4n)
G2:复制后期一一准备分裂
注:1、每个细胞周期必须以分裂间期为起点。
2、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存在细胞周期;成熟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
3、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细胞周期不同。
2、几个概念
①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
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个数数着丝点数目。
③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
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
DNA,每个DNA 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④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⑤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解
后期
极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成为两条子染
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I I »|
末期
① 染色体伸展重新变成染色质状态 ② 纺锤体消失
③ 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 ④ 出现细胞板并扩展为细胞壁
注:、1、DNA 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 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岀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2、赤道板是假想出来的;细胞板是真是存在的细胞壁的雏形。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的一种具体结构,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细胞板向四周扩 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4、㈠DNA 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变化
(二倍体生物)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 数 ()
2C T 4C 4C 4C 4C 4C 〜2C 染色体数(2N) 2N 2N 2N 4N 4N 〜2N
染色单体数 0T 4N 4N 4N 0 0 同源染色体对数 N N N 2N N 染色体组数
2
2
2
4
2
注:①DNA 加倍时期一一间期; ②染色单体形成时期一一间期; ③染色体数目加倍时期 后期;
④染色单体消失的时期 后期;
⑤中心粒加倍时期一一间期(动物细胞)。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相同点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 分裂间期都完成DNA 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2) 分裂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行为的变化规律相同,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不同点
㈡DNA 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1) a T b 、丨T m 的变化原因都是 DNA 分子复制。
(2) g T h 、n T o 变化的原因都是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
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 m T n 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 包括 有丝
分裂前期和中期。
㈢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 三者之间关系
i 染芭体数
h
i
f
1 呂
■ i
j
1 ”
firj 前屮后末 期
期期期期
时期
吋期
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就(个)
.
.n
螺旋化V 着丝点分裂
” A 染色休加倍—
1条染色体 1条染色体 1条染色体 1个DNA 分子2个DNA 分子2个DNA 分了 尢染色单体 2条染色单体2条染色单体
2条染色体
2个DNA 分子
无染色单体
呈染色质形态
呈染色体形态
1、概念: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
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①能够无限增殖(一般细胞分裂50—60次);(癌细胞失去接触抑制的特点,即正常细胞相互接触后,其运动和增殖都会停下来)
②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③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黏著性减少,导致细胞易转移。
3、机理: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人和动物普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
4、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
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注:1、有致癌因子时,细胞癌变的几率升高,但并不是一定发生癌变,无致癌因子时也不是一定不发生癌
变,只是发生的几率较低。
三、细胞的衰老
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阻碍了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三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及代谢速度降低。
注:1、细胞的衰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等同与生物体的衰老。
2、细胞衰老发生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时期,对机体的影响是有利的。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与酶
、酶的发现
1、酶
⑴概念: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⑵来源:所有活细胞,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活细胞中的核糖体。
⑶合成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
⑷作用:生物催化剂,只起生物催化作用。
2、相关概念: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注:1、酶是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
2、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
3、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
4、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酶的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加入fit A囱反应吋间
②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1) 在A 底物中加入酶 A ,A 底物快速减少,说明酶 A 催化底物A 参加反应。
(2) 在B 底物中加入酶A ,B 底物浓度不变,说明酶 A 不能催化底物B 参加反应。
③ 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 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 pH 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 pH 偏高和偏低,
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① 甲、乙两条曲线表明:
a. 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 催化作
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 弱,甚至失活。
b. 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 抑制酶
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 复活性。
②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pH 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
酶促反应速率
最适])H pH
的最适温度
(2) 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3) 在ab 段虽然酶促反应速率下降,但酶的催化效率没有发 生变
化。
①甲图: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
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 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②乙图: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 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酶
促反应速率
反应物剩余戢(相对量)
酶浓度凸]
乙(在底物足量情况下)
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
(1) P a 段由于底物充足,酶是限制因素,
酶促反应速率处于一个最大值水平。
(2) ab 段酶促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底物
越来越少,在ab 段限制因素不是酶,而是底物的量,即底物越来越少,酶促反应速率越 「酶促反应速率
尸
来越慢,当达到b 点时,底物变为0,酶促反应速率也变为 0。
注:1、低温不会使酶失活,遇到适宜的温度,活性可以恢复。
(在底物一定的情况下)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并不影响酶活性。
新陈代谢与ATP
、ATP 的相关内容
1、组成元素:C 、H 、0、N 、P(与核酸的组成元素相同)。
ATP 的结构简式:ATP 是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 —P 〜P 〜P ,其中: 代表磷酸
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A 代表腺苷,T 代表三个,P
2、ATP 的来源
植物 光反应:光能一 皋
J
墮
细菌一呼吸柞用:有机物氧牝分解・能竄 动物
ATP
「热能一散失 化学能]胆用
ADP+Pi J
*磷酸肌酸+ADP 良ATP+肌酸
(1)植物产生ATP 的途径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动物产生 ATP 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和磷酸肌酸的分解。
(2) 热能是有机物氧化分解时与 ATP 同时产生的,热能不能转化为
ATP 中的能量。
(3) 呼吸作用中ATP 的产生速率与02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酶促反应速率
底物浓度[S ]
真菌
①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o
②随0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ATP产生速率随之增加,但当02供应量达到一定值后,ATP产
生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有机物、ADP、磷酸等。
2. ATP的去路
(1) 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ATP中的能量被转移到暗反应所生成的有机物中
(2) 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作为细胞的能量通货,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
主动运输、物质合成、发光、发电等。
注:不要把ATP产生速率与0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画成如右图所示的曲线:
此曲线可表示细胞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随02供给量变化。
ATP的水解实质: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3、ATP的生理功能: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注:1、但ATP并不是细胞内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除此外还有UTR GTR
2、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KJ/mol
3、糖类、脂肪这些有机物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它们只有在氧化时能量释放出来,储存在ATP中才
能被生物利用。
A代表含义的区别
A:腺昔A:腺噤吟
A:腺噪睁脱氧核糖核昔酸A:腺噤吟枝糖核背酸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原因: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生物内部需要稳定的功能环境。
2、过程: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
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 o
3、特点:相互转化过程十分迅速。
4、生理意义: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转化十分迅速,这使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在动态平衡中,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1、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
该反应的是合成酶。
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
(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
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
(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 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
三、ATP的形成途径动物、人: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绿色植物: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
合作用。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四、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1、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3、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从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放岀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注:1、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优点:水绵不仅具有细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的分布在细胞中, 便于观察。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岀了光线和氧气的影响。
3、选用了极细光束照射,并且选用好氧细菌检测,从而能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4、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
1、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2、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 a (蓝绿色)和叶绿素b (黄绿色);
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作用:吸收、传递以及转化光能的作用。
注:1、叶绿素在气温降低时,容易遭到破坏。
所以秋天树叶是黄色的。
2、叶绿体中的色素也吸收其他波段的光,只是吸收量少。
白光中包含各种可见光,光合作用最强。
三、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包括三个过程:光能转换
成电能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
稳定的化学能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
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岀氧
的过程。
2、总反应试:CO2+H2O (CH2O)+O2
=:〒¥;*
]廿:厂苛严
3、主要反应阶段:光反应、暗反应
比较项目光反应暗反应
反应场所叶绿体内囊状结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
能量变化光能----- 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电能活跃化学能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 --------- > [H] + 02C0 的固定:CO+G—2C3
NADPH勺形成:NADP+ + H++ 2e --------------- >C
3 化合物的还原:2G+[H]+ATP —(CH0)+C5
NADPH+H2O
ATP 的形成:ATP + Pi -------- >ATP
反应物出0、ADP、Pi、NADP+、酶C02、ATP、NADPH、酶
反应产物02、ATP、NADPH(CH20)、ADP、Pi、NADP+、H20
反应条件需光不需光
反应性质光化学反应(快)酶促反应(慢)
反应时间有光时(自然状态下,无光反应产物暗反应也不能进行)
4、实质:将无机物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同时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