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古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古文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中国古代天文学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天文学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

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

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大约距今1万年前,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人们就制定了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精确的历法。之后,人们就开始按着这一历法的规

律制度进行富足的农耕生活。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三皇五帝开始,历代帝王都十分重

视对天文农时的观察研究记录。帝王们为了更好地统治

社会,也都先

后制定了历法。伏羲氏发明八卦历《周髀算经》,神农氏(炎帝)遍

尝百草教民稼穑,他“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黄帝则“考室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制定了当时的《调

历》;颛顼“载时以象天”,根据日月星辰等天象,结合可以观察到的

自然物候现象,以正月朔日立春为一岁的开始,“天日作时,人日作

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帝喾也掌握了人间秩序与天时,所以史称

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在孔子所著《尚书·尧典》中写道,尧王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春??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

最早的记录星象物候变化的书是《夏小正》,其中以全

年十二个月为

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人事、农事、气象等方面内容。后来,

人们也曾使用《周易》来推算年、月、节令。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墓中人们发现了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

用蚌壳排成的龙形图,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已开始利用

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及二十八星宿变化来研究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

后来人们将天上星体中二十八星宿分为四大天区,即人们常说的东方

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民谚:左青龙右白虎,上朱

雀下玄武),并称之为四象,每个方向代表一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中游地区居住生活的人们根据客观观察和物候判断,就制定了二

十四节气。一直到了秦汉时期,古人的观测结果才在《淮南子》(公

元132年)一书中得到完整记载,书中指出“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

节,以二十四时之变”。

现在,我们平时对于天气的变化常用“气候”一词来形容,在古

代,人们以“五日为侯,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

四节气,七十二候应”,因此,节气和候应便演化成了“气候”一词。

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使用两千余年来,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

个领域,并衍生出了二十四节气农谚歌,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农谚歌:元旦宜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风有雨病人稀;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人忧。

清明风苦从南至,定识农家大有收;立夏东风少病疴,晴逢初八果生多。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稻秧鲜;夏至风从西北起,园蔬瓜果受磨煎。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中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厄,定是三冬风雪多。立秋无雨实堪忧,万物将来只半收;处暑若逢天大雨,纵然结实也难留。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唱歌好晚禾;只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贵奈如何。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声米价增。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

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伤疫病损百姓。冬至天阴无日色,来年定唱太平歌;初一东风六畜灾,若逢大雪旱年来。但能此日晴明好,吩咐农家放下怀;欲知秧麦花麻稻,不待临时可预查。冬至应在明年岁,清明便识现在麻;谷雨定觉秋收稻,夏去却应栽棉花。若逢金日减其半,土木金水尽到家;水火相逢无收获,君需牢记定无差。

篇二: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

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结合起来,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其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由于古代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节气历史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节气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有了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

节气划分

其实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又根据

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即:(1)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

的过程和程度。(4)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

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