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

一、习得性无助学生

在现实的班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厌学的情绪非常严重,在课堂上几乎不听课,有时睡觉,有时说话,有时做小动作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根本无关的事情,作业很少完成,考试成绩每每滞后,每当教师提问时,他们的回答总是不会,可是每当教师要给他们补课,他们又寻找各种借口进行推脱。他们自卑多疑,行为乖张,时常违规违纪,对教师充满了敌意。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差生,或者也叫后进生或潜能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们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习得性无助概念源自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他们在一次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然后,将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结果,一般的狗都非常容易地学会了逃避电击。可是,实验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甘心趴在地板上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应。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和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干扰和破坏性效应,致使他们消极地接受命运,不作任何的尝试与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随后,心理学家又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人类行为中也会出现。

二、习得性无助的产生过程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获得体验,努力进行反应都没有结果,在这种状况下人会体验到各种失败和挫折。二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三形成“将来结果不可控”的期待。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成果,使人产生了无助感。四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其中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一些自身的智能等稳定因素时,自我评价会降低,活动的动机水平会降到最低点。

三、“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

“习得性无助”学生有如下几个心理特点:

1、追求成功的愿望低,更倾向于避免失败。

“习得性无助”学生常常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他们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反应消极被动,遇到困难时常常选择逃避,在做一件事时总是想着失败的情景,在他们心目中,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希望,他们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很强。

2、内心的自我形象差。

“习得性无助”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很笨,很差。他们认识水平低下,行为荒唐、自我控制能力弱,整天处于浑浑噩噩中,不知所措。他们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容易陷入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失控等误区,对学习毫无信心,与他人相处时,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易引起抑郁的产生。

3、缺乏信心。

信心是一个人成就一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优秀的学生信心强,当他们面临学习困难时,总是把困难当作挑战,因而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习得性无助学生信心差,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毫无信心,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失败;学习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面,并过多地关注学习中可能的失败

和不利的因素,遇到挫折时,总认为自己无回天之力,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4、认知出现障碍。

习得性无助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因而逐渐形成了认为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本来可能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

5、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学生从情绪上看,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容易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四、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教育环境差。

我国目前是“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仍然是教育界的主流,所谓的素质教育只见风声,不见雨点,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在这种形势下,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及格率,优秀率,基本上是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绩效,迫使教师不得不以同样的手段来将学生按分数列出三五九等,所谓的全面发展变质成语数英三科发展,这种应试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很大部分学生被冠上了学习失败者的黑帽,而长期的失败只能导致无助感的产生,它严重地遏制了大部分学生生动的成长,使大部分学生成为少数成功者的陪衬品,牺牲品。恶劣的教育环境是产生习得性无助学生的主要外部原因。

(2)、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

学生的成长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常常面临许多冲突和危机,故而十分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怀和指导。可是,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和出现的心理危机。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的要求,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而一旦失败,又总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和缺点,很少从肯定、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自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主观原因。

人都有一种力求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产生原因作因果分析的倾向。人在体验并认识到失败和挫折后,会对失败和挫折的原因从内、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这样三个维度来进行归因。当把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时会产生无助感症状。所以归因过程对无助感的产生起决定作用。现实中,习得性无助学生在归因模式上存在误区,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这种归因的结果让他产生了无助感,学习中丧失了积极主动性。

四、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鼓励为主、慎用批评。

老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在学生的心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改变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老师首先应该无条件接纳孩子,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态度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