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是害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为什么是害河?
秦为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经常泛滥,历史上黄河是一条有名的害河,黄河下游是著名“地上悬河”、在黄土高原泥沙无限供给状况未变的条件下,黄河洪水“悬剑”依然高悬于华北平原头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暴雨频繁、强度大的特点,导致黄河径流季节变化大,也是导致黄河流域多洪涝的重要原因。1977年内蒙古乌审旗降特大暴雨,降雨中9小时雨量达1400毫米。黄河下游所在黄淮海地区暴雨也相当剽悍,1975年淮河流域降特大暴雨,暴雨中心24小时雨量达1060毫米,洪水造成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垮坝。如果当时雨区稍偏北,黄河下游将面临巨大考验。
当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称悬河。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由于泥沙不断淤积,黄河下游河床每年升高约10厘米,河床每当淤高到一定程度,河水就漫出河槽另寻出路,进而发生决口和改道,如此循环往复,而“善淤、善决、善徒”也成了黄河一大特性。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大的改道26次,决口1594次。地上河易决口与改道,给黄河下游两岸人民造成深重灾害。
从河南孟津到濮阳高村460多公里长的黄河河道,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历史上,黄河三分之二的决口和改道发生在这里。黄河下游这一带叫“口”的地名特多,花园口、柳园口、赵口……每一个“口”,都存留着历史上决口伤痛的记忆。
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呢?”为了确保下游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4次加高培厚黄河大堤,目前大堤平均高度达10米,所用土方可以垒13座万里长城。但岁岁安澜中,“悬河”之危并未解除。目前,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6米,其中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13米。
近30年来,随着沿黄地区用水增加,进入黄河下游冲沙水量减少,黄河主河槽淤积加重,“悬河之中又长出一条悬河”。目前,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出现“二级悬河”,其形态为:“槽高、滩低、堤根洼”:
河槽外高于滩面2~3米,内呈“浅碟状”,而滩面又高于背河地面4~6米,即使发生中小洪水,主槽也难以容纳,在横比降大于纵比降几倍乃至十几倍的不利河道条件下,必然造成重大河势变化,出现横河、斜河,增大了大堤“冲决”和“溃决”的危险。
地上河”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能靠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有决口的可能,且一旦决口,由于两岸海拔更低,水往低处流,就造成全流的改道。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金代中后期更改道夺淮,泥沙淤积改变了淮河水系众多河流的流向,导致淮河流域也成为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
解放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加固黄河大堤,修分洪蓄洪工程,在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调蓄洪水,多次战胜黄河大洪峰,但负面影响却导致黄河下游径流减少、甚至出现断流。2000年,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竣工,发挥调洪调沙作用,彻底改变了黄河下游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