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本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3.创设互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观点。
-例如,在评价朱理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一方从正面阐述朱理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从反面分析其局限性。
4.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朱熹及其思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朱理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选择一个朱熹的经典故事或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朱熹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或《近思录》等著作,选取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通过回顾已学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等,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朱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朱熹的生平事迹:介绍朱熹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a.格物致知:阐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这一观点在古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朱理学的认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勤奋、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样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doc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1.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提交的作业需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确保作业的可读性。
3.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综述,要求涵盖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重要人物、经典著作等,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
2.从教材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化主题,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该主题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3.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流行歌曲、电影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创作与文化主题相关的作品,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展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总结所选主题的文化特点、重要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无答案)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无答案)精品教育.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2)理解: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②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③儒学到明朝中期,以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3)运用: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主要思想的内涵,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查阅图书资料和网上查阅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探究题,学生分组讨论和辩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如何评价程朱理学。

(3)展示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4)搜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及儒学在国外影响的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理念对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采用展示相关材料和名言名句,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课中围绕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孔子思想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以“五步走”策略为教学引子,分解课本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辅之于课外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看——找——论——析——答”的教学相长法四、课时安排:半个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学前寻找各种视频、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并复习初中语文课文——《论语》。

六、教学过程:开篇——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道了所谓的“百家”是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第一步:看(1分钟)播放《孔子》之“舌战群儒”,渲染气氛,吸引学生兴趣。

(1分钟)破题:这是电影《孔子》的一个片段,从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他们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应该取消活人殉葬?既然孔子的态度是主张废除殉葬制度,那他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步:找(1分钟)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

大家翻开课本第五页,看一下资料回放的右边的小字内容,先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前身后,看看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提示: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整理古籍《春秋》,保存先秦文化)。

第三步:论(3分钟)过渡:课本第4页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表示意符,也就是说“仁”字与“人”、“二”两个字有关联。

仁者兼爱,所以“从二”。

(板书“仁”)。

根据分组,讨论并理解和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提示:对于此段材料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你们较为认可的是哪一派的理解呢?1、【汉】郑玄注:重人贱畜也。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3.介绍汉代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引导学生了解汉代思想的多元交融。
4.分析汉代思想大一统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如选官制度、教育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大一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是什么?
2.强调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学生认识历史、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相关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短文需包括以下内容:
3.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4.强化史料实证,培养证据意识:引用丰富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证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5.突破重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a.《中国古代思想史》;
b.《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影响》;
c.《汉武帝传》。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4.家长辅助作业旨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及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体会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三、学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

四、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的出现1、出现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派别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3、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5、百家争鸣的影响:(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的思想(1)孔子a、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至圣b、孔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仁”(核心) 与“礼”仁:a:的含义:爱人b:实现仁的途径:待人宽容;以德为政礼:a: 主张:以德为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 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教育思想: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易错易混]“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教材导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全面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结合微课探究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历史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背景、思想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学情分析思想史部分是必修三的难点,宋明理学由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带有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教师必修借助历史材料、历史表格及图片、视频,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好在高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已经学过哲学理论,基本能够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概念,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的相关哲学概念。

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高中历史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师生互动、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难点:1、全面分析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2、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理解宋明理学的实质——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以2012年28岁的沈某因为骗取高额保险赔偿金而残忍杀害亲生父母一案,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指出沈某的行为泯灭人性,不仁,不义,不孝,令人发指,“伤天害理",实际上是违背人性,违背儒家伦理道德。

提出问题:人性及儒家伦理道德怎么就和“天理”联系在一起呢?(从而进入本节课)【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生解读)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全面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提高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结合微课探究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整体感知历史的能力。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暴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方面的相关内容,启示先生思索〝百花怒放〞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拟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点先生对〝百花怒放〞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效果停止归结。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先生对儒学的存在缘由以及现代儒学复兴状况停止讨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的研讨讨论,让先生感遭到中华民族文明的胸无点墨,培育先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了解,培育先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肉体。

(3)看法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开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并且联络理想,使先生可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拟法,列表法,剖析法2.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念2.难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惹起社会言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味。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不时到其73岁病逝这段阅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阅历停止改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5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2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3商业贸易的繁荣2.4经济政策的演变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1百家争鸣3.2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3.4宋明理学3.5清代的思想启蒙4.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4.1科学技术的繁荣4.2教育的发展4.3科技教育的交流与传播5.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艺术5.1书法艺术5.2绘画艺术5.3音乐艺术5.4建筑艺术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导入: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讨论:分组讨论夏商周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导入:回顾夏商周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讲解: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等。

3.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导入:以秦朝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讲解:详细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3.讨论: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导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
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
2.出示课标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
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4.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变化原因
设问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
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
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
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
原因: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设问一:阅读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依据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l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l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设问二:阅读材料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依据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出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l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l 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都产生过消极影响。

l 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设问三: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l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儒学的现实意义(课堂讨论)
设问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

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
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内容
设问二:(多媒体播放图片:海峡两岸举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答: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
如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设问三:( 多媒体播放图片: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孔子学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儒家思想在营造良好的国际关系方面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礼尚往来
人怀礼而亲,家怀礼而近,国怀礼而和
设问四: 在时尚新潮、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可提供哪些借鉴?
答: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巩固习题(略).
四.本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网络:历史课程网历史风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五.学习评价过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表,作为最基本要求,依据学生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第二、三目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课堂讨论:第四目:联系现实,分析儒学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
六.学习效果描述
优点:通过复习,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习题完成的较好.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下能主动阅读相关著作.
不足: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答题技巧掌握不够,以致出现失误,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