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答司马谏议书课型:课内高效阅读课
主备:授课:桂月部执行时间:月日审核:
班级:______ 组名:姓名:_____ ___ 查阅: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流程】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现有著作《临川集》《宋说》。
2、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课前预习
学法提示: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在课本上标注好拼音;组内核对校正注音。
强聒.()卤莽
..()怨谤.()不恤.()盘庚.()胥.怨()
1、再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读准节奏停顿。
2、阅读“知识链接”,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学法提示:掌握作家(国籍、年代、作品成就、社会地位)。
自主学习
一、细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在规定的时间内,积累本课的字词)
1、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强聒.: 视遇厚
..:
..: 具道所以
..: 具道
..: 卤莽
已.明: 辟.邪: 苟且
..: 不恤.: 胥.怨:
非特.: 膏泽
..:
..: 敢知.: 不任
..: 区区
2、通假字:
于反复不宜卤莽
..:不复一自辨.:
故今具.道所以:
3、一词多义:
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故略上报()度义而后动()
事:而议事每不合()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不为生事()则非某之所敢知()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4、古今异义:
而议事每.不合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5、词类活用: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以膏泽
..斯民
6、还有不理解的词语请写在下面,小组内解决。
合作探究
7、语句理解。
学法提示:注意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翻译的“六字方针”,选择合适的途径正确、流畅地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整体感知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是指什么?
3、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交流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会展示什么内容?
2、你将通过何种形式展示?
3、你是否还有问题和疑惑需要提出?
4、你怎么做到在展示中与师生互动,巩固所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知识的生成,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点拨
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把握,难点突破,易错点理解纠正。
巩固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胥( ) 卤( ) 谤( ) 晤( )
2.解释加粗词义。
(4分)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流程】
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合作探究
1、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的谋略,说说文中哪些地方
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谋略?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拓展延伸
1、试想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讲解点拨
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把握,难点突破,易错点理解纠正。
巩固检测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1段:交代写信的。
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