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_杨鹏波

合集下载

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本文对脂质体特点、制备方法、最新进展及其在药剂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总结分析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方法:查阅中国知网、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等主流数据库的文献,并总结归纳。

结果:发现脂质体在药剂领域(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应用广泛,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部分药物已用于临床。

结论: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药剂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递送、靶向、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Liposome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Dan Zhao, school of pharmacy, Pharmaceutics 1302, 3131602034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posomes, preparation methods,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harmacy field, and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of liposome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f mainstream databases such as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Sciencedirect and Web of Science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Liposom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cal medicine, biological products, etc.) and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Some drug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 Conclusions: As a new drug carrier, liposomes have very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Keywords: liposomes, drug delivery, targeting, research progress脂质体是指由磷脂等类脂质构成的双分子层球状囊泡,它将药物包封于双分子层内而形成微型载药系统。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浙 汀 中 医 药 大学 学 报 2 0 1 3体 的研究新进展
杨鹏 波
张华
山东 中医药 大学
济南
2 5 0 3 5 5
摘要: 1 日的1 综述 脂 质 体 的 应 用 和研 究进 展 , 为 药物 制 成 脂质 体 提 供 更 多的 选择 f 方法】 查 阅 近 几年 国 内相 关 的 文献 资料 并 总结 脂 质 体 在 各 方面 的 应 用、 新 的 制备 方法 和 修 饰 方 法及 其 各 自的 优 点 . 【 结 果l 从脂质体的的应用、 制备方法 、 修饰 、 质 量评 价 等 方面 , 可 看 脂质 体 与生 物 膜 有 着极 好 的 相
容性, 作为载体有很 大的优势 , 修饰后 , 能增强靶向性, 提 高药物的疗效 , 降低毒副作用 f 结论 1 随着新材料 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 , 脂质体 的优势 将更加显现脂质体作 为一种新型的药物 载体 , 与生物膜具有相似性 , 具有 多种优 良特性 , 改 变了传统的给 药方式 经过近 4 ( ) 年的研 究, 已到广泛 的
c h mo 【 1 l L i p ( ) 、 【 ) l m h a s t h e b r o a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f t e r n e a r l y f o r t y y e a r s o f r e s e a r c h
行 比较 发现 , 姜黄素 脂质 体在皮 肤 中的滞 留量 和皮肤 累积透过量都 比较大 , 提 高 了疗效 , 降低 了毒性 。 1 . 2 . 2 眼用 载药脂 质体 目前 主要应 用 F滴 眼剂 、 玻 璃体 内注射 给药 及眼用 喷雾 剂等 。作用机 制 : 与生物 膜融合 作用 、 通过 角膜细 胞实 现跨 角膜转 运和 脂质体 与眼 角膜 的吸附 作用 。郑建 灵i I 等 采用 无膜溶 出法研 究 西 罗莫 司壳 聚 糖包 覆 脂 质 体 一 原 位 凝 胶 的 释放 机 制, 对释放 曲线进 行拟 合分析 , 与传 统 眼用 药 物相 比 ,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新进展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新进展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新进展基因治疗是一种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新型疗法。

然而,基因传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基因治疗的瓶颈。

目前,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最可靠的递送系统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系统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文将就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脂质体是一种能够构成双层膜结构的微细粒子,其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胆固醇和磷酸胆碱等(图1)。

这些脂质基本上能够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并被膜结构所吸收,形成细胞内膜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能够有效递送基因的载体,通过亲水、疏水的微环境将基因载体引向细胞膜,可携带基因表达或抑制性 siRNA,将遗传信息导入到特定的细胞中。

图1 脂质体构造示意图目前,脂质体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

研究表明,脂质体递送能够克服传统的基因载体缺陷,解决背景水平的表达问题,提高基因递送效率,降低副作用等诸多优势。

然而,仍然存在着递送效率低、代谢不稳定、毒性高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脂质体构成成分的改变,期望能够进一步优化脂质体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

1. 新型脂质体构造成分尽管脂质体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递送系统,但其杂质的含量、脂质体粒子的大小、大小分布等靶向性、递送效率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因此,开发新型脂质体成分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领域,有几种被广泛研究的新型脂质体成分值得关注。

(1)PEG双亲性阴离子磷脂PEG双亲性阴离子磷脂(PEG-lipid)是一种新型的脂质体构建成分。

该成分具有双亲性,既可以使脂质体表面呈现PEG水合物,降低颗粒的表面能,提高其在生物体中的稳定性,也可增加与基因双链的微环境的相容性。

研究表明,PEG双亲性阴离子磷脂可在体外和体内具有优秀的递送效果。

(2)含两个氨基甲酰脯氨酸的脂质体成分含两个氨基甲酰脯氨酸的脂质体成分(DMhPC-AMF)在脂质体构建材料中属于新型的成分。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图3 受体介导脂质体药物的细胞毒性
1.2 长循环脂质体
脂质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是发挥药物载体作用的关键。血液中有多种破坏因素:高密度
脂蛋白(BCD)是破坏脂质体的主要成分,载脂蛋白易从BCD 上脱落并与脂质体磷脂结合,
且BCD 和脂质体易发生, 与磷脂的互换,脂质体膜形成孔洞;同时脂质体在血液中激活
补体系统,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脂质体膜出现亲水性通道,引起药物渗漏和水、电解质的
图7 不同脂质体的抑制率
3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控释
图8 不同脂质体包覆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缓释是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使药物可以长时间保持在相对高的浓度 ,相比于 非缓释药物有以下优点:1,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降解和消除,保持长时间高浓度;2,减 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害;3,减少给药次数为病人提供方便13。 接下来本文会描述一些常见的 药物控释脂质体载体。 3.1 pH敏感脂质体
大量进入,最终渗透裂解脂质体;血清白蛋白与脂质体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降低其稳定性;
血液中的磷脂酶可水解磷脂,该反应强弱由磷脂结构决定;脂质体进入循环系统后,未经修
饰的脂质体大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丰富的部位,少量被肺、骨髓及肾
摄取;肝细胞膜受体对直接暴露于表面的磷脂负电基进行识别,因而脂质体首先被肝细胞吞
图10 不同药物载体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和存活时间,倒三角表示纯的OVA溶液组,正方形表示未修饰 的脂质体组,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MGlu-Dex修饰的脂质体组,只是是不同的衍生物。
3.2 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在由凝胶态转变到液晶结构的相变温度(Tm)时,其磷脂的脂酰链紊乱度及活动
度增加,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体内部 包封的药物借助于跨膜浓度梯度而大量扩散到靶器官中,在靶部位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对 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而偏出相变温度时药物释

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

脂质体及其医药应用化学01 马高建2010012222 摘要:脂质体是一种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囊泡,目前可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化合物来制备。

它作为一种高效的载体,近年来在医药、化妆品和基因工程领域等都有广泛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和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医药、应用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 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1 脂质体及其分类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主要有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 结构脂质体可以是单层的封闭双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的封闭双层结构。

脂质体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脂质体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脂质体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孙茜
【期刊名称】《《医药世界》》
【年(卷),期】2005(007)008
【摘要】脂质体是有靶向性、疗效高等特点,本文主要对温度敏感性脂质体、PH 敏感性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前体脂质体、聚合膜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六种类型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742-743)
【作者】孙茜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1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9
【相关文献】
1.神经酰胺及其脂质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J], 何学民
2.载药脂质体的研究动态 [J], 丁友真
3.收缩城市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关键问题 [J], 张伟
4.国内外线性遗产研究动态 [J], 王影雪;王锦;陈春旭;况景行
5.国内外绿色营销研究动态比较分析 [J], 韦思义;金亨泰;段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摘要:脂质体作为一个新的剂型,以其强大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本文是对脂质体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的一个综述。

关键字:剂型脂质体制备方法剂型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大有前途的学术领域.中药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阻滞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脂质体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以来, 由于具有制备简单, 对人体无害, 无免疫原性反应, 易实现靶向性,可提高和延长药物疗效,缓和毒性,避免耐药性和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备受重视。

1.脂质体的定义和分类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主要是由双分子层组成。

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普通脂质体早期的脂质体是普通脂质体。

是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料.以传统的方法(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冷冻干燥法、逆相蒸发法、水化法)制备而成的脂质体(1)。

1.2新型脂质体近年来,为使脂质体专一作用于靶细胞和提高其稳定性,药学工作者对其组成及其表面修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备了如pH敏感脂质体,热敏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前体脂质体,光敏脂质体,磁靶向脂质体和受体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

1.2.1 pH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是用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制备(9)。

加入台可滴定酸性基团的物质,应用不同的膜材或通过调节脂质组成比例。

可获得具不同pH敏感性的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膜发生结构改变,促使脂质体膜与核内体/溶酶体膜的融合。

将包封的物质导入胞浆及主动靶向病变组织。

利用这种机制构建pH敏感脂质体可以治疗对不同pH敏感性的肿瘤。

1.2.2长循环脂质体用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饰脂质体,可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故称为长循环脂质体,又称隐形脂质体。

具有延长脂质体体内半衰期的作用(2)。

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黄寿吾;王昆;黄复生
【期刊名称】《食品与药品》
【年(卷),期】2005(007)07A
【摘要】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纳米脂质体、柔性脂质体、多糖包覆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的研究己取得显著进展,现将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关注的焦点是脂质体的稳定性、生物粘附性、耐酶性以及在血循环中的长循环性、隐形性、立体稳定性、控释性、靶向性,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同时对作为第二代脂质体的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了简要的论述。

【总页数】5页(P5-9)
【作者】黄寿吾;王昆;黄复生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重庆40003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45
【相关文献】
1.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J], 孔维军;郭伟英
2.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J], 杨彤
3.新型药物载体免疫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J], 莫方芬;邓盛齐
4.新型强化材料修饰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J], 孔维军;郭伟英
5.经皮给药新型脂质体——二元醇质体的研究进展 [J], 邢文善;路芳;徐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随着药物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药物需要通过封装技术来实现有效的传输和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包覆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脂质体是由磷脂或其衍生物组成的液态结构,具有天然的通透性和生物相容性。

通过选择不同的磷脂和其他成分,可以制备出不同的脂质体,如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超分子脂质体和多膜脂质体等。

本文就对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包覆脂质体的构建包覆脂质体一般由内置核心、包覆层和外壳三部分组成。

核心可以是水溶性或油溶性药物,包覆层和外壳为磷脂和其他成分的混合物。

磷脂可以选择天然的或合成的,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cephalin、糖脂等。

包覆层和外壳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需要来进行调整,以提高包覆效率和增强载体的稳定性。

二、包覆脂质体的优点和适用范围1. 增加溶解度: 很多药物都有低溶解度问题,无法充分溶解于水中,而脂质体中的成分是油性和水性的混合物,可吸收和释放不同极性的药物。

将药物封装到脂质体中,有效地增加了溶解度,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 改善药物的生物分布和组织靶向性:针对在药物输送中出现的问题,如药物在输送过程中的分解、分散和失活,脂质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加以解决。

脂质体具有包覆性和较小的粒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药物在输送过程中被破坏,所以在药物的靶向性方面也更好地实现。

3. 提高疗效和减少剂量:由于脂质体可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物环境的破坏,增加药物的活性,可以后减少药物剂量,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三、包覆脂质体的应用包覆脂质体的主要应用是作为药物载体,为靶向输送和改善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完成输送服务,特别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另外,包覆脂质体的应用有以下方面:1. 包覆脂质体的应用在研究中已经发现,它可以用于分子医学。

2. 包覆脂质体的技术是新型疫苗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包覆脂质体将抗原和佐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疫苗。

纳米脂质体研究进展

纳米脂质体研究进展

纳米脂质体研究进展引言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层膜包裹形成的微小泡囊,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脂质双分子层的结构特点。

近年来,纳米脂质体在药物传输、生物传感器、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系统地综述纳米脂质体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背景自1965年英国科学家Bangham发现脂质体以来,其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生物成像剂和化妆品成分等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热混合法、乙醇注入法、超声波法等,其性质与磷脂分子组成、脂质体大小及表面修饰等密切相关。

在药物传输方面,纳米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副作用;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纳米脂质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进行特异性识别等优点;在化妆品领域,纳米脂质体可作为有效成分载体,改善皮肤吸收效果,提高化妆品功效。

研究方法纳米脂质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制备技术、表征方法和药物装载技术。

制备技术如热混合法、乙醇注入法、超声波法等,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表征方法主要包括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光谱分析等,用于观察脂质体形态、粒径及表面性质等。

药物装载技术包括物理吸附法、化学键合法等,以实现药物的包封和控释。

研究进展1、药物传输纳米脂质体在药物传输方面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合适的药物装载方法,纳米脂质体可以实现对药物的包封和控释。

例如,采用物理吸附法将抗肿瘤药物装载于纳米脂质体中,可提高药物的细胞内摄取效率,实现药物的有效传递。

此外,纳米脂质体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治疗,通过表面修饰实现肿瘤组织的特异性识别和药物浓度的局部聚集。

2、生物传感器纳米脂质体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由于纳米脂质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特异性识别能力,因此可用于构建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

例如,将纳米脂质体与特定生物分子结合,可以构建出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或有害物质的生物传感器。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张晓燕高永良(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癌症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心脏疾病。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1],全球2007年大约有760万人死于各类癌症。

癌症的高发生率和复发率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领域成为热点。

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数据显示[2],截至2008年3月31日,共有750种癌症治疗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等待FDA的批准。

但是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肿瘤靶向性不明显,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利于癌症的治疗。

1974年,Gregoriadis 等首次提出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效低毒的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抗肿瘤药物脂质体(anti-tumor agent liposomes)更是其中研究和开发热点,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将各种手段修饰后的脂质体载药系统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文献报道很多,本文仅对已经上市和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1.阿霉素脂质体(liposomal Doxorubicin)阿霉素脂质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传统的阿霉素制剂能有效地对抗多种类型的肿瘤,但是其潜在的疗效受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严重的心脏毒性、骨髓抑制、口腔炎、粘膜炎、恶心呕吐和脱发等。

最早上市的阿霉素脂质体是美国Sequus公司开发的“Doxil®(多喜)”,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和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难以医治的卡巴氏肉瘤(Kaposi’s,KS)。

多喜采用STEALTH®技术将阿霉素包裹于PEG化的隐形脂质体,由于PEG修饰对脂质体的立体稳定化作用,多喜可在体内的循环数日,从而提高了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大大降低了阿霉素的心脏毒性[4],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除多喜外,阿尔扎/先灵葆雅公司开发的PEG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Caelyx®(楷莱)于2003年被批准上市,效果显著[5]。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例如: 1.阿霉素热敏脂质体
经肝动脉注射后,在肝脏部位升温至42℃,结果: (1)在肿瘤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肝组织; (2)温敏脂质体组的药物浓度明显大于未加热组。
2. 甲氨蝶呤热敏脂质体
尾静脉注射,肿瘤部位加热至42℃。结果 (1)局部加热科引导药物选择性作用于鼠皮下LEWIS癌; (2)局部加热组可使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增加,约为增加 14倍,从而增加抑瘤作用。
可以看出:长循环脂质体的血浆半衰期比注射剂的大,峰浓度是注射剂 的180,AUC是注射剂的96倍,说明在同样剂量条件下,注射剂的分布和消 除都比长循环脂质体快,长循环脂质体在体内能够维持较长循环时间。
☆免疫脂质体
设计原理:
免疫脂质体为机体修饰脂质体的简称。即通过在脂质体 表面接上某种蛋白质,如抗体来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
b 按荷电性分
中性脂质体 负电性脂质体 正电性脂质体
c 按性能分
一般脂质体(包括SUV, LUV,MLV) 特殊性能脂质体(包括热敏、pH敏感、免疫、光敏脂质体 等)
(3)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被动靶向:是脂质体静脉给药的基本特征,即脂质体静 脉给药后主要被肝、脾等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吞噬,具有 肝、脾的自然靶向性。 主动靶向:即在脂质体上连接特异性配体,通过配体分子 与靶细胞的特异性作用,介导主动靶向。常见的配体如抗 体、糖、蛋白质等。 物理化学靶向性:利用作用部位的pH和温度等的变化来改 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使其选择性释放药物而实现的靶向给 药。较成功的粒子为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技术 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
周建平 姚静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脂质体技术的发展概况 ☆1956年——Bangham和Standish电镜观察发现磷脂分散

脂质体研究进展

脂质体研究进展

・医学前沿・JMedRes,Dec2009。

V01.38No.12脂质体研究进展孙欣欣金楠脂质体(1iposome)亦称类脂小球,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由不溶性的具有极性的磷脂质为主要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

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囊泡,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充分被靶细胞、靶组织吸收。

将药物做成脂质体后,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组织相容性与细胞亲和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特点。

脂质体作为新型的药物剂型可以达到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患者顺应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目的,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近年来,相关人员对脂质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现以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分类将有关最新研究作如下综述。

一、脂质体的类型根据脂质体结构中所包含的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粒径通常0.02~1¨m,多室脂质体粒径l一5肛m。

根据脂质体本身的特殊性,分为普通脂质体和特殊性能脂质体。

普通脂质体是由一般脂质组成的脂质体,包括小单层脂质体、大单层脂质体和多层脂质体;特殊性能脂质体是指利用某些特殊的脂质材料赋予脂质体某些特殊性能,包括长循环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前体脂质体。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注入法和超声波分散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1.薄膜分散法:将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使在烧瓶内壁上形成薄膜;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磷酸盐缓冲液,不断振摇或搅拌,即可生成脂质体,其粒径为l~5“m。

穆筱梅…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以大豆磷脂(Epikumn200)为原料,作者单位:450001郑州大学药学院・20・制得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68nm,包封率为63.25%,并且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的特点。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张激;程艳菊;吕浩;应汉杰
【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5)004
【摘要】脂质体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在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及提高药物靶向性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脂质体的制备技术、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及最新发展动态.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张激;程艳菊;吕浩;应汉杰
【作者单位】无锡惠山卫生学校,江苏,无锡,214101;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皂苷类脂质体研究新进展 [J], 陈新梅
2.纳米脂质体研究新进展 [J], 蒋正立;朱萍
3.脂质体表面修饰的研究新进展 [J], 丁嘉信;田景振;陈新梅
4.脂质体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新进展 [J], 盛竹君;徐维平;徐婷娟;金勤玉;吴亚东;杨东梅
5.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J], 杨鹏波;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_杨鹏波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_杨鹏波
窗 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对姜黄素的溶液和其脂
1.2.4 注射用脂质体 有抗肿瘤药物和抗感染药物 及局部用药。钱隽[7]等对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常规
质体经小鼠离体皮肤的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进
—— —— —— —— —— —— —— —
通讯作者:张华,E-mail:zhongyiyao77@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年 7 月第 37 卷第 7 期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VOL. 37 NO.7 Jul . 2013
杨鹏波 张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
摘要:[目的]综述脂质体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为药物制成脂质体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查阅近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总结脂质体在各方面的 应用、新的制备方法和修饰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点。[结果]从脂质体的的应用、制备方法、修饰、质量评价等方面,可看脂质体与生物膜有着极好的相 容性,作为载体有很大的优势,修饰后,能增强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结论]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脂质体的优势 将更加显现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与生物膜具有相似性,具有多种优良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经过近 40 年的研究,已到广泛的 应用。 关键词:脂质体;分类;制备方法;联用技术;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2013)07-0936-04 New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f Liposome Yang Pengbo, Zhang Hu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Shandong, Jinan(250355) 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literature,which can offer more choices for making liposome drug.[Method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in all aspects and new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Results]Liposome as a new type of drug carrier,which has similarity with biological membrane,has many good qualities and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way to give medicine. [Con - clusion]Liposome has the broad application after nearly forty years of research. Key words: liposome; classification; preparation; combin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accessment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近几年有关脂质体研究的国内外文献。

结果从制备方法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概括。

结论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多样,应用广泛。

开展脂质体制剂的研究,推进脂质体的工业化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综述【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096-03脂质体(liposomes)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一个球状的脂质双分子层,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磷脂、三酰甘油类和胆固醇是脂质体的主要成分。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artificial biological membrane),因此被认为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1]。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优点:脂质体既能包封脂溶性药物,又能包封水溶性药物;脂质体能有效地保护包裹物;能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可通过改变脂质体大小和电荷,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组织中的分布及在血液中的清除率;改变脂质体某种物理因素,例如改变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能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促使脂质体选择性地释放药物;可用单克隆抗体等配体修饰脂质体,靶向病变部位(即药物导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中吞噬细胞所吞噬,这能激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使药物主要分布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无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脂质体适合多途径给药等。

自从1965年英国科学家Alec Bangham在研究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时发现脂质体以来,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给药载体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SFDA已批准了多柔比星、阿糖胞苷、两性霉素B、紫杉醇等多个相关脂质体产品在中国的上市,奥沙利铂、长春瑞滨等多个脂质体产品申报上市也在进行中。

本文着重介绍脂质体作用特点、制备方法、处方设计的研究进展。

美国发明三阴性乳腺癌双靶脂质体

美国发明三阴性乳腺癌双靶脂质体

美国发明三阴性乳腺癌双靶脂质体脂质体是具有靶向给药功能的新型纳米颗粒,利用磷脂双层膜包裹药物分子而成,由于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也是磷脂双层膜,故脂质体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如果将靶向物质掺入脂质体膜,脂质体可以向特定部位靶向集中,即主动靶向型脂质体。

此外,脂质体还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

不过,如何区分恶性肿瘤细胞和非恶性肿瘤细胞是脂质体药物的主要挑战,尤其对于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的三阴性乳腺癌。

2019年3月2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旗下《科学进展》在线发表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纽约市立学院的研究报告,开发了一种互补靶向策略,通过精确匹配多价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可以识别并靶向原发部位和转移病灶的三阴性乳腺癌,有效抑制三阴性乳腺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该研究首先筛选了一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表面标志物,并且确定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作为三阴性乳腺癌互补靶向的最佳候选靶点。

随后,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双靶互补脂质体,可以精准匹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表面特定ICAM1和EGFR分子比例和组织。

体外机制分析表明,双靶互补脂质体与单靶脂质体相比,结合细胞能力提高、进入细胞作用增强、受体信号转导减少。

原位和肺转移模型分析表明,双靶互补脂质体可以显著提高化疗药物多柔比星(阿霉素)的肿瘤靶向活性和抗肿瘤效果。

同时,可以延长化疗药物作用时间、减少化疗药物毒性、提高化疗药物稳定性。

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双靶互补脂质体有望成为设计三阴性乳腺癌个体化纳米药物的平台技术。

Sci Adv. 2019 Mar 20;5(3):eaav5010.Dual complementary liposomes inhibit triple-negative breast tumo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Peng Guo, Jiang Yang, Daxing Liu, Lan Huang, Gillian Fell, Jing Huang, Marsha A. Moses, Debra T. Auguste.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 MA, USA;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New York, NY, USA.Distinguishing malignant cells from non-neoplastic ones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treatment. Here, we developed a complementary targeting strategy that uses precisely matched, multivalent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s to recognize and target TNBC tumors at the primary site and metastatic lesions. We screened a panel of cancer cell surface markers and identifie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and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as optimal candidates for TNBC complementary targeting. We engineered a dual complementary liposome (DCL) that precisely complements the molecular ratio and organization of ICAM1 and EGFR specific to TNBC cell surfaces. Our in vitro mechanistic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DCLs, compared to single-targeting liposomes, exhibited increased binding, enhanced internalization, and decreased receptor signaling. DCLs consistently exhibited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tumor targeting activity and antitumor efficacy in orthotopic and lung metastasis models, indicating that DCLs are a platform technology for the design of personalized nanomedicines for TNBC.DOI: 10.1126/sciadv.aav5010。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2
脂质体大小和组成多样化,可以针对特定疾病 和药物进行定制。
3
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 可用于药物输送和释放。
包覆脂质体的概念与分类
01
包覆脂质体是指通过包裹不同材料来改变其表面特性和功能的 一种新型药物载体。
02
根据包覆材料的不同,包覆脂质体可分为蛋白质包覆脂质体、
多糖包覆脂质体、核酸包覆脂质体等。
拓展应用领域
包覆脂质体在药物载体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 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如基因治疗、疫苗研发等。
面临的挑战
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包覆脂质体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是工业化生产的难点之一,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操作流程。
体内安全性
包覆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是关键的挑战之一,需要对其体内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体内药代动力学
包覆脂质体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是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对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材料选择
磷脂
胆固醇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制备包 覆脂质体的主要材料,其种类和浓度对包覆 脂质体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可以调节膜的 流动性,通常与磷脂一起用作制备包覆脂质的膜修饰剂,可以增加 包覆脂质体的稳定性,降低药物泄漏和免疫 原性。
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磷脂双层膜还可以 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识别和内吞,提 高药物的肿瘤细胞内分布和摄取效率 。
抗炎与免疫药物载体
包覆脂质体在抗炎和免疫药物载体方面也有广泛 应用。
免疫药物载体可以将免疫调节剂或免疫抑制剂包 裹在磷脂双层膜中,保护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同时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和控释。

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研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而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目前,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一、脂质体的特点及研究现状脂质体是一种微小的自组装体系,由一个或多个亲水性的头部和一个或多个疏水性的尾部所组成。

由此可见,脂质体是一个兼具亲水性和疏水性特点的完美体系。

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因此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这些优良性质使之成为一种优秀的药物传递系统。

目前,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已被广泛研究。

一方面,人们致力于寻找更加有效的脂质体材料,探索其结构和性质;另一方面,则是探索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研究人员不断发掘新的脂质体载体,同时也在探索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特别是在体内靶向输送方面,基于脂质体的人工合成技术也已被广泛研究,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二、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广泛应用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广泛应用是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

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靶向输送药物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和可靠。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

1、抗癌治疗方面近年来,很多人类疾病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治疗,但是癌症的治疗可谓是最为复杂的。

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为抗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当药物注射到人体内部时,脂质体可以保护药物不被分解,同时又可以增加药物在病灶处的积累,最终提高治疗的效果。

2、肝脏疾病治疗方面肝脏疾病也是常见疾病之一。

而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也可以针对这样的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有研究表明,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帮助药物穿过血-肝脏屏障,直接进入病变部位,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是目前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也被用于治疗这些疾病。

研究人员将带有特定功能的脂质体载药剂注射到大脑中,并将其定向输送到病灶。

脂质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二)

脂质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二)

脂质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二)
宁萌
【期刊名称】《医药化工》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组成成分主要是天然形成的如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硬脂胺、磷脂酸(PA)、二酰基磷酸(CP)醇及其它两亲性分子的混合物。

构成双分子层的类脂其亲水性的首部形成膜的内外表面,而亲脂性的尾端部分处于膜的中间,膜壁厚度约为5~7nm
【总页数】10页(P32-41)
【作者】宁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0.4
【相关文献】
1.药剂学修饰脂质体的可断裂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J], 徐缓;邓意辉;陈大为
2.聚乙二醇修饰免疫脂质体研究进展 [J], 柯爱武;李羲
3.脂质体顺二新癸酸反右旋环己二胺铂药理学研究进展 [J], 朱亮;刘玉清;王国钦
4.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的研究进展 [J], 陈国弟
5.经皮给药新型脂质体——二元醇质体的研究进展 [J], 邢文善;路芳;徐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7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年 7 月第 37 卷第 7 期
杨鹏波,等: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体和普通剂型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发现以相同剂量给 药,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较普通型抑瘤作用更明显; 提高了动物的最大耐受量,降低了毒性,提高了药物 的体内安全性。 3.2 膜融合脂质体 将脂质体与特定病毒融合,这 些病毒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 1 型、流感病毒、仙台病 毒、城疫病毒和疱疹性口炎病毒等,可以快速、高效地 介导基因进入宿主细胞,降低了药物的毒性,提高了 靶向性。刘丽梅[19]等将新城疫病毒Ⅳ系弱毒株构建新 型膜融合脂质体,观察新城疫病毒Ⅳ系弱毒株膜融合 脂质体诱导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反应活性及体内 抑瘤效应,发现其能充分调动肿瘤患者淋巴细胞的活 化,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降低了药物的毒副 作用,提高了安全性。 3.3 热敏脂质体 以热敏脂质体为载体包埋化疗药 物,可以提高靶向性、降低全身毒性、增强抗肿瘤疗 效。设计时需注意:选择具有合适的、人体能够耐受相 变温度(Tm,一般应低于 45℃)的磷脂;加入适量胆固 醇(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通常为 3:1~6:1)以增加脂 质体膜的刚性,提高脂质体中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 物泄露,但刚性过强会影响脂质体的热敏性及药物的 释放[20]。尤晓惠[21]等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紫杉醇热敏脂 质体及紫杉醇普通脂质体,发现热敏脂质体能在加热 部位聚集,增加了肿瘤血管的通透性,使药物更易通 过血管进入肿瘤组织,提高加热部位的药物浓度,从 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减低了毒性。 3.4 免疫脂质体 分为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和受 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两大类,将单克隆抗体联接到脂 质体表面即可实现免疫性能。主要应用:化疗药物的 载体、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基因治疗的载体、透过血脑 屏障药物的载体、疫苗载体等[22]。段降龙[23]等制备尿 素免疫脂质体发现免疫脂质体延缓了药物的生物降 解, 尿素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 药效持续时间长,降 低了尿素治疗血管瘤后并发症的发生。 3.5 磁性脂质体 主要材料是纳米级的四氧化三铁 或三氧化二铁等。制备方法:一是直接将脂质体覆盖 在磁粒子上(优点是粒径小、不会溶解表面活性剂类 的两亲分子);二是将磁粒子微乳化而进入脂质体内 部(优点是可以同时携带药物等物质,应用广泛)。凌 家俊[24]等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羟基喜树碱磁性脂 质体并引入微透析技术,动态、连续地考察磁性脂质
92.17%。 也可使用联用技术,如下。
2.4 薄膜分散-机械振荡法 陈柳华 等 [14] 利用薄膜 蒸发-超声分散法制备氟比洛芬脂质体,并通过鱼精 蛋白凝聚法研究了影响脂质体载药性能的因素。先采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得烧瓶内壁形成一层脂质膜;通氮 气除去残留溶剂后加磷酸缓冲液,超声,经滤膜过滤 得氟比洛芬脂质体。影响脂质体载药性能因素有卵磷 脂浓度、氟比洛芬/卵磷脂的质量比、胆固醇浓度。测 得药物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 100~250nm,具有良好的 分散性,且载药量高。 2.5 膜水化-高压均质法 邓礼荷 等 [15] 采用该法制 备羟基喜树碱脂质体,并研究冻干工艺及保护剂对羟 基喜树碱脂质体质量的影响。制备:先将膜材溶于溶 剂后,40℃下旋转蒸发溶剂至成膜,加磷酸盐缓冲溶 液水化后经高压均质机均化;加入冷冻干燥剂后经微 孔滤膜后经分步预冻,加入冷冻干燥机中经冷冻干燥 既得。测得药物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均 87%,平均粒 径约 200nm,加入冻干剂可降低冻结过程中脂质体囊 泡的脱水速度和皱缩速度,并可以防止冰晶对泡囊的 机械损伤。 2.6 薄膜挤压-硫酸铵梯度法 采用薄膜挤压-硫酸 铵梯度法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小而均匀,且载药量较 高。陈斯泽[16]等采用该法制备盐酸洛拉曲克脂质体并 考察了其理化特性。先采用薄膜挤压法制备空白脂质 体,透析后再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得盐酸洛拉曲克 脂质体。测得药物脂质体质体平均粒径为 103.5nm, 平均包封率为 83.6%,且分布均匀,还可以缓慢释放 药物。 3 脂质体的修饰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 法、乙醚注入法、pH 梯度法、薄膜分散法、冻融法、超 声分散法、冷冻干燥法[10]等。近几年又产生几种新的 方法。 2.1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 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介质,较传统制备方法安全, 且包封率较高。文震[11]等利用超临界 CO2 技术先将膜 材和药物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再真空干燥制备脂质 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有压力(脂质体 的包封率、载药量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 [当温度低于 323 K(磷脂相变温度)Tm 时,包封效果 较差;当温度高于 323 K,包封率、载药量随温度增加 而增大;再继续增高就会下降]、共溶剂。测得脂质体 平均包封率为 87.2%,平均载药量为 5.9%,平均粒径 448nm。 2.2 微乳法 用微乳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比较高, 粒径较大。用有机溶剂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后加入待 包封的药物溶液,乳化得 W/O 乳液;再加入大量的水 中混合,乳化得 W/O/W 乳液;在一定温度下除去有机 溶剂可得脂质体。姚新武[12]等利用复乳法制备龙胆苦 苷脂质体。发现第 1 次乳化超声时间、除去有机溶剂 时的温度、超声功率等对粒径和包封率均有影响。测 得 药 物 脂 质 体 平 均 粒 径 为 131nm, 其 包 封 率 为 52.39%。 2.3 硫酸铵梯度法 与常用的 pH 梯度法相比,此法 不需要改变水相的 pH 值,比较容易控制梯度,也不 需要缓冲液和 pH 滴定,脂质体的包封率比较高。制 备步骤:将硫酸铵包于脂质体水相;通过透析、凝胶色 谱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脂质体外水相的硫酸铵,药物逆 硫酸铵梯度载入脂质体,即得药物脂质体。王琳[13]等 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影响脂质体 包封率、粒径的因素有卵磷脂与胆固醇比、硫酸铵浓 度、药脂比和硫酸铵溶液的体积。其包封率平均为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年 7 月第 37 卷第 7 期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VOL. 37 NO.7 Jul . 2013
杨鹏波 张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
摘要:[目的]综述脂质体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为药物制成脂质体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总结脂质体在各方面的 应用、新的制备方法和修饰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点。[结果]从脂质体的的应用、制备方法、修饰、质量评价等方面,可看脂质体与生物膜有着极好的相 容性,作为载体有很大的优势,修饰后,能增强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结论]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脂质体的优势 将更加显现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与生物膜具有相似性,具有多种优良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经过近 40 年的研究,已到广泛的 应用。 关键词:脂质体;分类;制备方法;联用技术;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2013)07-0936-04 New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f Liposome Yang Pengbo, Zhang Hu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Shandong, Jinan(250355) 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literature,which can offer more choices for making liposome drug.[Method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in all aspects and new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Results]Liposome as a new type of drug carrier,which has similarity with biological membrane,has many good qualities and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way to give medicine. [Con - clusion]Liposome has the broad application after nearly forty years of research. Key words: liposome; classification; preparation; combin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accessment
入细胞、避免耐受性、改变给药途径等[1]。近年来随着 膜融合作用、通过角膜细胞实现跨角膜转运和脂质体
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脂质体。 与眼角膜的吸附作用。郑建灵[4]等采用无膜溶出法研
1 分类
究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的释放机
依据载药脂质体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制,对释放曲线进行拟合分析,与传统眼用药物相比,
窗 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对姜黄素的溶液和其脂
1.2.4 注射用脂质体 有抗肿瘤药物和抗感染药物 及局部用药。钱隽[7]等对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常规
质体经小鼠离体皮肤的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进
—— —— —— —— —— —— —— —
通讯作者:张华,E-mail:zhongyiyao77@
1.1 口服脂质体 主要用于粘膜免疫和抗肿瘤两个 提高了西罗莫司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了对眼睛的刺激
方面。王刚[2]等将槲皮素制成脂质体,通过研究槲皮
硕 素口服给药后在胃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和吸收体 包括抗感染药物、抗哮喘药
得出:槲皮素脂质体有较强的胃肠粘附性,可以延长 物、抗肿瘤药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基因药物、抗氧剂
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 (由磷脂和胆固醇组 行比较发现,姜黄素脂质体在皮肤中的滞留量和皮肤
成)构成的封闭囊泡,它具有很多的优良性质,如具 累积透过量都比较大,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