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706e5727284b73f2425086.png)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e60914192e45361066f5fd.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概况,理解李自成起义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导入新课】在北京景山公园里,有一棵为人熟知的老槐树,1644年的农历甲申三月十九日,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此自缢而亡。
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其统治二百多年后也迅速走向了灭亡。
【自主学习】一、明末农民起义1.根本原因:政治腐败,社会动荡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④疯狂的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明宣宗:好斗蟋蟀,史称“蟋蟀皇帝”。
明武宗:喜好豹房,并自封将军。
明世宗:好炼丹(丹药中毒身亡)。
明神宗:懒政,史无前例(20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
明熹宗:擅长木工,自比鲁班第二。
荒唐、奇葩的皇帝们明武宗明熹宗2.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2、概况:(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________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年,__________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发展:1635年,________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________。
知识拓展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经济发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182f9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b.png)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354822f12d2af90242e6fd.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2.土地兼并严重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 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3.清兵入关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1.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a4b0be803d8ce2f016623a9.png)
第17 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有人说,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你能说说你理由吗?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探究新知(授新课)动脑筋:展示《流民图》(局部),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猜一猜图中人物的生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研读: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
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明朝中期以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掌管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有旧恩而得宠幸,人们称为“八虎”,刘瑾尤其狡诈狠毒。
他向来羡慕王振所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皇帝昏庸腐朽;材料二反映明朝中期以来,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材料三、四反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五反映赋税苛重;材料六反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的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new)
![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new)](https://img.taocdn.com/s3/m/0a084e2789eb172dec63b706.png)
17、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口号: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农民流离失所闯王李自成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清兵入关:满洲兴起:发展:明朝的灭亡均田免赋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皇太极)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朝政腐败,矛盾激烈,天灾人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四.巩固练习完成基训的习题。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1394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6.png)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692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2.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https://img.taocdn.com/s3/m/b8bececcaf1ffc4fff47ac2b.png)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A )
①连年发生大旱
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
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
④宦官专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随堂检测
2.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A )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
一个皇帝是( A )
A.崇祯帝 B.明神宗 C.朱元璋 D.朱棣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三: 满州兴起和清兵入关
5.在中国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
全国的封建王朝?( B )
A.藏族 回族 B.蒙古族 女真族 C.党项族 契丹族 D.壮族 维吾尔族
④吴三桂降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随堂检测
知识点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2019·东营)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 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
的?( C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后练案
2.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
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
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
众死活,催征如故,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领导
的起义军成为起义军的主力。这段话陈述的是明
末农民起义的( D )
A.影响
B.过程
C.实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e26f1ff705cc1754270916.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文档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0590bc16bec0975f465e275.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2.土地兼并严重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3.清兵入关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f60f99a1c7aa00b52acbe5.png)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重点难点】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策略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与“均田免粮”口号的分析||。
【自主学习指导】本节课重点掌握好明末的社会状况||,从而认知“均田免粮”提出的必要性||。
同时||,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几个时间点及对应的时间要记忆牢固||。
【学习过程】(一)学习活动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概括出明朝中后期的统治表现||。
(基础知识:背诵)明朝中后期经济虽然有明显的发展||,但是:⑴政治腐败||,朝政混乱——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⑵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⑶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二)学习活动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统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分析概括回答以下探究问题:★探究问题1: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本节重点;背诵)⑴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⑵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探究问题2:李自成起义的口号||,建立政权的时间、地点及政权名称||。
明朝灭亡的时间||。
(基础知识:背诵)均田免粮;1644||,西安||,大顺||。
1644年||。
★【探究学习】通过以上两个学习活动||,分析概括指出:李自成起义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本节难点;背诵)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三)学习活动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概括出:后金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国号||。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368e293968011ca3009126.png)
第17课明朝灭亡(导学案)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明宣宗:好斗蟋蟀史称“蟋蟀皇帝”明武宗:喜好豹房并自封将军明世宗:好炼丹(丹药中毒身亡)明神宗:懒政,史无前例(20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明熹宗:擅长木工,自比鲁班第二材料二:东林党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宦官的激烈反对,对手齐楚浙党,即所谓的非东林党,万历后期,斗争不已。
各党派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排挤,使得朝廷乌烟瘴气。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政,人称九千岁,在朝廷内外遍布心腹,各地官员甚至还给他修建生祠。
诸党争相依附之,他们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又拆毁全国书院,朝野忠良尽去,还殃及边防将帅。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文你得到明中后期哪些政治现象?2.说明其影响及后果3.出示《流民图》P85,观察《流民图》,用几个关键的词语概括一下当时流民的生活状况。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一)农民起义(1)无休止的对人民横征暴敛,当时除了原有的征税,还加派了对辽东作战的“辽响”、训练军队的“练响”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剿响”,合称“三响”,超过田赋几倍,民众不堪负重,怨声载道。
(2)材料三: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1.材料中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2.起义原因(二)李自成起义:P85李自成简介1.根据图,结合书本,说一说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经过经过2.根据图说说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3.李自成起义军成为主力军,说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看材料分析原因材料四: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原因:4.分析“均田免赋”5.小组合作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㈠满洲的兴起过渡:实际上在李自成进京后,面临强大的威胁,东北有一股强势了迅速崛起,就是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05a4b998fcc22bcd10dc6.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备课组初一历史主备人时间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明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学习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
三、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__________是明代最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出《_______________》||,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________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3.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巨著||。
4.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________||。
5.北京城是在_________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有宫城、_______、内城和外城||。
6.(1)《》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__________||。
(2)《》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___________||。
(3)《》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______________色彩的神话小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a221e4b73f242336c5f38.png)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
3、清兵入关
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三、达标检测
1.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比较严重的有()
①东汉②隋朝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
A.朝政混乱B.土地兼并严重
C.宦官专权D.地方势力混战
3.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严重②国家财政危机③陕西连年大旱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中的“闯王”是指()
A.陈胜B.张献忠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班级:小组:编号:主备人:
课题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我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我会分析李自成的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
2、学习重难点: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重点)
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致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021ca8ad02de80d5d84044.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内容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
(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
(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
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
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趣味导入:众多的奇葩皇帝教师:中国古代采用皇位世袭制,一个朝代出那么几个奇葩皇帝一点儿也不奇怪,但像明朝这样盛产奇葩皇帝的却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及危害
2.掌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
3.了解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掌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
【学习过程】
【导入】:多媒体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和明朝《流民图》,并询问学生感受。
一.阅读教材P84-85页,完成学案(自学)。
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具体表现:皇帝:皇室:大臣:
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后果:
二.阅读教材P85─86页,完成学案(自学后师友交流)。
1.李自成起义的原因:
2.简述李自成起义的发展:✍李自成陕北起义后很快进入中原地区并提出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建立政权。
✍1644年,起义军又攻入,自缢,灭亡。
3.拓展延伸:(小组交流)
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广大民众
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起义军?
三、阅读教材P86页,完成学案(自学)
1.简述满洲的兴起:✍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次年,改国号为。
2.简述清兵入关的始末:✍明将引清兵入关。
✍遭吴三桂与清兵联合夹击,最后失败。
四.当堂总结: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中后期政治情况:
造成的后果: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李自成起义的口号:
李自成起义的发展: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满洲兴起:
清兵入关:
六、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1.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政治腐败②蝗灾连年③赋税沉重④各地起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尊王攘夷”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赋”
3.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
4.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
的军队,最后起义军失败。
这里的“将领”是()
A.张献忠 B.吴三桂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5、下列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请√标注出来。
A、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D、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E、大规模农民起义
F、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6、下面史书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蓬尽矣。
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
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案(无答案)新人
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
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
二次批阅评价(等第)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