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陈列设计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陈列设计赏析
作者:田敬权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对展览加以反思和调整补充,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价值。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陈展为例,就其内容与形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发展;展陈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40-02
作为全国范围内地域面积第七大的甘肃省,凭借着其横跨河西走廊、连接西北与中原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都牢牢占据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其对于全面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更是有着丰富的文物基础和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由此,2006年12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作为基本陈列的“丝绸之路文明展”应运而生。
一、展览概述
(一)陈列内容
整个展览分为“前奏”、“开拓”、“繁荣”、“绵延”四大单元,以时间为轴依次展示了丝绸之路各阶段的主题内容。
序厅之后主要以沙盘形式展示了世界上几条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通过相互交流的奇珍异物以及伟大发明,让观众对丝绸之路的价值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
“前奏”区主要介绍丝绸之路形成的几大因素,先是叙述甘肃在中外交流中所处的前沿地位,继而以周朝和秦朝的青铜器为主要展品,配合少数民族的马背文明,让观众了解了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开拓”区以汉朝为起点,主体介绍汉及魏晋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从守御系统、邮驿系统到使者往来、边塞生活,以古烽火台场景复原和简牍书册为主,配以其他文物,让观众对丝绸之路上的真实生活有了大概了解。继而以大阵势展示镇馆之宝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展示了汉朝的威仪与强盛。接着展示了一些汉晋丝绸和科学文化艺术以及墓葬壁画,一定程度上是在展示当时我国的文明程度和丝绸之路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繁荣”区以隋唐为主,以“商旅往来”、“佛陀之光”、“乐舞翩跹”和“丝路奇珍”为几大部分,以各式雕塑和精美文物为主,展示了丝绸之路繁荣阶段的各种景象,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昌盛。
“绵延”区主要展示宋元及以后的多彩丝路文化,以织锦、瓷器以及其他各项先进技术和辉煌成就代表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丰富延续,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二)陈列形式
几个单元分区明显,序厅以石刻展示了大的地貌及标志性文化,顶棚丝绸互搭,体现了主题特色,“前奏”、“开拓”、“繁荣”、“绵延”依次分区,各展厅以嵌入式展柜为主,配以独立展柜和情景复原,浑然一体,错落有致,磅礴大气。
“前奏”区展柜内装饰统一采用白背景、绿展座、独立展柜展示大件青銅器,配有音响,然后以一个大型沙盘半景画情景复原了异域民族游牧生活场景,后面以几组精品展柜收尾。
介于“前奏”和“开拓”、“开拓”和“繁荣”几区之间的是一个过厅,过厅中央立着张骞铜像,两面分别是屏风样式的油画,展示出荒漠落日、戈壁蓝天白云景象。
“开拓”区:本厅展柜内装饰统一采用黑背景、黑展座,每组隔墙中央上部都有一龙托日圆盘,展示的是可以说明当时历史的汉简及木质器具,之后是武威雷台汉墓的专题,整体仿造了当时的出土原貌(墓门、墓道、墓顶)。本区灯光的重点明显打在了拥有最大展台的铜车马上,而以铜奔马最耀眼。
“繁荣”区展柜内装饰基本统一采用红底、灰白背景、红展座,整体欢快喜庆,前面以塑像为主(佛教造像居多,展示甘肃各地几处具有代表性的佛像),其中最大的仿石窟大佛配以顶部射灯,打出立体神光,显得庄严神奇。
“绵延”区放置着几组普通展柜,展示了宋元以后的各式精品。展柜内装饰统一采用绿背景、绿展座,给人惬意的感觉,以舒缓绵延的方式结束整个展览。
二、存在的问题
(一)陈列内容
陈列文字简介略显粗简,生僻字无注音,例如灵台白草坡出土的铜簋等青铜器,其铭牌上第一个字在常用字典里也查不到,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观众识读起来有难度,对文物的了解掌握也就不全面。个别文物简介行文略显单调,文字说明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不够吸引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观众走马观花地看完整个展览,对展览的印象不深。例如在“开拓”区最后一组魏晋墓葬画像砖中,第十块“羌戎少女图”,有云有墓,很像是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之
“闻雷泣墓”孝子图。若能像这块画像砖一样,把这个区域的各图故事联系、挖掘、讲述出来,给观众的印象就会很深,教育效果也会非常好。
(二)陈列形式
陈列各种元素不够突出,易被忽视。例如“前奏”区青铜器展柜前的铜饕餮纹符号,窄小的一条,灯光上不够引人注目,设计上还有所欠缺。
部分展区照明设计欠佳,明暗区分不明显。展区整体环境过亮,不利于文物的凸显,也不利于出土文物的保护,所以个别区域保证可见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照(主灯无人自动熄灭),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光线设计就很值得借鉴。
三、解决办法
(一)陈列内容
第一,丰富个别文物信息量(比如文物的名称、来历、时代、用途、寓意、兴衰等历史背景),应以小版块为中心,完善细节。只有实现人与物的交流沟通的通畅性,才能让观众对文物有一个全面彻底的领悟,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熏陶的目的。
第二,深入推行全面语音讲解,便于普通观众、青少年更好地认识文物,更便于盲人、残障等人士学习,而不只是个别文物语音讲解覆盖,这样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同时实现博物馆功能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内容应配合形式而多样、多元,深入挖掘,不断丰富,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展品(鼎形铜灯),应该利用媒介充分演示出其技术性,带给观众极大的兴趣感受。
第四,注重博物馆科研工作及与观众的交流。这样不仅拉动了单位科研进步,还对研究者个人有利,可提高科研积极性,学者个人观点能做到及时和大众沟通,使研究者尽快排除一己之见,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最新文物研究相关资料的前台提供,有助于提高科研效率。有计划地充实提高陈列内容,丰富图文及内涵外延,一方面,增强了展览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观众多次来访,期间会产生多次的宣传带动效应,同时以实际行动让二次来访的观众知道博物馆在工作,为其下次到来做好铺垫,促进文博事业良性循环。
(二)形式设计
第一,灯光等效果实体(音响、多媒体)要适时更新,深化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持观众的新鲜感,增加观众对展品的全面了解;同时,结合人体工学设计,为所有观众创造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比如展架高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