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

合集下载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

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

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学重要文本,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特色并对后
世文化影响深远。

其中比兴艺术是丝绸之路上漫溯到我国备受赞誉的艺术风格,至于为何《诗经》会具有比兴艺术的风格,究其根本,普遍被认为是因为西方比兴艺术是中国有史以来传播最广泛的艺术,而《诗经》一举成名也背后有很多传播过程,当然也是受到了西方比兴艺术的可传播特性的影响。

从诗歌的表达角度来看,其实《诗经》的比兴艺术表现尤其突出,因为比较这
种艺术写作技法是以类比和比喻的表达形式出现的,在结构上属于对称形式的思想表达,而《诗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比喻、比兴和对偶实际上恰如对称形式的文学表达。

用语言构成比喻表达之间的故事,使比喻太多无法分辨,各种比喻叠在一起形成一句宏伟的诗句,以反映出作者情绪及宫廷文化,如此交织在一起,可以使诗歌深入人心触动精神,呈现出古人文采极高的感受力。

此外,从集体开始讲起,《诗经》作为一部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文本,也有着
集体的文化影响。

传统古代封建文化的叙事特点,使得比兴艺术在统治者的建立过程中,大量的比喻被集体内部人士用于投射统治者的统治理念思想,形成集体文化景观,从而造就了《诗经》比兴艺术的表现较强。

总之,《诗经》是一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文本,以其比兴艺术的特点受到
了众多西方艺术文本的影响,而这种文化因素也使得比兴艺术在集体文化正式性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焦点,从而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古今的赞扬。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手法:《诗经》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多样化,包括赋、
比、兴三种基本手法,以及章句的重叠、用韵等,这些手法使
得《诗经》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加生动、
细腻。

2.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诗经》的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政治、道
德等方面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仅为后
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3.精湛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非常精湛,其用词简练、准
确,富有表现力,同时也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这些
语言艺术特色使得《诗经》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加
生动、鲜明。

4.独特的音乐美感:《诗经》是一种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学作品,
其音乐美感主要表现在章句的节奏、用韵等方面。

这种音乐美
感不仅使得《诗经》更加悦耳动听,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和
感染力。

略论《诗经》中的比兴

略论《诗经》中的比兴

略论《诗经》中的比兴略论《诗经》中的比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就是在《诗经》中,开始运用比、兴两种手法,表达了丰富而深挚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风,曰雅,曰颂。

”在这里,赋、比、兴是指文体、诗体。

《周礼》之后,赵人毛苌传《诗》,据说为孔子弟子所作的《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就不再称“六诗”,而称“诗有六义”,就是在确认它们是诗体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各自的特点。

到东汉郑玄注《周礼》“六诗”,才引郑众的说法:“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

”接着,郑玄自己对“比”、“兴”的运用和社会作用进一步作了解释:“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郑玄和郑众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已经把“比”和“兴”作为一种诗法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了比、兴的确切含义以及诗法与诗体之间的关系,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到了宋代,朱熹进一步概括地说明了比、兴的基本含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比、兴是表现手法,而不是文体、诗体了。

《诗经》中无论是“国风”、“大雅”、“小雅”,还是“周颂”、“商颂”,都大量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类似点的联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通常称作打比方。

在《诗经》中,用老鼠来比喻统治阶级的可鄙可憎,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用风暴的恶劣天气比喻丈夫的骄横暴虐和喜怒无常……有的在整篇中接连用比喻,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以“雀穿屋”和“鼠穿墉”的比喻一起斥责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欺骗;《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谈谈《诗经》的比兴艺术

谈谈《诗经》的比兴艺术

谈谈《诗经》的比兴艺术如下:
1.兴而兼比,创作意象的集中表达。

兴而兼比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诗人将兴象和比象合二为一,即不仅用它来起兴,引起正文,还用他来作比,进而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突出社会的本质和陋习,引发思考。

2.比兴分离,各担其则的创作体系《诗经》比兴分离也是很常见的。

兴象和比象是不同的意象,他们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发挥在诗歌表达上面的作用。

与“比”只是打比方相比, “兴”的样式却是丰富的。

论《诗经》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赋、比、兴艺术

《鸱鸮》是用 比拟的手法写的禽 言诗,写一只小鸟 对鸱鸮 的斥责。 以及小鸟对子女家 室的爱护,以至达 到抓口病败,羽毛 凋敝的地步 。
鸱鸮
诗 经 中 《 卫 风 硕 人 》 是 用 : 比
喻 来 塑 造 了 贵 妇 人 形 象 的
·《诗经》中兴的表Fra bibliotek手法的具体运用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 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 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总的来讲,“兴” 是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它的 广泛使用,形成了中国诗歌委婉、含蓄、兴 寄遥深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赋、比、兴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 位是崇高的,二千五百多年以来,它以其丰 富的文化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 代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学等各个方 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诗经》从编 成的那天起,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学习 的范本,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培养了中国 后世文学,而且培养和教育了中国后代的人 民。正因为如此,《诗经》将具有永恒的意 义。
《七月》一诗,可以看作是一首具有风格画卷色彩的长诗, 它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按季节物候的变化描述了古代农家生 活,比较完整地展现出奴隶制社会的全景。它深刻地揭示 出奴隶们沉重的劳动负担,受凌辱的地位,贫困的生活, 悲惨的命运。
《诗经》中比的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
在《诗经》中,“比”的手法运用也 很多,它不仅使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更加 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兼有寄寓 一定爱憎情感的作用。刘勰《文心雕 龙· 比兴》说⑾“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 于事。”说明比包括比拟和比喻两方面。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诗经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3)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简析《诗经》的艺术特点

简析《诗经》的艺术特点

简析《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这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诗经》对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

《诗经》中大量运用了赋、比、兴手法,这些手法对于诗歌的形象化、艺术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即在一首诗中,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有助于强化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3.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的诗歌以四言为主,这是其独特的句式特点。

同时,《诗经》中也兼有杂言,这种句式变化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样。

4. 押韵方式多样:《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

5. 纯真悦耳,婉转铿锵:《诗经》中的诗歌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纯真悦耳,婉转铿锵。

6. 篇章整齐,回环往复:《诗经》的篇章结构整齐,多采用回环往复的形式,这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7. 写实和“诗言志”:《诗经》朴素地抒写显示人生,描摹生
活。

它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特点、押韵方式多样、纯真悦耳婉转铿锵的词汇运用、篇章整齐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以及写实和“诗言志”的表达方式等方面。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

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

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没有虚妄怪诞,展开对社会生活、政治状况、人民民风民俗的形象画卷,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启发。

赋——铺陈直叙,即直接描写或抒情,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事物比喻抒情,表达难言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物象变得异彩纷呈。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论《诗经》的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比兴艺术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将中华文化中千年来最宝贵的思想体系和审美观念表现出来。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登峰造极,而且在宋明理学的认知体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承袭了礼乐、儒家、道家和历史传统,并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理论,影响着中外文学。

对于比兴艺术而言,《诗经》是给人以美感、情深意切和古老艺术联系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包含着深邃思想和精巧语言,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宏伟高尚的审美风貌。

比兴艺术以《诗经》的艺术风格为基础,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当代人的情感与思想,使文学蕴含的内涵更丰富。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比兴艺术及影响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比兴艺术及影响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比兴艺术及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

其中,比兴艺术是《诗经》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也是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兴是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和意义来描绘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诗经》中的比兴艺术主要表现为借景、借物和比较等方式。

通过将自然景物、动植物、器物等与人类的情感、道德、社会现象等进行类比,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兴艺术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多样。

比如,通过借用松树的形象来表达忠诚、坚贞的情感,如《关雎》中的“岂无他人,示我好音”;通过借用野兽的形象来表达人性的善恶和荣辱,
如《鹤鸣之什》中的“将心比兽,余亦辰夜”;通过借用宝剑的形象来表达对美的赞美,如《鹿鸣之什》中的“秀发一如,美
人何常之有”。

这些形象的借用,使诗歌情感更加深刻、形象
更加生动。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对汉赋、唐诗、宋词等各个时期的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这些后世文学作品中往往也运用了比兴艺术,使作品更加雄浑宏大、意境深远。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艺术也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广泛引用了《诗经》的比兴艺术手法,使得这些艺术更富有表现力和意境。

总之,《诗经》的比兴艺术是其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通过借
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和意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比兴艺术也对后世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

试论《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摘要:通过课上的学习和查阅的相关课外资料,本人对《诗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此论文主要阐述了《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具体的分析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比兴的技巧及其语言形式。

关键词:诗经,现实主义,比兴1、《诗经》最突出的艺术成就——现实主义手法《诗经》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制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

其中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开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

《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生动细致地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揭露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等105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种,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39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种。

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譬如《豳风·七月》反映了当时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它不仅叙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的不同生活,而且揭示了阶级矛盾这一真实的现实。

诗中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送到田间地头的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缴纳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

《魏风·伐檀》更表现了严酷的阶级剥削和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素餐”的君子们的强烈不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用讽刺的口吻,揭露它们“素餐(白吃饭)”的现实。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及朦胧诗艺术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及朦胧诗艺术

. 1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目录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1摘要:1关键词:21.诗经21.1诗经简述22017-3-1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21.1.1赋21.1.2比31.1.3兴31.3“赋”“比”“兴”的运用32 朦胧诗52.1什么是朦胧诗5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53 诗经与“朦胧诗”64 结语8参考文献:9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

关键词:诗经朦胧诗比兴手法艺术特征1.诗经1.1诗经简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

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1.1.1赋直其事。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情节,抒发感情。

诗经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1.2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型篇章便是《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深刻揭示了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诗经的写实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写实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写实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写实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实和“诗言志”:朴素地抒写显示人生,描摹生活。

2.赋比兴:在表现手法上,赋比兴是《诗经》中写实性的体现。

赋是将人、事、物原封不动地叙述出来;比是以此比彼,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事物;兴则是通过象征、联想等手法,借物喻事,抒发情怀。

3.篇幅、声音以及用词: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感。

用韵形式丰富多样,而又不离其宗。

多用重言、双声叠韵、联绵词,纯真悦耳,婉转铿锵。

这些手法都巧妙地服务于写实。

4.关注现实:在内容上,《诗经》突出地表现了北方民族务实的传统。

它没有多少浪漫的想象和鬼神这些超自然的力量,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观察。

这种写实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尤其是儒家为代表的写作传统。

总的来说,《诗经》以其朴实的语言、写实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诗歌欣赏:谈《诗经》中“兴”这种艺术思维方式的运用

诗歌欣赏:谈《诗经》中“兴”这种艺术思维方式的运用

诗歌欣赏:谈《诗经》中“兴”这种艺术思维方式的运用诗歌欣赏:谈《诗经》中“兴”这种艺术思维方式的运用一.“兴”不仅仅是以一种和“比”、“赋”并列的表现技巧,它更是一首诗歌整体构思的艺术思维方式。

提到诗歌中“兴”,我们自然会想起《毛诗序》中的一段话: “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

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种体裁。

赋、比、兴是表现方法.。

这是《毛诗序》以及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解释。

对于“赋、比、兴”中的“赋”和“比”的界定历来比较清楚,也比较一致,认为比较单纯可解,是表现手法其技巧性很确定。

对于“比”界定的最好的,也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就是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说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对于“赋”就是直叙其事,大都以晋代挚虞的:“赋者,敷陈之称也。

”为引据。

而争议比较多的是“兴”的界定。

最早给“兴”下定义的是汉儒郑众,他在注《周礼》中说:“兴者,托事于物也。

”其意为:“兴”就是把要说的意思,寄托在一种事物上。

宋朱熹定义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上这些说法,对“兴”的认识主要局限在表现技巧,手法上。

到了晋代挚虞,他对“赋比兴”做了全面解释,他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文章流别论》)他以“有感”解释“兴”不再把“兴”当作单纯的艺术技巧来看了。

南朝刘勰进一步指出:“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兴则环譬以托讽。

”《文心雕龙.比兴》)这里,他指明了'兴'的重要特性是'起情',在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中引起诗人的情思。

(这已经不是像“赋”和“比”仅仅是一种遣词造句和行文的技巧而是对整体诗歌的构思的艺术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2017-3-1目录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 (2)摘要: (2)关键词: (2)1.诗经 (2)1.1诗经简述 (2)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2)1.1.1赋 (2)1.1.2比 (3)1.1.3兴 (3)1.3“赋”“比”“兴”的运用 (3)2 朦胧诗 (4)2.1什么是朦胧诗 (4)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4)3 诗经与“朦胧诗” (5)4 结语 (6)参考文献: (6)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

关键词:诗经朦胧诗比兴手法艺术特征1.诗经1.1诗经简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

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1.1.1赋直陈其事。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1.2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深刻揭示了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1.1.3兴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1.3“赋”“比”“兴”的运用“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2 朦胧诗2.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诗意的概念,它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又称新诗潮诗歌。

由于它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更为普遍的象征性,带有朦胧性和模糊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的潮,在最初就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审美特征。

在诗作中大量存在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艺术大量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意的想象。

朦胧诗作为新诗潮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其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于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索意识和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对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变了传统诗歌简单地描述“现实”的传统方式,将探索生命作为诗歌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茁壮成长。

受当时时代的影响,文学艺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产生了十年的断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为“朦胧诗”提供了广阔诗意空间,朦胧诗人们于是纷纷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力的向世界抛出,用心中的感受去绘出一副关于内心情感的画卷。

勇气泛滥于每个字间的情感、抛弃了古老的简单叙述的诗法,避免了诗歌描写现实生活的千篇一律,将现代诗歌的意象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们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他们通过运用特别的意向语言,为当时干旱已久的诗歌土地下了一场倾盆的大雨,让诗歌文学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如顾城的《一代人》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作者通过表现黑暗与光明这两种极端,将“黑夜”、“眼睛”、“光明”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让每个初读此诗的人都内心为之一颤。

3 诗经与“朦胧诗”“朦胧”(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

其实朦胧诗的晦涩在当今是广受受争议的。

个人看来,其实并不然。

朦胧诗运用比兴手法,是借鉴诗经,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只要仔细的去考察这些意象代表的意思,整首诗歌每一个意象连贯起来读,其内涵自然明了。

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但是在这种模糊的范围中,总是会不经意间触动读者,这种情感的感觉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触碰语言之外的那些东西。

而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很多正是以朦胧去表现。

如《蒹葭》这首诗,作为诗经中运用“朦胧”的典型,全诗写得幽幽传神、烟水迷蒙,在朦胧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的美感。

吟诗人的身份是朦胧的,我们甚至不能知道是男是女,其一切都只能任由读者去思考。

“伊人”面目是模糊的,诗人通过对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的描写,通过追求者那强烈、执着的感情的描写,或通过美丽幽幽的环境去烘托折射。

“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有国画式“大泼墨”写意的感觉,烟波朦胧,人在何方?“宛在”,更是不能确定的游移之词,诗人在河畔伫立翘首,心思穿透薄雾与芦苇,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中花的感觉,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到底是诗人亲眼所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

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还有主题的多义性,也体现了该诗的朦胧美。

诗经中的“朦胧”,与当代朦胧诗的“朦胧”实属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朦胧诗自古便有,朦胧诗也不是一种庞大的艺术潮流,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成为诗歌文学史上的主要背景。

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据说,孔子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过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话虽夸张,但也立下了传统:文艺是传道的工具。

诗歌在传统上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只在表现方式上。

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带来的心灵感受复杂化,由于哲学意识的全方位渗透,朦胧诗空间意指的文本结构开始复活。

朦胧诗与诗经在思维结构上也有很多相似。

朦胧诗摈弃了直白浅露的艺术表达而追求朦胧迷离、含蓄幽深之美。

其意象化,扬弃具象化直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绪,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象征性,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跳跃性,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

正如诗经以比兴的手法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这最终勾画出一幅即模糊又生动的画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