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志
地方志文献索引

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地方志目录说明《特藏部地方志目录》表格的末项“另藏(备注)”项的缩写内容为“天一阁续”。
即《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一书的缩写(上海,1990年出版)“小方壶斋”。
即《小方壶斋舆地丛抄补编。
再补编》一书(杭州,1985年出版)“日藏”。
即《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一书(北京,1986年出版)“宋元(台)”。
即《宋元地方志丛书》(台北出版)“稀见”。
即《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1992年出版)“明代孤本”。
即《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2000年出版)“宋元(京)”。
即《宋元方志丛刊》(北京,1990年出版)“天图孤本”。
即《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北京,1999年出版)“北图珍本”。
即〈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1988年出版)“四库存目。
史”。
即〈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史部〉(济南,1997年出版)“四库禁毁”。
即〈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2000年出版)“方志集成”。
即〈中国地方志集成。
湖北府县志辑〉(南京,2001年出版)以上缩写书名后面标出的阿拉伯数字,指可在该缩写书的相应册上找到。
例:“稀见8”指“〈稀见地方志汇刊〉第8册”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另藏(备注) 北京1 [万历]顺天府志六卷(明)沈应文等修张元芳纂影印本四库存目.史2082 0001 [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清)万青黎等修张之洞.缪荃孙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64册[8函]3 [康熙]宛平县志六卷(清)王养濂修李开泰等纂抄本10册 [ 2函] 善本[抄本]4 宛署杂记二十卷(明)沉榜纂据明万历(1573-1620)刻本影印稀见第1册5 0002 [光绪]昌平州志十八卷(清)吴履福等修缪荃孙等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8册 [2函]6 0003 昌平外志六卷(清)麻兆庆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4册 [1函]7 T001 [嘉庆]隆庆志十卷(明)谢庭桂纂苏干续纂1962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3册8 0004 [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何道增等修张惇德纂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10册 [1函]9 0005 [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臧理臣等修宗庆煦纂民国三年北平京华书局铅印本8册 [1函]10 0006 [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礼阔泉等修杨德馨等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9册 [2函]11 0007 [民国]平谷县志六卷李兴焯修王兆元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8册 [1函]12 0008 [民国]房山县志八卷廖飞鹏等修高书官等纂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8册 [1函]13 0009 [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周志中修吕植等纂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4册 [1函]上海市14 [绍兴]云间志三卷(宋)杨潜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观自得斋丛书>本E081.17/2849第1函另:宋元(台)615 [正德]松江府志三十二卷(明)陈威喻时修顾清纂据明正德七年(1512)刻本影印天一阁续5-6四库存目.史18116 0011 [嘉庆]松江府志八十四卷首二卷图一卷(清)宋如林修孙星衍莫晋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修松江府学明伦堂刻本40册 [6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17 0012 [光绪]松江府志续志四十卷首一卷图一卷(清)博润修姚光发等纂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24册 [3函]18 0013 [弘治]上海志八卷(明)郭经修唐锦纂民国二十九年昆明中华书局影印本2册又00132,2册/天一阁续719 0014 [嘉庆]上海县志八卷(明)郑洛书修高企纂民国二十一年上海传真社影印明嘉靖本3册 [1函]20 [乾隆]上海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李文耀修谈起行等纂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影印本稀见121 0015 [同治]上海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附补遗敍录(清)应宝时等修俞樾方宗诚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文庙南园志局王承基等校正本16册 [4函]22 0016 [民国]上海县续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吴馨洪锡范修姚文枬等纂民国七年(1918)上海文庙南园志局刻本12册 [2函]23 0017 [光绪]重修华亭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开第修姚光发等纂清光绪五年(1876)刻本10册 [2函] 又一部10册24 0018 [乾隆]娄县志三十卷首二卷(清)谢庭薰修陆锡熊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6册 [1函]25 0019 [光绪]娄县续志二十卷(清)汪坤厚等修张云望纂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6册 [1函]26 0020 [民国]南汇县续志二十二卷首一卷严伟刘芷芬修秦锡田纂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8册 [1函]27 0021 [光绪]川沙厅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方瀛修俞樾等纂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6册 [1函]28 0022 [民国]川沙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12册 [2函]29 0023 [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韩佩金修张文虎等纂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6册 [1函]30 0024 [正德]金山卫志六卷(明)张奎修夏有文等纂民国二十一年上海传真社影印明正德本4册 [1函]31 0025 [乾隆]金山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常琬修焦以敬等纂民国十八年(1929)影印清乾隆本4册 [1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32 0026 [光绪]金山县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龚宝琦等修黄厚本等纂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8册 [1函]33 0027 重辑张堰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姚裕廉范炳垣纂修1920年金山姚氏松韵草堂铅印本2册 [1函]34 [万历]青浦县志八卷(明)卓钿修王圻纂据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影印稀见1册35 0028 [光绪]青浦县志三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汪祖绶等修熊其英等纂清光绪五年(1879)尊经阁刻本12册 [2函]36 0029 章练小志八卷(清)高如圭原著(民国)万以增续纂清光绪十六年(1890)纂民国三年(1914)续纂4册 [1函]37 0030 [光绪]嘉定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补遗一卷(清)程其珏修杨震福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16册 [3函] 另0030A,30册[5函]38 0031 [光绪]宝山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梁蒲贵等修朱延射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学海书院刻本8册 [2函]39 0032 [民国]宝山县续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张允高等修钱淦.袁希涛纂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5册 [1函]40 0033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吴葭修王钟琦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2册 [1函]41 [民国]宝山县志备稿十三卷首一卷赵恩钜修王钟琦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1册附在0033内42 0035 月浦里志十五卷首一卷附录一卷陈应泰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2册 [1函]43 [康熙]崇明县志十四卷(清)朱衣点修黄国彝纂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影印稀见1册44 0036 [光绪]崇明县志十八卷(清)林达泉等修李联琇等纂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12册 [1函]天津市45 0037 [康熙]天津卫志四卷首一卷(清)薛柱斗修高必大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2册 [1函] 又名[新校天津卫志46 0038 [光绪]重修天津府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沈家本等修徐宗亮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修二十五年刻本40册 [7函]47 [乾隆]天津县志二十四卷(清)朱奎扬等修吴廷华等纂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8册 [2函] 善本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48 0039 [同治]续天津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吴惠元修蒋玉虹等纂` 清嘉庆末年修同治九年(1870)续修刻本8册 [2函]49 0040 [民国]天津市概要十三编首一编天津市志编纂处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2册 [1函]50 0041 [道光]蓟州志十卷首一卷(清)沈锐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7册 [2函]51 0042 宝坻县志十八卷(清)洪肇楙修蔡寅斗纂民国六年(1917)查美咸石印本8册 [1函]52 0043 [民国]静海县志十二集白凤文修高毓浵纂民国十八年(1929)修1934年铅印本6册 [1函]53 0044 [光绪]宁河县志十六卷(清)丁符九修谈松林纂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12册 [2函]河北省54 [康熙]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清)于成龙修郭棻纂清康熙十年修二十二年(1683)刻本34册 [6函] 善本55 [雍正]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清)唐执玉等修陈仪等纂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72册 [10函] 善本;四库全书(台)56 0045 [同治]畿辅通志三百卷首一卷(清)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240册[40函]57 0046 [同治]畿辅通志三百卷首一卷(清)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馆影印本册58 [万历]四镇三关志十卷(明)刘应节等修刘效祖纂影印本四库禁毁1059 [嘉靖]真定府志三十三卷(明)唐臣修雷礼纂影印本四库存目.史19260 0047 [光绪]正定县志四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庆之金等修赵文濂等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16册 [2函]61 [嘉靖]获鹿县志十二卷(明)赵惟勤纂修影印本天一阁续162 [乾隆]获鹿县志十二卷(清)韩国瓒修石光玺纂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2册 [1函] 善本63 0048 [光绪]获鹿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锡纲修曹鑅纂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10册 [2函]64 [康熙]灵寿县志十卷末一卷(清)陆陇其修傅维橒纂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2册 [1函] 善本65 0049 [嘉庆]束鹿县志十卷(清)李符清修斐显相等纂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4册 [1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66 0050 [康熙]藁城县志十二卷(清)赖于宣修张丙宿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藁城县4册 [1函] 又00512二册志四种>本1册 [1函]67 0051 [光绪]藁城县志续补十一卷(清)朱绍谷修张毓温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藁城县志四种>本3册 [1函]68 0052 [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十二卷王炳熙等修于箴等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藁城县志四种>本69 [康熙]高邑县志三卷(清)刘瑜修赵[ ]纂影印本稀见270 [正德]赵州志八卷(明)程遵纂修影印本天一阁续271 T002 [隆庆]赵州志十卷(明)蔡懋昭纂修1962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3册 [1函]72 0053 [光绪]直隶赵州志十六卷首一(清)孙武栻修王景美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6册 [1函]卷末一卷73 [雍正]井陉县志八卷(清)钟文英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4册 [1函] 善本74 0054 [光绪]续修井陉县志三十六卷(清)常善修赵文濂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3册 [1函]75 [康熙]深泽县志十卷首一卷(清)许来音纂修影印本稀见276 [雍正]深泽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赵宪修王植纂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4册 1函] 善本77 0055 [乾隆]无极县志十一卷末一(清)黄可润纂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补刻本4册 [1函](清)曹凤来纂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4册[与0055合装一函] 78 [光绪]无极县续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79 [崇祯]元氏县志六卷(明)张慎学修智铤纂影印本明代孤本8(清)胡岳修赵文濂等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8册 [1函]80 0057 [光绪]元氏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詠修张惇德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6册 [1函]81 0058 [同治]栾城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82 0059 平山县志料集十六卷金润壁修焦遇祥等纂民国二十一年平山县志料征集处油1册 [1函]印本83 0060 [民国]察哈尔省通志二十八卷宋哲元等修梁建章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12册 [3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首一卷84 0061 [乾隆]口北三庭志十六卷首一卷金志章纂黄可润增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6册 [2函]85 0062 [乾隆]宣化府志四十二卷首一卷(清)王者辅原本张志奇续修黄可润续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刻本16册 [3函]86 [康熙]宣化县志三十卷(清)陈坦纂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6册 [1函] 善本87 0063 [民国]宣化县新志十八卷首一卷陈继曾等修郭维城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10册 [2函]88 [康熙]怀来县志十八首一卷(清)许隆远纂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7)刻本6册 [2函] 善本89 [乾隆]蔚县志三十一卷(清)王育榞修李舜臣纂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4册 [1函] 善本90 [乾隆]蔚州志补十二卷首一卷(清)杨世昌修吴廷华等纂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5册 [1函] 善本91 0064 [光绪]蔚州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庆之金修杨笃纂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8册 [1函]92 0065 [民国]张北县志八卷首一卷陈继淹修许闻诗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8册 [1函]93 0066 [道光]保安州志八卷首一卷(清)杨桂森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4册 [1函]94 [光绪]保安州续志四卷(清) (清)寻銮晋张毓生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1册[附在0066函内]95 0067 [同治]西宁新志十卷首一卷(清)韩志超等修杨笃纂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光绪元年(1875)宏州书院刻本4册 [1函] 又名<西宁新县志>96 0068 [民国]阳原县志十八卷刘志鸿修李泰棻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4册 [1函]97 0069 [光绪]怀安县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荫禄修程燮奎纂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8册 [2函]98 0070 [乾隆]万全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左承业纂修清乾隆七年(1742)修光绪十年施氏增订10册 [2函]99 0071 [道光]万全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左承业原本施彦士续纂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增刻乾隆本4册 [1函]100 0072 [乾隆]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清)和坤梁国治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24册 [4函]101 0073 [道光]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清)海忠修林从炯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廷杰李世寅24册 [6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六卷重订本102 [弘治]永平府志十卷(明)吴杰修张廷纲等纂影印本天一阁续3 103 0074 [光绪]永平府志七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游智开修史梦兰纂清光绪五年(1879)敬胜书院刻本32册 [5函]104 0075 [同治]迁安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韩耀光修史梦兰纂清同治十二年(1873)文峰书院刻本8册 [1函]105 0076 [同治]昌黎县志十卷(清)何崧泰等修马恂等纂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4册 [1函]106 0077 [民国]昌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金良骥等修张念祖等纂……张鹏翱再续纂民国二十二年(1932)再续修铅印本8册 [1包]107 0078 [民国]庐龙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图董天华修胡应麟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4册 [1函]108 0079 [乾隆]临榆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清)钟和梅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6册 [1函]109 0080 [光绪]临榆县志二十四卷首一(清)赵允祜修高锡畴纂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10册 [3函]110 0081 [乾隆]直隶遵化州志二十卷(清)傅修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8册 [1函]111 0082 [光绪]滦州志十八卷首一卷(清)杨文鼎修王大本等纂清光绪十四年(1898)刻本14册 [2函]112 [隆庆]丰润县志十三卷(明)王纳言修石邦政纂影印本四库存目.史201 113 0083 [天启]东安县志(明)郑之城修冯泰运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本1册 [1函] 另见明代孤本8114 0084 [康熙]东安县志十卷(清)王士美等修张墀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本3册 [1函]115 0085 [乾隆]东安县志二十二卷(清)李光昭修周琰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本4册 [1函]116 0086 [民国]安次县志十二卷刘钟英马钟琇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本4册 [1函]117 0087 [乾隆]三河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陈[ ]修王大信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2册 [1函]118 0088 [民国]三河县新志十六卷首一曹桢等修吴宝铭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6册 [1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卷119 T003 [嘉靖]霸州志九卷(明)唐交等修高濬等纂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2册 [1函]120 0090 [民国]霸县志五卷首一卷唐肯修崔汝襄等纂民国七年(1918)修十二年铅印本8册 [1函]121 0091 固安文献志二十卷贾廷琳修徐世昌纂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8册 [2函]122 [崇祯]大城县志八卷(明)狄同煃修张弘文纂` 影印本明代孤本6123 0092 [光绪]大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赵柄文等修刘钟英等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12册 [2函]124 [康熙]文安县志八卷(清)杨朝麟修胡淓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8册 [2函] 善本125 0093 [乾隆]永清县志二十五篇(清)周震荣修章学诚纂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刻本4册 [1函] 另44.2/Z224z第7册126 T004 [弘治]重修保定[并]志二十五卷(明)章律修张才纂徐圭重编1966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6册 [2函]127 [万历]保定府志四十卷(明)冯惟敏等纂修王国桢续修王政熙续纂影印本稀见2128 0094 [光绪]保定府志七十九卷首一卷(清)李培祜等修张豫垲等纂清光绪七年(1881)修十二年(1886)刻本32册 [4函]129 [嘉靖]清苑县志六卷(明)李廷宝纂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天一续阁1 130 0095 [同治]清苑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李逢源修诸崇俭纂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8册 [2函]131 0096 [民国]清苑县志六卷金良骥等修姚寿昌纂民国二十年(1931)修二十三年铅印本6册 [1函]132 0097 [民国]涿县志十八卷宋大章等修周存培等纂民国二十五年(1937)铅印本4册133 0098 [光绪]容城县志八卷(清)俞廷献等修吴思忠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6册 [1函]134 [嘉靖]蠡县志五卷(明)李复初纂修影印本天一阁续1 135 0099 [光绪]蠡县志十卷(清)韩志超等修王其衡等纂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10册 [1函]136 0100 [道光]直隶定州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宝琳劳沅恩纂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12册 [2函]1370101 [民国]定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何其章等修贾思绂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8册 [1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138 [康熙]唐县新志十八卷(清)王政修张珽纂影印本稀见2139 0102 [光绪]唐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陈咏修张惇德纂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8册 [1函]140 [崇祯]广昌县志不分卷(明)刘世治修赵文燿纂影印本明代孤本2 141 T005 [弘治]易州志二十卷(明)戴敏修戴铣纂1965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3册 [1函]142 [乾隆]直隶易州志十八卷首一卷(清)杨芊纂修张登高续纂修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8册 [2函] 善本143 0103 [民国]新城县志二十四卷张雨苍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北平文华斋铅印本8册 [2函] 又0103A,8册/ 0103B册144 T006 [嘉靖]雄乘二卷(明)王齐纂修1962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1册 [1函] 145 0104 [民国]雄县新志二十一篇秦廷秀等修刘崇本纂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10册 [1函]146 0105 [民国]徐水县新志十二卷末一卷刘延昌修刘鸿书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8册 [1函] 原安肃县又0105SA,8册147 0106 [民国]高阳县志十卷李大本修李晓冷等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10册 [1函]148 [乾隆]祁州志八卷(清)罗以桂等修张万铨等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4册 [1函] 善本149 0107 [光绪]祁州续志四卷(清)赵秉恒等修刘学海等纂清光绪元年(1875)修八年刻本4册 [1函]150 [乾隆]望都县新志八卷(清)陈洪书修王锡侯等纂影印本四库禁毁73151 0108 [民国]满城县志略十六卷首一卷陈宝生修杨式震等纂民国二十年(1931)满城县修志局铅印本6册 [1函] 附刊误一卷152 T0071-2[嘉靖]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明)郜相修樊深纂1964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10册 [2函]153 [万历]河间府志十五卷(明)杜应芳修陈士彦纂影印本稀见3154 [乾隆]沧州志十六卷(清)徐时作修胡淦等纂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6册 [2函] 善本155 0109 [同治]盐山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福谦等修潘震乙纂清同治七年(1868)京都文采斋刻本8册 [2函]156 0110 [民国]盐山新志三十卷贾恩绂纂民国五年(1916)刻本8册 [2函] 0110A,0110B 各8册157 0111 [光绪]吴桥县志十二卷(清)倪昌燮修冯庆杨纂清光绪元年(1875)澜阳书院刻本8册 [2函]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158 0112 [光绪]东光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周植瀛修吴浔源纂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8册 [1函]159 [乾隆]肃宁县志十卷(清)尹侃等修谈有典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5册 [1函] 善本160 0113 [嘉庆]青县志八卷(清)沈联芳修倪鑅纂清嘉庆八年(1803)刻本6册 [1函]161 0114 [光绪]重修青县志十卷(清)江贡琛修茹岱林纂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4册 [1函]162 0115 [民国]青县志十六卷首一卷万震霄修高遵章等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10册 [2函]163 0116 [民国]南皮县志十四卷首一卷王德乾等修刘树鑫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8册 [2函](清)万廷兰修戈涛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12册 [2函] 善本164 [乾隆]献县志二十卷图一卷表一卷165 0117 [咸丰]初续献县志四卷(清)李昌祺纂修清咸丰七年(1857)刻本2册 [1函]166 0118 [民国]献县志二十卷首一卷补薛凤鸣修张鼎彝纂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8册 [2函] 遗一卷167 [乾隆]衡水县志十四卷(清)陶淑纂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5册 [1函] 善本168 [万历]饶阳县志三卷续志一卷(明)翟耀修石经世纂影印本明代孤本6 169 [康熙]景州志四卷(清)张一魁纂修影印本稀见3170 [康熙]续补景州志四卷(清)张鸣珂纂修影印本稀见3171 [万历]枣强县志四卷(明)王鹤龄修陶万象纂单影印本明代孤本3惺等增纂172 0119 [嘉庆]枣强县志二十卷(清)任衔蕙修杨元锡纂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6册 [1函]4册 [1函] 又0120A,2册173 0120 枣强县志补正五卷(清)方宗城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修光绪二年(1876)刻本174 [万历]安平县志五卷(明)王欣修王三余纂影印本明代孤本3册175 0121 [民国]冀县志二十卷王树枬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8册 [1函]176 T008 [嘉靖]广平府志十六卷(明)翁相修陈棐纂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4册 [1函]177 0122 [光绪]广平府志六十三卷首一(清)吴中彦修胡景桂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24册 [3函] 卷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178 [正统]大名府志十卷杂录补遗一卷(明)赵本纂修影印本稀见3 179 T009 [正德]大名府志十卷(明)韩福修唐锦纂1966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6册 [1函]180 [乾隆]大名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清)张维祺修李棠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12册 [2函] 善本181 0123 [民国]大名县志三十卷首一卷张昭芹等修范鑑古等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16册 [3函]182 0124 [乾隆]邯郸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王炯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6册 [1函]183 0125 [民国]邯郸县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毕星垣等修王琴堂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邯郸秀文斋刻本8册 [2函]184 [崇祯]永年县志七卷(明)宋祖乙修申佳胤纂影印本明代孤本11185 [康熙]永年县志十九卷首一卷(清)朱世纬纂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乾隆十年(1745)王玲再增补本6册 [2函] 善甲186 0126 [光绪]永年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清)夏诒钰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8册 [1函]187 0127 [雍正]馆陶县志十二卷(清)赵知希纂修张兴宗增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4册 [1函]188 0128 [雍正]馆陶县志十二卷(清)赵知希纂修张兴宗增修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2册 [1函] 民国本增补码页189 [康熙]魏县志四卷首一卷(清)李尚斌修王锡命纂影印本稀见3190 [万历]成安邑乘五卷(明)贾三策修王孙昌纂明崇祯清顺治间增刻本影印本明代孤本4191 0129 [嘉庆]涉县志八卷(清)戚学标纂修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4册 [1函]192 0130 [乾隆]邱县志八卷(清)黄景曾修靳渊然等纂民国二十二年济南平民日报社铅印本4册 [1函]193 [正德]临漳县志十卷(明)景芳纂修影印本天一阁续3194 0131 [光绪]临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周秉彝修周寿梓等纂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12册 [2函] 又0131A,12册[2函] 195 [嘉靖]磁州志四卷(明)周文龙修孙绍等纂影印本天一阁续3196 [康熙]磁州志十八卷(清)蒋擢修乐玉声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4册 [1函] 善本197 [同治]磁州续志六卷首一卷(清)程光滢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4册善本[与上种合装] 198 [天启]武安县志(明)李椿茂等修明天启间刻崇祯增刻本影印本明代孤本2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199 [嘉靖]武安县志四卷(明)唐交修陈玮纂影印本天一阁续4200 [乾隆]武安县志二十卷图一卷(清)蒋光祖修夏兆丰纂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8册 [1函] 善本201 [乾隆]柏乡县志十卷首一卷(清)钟赓华纂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6册 [1函] 善本202 0132 [民国]宁晋县志十一卷苏毓琦等修张震科纂民国十八年(1829)石印本8册 [2函]203 0133 [乾隆]隆平县志十卷(清)袁文焕纂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存4-10卷204 0134 [光绪]唐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苏玉修杜霭等纂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8册 [1函]205 0135 [嘉靖]南宫县志五卷(明)叶恒嵩修刘濂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影印本1册 [1函]206 0136 [道光]南宫县志十六卷(清)周栻修陈桂纂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8册 [2函]207 0137 [民国]南宫县志二十六卷黄容惠修贾恩绂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6册 [1函]208 0138 [光绪]钜鹿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凌燮修夏应麟等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6册 [1函]209 0139 [乾隆]沙河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杜灏纂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4册 [1函]210 [道光]续增沙河县志二卷(清)鲁杰纂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2册[与上一种合装] 211 [康熙]临城县志八卷(清)杨宽修乔巳百纂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4册 [1函] 善本212 0141 [民国]新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傅振伦纂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6册 [1函]213 [万历]清河县志十二卷(明)向日红纂修影印本明代孤本2214 0142 [民国]清河县志十七卷首一卷张福谦修赵鼎铭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8册 [2函]215 [嘉靖]威县志八卷(明)胡容修王组纂影印本天一阁续2216 0143 [民国]威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续修一卷崔正春修尚希宾纂民国十四年(1925)修十八(1929)铅印本16册 [2函]217 [万历]广宗县志八卷(明)马协纂修影印本明代孤本4 218 [康熙]平乡县志六卷(清)赵弼修赵培基纂影印本稀见3 山西省序号索书号书名责任者版本册[函] 备注。
河北青县是盘古文化的发祥地

河北青县是盘古文化的发祥地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盘古遗迹和传说。
在河北省青县,盘古及盘古庙的传说与故事可谓延续古今,老幼皆知。
青县的盘古遗迹众多且史志记载久远,在中国盘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五史》中记述的盘古遗迹。
由于盘古精神所至,在台湾、广东、云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南等地有盘古遗迹上百处,仅盘古镇有多个,盘古村达20多个。
正统的史志应当是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它是中国古代各朝官方撰写的二十五部史书的总称。
”盘古”字样在《二十五史》中有6处记述。
最早的在《元史》中有两条:《本纪.世祖七》条”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祭祀志五·古帝王庙》条:”十五年四月(1278年5月23日),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 金朝天会七年(1129年)改置会川县,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4月会川县更名为青县至今。
《明史》中有1条:《外国列传七·锡兰山列传》,锡兰山即现在的斯里兰卡。
《清史稿》中有3条:《地理志十·陕西·延安府》、《地理志十三·江西·赣州府》、《地理志十九·广东·广州府》。
因此,就盘古遗迹而言,上述地区无论从正统史志的记载、年代的远近、遗迹的多寡,都无法与河北省青县的盘古遗迹相比。
史志记载的青县盘古遗迹,青县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盘古遗迹群。
从《青县志》、《天津府志》、《畿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志书中,均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里(村)、盘古潭、盘古庙俱在青县”的记录。
盘古沟:青县、天津历史上有”九河下梢”之称,正因”禹播九河”而来。
大禹治理九河北首即是徒骇河,就在今青县盘古村一带。
也是后来的禹河、虖池别河、平虏渠、滹沱河、盘古沟,现在叫黑龙港河本支。
宋朝元丰年间,王存等编撰的唐宋时期著名的地理专著《新定九域志》卷二《乾宁军》(青县在唐朝名为乾宁军)就有盘古沟的记录,距今至少1000年。
明清沧州方志石刻文献考述

明清沧州方志石刻文献考述
李朝杰;金景芝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1)1
【摘要】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石刻文献,然因其繁芜,欲善加利用,首先应对其做一番梳理。
明清沧州方志的石刻文献主要集中在嘉靖《河间府志》、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民国《沧县志》、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民国《南皮县志》、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等十六部县志中,经此梳理,可在校勘、辑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页数】7页(P15-21)
【作者】李朝杰;金景芝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幽溪传灯嫡孙天溪受登行历考述——明清时期天台宗“桐溪法系”考述之二
2.明末东北方志文献《辽东名胜志》考述
3.千山明清时期摩崖石刻考述
4.明清琉球龙舟竞渡及其相关文献考述
5.广西钟山县三台山明清摩崖石刻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041 嘉靖建阳县志
063 嘉靖武城县志
085 正德光化县志
107 嘉靖宁夏新志 缺
020 嘉靖淳安县志
042 嘉靖龙溪县志
064 嘉靖彰德府志
086 嘉靖应山县志
021 嘉靖温州府志
043 嘉靖惠安县志
065 嘉靖襄城县志
087 嘉靖常德府志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缺嘉靖翁源县志和嘉靖宁夏新志
078 嘉靖兰阳县志
100 嘉靖洪雅县志
013 弘治句容县志
035 嘉靖铜陵县志
057 嘉靖夏津县志
079 弘治偃师县志
101 嘉靖云阳县志
014 嘉靖惟扬志
036 嘉靖天长县志
058 嘉靖临朐县志
080 嘉靖内黄县志
102 嘉靖思南府志
015 嘉靖江阴县志
037 嘉靖建平县志
059 嘉靖莱芜县志
081 弘治黄州府志
000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
022 嘉靖太平县志
044 嘉靖安溪县志
066 正德汝州志
088 隆庆岳州府志
001 嘉靖河间府志
023万历黄岩县志
045 嘉靖尤溪县志
067 嘉靖开州志
089 万历郴州志
002 正德大名府志
024 嘉靖海门县志
046 正德建昌府志
068 嘉郡志
025 万历新昌县志
047 隆庆临江府志
069 嘉靖光山县志
091 万历慈利县志
004 嘉靖广平府志
026 嘉靖浦江志略
048 嘉靖九江府志
070 嘉靖邓州志
092 正德琼台志
005 隆庆赵州志
027 永乐乐清县志
历代青州府志

历代青州府志青州修撰地方志,源远流长,见于古籍者,有晋代的《青州先贤传》、宋代的《地志》及《青州图经》;到元代,于钦的《齐乘》实际上也是一部古代青州的地方志。
明清时期,青州修志蔚成风气,先后有十几部青州府志和益都县志修成。
青州府志,明朝洪武年间已有编修者,但并未流传下来。
今流传在世的有明朝嘉靖《青州府志》、万历《青州府志》,清朝康熙癸丑《青州府志》、康熙乙丑《增修青州府志》、康熙辛丑《增修青州府志》和咸丰《青州府志》。
另有雍正《青州府志摘略》。
嘉靖《青州府志》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开始编纂,经过四年时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成书。
知府杜思主修,参加编写者有49人,冯惟讷为第一总纂,李攀龙等人作序。
该书在博采旧闻新事的基础上,主要依据《通志》、《齐乘》、《少阳乘》等史籍纂辑而成。
全书有图、表、志、传四种体例,共分18卷,43目。
系统记述了上自三皇五帝,下到当朝数千年的史迹,言简意赅,考证精确,条次有序,查找容易,堪称宏文巨制,不失为善本。
建国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嘉靖本,于1965年影印出版。
最近,青州市档案局又重新影印出版。
万历《青州府志》从万历五十三年(1615年)开始编纂,青州知府王家宾倡导,钟羽正为总纂,先后有府学、县学的教官共13人参加,历时一年,于次年编成,共20卷。
这部府志,因有钟羽正主持,质量极高,古人评价该书“不虚美,不溢录,综其事,传其人”,为专家们所赞誉。
此志,北京图书馆仅藏孤本,吉林大学藏有残本4卷。
清朝康熙年间共有三本府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下诏,令各地都要修志。
青州知府崔俊遂命青州所属14州县分别提供资料。
第二年,由崔俊担任主修,钟谔、李焕章具体负责,综合各地资料,编纂而成。
全书20卷,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刊印发行。
现北京图书馆藏有原本。
此后,先后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两次增修青州府志,但未刊行,仅有抄本。
河北省县志资料

河北省县志资料0057定县志(民国)0158畿辅通志(同治)卷011-025 0287曲周县志(同治)0328万全县志(乾隆)0401永平府志(光绪)卷19-37 0181畿辅通志(同治)卷251-260 0438正定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046丛台集(民国)0260祁州续志(光绪)0432真定府志(嘉靖)0202景州志(乾隆)0378续修新城县志(光绪)0355香河县志(民国)0117行唐县新志(乾隆)0403永平府志(光绪)卷54-72 0259平乡县志(乾隆)0096光绪邢台县志0194交河县志(康熙)0352西宁新志(同治)0167畿辅通志(同治)卷111-120 0374续修故城县志(同治)0444直隶赵州志(光绪)0011柏乡县志(乾隆)0283邱县志(乾隆清抄本)0338文安县志(康熙)0280清苑县志料(民国)0421枣强县古漳河官堤志(光绪)0302三河县志(乾隆)0153畿辅安澜志(光绪)卷45-56 0048大城县志(光绪)0097广昌县志(崇祯)0079高阳县志(崇祯)0035承德府志(道光)卷01-30 0182畿辅通志(同治)卷261-270 0298容城县志(乾隆)0104广平府志(嘉靖)0192冀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0107广平府志(乾隆)0253平山县续志(光绪)0343吴桥县志(光绪)0299容城县志(咸丰)0069东光县志(康熙)0038赤城县续志(同治光绪刻本)0068东光县志(光绪)0408永清县志(康熙)0183畿辅通志(同治)卷271-2830375续修井陉县志(光绪)0065东安县志(天启)0248南皮县志(民国)0359新河县志(光绪)0029昌黎县志(民国)0282邱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004安平县志(康熙)0440直隶定州续志(咸丰)0395易州志(弘治)0323唐山县志(光绪)0273清河县志(康熙)0136河间府志(康熙)卷13-22 0102广平府志(光绪)卷24-46 0223龙门县志(康熙)0225隆平县志(乾隆民国石印本)0237南宫县志(道光)0372续滦志补(康熙)0262祁州志(乾隆)0083高邑县志(民国)0250内丘县志(康熙)0054大名府志(正德)0424枣强县志补正(同治)0234滦州志(光绪)0036承德府志(道光)卷31-60 0190畿辅通志(雍正)卷101-120 0051大名府志(咸丰)卷12-17 0026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16-28 0229栾城县志(道光)0452重修新乐县志(光绪)0447重修保定志(弘治)0360新河县志(康熙)0292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民国)0354献县志(乾隆)0429赵州志(康熙)0399永年县志(乾隆)0148鸡泽县志(民国)0235滦州志(嘉庆)0411玉田县志(光绪)0380续修赞皇县志(光绪)0247南皮县志(康熙)0127河北省广宗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123河北省概况(民国)0406永平府志(乾隆)卷00-120245南皮县志(光绪抄本)0236满城县志略(民国)0332望都县志(民国)0294任邱县志续编(道光)0159畿辅通志(同治)卷026-0350177畿辅通志(同治)卷211-2200422枣强县志(嘉庆)0186畿辅通志(雍正)卷021-0400149鸡泽县志(乾隆)0391盐山新志(民国)0318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7-100006安肃县志(康熙)0317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1-060233滦志(万历)0365邢台县志(乾隆)0368雄乘(康熙)0213临榆县志(光绪)0373续唐县志略(雍正)0058定县志(民国)10165畿辅通志(同治)卷091-100 0308深泽县志(咸丰民国铅印本)0014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康熙)0013保安州志(道光)0154畿辅河道水利丛书(道光)0321肃宁县志(康熙)0265钦定热河志(乾隆)卷01-34 0204口北三厅志(乾隆)0211蠡县志(光绪)0384宣化府志(乾隆)卷00-21 0090故城县志(雍正)0130河北省县名考原(民国)0278清苑县志(民国)0219临漳县志略备考(同治)0110广宗县志(民国)0230栾城县志(同治)0454涿州志(康熙)0428赵州乡土志(光绪)0392阳原县志(民国)0078阜平县志(同治)0147获鹿县志(乾隆元年)0353献县志(民国)0207乐亭县志(光绪)0141怀安县志(乾隆)0445直隶遵化州志(乾隆21年)0377续修束鹿县志(同治)0112广宗县志(万历)0209乐亭县志(天启)0176畿辅通志(同治)卷201-210 0289饶阳县志(乾隆)0413元氏县续志(顺治)0091馆陶县乡土志(光绪)0304沙河县志(乾隆)0131河北通志稿(民国)01-23 0335蔚县志(乾隆)0073丰润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10深泽县志(雍正)0419赞皇县志(乾隆)0220灵寿县志(康熙)0164畿辅通志(同治)卷081-090 0173畿辅通志(同治)卷171-180 0226隆平县志(乾隆清抄本)0168畿辅通志(同治)卷121-130 0249内丘县志(道光)0132河北通志稿(民国)24-41 0170畿辅通志(同治)卷141-150 0271青县志(民国)0024沧州志(乾隆)0134河间府志(嘉靖)0082高邑县志(嘉庆)0453涿县志(民国)0442直隶省通志稿(民国)0333威县志(康熙)0358新城县志(民国)0361新河县志(民国)0383续增沙河县志(道光)0264迁安县志(同治)0191畿辅舆地全图(清)0301三河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293任邱县志(乾隆)0119河北地理杂抄(清)0394易水志(順治)0416元氏县志(民国)0088固安县志(民国)0044磁州续志(同治)0043磁县县志(民国)0019保定府志(康熙)卷13-290340无极县续志(光绪)0241南宫县志(民国)0315束鹿新志考征文料(民国)0122河北省磁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420枣强敬义书院志(清)0258平乡县志(光绪)0231滦县志(民国)卷01-090455涿州志(乾隆光绪刻本)0331望都县志(康熙)0286曲周县志(乾隆)0060定兴县志(康熙)0347武安县志(乾隆)0449重修曲阳县志(光绪)0322肃宁县志(乾隆)0348武强县志重修(道光)0382续永清县志(光绪)0012保安州续志(光绪)0124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155畿辅水利四案(道光)0337蔚州志补(乾隆)0398永年县志(康熙)0326完县新志(民国)0055大名县志(民国)0458遵化通志(光绪)卷31-600171畿辅通志(同治)卷151-160 0227卢龙县志(康熙)0059定兴县志(光绪)0311深州风土记(光绪)0015保定府志(光绪)卷00-200459遵化州志(康熙)0387宣化县新志(民国)0203鉅鹿县志(光绪)0437正定府志(乾隆)卷33-500349武邑县志(同治)0179畿辅通志(同治)卷231-240 0319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1-06 0027察哈尔乡土志(民国)0210蠡县续志(康熙)0152畿辅安澜志(光绪)卷24-44 0327万全县志(民国)0389盐山县志(康熙)0125河北省各县沿革志略(民国)0066东安乡土地理教科书(光绪)0099广昌县志(康熙)0425枣强县志料(民国)0290饶阳县志(万历)0172畿辅通志(同治)卷161-1700329望都县图说(光绪)0351西宁县志(康熙)0279清苑县志(同治)0407永平府志(乾隆)卷13-24 0133河间府新志(乾隆)0175畿辅通志(同治)卷191-200 0409永清县志(乾隆道光刻本)0101广平府志(光绪)卷00-23 0246南皮县志(光绪)0371徐水县新志(民国)0034成安邑乘(万历)0178畿辅通志(同治)卷221-230 0180畿辅通志(同治)卷241-250 0291热河(1935)0272清河县志(光绪)0156畿辅水利议(光绪)0072肥乡县志(雍正)0346武安县志(民国)0114邯郸县志(民国29年)0274清河县志(民国)0174畿辅通志(同治)卷181-190 0393易水续志(康熙)0316顺德府志(乾隆)0021博野县志(康熙)0457遵化通志(光绪)卷01-30 0205涞水县志(光绪)0206涞水县志(乾隆)0197晋县志(民国)0412玉田县志(乾隆)0307涉县志(康熙)0339文安县志(民国)0300三河县新志(民国)0423枣强县志(万历)0195交河县志(民国)0414元氏县志(崇祯)0221灵寿县志(同治)0228卢龙县志(民国)0336蔚州志(光绪)0142怀安县志材料(民国)0240南宫县志(康熙)0089固安县志(咸丰)0161畿辅通志(同治)卷046-060 0238南宫县志(光绪)0166畿辅通志(同治)卷101-110 0295任县志(康熙)0224隆化县志(民国)0385宣化府志(乾隆)卷22-42 0284邱县志(雍正)0033成安县志(民国)0137河间县志(乾隆)0417元氏县志(乾隆)0135河间府志(康熙)卷01-12 0053大名府志(咸丰)续志卷末0267钦定热河志(乾隆)卷77-120 0080高阳县志(民国)0049大名府志(康熙)0093馆陶县志(雍正光绪刻本)0037承德府志(道光)卷首0446直隶遵化州志(乾隆59年)0116行唐县新志(康熙)0256平山县志料集(民国)0070肥乡县志(民国)0151畿辅安澜志(光绪)卷01-23 0341无极县志(乾隆光绪补刻本)0061定兴县志(乾隆)0094馆陶县志(雍正民国铅印本)0345武安县志(崇祯)0184畿辅通志(同治)卷284-300 0334威县志(民国)0041赤城县志(乾隆)0146获鹿县志(乾隆46年)0379续修元城县志(同治)0118河北采风录(道光)0303沙河县志(民国)0032成安县志(康熙)0364邢台县志(民国)0095馆陶县志(雍正乾隆刻本)0404永平府志(康熙)卷00-14 0092馆陶县志(民国)0255平山县志(咸丰)0217临漳县志(光绪)0297容城县志(光绪)0009霸州志(嘉靖)0045磁州志(康熙)0028昌黎县志(康熙)0062定州志(雍正)0185畿辅通志(雍正)卷001-020 0020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志略(民国)0113邯郸县志(民国22年)0001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民国)0296任县志(民国)0075丰润县志(乾隆)0257平乡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25唐县志(光绪)0030昌黎县志(同治)0448重修青县志(光绪)0281邱县志(民国)0109广宗县志(嘉庆)0163畿辅通志(同治)卷071-080 0410永清县志(乾隆嘉庆刻本)0042初续献县志(咸丰)0138衡水县志(乾隆)0193冀州志(乾隆)0266钦定热河志(乾隆)卷35-76 0007安肃县志(乾隆)0450重修无极县志(民国)0342无极县志(乾隆)0074丰润县志(光绪)0081高阳县志(雍正)0239南宫县志(嘉靖)0067东道图说便览(光绪)0188畿辅通志(雍正)卷061-080 0381续永清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139怀安县志(光绪)0200井陉县志(雍正)0086槁城县志续补(光绪)0208乐亭县志(乾隆)0115邯郸县志(乾隆)0418赞皇县志(民国)0367雄乘(嘉靖)0039赤城县续志(同治民国铅印本)0443直隶易州志(乾隆)0008霸县新志(民国)0251宁晋县志(康熙)0150鸡泽县志料门类(民国)0023沧县志(民国)0103广平府志(光绪)卷47-630252宁晋县志(民国)0362新乐县志(乾隆)0126河北省广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370雄县新志(民国)0397永年县志(光绪)0357新城县志(道光)0426张北县志(民国)0052大名府志(咸丰)卷18-220242南宫县志(民国)10071肥乡县志(同治)0415元氏县志(光绪)0320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7-100405永平府志(康熙)卷15-240400永平府志(光绪)卷00-180344吴桥县志(康熙)0431真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0121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064东安县志(乾隆)0366兴济县志书(嘉靖)0434正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抄本)0018保定府志(康熙)卷01-120263迁安县志(民国)0314束鹿县志(乾隆)0100广昌县志(乾隆)0324唐县新志(康熙)0309深泽县志(咸丰)0402永平府志(光绪)卷38-530129河北省衡水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105广平府志(康熙缺10卷)0108广平县志(康熙)0120河北省安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010柏乡县志(民国)0330望都县新志(光绪)0031成安县志(嘉庆)0369雄县乡土志(光绪)0076抚宁县志(光绪)0451重修新乐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436正定府志(乾隆)卷14-320198晋县志料(民国)0002安次县志(民国)0430赵州志(隆庆)0063定州志辑要(清)0439正定县志(光绪)0111广宗县志(同治)0363邢台县志(嘉庆)0144怀来县志(康熙)0189畿辅通志(雍正)卷081-1000386宣化县乡土志(民国)0261祁州志(康熙)0243南和县志(光绪)0003安次县志艺文志(民国)0157畿辅通志(同治)卷001-0100288饶阳县志(乾隆道光补刻本)0162畿辅通志(同治)卷061-070 0187畿辅通志(雍正)卷041-060 0216临漳县漳水图经(道光)0050大名府志(咸丰)卷00-11 0047大城县志(崇祯)0376续修平山县志(光绪)0160畿辅通志(同治)卷036-045 0005安平县志(万历)0016保定府志(光绪)卷21-50 0222龙关县新志(民国)0040赤城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350武邑县志(王氏民国抄本)0285曲阳县新志(康熙)0433真定县志(顺治)0098广昌县志(光绪)0390盐山县志(同治)0145获鹿县志(光绪)0427赵州属邑志(光绪)0201井陉县志料(光绪)0218临漳县志(咸丰)0435正定府志(乾隆)卷00-13 0140怀安县志(民国)0305山海关志(康熙)0199晋州志(康熙)0356新城县志(道光稿本)0085槁城县志四种(民国)0077阜城县志(雍正)0276清河县志(万历)0388宣化县志(康熙)0268钦定热河志图(清)0441直隶定州志(道光)0169畿辅通志(同治)卷131-140 0214临榆县志(民国)0025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00-15 0277清苑县志(康熙)0106广平府志(康熙)0084槁城县志(康熙)0087固安县志(康熙)0022博野县志(乾隆)0056大名县志(乾隆)0456涿州志(乾隆)0196晋县乡土志(民国)0269青县志(嘉庆)0306涉县志(嘉庆)0143怀来县志(光绪)0128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民国)0017保定府志(光绪)卷51-79 0270青县志(康熙)0232滦县志(民国)卷10-180312束鹿五志合刊(民国)0396永年县志(崇祯)0313束鹿县志(嘉庆)。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目录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 (2)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4)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6)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7)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8)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 (9)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1)安徽府县志辑(全63册)199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4)福建府县志辑(全80册) 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6)江西府县志辑(全87册)1996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8)山东府县志辑(全95册)2004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20)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200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湖南府县志辑(全86册)2002年7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4)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2003年上海书店 (26)海南府县志辑(全7册)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1992.8 成都巴蜀书社 (28)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2006年成都巴蜀书社 (34)西藏府县志辑(全一册)1995年成都巴蜀书社 (36)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2007 南京凤凰出版社 (37)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2008.12 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2009-05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青海府縣志輯(全5册)2008年12月鳳凰出版社 (41)台湾府县志辑(全五册)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42)乡镇志专辑( 全32 卷共33 冊) 1992年 (42)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至三册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第四册康熙昌平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光绪顺天府志十八卷光绪昌平外志六卷第五册康熙宛平县志六卷康熙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康熙怀柔县新志八卷第六册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民国通县志要十卷金士坚修第七册民国平谷县志六卷康熙大兴县志六卷乾隆房山县志一卷民国房山县志八卷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一第二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二第三册民国天津县新志第四册民国薊县志 , 乾隆宝坻县志第五册康熙静海县志 , 民国静海县志第六册光绪武清县志 , 光绪宁河县志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第一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二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三册光绪正定县志第四册光绪获鹿县志、乾隆行唐县新志、同治续修行唐县新志第五册同治灵寿县志、嘉庆束鹿县志、同治续修束鹿县治、民国晋县志第六册康熙藁城县志、光绪藁城县志续補、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光绪直隶赵州志第七册民国高邑县志、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咸丰深泽县志第八册乾隆新乐县志、光绪重修新乐县志、民国重修无极县志第九册乾隆赞皇县志、光绪续修赞皇县志、民国元氏县志、同治藁城县志第十册咸丰平山县志、光绪续修平山县至、光绪平山县续志、民国宣化县新志第十一册乾隆宣化府志第十二册乾隆赤城县志、同治赤城县续志、民国龙关县志、光绪怀来县志第十三册光绪蔚州志、民国张北县志第十四册道光保安州志、光绪保安州续志、民国怀安县志第十五册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万全县志、民国隆化县志第十六册道光承德府志第十七册第十八册光绪永平府志第十九册光绪永平府志第二十册民国迁安县志、民国昌黎县志、民国卢龙县志第二十一册康熙玉田县志、光绪玉田县志、民国临榆县志第二十二册康熙遵化州志、光绪遵化通志第二十三册光绪抚宁县志、光绪乐亭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第二十四册民国滦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康熙三河县志、民国三河县新志第二十六册同治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第二十七册民国香河县志、乾隆永清县志、光绪续永清县志第二十八册民国固安县志、光绪大城县志第二十九册民国文安县志、民国清苑县志第三十册光绪保定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涞水县志、光绪定兴县志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民国涿县志、民国容城县志第三十四册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第三十五册光绪蠡县志、乾隆博野县志、民国定县志第三十六册同治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光绪广昌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直隶易州志、民国新城县志第三十八册民国雄县新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高阳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祁州志、光绪祁州续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第四十册民国望都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满城县志略第四十一册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沧县志第四十三册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第四十四册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乾隆衡水县志第四十五册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第四十六册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雍正阜城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南皮县志、乾隆饶阳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任丘县志、道光任丘县志续编第四十九册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第五十册民国景县志第五十一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補正、康熙安平县志第五十二册同治深州风土记、道光武强县志重修第五十三册同治武邑县志、民国冀县志、雍正魏县志第五十四册雍正故城县志、光绪续修故城县志第五十五册光绪广平府志第五十六册光绪广平府志、民国广平县志第五十七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八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九册民国大名县志第六十册康熙元城县志、同治续修元城县志、民国邯郸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永年县志、顺治曲周县志、同治曲周县志第六十二册雍正馆陶县志、民国续修馆陶县志、嘉庆涉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成安县志、民国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鸡泽县志、民国武安县志第六十五册民国肥乡县志、光绪临漳县志第六十六册民国磁县县志、民国刑台县志、民国宁晋县志第六十七册乾隆顺德府志、民国柏乡县志第六十八册乾隆隆平县志、光绪唐山县志、民国任县志第六十九册民国南宫县志、光绪钜鹿县志第七十册康熙沙河县志、民国沙河县志、民国威县志第七十一册康熙临城县志、道光内邱县志、民国新河县志第七十二册民国清河县志、同治平乡县志第七十三册民国广宗县志、康熙南和县志、光绪南和县志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乾隆太原府志(一)第二册乾隆太原府志(二) 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第三册光绪续太原县志第四册乾隆大同府志第五册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第六册崇祯山阴县志第七册雍正阳高县志第八册乾隆广灵县志第九册雍正朔平府志第十册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第十一册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志光绪代州志第十二册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第十三册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第十四册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第十五册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县志第十六册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第十七册光绪平遥县志第十八册民国昔阳县志第十九册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第二十册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第二十一册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第二十二册光绪盂县志光绪寿阳县志第二十三册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第二十四册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第二十六册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第二十七册乾隆汾州府志第二十八册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第二十九册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第三十册乾隆潞安府志(一)第三十一册乾隆潞安府志(二) 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第三十二册雍正泽州府志(一)第三十三册雍正泽州府志第三十四册民国襄垣县志第三十五册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第三十六册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第三十八册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第四十册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第四十一册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县志光绪潞城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第四十三册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第四十四册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第四十五册雍正平阳府志(二) 光绪吉州全志第四十六册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第四十九册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第五十册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第五十一册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第五十二册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第五十三册道光太平县志(二) 光绪太平县志第五十四册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第五十五册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第五十六册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第五十七册乾隆乡宁县志第五十八册民国解县志第五十九册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第六十册乾隆闻喜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 *第六十二册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第六十三册光绪续修稷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陆县志光绪平陆县续志第六十五册光绪夏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蒲州府志第六十七册光绪永济县志第六十八册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第六十九册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第七十册民国万泉县志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宣统承德县志书/(清)都林布修;(清)李巨源,徐守常纂;(清)金正元增修;(清)张子瀛,闻鹏龄增纂民国沈阳县志/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宣统新民府志/(清)管凤苏纂修民国新民县志/王宝善修;张博惠纂民国辽中县志/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第二至四册康熙辽阳州志/(清)杨镳修;(清)施鸿纂民国辽阳县志/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光绪辽阳乡土志/(清)洪汝冲修;(清)白永贞编第五至六册光绪海城县志/(清)管凤和龢,陈艺等修;(清)张文藻等纂民国海城县志/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第七至八册民国抚顺县志/张克湘修;周之桢纂民国海城县志/陈荫翘,常守陈修;戚星岩纂第九册宣统怀仁县志/(清)马俊显修;(清)刘熙春等纂民国桓仁县志/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续修桓仁县志/常荷禄修;赵国栋纂第十册宣统抚顺县志略/(清)赵宇航,(清)程廷恒修;(清)黎镜蓉等纂民国兴京县志/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宣统昌图府志/(清)洪汝冲纂修民国昌图县志/程道元修;续文金纂宣统康平县乡土志/(清)李绍纲等编康熙铁岭县志/(清)贾弘文修;(清)董国祥纂;(清)李廷荣补辑第十一册民国铁岭县志/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续志/杨宇齐修;张嗣良纂第十二册万历开原图说/(明)冯瑗纂康熙开原县志/(清)刘起凡修;(清)周志焕纂民国开原县志/李毅修;王毓琪纂民国西丰县志/萧德润修;张思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第十三册康熙盖平县志/(清)骆云纂修民国盖平县志/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光绪盖平县乡土志/(清)张国珍编民国盖平县乡土志/章运熺修;崔正峰,郭春藻纂光绪盘山厅乡土志/(清)柴朴编民国复县志略/程廷恒修;张素纂第十四册民国凤城县志/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第十五册咸丰岫岩志略/(清)台隆阿修;(清)李翰颖纂民国岫岩县志/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宽甸县志略/程廷恒修;陶牧纂宣统彰武县志/(清)赵炳荣纂修第十六册民国安东县志/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康熙锦州府志/(清)刘源溥,(清)孙成修;(清)范勋纂康熙锦县志/(清)王奕曾修;(清)范勋等纂民国锦县志略/王文藻修;陈善格,朱显廷纂第十七至二十一册民国义县志/赵兴德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康熙广宁县志/(清)项蕙修;(清)范勋纂光绪广宁县乡土志/(清)萧春雨编康熙宁远州志/(清)冯昌奕等修;(清)范勋纂民国兴城县志/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第二十二册民国北镇县志/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建平县志/田万生修;张滋大纂民国锦西县志/张鉴唐,刘焕文修;郭逵等纂第二十三册民国绥中县志/文镒修;范炳勋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周铁铮修;沈鸣诗等纂乾隆塔子沟纪略/(清)哈达清格纂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民国长春县志/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德惠县乡土志/石绍廉编民国双阳县乡土志/吉人修;吴荣桂,陈永奉纂光绪打甡乌拉乡土志/(清)打甡乌拉总管衙门纂修第二册民国农安县志/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民国延吉县志/吴录贞修;周维桢纂第三册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磐石县乡土志/姚祖训修;毛祝民纂民国珲春县乡土志/林珪修;徐宗伟纂宣统辉南厅志/(清)薛德履修;(清)张见田,于龙辰纂民国辉南县志/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第四册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王瑞之编民国安图县志/马空群,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清)邹铭勋,奎斌编民国通化县志/李春雨,李镇华修;邵芳龄等纂第五册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临江县志/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乡土志/俞荣庆编民国抚松县志/张元俊修;车焕文纂宣统西安县志略/(清)雷飞鹏等修;(清)段盛梓等纂光绪西安县乡土志/(清)孟宪彝,(清)金正元编第六册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清)海龙府劝学所编民国海龙县志/白永贞纂修民国海龙县志/王永恩修;王春鹏纂第七册民国辑安县志/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清)吴光国修;(清)于会清纂民国双山县志/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双山县乡土志/牛尔裕编光绪东平县乡土志/(清)赵国熙编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清)朱佩兰纂修光绪靖安县乡土志/(清)赵炳南编第八册宣统长白汇征录/(清)张凤台等修;(清)刘龙光,王大经纂民国怀德县志/赵亨萃,李宴春等修;赵晋臣,孙云章等纂光绪怀德县乡土志/(清)孙云章编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清)孙云章编宣统辽源州志书/(清)佚名纂民国辽源县乡土志/佚名纂第九册光绪奉化县志/(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清)陈嘉言编民国梨树县志/佚名纂民国梨树县志/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奉天省洮安县志略/蒋国铨纂修光绪开通县乡土志/(清)忠林编第十册民国东丰县志/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光绪洮南府乡土志/(清)孙宝瑨编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大赍县志/于英蕤纂修民国镇东县志/陈占甲修;周渭贤纂光绪伯都讷乡土志/(清)伯英纂修民国扶余县志/张其军纂修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黑龙江府县志辑1 宣统呼兰府志/(清)黄维翰纂修民国双城县志/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民国双城县乡土志/魏绍周修;温广泰纂黑龙江府县志辑2 民国呼兰县志/廖飞鹏修;柯寅纂光绪阿勒楚喀乡土志/(清)廖飞鹏编黑龙江府县志辑3 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黑龙江府县志辑4 民国绥化县志/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望奎县志/严兆霖修;张玉书等纂民国庆城县志/佚名纂修民国青冈县志/兆麟纂修民国安达县志/佚名纂黑龙江府县志辑5 -6 民国宁安县志/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安达县志/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肇州县志略/张樾纂修康熙宁古塔志/(清)方拱乾纂修康熙宁古塔纪略/(清)吴桭臣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7 光绪三姓志/(清)佚名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宝清县志/齐耀珷修;韩大光纂黑龙江府县志辑8 民国汤原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桦川县志/郑士纯,朱衣点等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9 民国拜泉县志/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林甸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依安县志/梁岩修;何士举纂民国讷河县志/崔福坤修;丛绍卿纂黑龙江府县志辑10 民国瑷珲县志/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熊良弼纂修民国嫩江县志/赵富安纂修民国布特哈志略/孟定恭纂民国景星县状况/佚名编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第五册乾隆娄县志光绪娄县续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民国青浦县续志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康熙崇明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第二册同治续纂江宁府志第三册道光上元县志第四册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五册光绪浦埤乘光绪靖江县志第六册光绪六合县志民国六合县续第七册同治苏州府志(一)第八册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九册同治苏州府志(三)第十册同治苏州府志(四)第十一册民国吴县志(一)第十二册民国吴县志(二)第十三册乾隆长洲县志第十四册乾隆元和县志第十五册道光崑新两县志第十六册光绪崐新两县续修合志(一)第十七册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第十八册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第十九册民国镇洋县志雍正昭文县第二十册光绪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第二十一册康熙常熟县志第二十二册光绪常昭合志稿第二十三册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志续第二十四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第二十五册光绪江陰县志第二十六册民国江陰县续志第二十七册乾隆镇江府志(一)第二十八册乾隆镇江府志(二)第二十九册光绪丹徒县志(一)第三十册光绪丹徒县志(二)第三十一册光绪丹阳县志民国应阳县第三十二册嘉庆溧阳县志光绪溧阳县第三十三册民国重修金壇县志光绪溧第三十四册民国高淳县志乾隆句容县第三十五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第三十六册康熙常州府志第三十七册光绪武進阳湖县志第三十八册光绪武阳志馀第三十九册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第四十册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宣_ 第四十一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第四十二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二)第四十三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一)第四十四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二)第四十五册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第四十六册嘉庆高郵州志道光续增高第四十七册光绪再续高郵州志民国三第四十八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_第四十九册民国宝應县志第五十册道光泰州志泰州新志刊谬民国续泰泰州志第五十一册光绪泰兴县志宣统泰兴县第五十二册光绪通州直隸州志第五十三册民国南通县图志光绪海第五十四册光绪淮安府志第五十五册同汉重修山阳县志民国续第五十六册光绪安东县志民国泗阳县第五十七册民国重修沐阳县志乾隆重第五十八册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宿遷_第五十九册光绪盐城县志民国续修盐第六十册民国阜宁县新志嘉庆东臺第六十一册同治徐州府志第六十二册民国铜山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沛县志咸丰邳州志第六十四册嘉庆海州直隸州志道光云第六十五册光绪丰县志光绪睢宁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第六十七册光绪江都县志民国江都县第六十八册民国泰县志稿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民国杭州府志. 一第二册民国杭州府志. 二第三册民国杭州府志. 三第四册康熙钱塘县志嘉庆钱塘县志补第五册康熙仁和县志嘉庆余杭县志光绪余杭县志稿第六册光绪富阳县志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富阳县新志补正民国昌化县志第七册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县志补第八册光绪严州府志第九册民国建德县志民国寿昌县志第十册光绪於潜县志光绪淳安县志民国遂安县志第十一册康熙萧山县志第十二册光绪嘉兴府志. 一第十三册光绪嘉兴府志. 二第十四册光绪嘉兴府志. 三第十五册光绪嘉兴县志第十六册民国鄞县通志. 一第十七册民国鄞县通志. 二第十八册民国鄞县通志. 三康熙鄞县志第十九册乾隆桐庐县志光绪重修嘉善县志校勘光绪嘉善县志剳记第二十册光绪平湖县志民国平湖县续志第二十一册康熙海盐县志海盐县志补遗光绪海盐县志第二十二册民国海宁州志稿第二十三册光绪桐乡县志第二十四册同治湖州府志. 1第二十五册同治湖州府志. 2第二十六册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乌程县志第二十七册光绪分水县志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光绪归安县志第二十八册同治长兴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第二十九册同治安吉县志道光武康县志第三十册同治孝丰县志雍正宁波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奉化县志民国奉化新志万历秀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第三十二册民国天台县志稿第三十三册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志文存疑第三十四册民国南田县志民国镇海县志镇海县新志备稿第三十五册光绪慈溪县志. 1第三十六册光绪慈溪县志. 2。
最美的青县作文400

最美的青县作文400The Most Beautiful Qingxian CountyQingxian County, a hidden gem in the vast landscape of China, is a land where natural beau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rolling hills, dotted with lush greenery, form a picturesque backdrop for the county's charming villages. The sky, a deep blue canvas, is painted with the棉絮-like clouds, adding a touch of ethereal beauty.The people of Qingxian are as warm and welcoming as the sunshine that bathes the land. Their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reflected in their festivals, customs, and art, are a testament to their deep-rooted heritage. The bustling markets, filled with the scents of fresh produce and the sounds of local dialects, are lively testaments to the county's vibrant spirit.But Qingxian's beauty is not just skin-deep. Its people, with their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their culture and traditions, are what truly make this place special. It is their spirit, their resilience, and their love for their land that give Qingxian its unique charm and beauty.In Qingxian, one finds not just a place, but a journey through time, where every landscape, every culture, and every person tells a story of beauty, warmth, and belonging.Translation:最美的青县青县,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一颗隐藏瑰宝,是一个自然美景与文化遗产和谐共存的地方。
青州镇村志人物选编条件

青州镇村志人物选编条件
选编青州镇村志人物时,需要考虑以下条件:
1. 历史贡献,该人物在青州镇村的历史上有何重要贡献?是否参与过重大事件或对当地发展有显著影响?
2. 社会地位,该人物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如何?是否担任过重要职务或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3. 影响力,该人物对当地文化、经济、教育或其他领域有何影响?是否有突出的成就或影响力?
4. 代表性,该人物是否代表了当地的特定群体或价值观念?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5. 文献资料,是否有足够的文献资料或口述历史来支持该人物的选编?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呈现该人物的生平和事迹?
考虑以上条件,可以全面、客观地选编青州镇村志人物,使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青州府志翻译

【原文】青州,古齐之旧壤,汉为齐郡,魏晋因之。
隋置青州,治益都县。
唐因隋制,后改益都县为益都府,属益都路。
宋金易代,元继之,州治益都,属益都路。
明初,改益都府为青州府,府治益都县。
清沿明制,青州府下辖诸县,为山东之要地。
【译文】青州,自古以来就是齐国的旧领土。
汉朝时期,这里被称为齐郡,魏晋时期沿袭这一称呼。
隋朝时设立青州,州治设在益都县。
唐朝沿袭隋朝制度,后来将益都县改为益都府,隶属于益都路。
宋朝和金朝交替之际,元朝继续统治,州治依然设在益都,隶属于益都路。
明朝初期,将益都府改为青州府,府治依然位于益都县。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青州府下辖多个县,成为山东地区的重要城市。
青州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齐文化、鲁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青州古城墙、青州楼、青州古塔等历史遗迹,见证了青州的历史变迁。
青州府辖境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青州农业发达,尤其是粮食作物,被誉为“齐鲁粮仓”。
此外,青州还是著名的丝绸之乡,丝绸产业历史悠久,产品远销海内外。
青州府人才辈出,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诞生于此。
如东汉末年的名将关羽,三国时期的谋士诸葛亮,唐朝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轼等。
这些历史人物为青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青州府教育发达,古代有“益都书院”之称,是山东地区的重要学府。
明清时期,青州府还涌现出许多科举进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青州府的经济发展,不仅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青州地处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交通便利,是南北交通要道。
古代的运河、今天的铁路、公路,都使青州成为重要的商贸城市。
总之,青州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繁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州人民勤劳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州府志,记载了青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志文献。
青县

青县概况:
青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 东部,南接沧州,北依京津,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 沪高速公路、104国道、津保公路、沧廊高 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穿过,京杭大运 河纵贯南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 这里曾是盘古择居之地 。全县面积968平方 千米,人口40万。现辖6镇、4乡、1农场, 共 14个社区居委会、345个行政村、5个分 场。
新华路与南海大街交叉口
北环路
京杭大运河 西环路 会川路
新华路与京福街交叉口
南环路
新华中路
新华西路高速
高速
高速收费站
南北大街
乾宁街
新华西路与高速收费站交叉口
建设三环一城:外环线、中环线、内环线 及老城。
乾宁街与新华路交叉口
内环线:
内环北线:以乾宁北大街与振兴路交口沿振兴路 东行至北街路口,振兴路向东延伸架桥穿越大运 河在县交通局附近与京福北路(国道104)相接。 内环南线:沿会川路西行至会川路与乾宁南大街 交口。 内环西线:沿乾宁大街北行至乾宁北大街与振兴 路交口。 内环东线:沿京福路(国道104)南行至京福南 路(国道104)与会川路交口。
树人学校
为满足购物需求共建了九个大小不一的商 场:
吉利商厦
信誉楼商厦 新天地购物广场
意明商场 同聚祥商厦
鸿福源商厦
这四个商厦都位于京福大街西侧, 而前面三个位于南海大街 、乾宁街上,但是它们都有一 个特点,它们都位于所在街与新 华路的交叉口附近,这正是建商 厦必须考虑的条件,交通便利人 口多。但是,唯一不好的地方就 是都没有停车场和停车位,导致 商厦门口总是堵车拥挤,没有秩 秀水街 序,易出交通意外。
城区规划建成区面积28.35平方千米 规划人口20万,现建成区面积17平 方千米,人口10万,城市绿化率 47.7%。
揭秘明初山东青州府移民之谜

揭秘明初山东青州府移民之谜揭秘明初山东青州府移民之谜关于明初山东移民,至今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派兵对山东连杀三遍,站在山头上望望,还有冒烟的地方,再杀,直到把人杀光。
然后又从山西洪洞县和枣强县大量往山东移民。
还说这些移民是被官府用绳子栓连在一起押送而来的,大小便时要解开绳索,然后再拴上。
所以后来山东人把大小便称为"解手".为什么山东人都这么讲,这事是真的吗?要考察移民,必须先了解明初移民的原始资料。
元末连年战争,各地普遍"田地荒芜","居民鲜少".(《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尤其是山东河南等地"多是无人之地".(《日知录》卷十)社会经济异常凋敝。
朱元璋为巩固统治政权,明初实行了许多恢复经济发展生存的措施。
首先是移民、屯田、垦荒、减轻农民赋役等。
《明史》载,明初的移民是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开始,先是"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三年不征其税"."洪武四年(1371年)徐达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共十九万七千二十七口,散处诸府卫各地屯种".(《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六)同年又"徙沙漠遗民(蒙古人)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屯田北平附近各州县".(《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六)其后又"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洪武六年(1373年)……"是时,遣邓愈、汤和诸将屯陕西、彰德、汝宁、北平、永平,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洪武九年十月"徙山西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同上)"洪武十五年九月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降民二万四千四百余人于泗州屯田"."十六年迁广东清远徭民一千三百七十人于泗州屯田".(同上卷22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失利,民有恒业。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魏光奇摘要:清代前期,统治者通过兴大狱、禁止士绅干预、介入地方政治等措施抑止“绅权”。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士绅通过担任(州)县、乡镇和村庄各种自治组织的首领人员而结成公共权力网络,实现了组织化。
在此过程中,士绅们除了在各种自治性组织机构中行使职权外,往往还以“绅董”的身份和资格组织起来,筹备自治机构选举,推举地方公益机关首领,参议和处臵区内治安事务,议决地方财政措施,甚至行使全县的议政和行政权。
于是,“绅权”在地方社会中成为了国家组织之外的另一极社会权力。
“绅权”同“官权”、同民众权益均存在矛盾冲突。
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之所以导致劣绅的活跃和“绅权”的恶性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性和士绅势力的宗法性。
关键词: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地方自治;士绅;绅权在中国历史上,一种政治制度的兴革损益往往与某种深层的社会变动相为表里。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随着地方自治的推行,地方社会出现了某种结构性变化,其基本特点即在于“绅权”的膨胀。
这种“绅权”的膨胀,对于当时地方教育、实业的发展具有某种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具有法制意义的“官治”行政,侵害、吞噬着普通民众的权益。
一.清前期的抑制“绅权”政策“绅权”成为一个流行的社会用语,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
当时维新人士认为,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根本弊病在于君主官僚专制,即所谓“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而要矫正这一弊端,就必须“兴民权”、“设议院”。
维新派进一步认为,由于中国民众贫、愚、散、弱,所以“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其主要措施是在省、府、厅、州、县设立各级具有议政职权的学会,“凡会悉以其地之绅士领之,……官欲举某事,兴某学,先与学会议之,议定而后行”,“于是无议院之名而有议院之实”①。
可见,当时维新派何谓的“绅权”,其实就是士绅参与社会政治的权力。
显然,“绅权”在作为一个“能指”(概念)流行于晚清之前,就早已作为一种“所指”(事实)存在于传统社会之中。
沧州青县的历史

沧州青县的历史
青县的历史沿革
唐虞夏殷境地冀州。
春秋战国属燕境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境内木门店设参户县(属渤海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改参户县为参户侯国。
东汉并入章武县。
北周属长芦县地。
隋代东部属鲁城县地。
唐昭宗年间于此设芦 *** ,后改乾宁军。
五代时乾宁军入契丹,改为宁州。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置,复置乾宁军,并于此地设永安县(治今清州),属沧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改永安县为乾宁县,属乾宁军。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乾宁军升清州,领乾宁县。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乾宁为会川县。
蒙古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改州为府,称清宁府,七年(公元1235年),复治清州。
明洪武初年以州治,会川县省入。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清”为“青”撤州为县,始称青县(当时城南有一河经常洪水泛滥,于是去“清”的三点水,改为“青”,取四季长青之意),属河间府。
清中期改属天津府。
1913年青县改属直隶省渤海道。
1949年划归沧县专区。
1952年改隶天津专区。
1958年并入静海县。
1961年7月复置青县,属沧州专区。
1970年属沧州地区。
1986年始属沧州市。
《青州市志(1988—2013)》序

《青州市志(1988—2013)》序2018年11月,《青州市志(1988—2013)》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青州撤县设市30多年来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
兹录其序,以飨读者。
《青州市志(1988—2013)》序浩荡乾坤,天圆地方,古四大文明,何惟中华赓续千年不辍,盖因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也。
国之有史,布在方策;典章文物,皆有志乘。
自《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汉书》郡国志即因之。
志始班掾,以纪时政。
上参天文,山川形胜,星野图舆;下通地里,建置沿革,物产祥异;中及人事,文教礼俗,秩官宦绩。
凡百里之内,土宜肥硗,户口盈虚,田赋登耗,君王政令之得失者,毕载之;民生利病,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贤人君子之论著者,咸识之。
志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磑磑璀璨,燡燡爥坤,独领风骚数千年。
古往今来,宇宙大观,上下数千百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惟新时代极盛焉。
复兴路,华章存史,不契初心;中国梦,盛世修志,使命在肩。
知得失,破藩篱,一本书主义俱往矣;观更替,启未来,馆库刊网会皆兴也。
今之志,转型升级,已非往昔。
《规划纲要》乃顶层设计之源,“依法治志”实前无古人之举。
直笔著史,汗青艳称自信立;修志问道,彰善弥引风气新。
踵事增华,流传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
志鉴之功,其理至明,惟国家社稷人民福祉为中心也。
铸人代之天地,镕卷帙之多少。
筚路蓝缕,只争朝夕,“两全目标”,势在必得,开世界文化先河。
志存高远,为当代奉资政辅治之参考;力学笃行,于后世留堪存堪鉴之记述。
余本致力律例,不求闻达,但求举足法治,桃李成蹊。
癸巳年秋,赴任方志,受命危难。
五载有余,无敢窥园,惟日孜孜,夙夜在公,坐而待旦。
沉浸浓郁,研之以明日月;垂世立言,证之以穷古籍;罗网前闻,质之以引舆论;含英咀华,传之以流百世。
焚膏继晷,青灯黄卷,不移白首之心;晨钟暮鼓,钻仰终身,不坠青云之志。
先人志路漫远,夙兴夜寐,兀兀穷年,峥嵘岁月传千载功高盖世;吾辈上下求索,废寝忘食,虑竭精殚,熠熠中华“十业并举”革故鼎新。
我的家乡青县

我的家乡青县:那些温暖的记忆嘿,大伙儿好!今儿个咱们来聊聊我的家乡——河北的青县。
这个地方啊,可能不像北京、上海那样出名,但它有它的独特韵味,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
青县这地儿,四季分明,春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桃花、杏花争奇斗艳;夏天呢,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蝉鸣声此起彼伏;秋天嘛,金黄的麦田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则是银装素裹,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好不热闹。
说起青县的好吃的,那就多了去了。
咱们那儿有一种叫做“麻糖”的小吃,甜而不腻,脆脆的,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总会准备一大盘,现在想起来那个味儿还在嘴里回荡呢。
还有就是我们青县的特色菜——青县炖鱼,鱼肉鲜美嫩滑,汤汁浓郁,每次回家妈妈都会特意为我做这道菜。
青县虽然不算大城市,但是文化底蕴可不浅。
咱们这儿有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叫“盘古寺”,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就在咱们青县留下了他的足迹。
每到农历初一、十五,盘古寺都会迎来很多朝拜的人,大家祈求平安健康,热闹极了。
不过说到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
青县的老百姓啊,热情朴实,邻里之间互相帮助,谁家有事儿,大家伙儿都会上前搭把手。
记得有一次我家屋顶漏水,邻居们二话不说,拿着工具就过来帮忙修缮,这种邻里之间的温情,在大城市里可是很难找到的。
每当夜幕降临,村子里的灯光亮起来,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那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真的让人觉得心安。
虽然我现在在外头工作,但心里总是惦记着家乡的一切,想着什么时候能再回去看看,走走那些熟悉的小路,听听乡音,吃吃家乡的味道。
这就是我的家乡青县,一个充满温馨回忆的地方。
不管你走到哪里,家乡总是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存在。
希望有一天你也有机会去感受一下那里的人情味儿,相信你会爱上这个美丽的地方的。
青县志广机械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专业品质权威Analysis Report企业发展分析报告青县志广机械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免责声明:本报告通过对该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并不完全代表我方对该企业的意见,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本报告出于对企业发展研究目的产生,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我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得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合作,请与我方联系:青县志广机械配件制造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分析结果1.1 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企业发展指数得分青县志广机械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综合得分说明:企业发展指数根据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企业风险、企业活力四个维度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该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您得到该公司授权后,我们将协助您分析给出。
1.2 企业画像类别内容行业空资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品服务项目:包装机配件、冲压件、锻件的制造、加工1.3 发展历程2工商2.1工商信息2.2工商变更2.3股东结构2.4主要人员2.5分支机构2.6对外投资2.7企业年报2.8股权出质2.9动产抵押2.10司法协助2.11清算2.12注销3投融资3.1融资历史3.2投资事件3.3核心团队3.4企业业务4企业信用4.1企业信用4.2行政许可-工商局4.3行政处罚-信用中国4.4行政处罚-工商局4.5税务评级4.7经营异常4.8经营异常-工商局4.9采购不良行为4.10产品抽查4.11产品抽查-工商局4.12欠税公告4.14被执行人5司法文书5.1法律诉讼(当事人)5.2法律诉讼(相关人)5.3开庭公告5.4被执行人5.5法院公告5.6破产暂无破产数据6企业资质6.1资质许可6.2人员资质6.3产品许可6.4特殊许可7知识产权7.1商标信息最多显示100条记录,如需更多信息请到企业大数据平台查询7.2专利7.3软件著作权7.4作品著作权7.5网站备案7.6应用APP7.7微信公众号8招标中标8.1政府招标8.2政府中标8.3央企招标8.4央企中标9标准9.1国家标准9.2行业标准9.3团体标准9.4地方标准10成果奖励10.1国家奖励10.2省部奖励10.3社会奖励10.4科技成果11土地11.1大块土地出让11.2出让公告11.3土地抵押11.4地块公示11.5大企业购地11.6土地出租11.7土地结果11.8土地转让12基金12.1国家自然基金12.2国家自然基金成果12.3国家社科基金13招聘13.1招聘信息感谢阅读: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份企业调查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青县概况青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南接沧州,北依京津,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津保公路、沧廊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穿过,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青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这里曾是盘古择居之地。
全县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40万。
现辖6镇、4乡、1农场,共14个社区居委会、345个行政村、5个分场。
县政府驻清州镇振兴路1号。
城区规划建成区面积28.35平方千米,规划人口20万,现建成区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10万,城市化率47.7%。
城区辖14个社区居委会:新华、东环、曙光、南环、乾宁、福泰、北城、迎宾、康泰、西城、新立、荷花池、安康里。
青县古称“永安”、“乾宁”、“会川”、“清州”等。
明洪武八年始称青县,属河间府。
1938年,共产党置青县委员会,驻地大城县于远头村,隶属冀中区三地委。
1958年11月1日撤青县建制并入静海县,属天津市辖。
1961年6月1日恢复青县建制,改属沧州专区,1970年改属沧州地区,1986年4月5日改隶沧州市辖。
青县辖6个镇、4个乡、1农场:清州镇、金牛镇、新兴镇、流河镇、木门店镇、马厂镇、上伍乡、曹寺乡、盘古乡、陈嘴乡青县农场。
自然条件青县地处中纬地带,西白庙市。
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2.1℃,全年日照2769.8小时,无霜期180天,年均降水量618mm。
境内地势平缓,西高东低,海拔最高7.5米,最低3.5米。
土壤为粘性沙壤土。
年降水量为598.5毫米。
经济状况青县农业形成了蔬菜、林果、奶牛养殖三大特色产业。
工业形成了石油器材、特种钢材、针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机箱和缝制设备等六个主导产业。
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92.5亿元,财政收入6.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4元,农民人均收入5030元。
在河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排名35位,在沧州市经济实力排名第三位。
主导产业近年来,青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
形成了韩商工业集中区、电子机箱工业集中区、城东石油器材工业集中区、特种钢材工业集中区和缝纫机工业集中区等五大工业集中区。
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石油器材、特种钢材、食品饮料、电子机箱、工业缝纫机和针织服装生产基地。
石油器材: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一机械厂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
青县生产的石油钻杆、大口径钢管等石油器材畅销全国,远销海外。
其中: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和螺旋焊管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指定产品;渤海能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强度钻杆销日本、中东等地区。
巨龙钢管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的建成了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大口径螺旋焊管生产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输油(气)钢管制造企业。
2006年,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一机械厂生产的“华”字牌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焊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特种钢材:青县钢铁特种钢材主要产品有碳结钢、碳素工具钢、弹簧钢、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等,主要用于建筑、内燃机、航空、汽车、机床制造、化工、石油机械等领域,部分产品已出口韩国、台湾、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食品饮料业是青县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产品有:鲜奶、低糖高钙酸奶饮料、鲜果乳、儿童益智奶饮料、酸奶饮料、蛋奶饮料、奶汁饮料等七大类三十余种。
河北小洋人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是青县乳品饮料行业龙头企业,2002年,“小洋人”商标被河北省工商局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5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被农业部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乳品饮料。
乳品饮料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该县的苜蓿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型的农业产业化链条。
电子机箱:电子机箱行业是青县的特色产业,现已形成杨官店、农场两大机箱生产工业区。
青县生产的电子机箱产品有IT产业的网络机柜、机车机箱、工业控制机箱、电子操作平台、大型电子屏幕墙、电力控制机房等30多个系列2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IT 产业、工业、农业、国防、通讯、电力、军工、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研究等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配套出口到新加坡、韩国、美国、土耳其、乌克兰等国际市场。
工业缝纫机:青县的缝纫机加工行业起步于70年代初期,现已形成“配件——整机——配套经营”的专业化体系。
集产品研发、毛坯锻造、零件加工、整机组装、检测、营销于一体,是北方工业厚料缝纫机生产基地。
其中GB4-1大型厚料缝纫机摆梭、连体梭壳设计属国内首创。
主要产品有集装袋系列缝制设备、大型厚料平缝系列、编织袋缝口机系列,以其优良的品质、卓越的性能、完善的销售服务,长期以来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
针织服装:青县针织服装业产品主要有毛衫、西服、工作服、休闲服等,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乌拉圭、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仿古家具产业是青县特色产业之一,现有生产企业40多家,手工操作,工艺考究,质地精良,深受海内外客户欢迎.文化旅游青县盘古庙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
”文者,是一代文宗纪晓岚,武者,是沧州乃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国宝指沧州铁狮,人祖即盘古,盘古遗址就在今沧州市所属的青县境内。
沧州人常以此为自豪。
地处沧州北的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
大盘古位于黑龙港河(古黄河故道)西岸。
其南有小盘古村,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
大禹对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十分崇敬,首先把盘古墓修好,又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
人们把看殿的这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那100户守墓的人家叫小盘古村。
据说这两个村名就是从那时留下来的,至今已5000年了。
那么,盘古为什么选择此处定居呢?据青县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开始漫游天下,这一天漫游到青县,见天悬日月星辰,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
盘古氏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
一日在挖坑取土时,正巧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称的“盘古潭”。
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
潭内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故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
盘古的后裔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盘古墓、盘古村,还修建了盘古沟、盘古港等。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明弘治和崇祯年间曾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河流冲刷,设于秋祠西南重建,均有碑记。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当年的盘古庙状似北京的故宫三殿,石、砖、木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台阶18级,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而布;每根椽头系铜铃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所谓“风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
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
中殿塑有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立两侧。
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抱粗的合欢树两株,殿后铁磬悬于古槐。
可惜盘古庙在1947年毁于战火。
九十年代,当地群众组织起来修复盘古胜迹,以满足来此朝圣拜祖的人流寻访。
传说盘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于是盘古庙设一年两度庙会。
每年春节一过,各地商贾云集而来,搭棚、占地、备货、洽谈,筹备三月三庙会;庙会一散,主持僧就抬着木雕盘古像出来行雨。
待透雨落下后,农民们抢种早熟庄稼。
秋天,不待庄稼收割完,全国各地商贾又蜂拥而来,筹备九月初九庙会,届时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善男信女,寺院僧道,五行八作,泛舟骑马,云集而来。
向导:青县自古以建筑业闻名遐迩,过去常将盘古庙与北京故宫并论,而盘古庙却早于故宫130多年,且故宫建筑大师中就有青县李营村李氏先人,至今青县驻京故宫维修队,仍以李营人为主,天津“食品街”、“古文化街”的精湛建筑艺术,也出自青县人之手,从巧夺天工的当今建筑中,可以想象元代盘古庙之雄伟。
交通:乘京沪铁路火车青县站下,转乘去盘古的班车。
乘自备车沿104国道经清州镇南行,出京沪高速公路青县口,经清青州镇南行,有柏油路直通盘古乡。
觉道庄青县觉道庄是省级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已有上千年历史。
忆过去非常神秘,它源于春秋战国时老子——李耳修性成道,著作“道德经”是一部博古通今的揭文,至今觉道庄和这里的人们仍以老子的“道貌遗风”绵绵不简的散发着尊重历史,尊重自然,以大不为的精神打造着这里的方方面面,使这里的蓝天绿地依然如故,享受着幸福与和谐。
不仅如此,更为显赫的是,依然教化着人们认识真、善、美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福的生续延寿之道,使这方远近的老百姓经常不断的到这里来学习、领悟新的感觉,得以净化心灵,得到自由完美的解脱。
于此种种自始至今,来此旅游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络驿不绝。
观光的人们他们主要看青云观、老君墓、老子湖、老子堂、八仙阁、乾坤塔、丰都庙和四大城门;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看居民住宅商业街、庙寺街、美食城、体育馆、地热游泳池和高级别墅区——翰林村等景观;看这里的经济园区,即60万吨现代化特钢冶炼厂、60万吨新型焦碳厂、300万吨新型轧钢生产线、15000平米现代化大型超市“隆玛特”;还可以乘坐机帆快艇畅游1000亩水面的老子湖,可观赏到平原地区和另类湖光山色;垂钓爱好者,可到1500亩水面的双龙潭搞满载而归的垂钓,潭中的小鱼无计其数,2-25斤重的白鲢,草鱼,鲤鱼,螃蟹,湖虾少计也有50万斤。
如看后有感悟,可投资五千万元建座“老子巷”,三年可收回投资,功德无量,是个见利见仁的好举措。
总而言之,步入这个神奇的觉道庄不仅给您一个古朴典雅的感觉,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人们素质文雅,穿着时尚,一个四百八十户的村庄已有260辆国产和进口的家庭小轿车,街上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忙得不亦乐乎。
觉道庄已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文化省级旅游景点,他是老子修性成道,羽化重生的圣地,而文化氛围居全国第一。
于此是一处宗教文化旅游的好去处,特别是五一劳动节,更是畅游觉道庄景区的最好时光。
欢迎大家求近舍远来觉道庄一游,让您大饱眼福,为之一惊而流连忘返。
大孝子墓观音寺观音寺在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大孝子墓村,位于青县城西南20公里。
东临渤海,西眺省会,南控齐鲁,北锁幽燕,地理位置优越。
东傍京沪高速公路一公里,南汇沧保高速公路二公里,交通发达。
从大孝子墓观音寺发往青县城的班车,每30分钟一趟;发往沧州市的班车,每15分钟一趟;每天早晨有直达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的班车,出行方便;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左右蜿蜒,实为旅游理想之地。
“孝”为中华民族文明千古之传统美德,大孝子墓村以一曲孝子壮歌惊天地、泣鬼神,亘延数百载,声振华北,名扬四海。
座落于大孝子墓村的观音古刹更是声震远播,孝子墓与观音寺一体同辉,历为文人墨客观瞻凭吊,诗文会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