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杭州历史地理 环境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环境背景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大致可以归为两种形式:一是从乡村聚落因自然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城镇;一是由于政治军事的需要而人为地勘测设计的城镇。但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的制约。杭州城市的形制,自其萌芽起,就一直受制于杭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即使是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尽管人们视野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交通干线,以及湖畔街头的园林绿化等人类现代建筑和人造环境,改造了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但杭州城市的发展,从整体上讲,仍然规制于自然地理环境之中。
1、沧海桑田,湖山大势
杭州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基本的地质地形大势,经历了地质时期中生代和晚生代的各种地质变动后,逐渐定格。在3.5亿年前的石炭纪,杭州地区的地面最初升降交替,升则为陆、降则为海,以后长期稳定地下沉,结果形成一片气候温暖的浅海区。约在2.3亿年前的海西构造运动时期,杭州地区原来在浅海区底部的沉积岩层,经受了挤压、褶皱、断裂和隆生等各种地质力的作用后,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构造,这就是今天杭州地区西湖群山的雏形。在距今1.3亿年左右前的晚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经历了几次火山喷发活动,在沉积岩层中侵入了火山岩,成为今天的宝石山-葛岭-栖霞岭山体1。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今天西湖所在的三面环山的浅海湾地形。(参见图-1-3、图-1-4《杭州地质图》、图-1-5《西湖山区地质图》)
在距今6700万年至25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初,杭州地区的地势处于上升剥蚀阶段,中更新世天气炎热、洪水泛滥,流水作用形成了大量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在第四纪以来、尤其是在晚更新世里斯-武木间冰期出现的第四纪最大的一次海侵,在其上升和退落的各个相对稳定时期,海蚀作用在“杭州湾以南的岩石海岸,……现在位于海拔20-25米、10-25米的高度。”2杭州西湖群山虽位于杭州湾口内钱塘江北岸,但在地质年代同属岩石海岸,经实地勘查,杭州地区西湖群山面向东部杭州湾地段的海拔25米和10米等高线上下,有许多海蚀地貌,特别明显的是两至三个海蚀台阶,成为杭州早期人类聚落的最佳选址。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杭州城市地区,地形上的25米和10米等高线与地质层中的两条地质界线基本吻合,一条是第四系以后地层与第四系以前地层的交界线,与地形25米等高线基本相合;一条是更新世(Q2、Q3)全新世(Q4)层积的交界线,与地形10米等高线基本相合。根据历年的考古发现和野外勘踏,这两条吻合界线对于杭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六朝及其以前的杭州地区人类活动遗存,主要发现于两条界线之间的地带,隋唐及其以后的人类活动遗存,则主要发现于10米等高线以下的全新世地层上。(参见图-1-6杭州地质略图》、图-1-7《杭州地形略图》)
2、西湖成因,众说纷纭
杭州地区的地质地形,在地质年代的沧海桑田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与杭州城区的发展悠息相关的西湖。西湖的成因,有“火山说”3、“泻湖说”4、“海平面升降说”5、“构造湖
1张福祥《杭州的山水》,地质出版社,1982年8月,第14-15页。
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科学出版社,1984年11月,第200页。
3石井八万《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东京地质学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Tokyo, Vol.XVI, No.185,1909)
4竺可桢《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科学》,第6卷,1921年,第4期。
5章鸿钊《杭州西湖成因一解》,《科学》,第8卷,1924年,第6期。
盆-泻湖-人为治理综合说”、6“河口湾说”7和“潮沼或盐沼说”8等多种解释。除了“火山说”完全是臆断外,其余各说均有论据推断。用科学方法推断西湖成因的“泻湖说”,由竺可桢先生于1921年首先提出,虽然述史不多,但其论证的方法完全是科学的,在西湖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章鸿钊的“海平面升降说”进一步结合史料,补充了“泻湖说”,实际上也属于“泻湖说”。此后,陈吉余从海岸发育理论、汪品先从西湖钻孔岩样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及碳十四测年资料等方法,在自然成因方面逐步完善了“泻湖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于西湖成因的讨论,又出现了“潮沼或盐沼说”、“构造湖盆-泻湖-人为治理综合说”和“河口湾说”。
“潮沼或盐沼说”对“泻湖说”作了否定,其主要依据是在西湖以东的地层中,没有发现沙坝。该说认为:“大约结束于1800多年前的沼泽化或陆化过程,是西湖发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古西湖的形成、发育和消亡与全新世早、中期海侵所形成的海湾有密切的联系。但西湖不可能是一个典型的泻湖,因为迄今尚未发现有封闭泻湖的沙坝实体。西湖的前身应该是潮沼或盐沼”。9然而,泻湖也可以由沙漫滩来形成,西湖以东的杭州城区确实不存在明显的沙坝,但从西湖以东杭州城区的大量地质钻探资料分析,西湖以东与钱塘江之间(即今杭州城区)的地层下,是一片沙漫滩。近二十年来,笔者在杭州城区的各处建设挖掘现场,也多次目睹地面以下3至4米处的厚实沙层。在水下沙洲出露成沙漫滩、西湖成为泻湖之初,还处于不稳定阶段。沙漫滩的海拔高度,根据杭州城区大量的地层钻探资料10约为5米,这片沙漫滩最初在高潮汛时没于潮水之下,低潮汛时则出露水面,以后逐渐在高潮汛时也出露水面,成为水滨陆地,其东为海潮出没的古钱塘江河口区,其西则为古西湖。但在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位汛期,仍然会被潮水淹没,其时,西湖也被潮侵而与潮水混为海湾。当海潮退去,海平面处于低潮位之时,沙漫滩重又出露,西湖又复为泻湖。
“构造湖盆-泻湖-人为治理综合说”综合了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比较符合西湖历史发展的事实规律。首先,西湖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濒杭州湾的盆地,第四纪海侵时,海平面上升,盆地落入海平面以下而成海湾。在这个海湾,西面经受了西湖群山水流的冲泻与冲刷,在西湖中央的底部掏出了一个凹陷;东面遭受携带大量泥沙的海潮的涌冲浪激;在西湖湾口区,水流与潮流碰汇滞流而形成水堆,由于流速减弱、挟沙力渐小,使水流与潮流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逐渐形成西湖湾口的水下沙洲,这片沙洲,就成为今天杭州城区的基址。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对杭州市城区的海相淤泥质亚粘土和湖沼相亚粘土的碳-14•年代测定,前者的绝对年龄约为7000年,后为2600年。11这一数据说明,今杭州城区基址的水下沙洲在距今约2600年左右出露成沙漫滩时,西湖才成为一个泻湖。当杭州的先民聚落逐渐从山麓移向平原、沙漫滩逐渐成为杭州城区的一部分时,年复一年的海潮仍然袭击着原为沙漫滩的杭州城区,在高潮位、大潮汛的年代,海潮甚至会将整个杭州平原城区(杭州的城区在宋代以前,山麓、平原各占一半)淹没,海水灌入西湖成为一片汪洋。如史书记载:“大历十年(775年)七月已末,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12“咸通元年(860年),
6施耀庭《杭州地质演变历程》,《南北朝前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27-39页。(注:1997年再版时,此文不载。)
7徐建春《杭州史地新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第97-101页。
8王宗涛、顾嗣亮、吴静波《西湖的成因、发育及年龄》,《南北朝前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6-238页。
9王宗涛、顾嗣亮、吴静波《西湖的成因、发育及年龄》,《南北朝前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6-238页。
10本文所据地层钻探资料,主要源自于杭州市下城区建筑设计室。
11董继海、祝焕清等编《杭州地质》,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84年12月,第10页。
12《旧唐书》卷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