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保护功能:指使学生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之 伤害的功能
❖ 1. “自然防卫”,即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心理调节场所避风港 ❖ 2. “主动出击”,成为学生向成人社会进行反抗与挑战的支
持力量
❖ (二)发展功能: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的促进作用
❖ 1. 表达自我的能力 ❖ 2. 展现自我的能力 ❖ 3. 相互沟通能力 ❖ 4. 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
中学生苦闷时的求助对象
❖ 据调查,我国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中有31%的人 经常出现苦闷情绪,64%的人有时出现苦闷情绪; 而当他们出现苦闷情绪时,除了“闷在心理,不与 别人说”的学生之外,向伙伴求助者最多,占32%; 向父母求助者次之,占13%;两者之间差异十分明 显。而向教师求助者更少,只占4%。
❖ 从极端的意义上说,保护功能还表现为学生同辈群 体为其成员提供了一种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 这种社会基础往往成为学生向成人规则与权威进行 反抗乃至挑战的力量源泉。有关研究表明,儿童自 其家庭生活之初便已开始出现对成人的规则与权威 进行反抗和挑战,而这种“社会本性”在同辈群体 中得到相互支持与相互强化,这样,学生同辈群体 往往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都带有一点与成人权威相抵 触、相抗衡的色彩。
三、同辈文化的类型
社会学中的两个文化概念: 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统治集团倡导,
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被某些小群体
所享用的一些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类型。
科尔曼关于同辈文化的研究
❖ 科尔曼在50年代中期对美国中西部地区十所中学的 学生群体的价值氛围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这些学校 中明显存在着“青少年社会”,这种青少年社会导 致学生形成与发展同教师与家长的期待相背的价值 取向,即不是勤勉于学业,而是热衷于竞技体育, 寻求伙伴的认同,对肌肉发达、人缘好等个人特点 予以高度评价。科尔曼指出,这种玩乐型亚文化致 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因为它“规定”着大部分 学生所能取得学业成绩的标准。若学生超过这一标 准,便会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结果,那些能力强 的学生为了能被同辈群体所接纳,便保持低于其能 力水平的学业成绩。
第二节 学生的同辈群体
❖ 一、同辈群体的概念界定
(一)社会学 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 成的小群体。
(二)教育社会学 同辈群体几乎完全被用来指称儿童及青少年 的非正式小群体。
❖ 二、同辈群体的功能
为什么形成 同辈群体?
❖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导致学生形成、加入同辈群体的主要原 因就是对于平等、自由的期求。
①好孩子型:能力中等,不擅长体育,认为自己有一个友 好的小团体,她们对教师的态度恭敬,喜爱安静的活动, 尽量不惹教师生气,避免惹是生非,因而对较为枯燥无味 的学习也能忍受,喜欢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课堂。 ②玩笑者型:学习能力强,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喜 欢体育;愿意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也喜欢与教师 开玩笑,当教师所讲的课枯燥乏味时,往往想把课堂变得 更有意思些,她们的乐趣不外乎在上课时传纸条之类的小 把戏,她们的行为很少超出教师的忍耐限度,以免招惹大 是大非,她们不愿意在学习上遭受挫折,但对一些爱挑剔 的教师和脾气坏的教师也敢于提出批评。 ③坏孩子型:学习差,行为粗野,她们的伙伴关系不稳固, 今天好明天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这些事上,她们敢于教 师作对,教师稍有批评,她们就受不了;她们总和别的小 团体打斗、争夺,对“好孩子型”和“玩笑者型”的学生 不屑一顾。
第四章 教育中的基本 社会角色(2):学生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位置
❖ 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学生既非不承 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也非以职业劳动 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人,学生是介于婴幼 儿与成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
学生的三重社会
❖ 家庭 ❖ 学校 ❖ 同辈群体
亲子关系 监管与保护 师生关系 强制性活动 朋友关系 自主选择
美国学者克拉克对中学生和 大学生同辈文化的分类研究:
❖ 美国中学生同辈文化分为三种类型:
❖ (1)玩乐型亚文化:其旨趣主要在于各种文 体活动
❖ (2)学术型亚文化:其关注中心在于学科课 程的学习及学术性课外活动的参与
❖ (3)违规型亚文化:回避乃至反抗整个学校 教育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美国大学生同辈文化分为四种类型:
❖ 这种保护功能表现为学生同辈群体为其成员提供了 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 必担心成人权威的支配,不必顾忌成人社会的评价, 可以言其所欲言,为其所欲为。尤其是当学生在家 庭、学校或其他社会场所受到伤害后,同辈群体更 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调节场所和避风港。 这种保护功能往往导致同辈群体成为学生的社会依 存与心理依存的重要对象。这尤其反映在学生遇到 苦闷时的求助倾向。
❖ (1)玩乐型亚文化:其旨趣主要在于各种文 体活动
❖ (2)学术型亚文化:其关注中心在于学科课 程的学习及学术性课外活动的参与
❖ (3)职业型亚文化:其取向在于谋求学历与 就业技能
❖ (4)非顺应型亚文化:其参照标准来自校外 社会群体及其意识形态,对学校持批判态度, 支持攻击性行为
美国学者波拉德(A.Pollard)对女中学生的研究
❖ 进一步而言,由于作为制度权威的家长和教师都是 成人,家庭与学校从根本上说是成人取向占支配地 位的规范性世界,加上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不平 等关系,因此学生在家庭生活过程与学校教育过程 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伤害。这样, 正如傅隆所指出的那样,在学校生活中受伤害特别 严重的那些学生往往宣泄其情绪,并向权威者挑战。 但由于此类情绪表达方式受到禁止,于是,这些学 生便寻求伙伴的支持,形成同辈群体。
❖ 家庭生活过程与学校教育过程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是学生与 家长及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磋商过程、民主决策过程及 自由选择过程。即便是在所谓的“民主型”家庭和“民主型” 教师的班级中也仍然存在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会地位差 异,家庭与学校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平等需要,无法成为学 生完全自由地展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场所。学生便 自然会去寻求可使自己获得真正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另一种 世界。于是,学生同辈群体便应运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