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

2. 鸦片战争的过程。

3. 鸦片战争的结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一些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初步认识,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第二步:讲解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1. 讲解“鸦片”是什么,它的历史和作用。

2. 讲解中国封闭的历史背景,解释西方列强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出鸦片。

3. 讲解林则徐禁烟的背景以及它的作用。

4. 讲解中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进而讲解两江总督林则徐被免职和林则徐禁烟失败的原因。

第三步: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1. 讲解英国的威慑政策,并以郑成功、马关条约等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航海和治理中面对的困难。

2. 讲解“黄蜂事件”和“阿美尔号事件”,让学生了解入侵中国的列强是如何制造事端的。

3. 讲解英法联军入侵、中方各地抵抗、军事胜利、使节大礼、南京条约、太平天国等一系列鸦片战争事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四步: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1. 讲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它的影响。

2. 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开放和割据的影响,包括条约口岸、领土割让、通商关税、外国居留权、军队和警察等。

3. 讲解 openerp 金融系统、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英、法等列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反应。

第五步:总结和复习对鸦片战争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学以致用。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加深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讲解,学生听取。

2. 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3. 组织小组讨论:老师布置课题,学生自由讨论。

4. 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五、教学与评价本教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非常适合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真实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林则徐、道光帝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增强历史感知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后原因和深远影响。
2.展示鸦片战争的画卷或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引导学生进入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侵略行为。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爆发、发展和结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生动地描绘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详细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记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
此外,我还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林则徐、道光帝等,通过扮演角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增强历史感知力。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通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3、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文化上:火烧圆明园,破坏中国的文化遗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
1860年圆明园大火
被火焰吞噬的圣母院,是整个国家的情感。 被英法联军烧毁、洗劫的圆明园同样
——法国总统马克龙
是中华民族情感之所系
痛定之后深刻反思 鸦片战争之影响——核心素养落实
二、两次鸦片战争
3、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总体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差距——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个霸气的皇帝 一个脆弱的帝国
一个软弱的国王 一个强大的帝国
不同文明的碰撞 追溯鸦片战争之因——核心素养落实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经济
差距——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仍旧维持男耕女之的生产模式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厂
中国
英国
不同文明的碰撞 追溯鸦片战争之因——核心素养落实
广州
澳门 (萄占)
厦门
汕头
九龙司
香港(英 占)

淡水
台湾
( 2) 经过:
(1)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 动第二次鸦片战争。___美__、__俄__两_国______ 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2)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 法、俄、美、四国签订__《__天__津_条__约__》___。
(3)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10月抢劫、焚毁__圆__明__园_______进入 (北4京)城18,6迫0年使1清0月政、府1签签订订__了《__北__京__条__约__》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 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收获和成长。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难点:理解鸦片战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要求:研究报告应包括事件或人物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内容,不少于1000字。
4.情感态度培养:请学生结合鸦片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事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感悟。
5.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如《鸦片战争史》、《林则徐传》等,拓展知识面。
6.视频观看:布置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加深对战争的了解。
-导入新课:通过呈现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基本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强调重点知识,解释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深度探讨: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技差距等,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观
1.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
3.通过对战争期间民族英雄的事迹学习,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鸦片战争”,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的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这节课,他们可以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鸦片战争的研究主题,进行合作探究。
2.讨论问题: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的关键问题,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概括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视频和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鸦片战争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代入感。
3.创设辩论赛情境,让学生就鸦片战争的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视频和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变化,认识近代化的起步。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深入剖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1.讲解背景: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腐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贸易需求、鸦片贸易等。
2.梳理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讲解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战争的原因、爆发、主要战役和结果。
3.分析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强调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转折作用。
4.史料解读: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如战争时期的图片、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通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针对学生对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教师需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度。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内容:
a.列出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b.描述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
c.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学生作答: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解答情况,为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4.解答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解答反馈,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3.情感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难点
1.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2.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深刻体会民族危亡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及其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起因及背景。

2.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鸦片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辩证法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地图,引发学生的思考,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鸦片战争的起因。

第二步: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及背景(20分钟)1.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包括鸦片的流入、禁烟令的颁布以及英国和中国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

2.分析鸦片战争背后的社会背景,包括中国的封闭政策导致的内外交困。

第三步: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30分钟)1.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中国的战败。

2.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包括切割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以及国际地位的下降等。

第四步: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1.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国家尊严和独立意识的觉醒、经济开放与西方文化的冲击等。

2.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包括开放政策的制度基础和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等。

第五步:学习鸦片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分钟)1.分析鸦片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中国的凋落和西方列强的崛起。

2.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合作的影响。

第六步:总结与提问(10分钟)回顾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提问学生鸦片战争对中国和国际关系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分析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关于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于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而对于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等优秀教案的精选,更是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资源。

一、教材分析古代历史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本课程中选择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史》中的相关章节,旨在通过让学生通过历史教育,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思考当下中国的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古代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等重要内容,同时还能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战争的基本知识,包括起因、过程、结果等,理解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掌握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学内容1. 古代战争历史。

2.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1. 大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历史事件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2. 课外拓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和查资料,了解更多相关信息,锤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集体讨论:教师可以在教室里举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思考来促进思考进程的深刻化。

四、教学步骤(一)引入1.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战争和鸦片战争。

2. 通过思考课前下发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鸦片战争。

(二)概念与知识点的探究1.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战争历史、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古代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鸦片战争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与学生一同探究关于战争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三)归纳总结1. 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特别是讨论中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以便使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近一段时间,一些国家沆瀣一气,对我黄岩岛、钓鱼岛进行肆意的挑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国人敏感的神经。

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比我们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也再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去珍爱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

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的国家主权被肆意的辱没,中华民族尊严被无情的践踏。

而所有这些屈辱的开端是176年前的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

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掀开历史这沉重的一页。

二、学习新课(一)偶然与必然探原因大家知道,中英两国相距万里之遥,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偶然和必然探原因。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植物较量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

早在18世纪中期的时候中英两国就经常联系,英国对华输出的是棉布、尼龙等产品,而中国输出的是以茶叶为主的大量的农产品。

但是由于闭关锁国的限制,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卖的并不好,而中国的这种小小的绿色的植物在英国却备受青睐,给清政府赚了大量的白银。

在当时中英贸易中,中国的输出额大于进口额,中国处于贸易顺差,也就是出超的地位。

因此,英国政府就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

所以贪婪的英国商人就开始对中国无耻的走私鸦片。

第二种植物上场了。

我们知道鸦片走私给中国无论是财政,还是国防,还是民众的身体健康都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因此,清廷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就派林则徐到广州主持禁烟。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也就是这个事件传入英国后,英国决定以此为借口掀起教训中国的——鸦片战争。

至此,我们似乎找到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但是,他无法解决一个疑问,就是没有这场禁烟运动发生的话,这场战争可以避免吗?(学生答不可以),那同学们认为,这场战争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下面呢,我们很有必要换一种视野探原因:同学们看看这几组图片,看看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分别是个什么样子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外交政策等)通过这一组图片,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清王朝已经处在了封建社会的末期。

高一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部编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高一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部编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4)徐继畬
①著作:《瀛寰志略》一书。
②内容: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3、影响: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学生回答:
①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3)延续: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师】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
【师】出现向西方学习的背景是什么?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②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格局: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学生回答:虎门销烟
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教学难点:1.两次鸦片战争
2.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PPT展示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
【师】介绍: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英国商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得极高利润,不顾清政府禁令,向中国走私鸦片愈演愈烈。1800年走私鸦片4570箱,1838年超过了4万箱。在中国珠江口外伶仃洋面停留的鸦片走私船有30多艘。图为1824年活动在伶仃洋面的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范文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范文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范文教案范文:教学内容: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3. 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教学重点:1. 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2. 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鸦片战争相关的图表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问题:你了解鸦片战争吗?对中国有哪些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通过PPT展示和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包括:1. 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导致中国社会问题严重;2. 鸦片战争的经过:中国政府试图禁止鸦片贸易,引发英国发动战争;3.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a. 政治方面: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领土沦陷;b. 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展了不平等贸易;c. 文化方面: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思潮的涌现。

Step 3:讨论(15分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1.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有哪些?2. 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外来侵略?Step 4: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学生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讨论自身国家独立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对中国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看法。

教学反思:教学环节设置合理,通过导入、讲授、讨论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2.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C)
战役
时间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10
4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课后作业
1.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C)
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 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2.国情对比
材料三:
英国
清朝
政治
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衰落的封建主义专制国家
经济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思想
启蒙思想,科学精神
理学僵化,科技落后
外交
海外贸易,殖民扩张
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军事
船坚炮利,作战力强
军备废弛,战力低下
综合
先进的工业文明
落后的农业文明
3.其他原因
材料四:
鸦片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和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史料,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沟通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林则徐禁烟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相关知识。
3.展示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战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建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二)讲授新知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是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我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
2.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片面性,教师需提供丰富多样的史料,帮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理解历史事件。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故事讲解等,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内容。
5.对比两次鸦片战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讨论其对近代中国的启示。
2.探讨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但两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史实和深层原因可能掌握不够深入。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纠正。此外,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价值观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3.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思考两次鸦片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并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心得体会。
4.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关天培等?
-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应对当前国际形势?
3.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两次鸦片战争背后原因和影响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林紫绪虎门烧烟的图片
(师)图片上的是谁?有谁知道吗?
学生回答:
林紫绪在烧烟。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巧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比较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战争的影响,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鸦片战争初步的认识,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的教材地位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巨大,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开始了。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虎门销烟”,讲战争的原因;第二目“鸦片战争”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第三目“战火再燃”,概述了起因,经过和后果。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1.通过课件或教材的形式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包括英国鸦片输出到中国、中国禁止鸦片的措施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等。

Step 3: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鸦片的危害、中国的经济受损、封建统治的动摇、中国人民觉醒等。

Step 4: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国开启近代史的大门、中国改革的倒退、中国封建社会的加速瓦解等。

Step 5: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Step 6:总结归纳1.让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示范法。

六、教学资源:1.课件;2.教材。

七、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2.小组展示;3.个人写作。

八、拓展延伸: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1502课课课46课课课课课课一、教材分析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二、学情分析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四、教学重难点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五、教学方法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184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环节二:讲述内容(一)、1840年前后的中西(英)社会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50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4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二)、鸦片贸易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三)、虎门销烟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39本6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四)、鸦片战争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40.6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4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42.8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五)、《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影响1、《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六)、总结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七)、第二次鸦片战争1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56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58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86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八)、《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课课课课课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九)、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社会的反应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环节三:总结、巩固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环节四:课后作业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环节五:课后反思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七、板书设计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本1840本本本本本本本矛盾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本1839.6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1本1840.6本本本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3本184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4本1842.8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本本本2本本本本本3本本本本4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四、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1本1856本本本本本本2本1858本本本3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4本186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