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富论》中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亚当·斯密的著作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便是“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国内外学者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分析,揭示出该理论背后的实质内涵,引导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利己的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利益,对于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维护经济体制的自由运行,促进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利己
1776年,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此书的发表奠定了斯密经在济学史上的权威地位,“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最早缔造者。”[1](p159) 书中所阐述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整个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运用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来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而这其中被大家引用最多的便是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国富论》第四篇中,斯密提到政府提倡国内产业,反对国外贸易,要人民将资本增加使用于国内产业时,明确提出了“看不见的手”,他认为个人之所以支持国内产业,并不是想要促进公共的利益,而只是盘算着自己的安全与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
[2](p27)
为了能够充分理解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斯密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已经提到过“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富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会雇佣他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当神把土地分给少数地主时。他既没有忘记也没有遗弃那些在这种分配中似乎被忽略的人。”[3] (p230)
通过对《道德情操论》的研读,我们会发现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人类看不见的“神”的手,但这只看不见的似乎难以捉摸的手事实上是一种隐喻,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它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贯穿了斯密的整个著作。在《道德情操论》中,通过“神”的手的指引,追求私利的个人会无意中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国富论》则要在经济方面说明在公正合理的原则之下,个人利己动机所促成的行动可导致一种意图之外的同样美满的后果。”[4](p102)
“看不见的手”这种比喻性的描述为后来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钱伯海明确指出,“看不见的手”是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5]“市场信号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商品生产者实现各种利益的协调和资源配置的合理”[6]。聂文军做的归纳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认为,‘看不见的手’在《国富论》中是用来比喻说明过程的有益结果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对一种经济运行方式的设想,在这一方式中,千百万人的自愿行动可以通过价格体系来协调而无需一个人为的指导中心;还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资本主义竞争的自发力量或自发势力;也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价值规律;另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调节,而与之相对的‘看得见的手’就是计划调节,等等。”[7]成新轩在《经济自由之神——亚当·斯密》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在《道德情操论》中还是在《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所比喻的意义是一致的,“‘看
不见的手’是一种对从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8](p90) 我认为,无论是将“看不见的手”理解为价值规律还是市场规律,亦或是结果或过程,其背后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利己心。人类活动的动机就是谋求个人利益,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提供物品的目的是得到回报,不是对社会贡献了多少,而是自己所能获得的好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自利的打算。”[9](p14)正是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通过一个现实的经济活动的中介过程,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积极后果,最终增进了其他利益,是在利己心的指导下,人们无意之中实现了平均分配,实现了社会公共利益。正如姚开建教授所说“出于利己动机的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其动机内容,由其出发的经济活动最终促使社会利益总体得到增进,从出发到结果的这一过程无非是历史地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生、发展、运行规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