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集解 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 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 。 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 《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7、音义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 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 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 《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 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附:异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 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 都称为异文。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历肛文选》注:“施(yí):延,及,作‘跟踪’解。” 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4、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 矣。”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 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戴震的《方言疏证》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三、旧注的体例
注的本义是灌注。 1、诂、训 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 告人也。”(《诗·周南·关睢·训诂传第 一》)。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 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 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
孔安国 马 融
郑 何 高 王
玄 休 诱 逸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何 晏 《论语集解》 王 弼 《老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 “《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 《正义》)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 “《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使用的位置不同 ①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 译为“是指”、“指的是”。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 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 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 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 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 “间,犹与也。”
4、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离,分析)的省称,是分析古 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 文之章句者也。”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 兴利除害者乎?’”
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 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 订正的注释。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 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毛传: 毛亨对《诗经》的注 释。“传”指阐明经 义。 郑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的意思。 孔疏: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 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 释。“疏”不仅解释古 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 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 做“正义”。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孝经》、《周礼》、《仪礼》、《礼记》等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2、传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 传。”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 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春秋》——《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称“春秋三传”。 西汉毛亨注《诗经》之书称作《毛诗诂训 传》 朱熹《诗集传》
3、 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郑笺》
5、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 理论。如:
既见君子,不我遐(xiá,疏远)弃。《诗 经·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 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 类众矣。”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 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例外:《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 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 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颜师古 杨 倞 张守节 司马贞
Baidu Nhomakorabea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五、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 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谓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 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 囷。”
四、旧注的内容和风格
1、旧注的内容 、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 “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 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 子。”杜预注“绳,誉也。” 《诗经·周南·关睢》:“君子好逑”。《经典释文》: “逑,音求。” 《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 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 字。”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 ·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 ·郭璞:《尔雅注》 ·郭象:《庄子注》 ·裴松之:奉诏注《三国志》 ·裴骃:裴松之之子。《史记集解》
孔颖达 贾公彦 徐 彦 杨士勋 李 善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文选注》 《汉书集注》 《荀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2、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3、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 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 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1、陈奂的《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焦循的《孟子正义》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 补注》 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2、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 义举例》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形训: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说其意义。
書
屯
《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 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说文》:“门,闻也。” 《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十八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寤言不寐,愿言则 。(《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 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左传·成公八年》) 媵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 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 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 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 故来~之。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 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 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 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 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2、旧注的风格 、
(1)、汉唐的风格。 )、汉唐的风格。 汉唐的风格 汉唐时代注释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内容 包括释字、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证人名地 名史实、增补史料、阐明哲学思想,等等。 (2)、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注释风格是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 思想。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朱熹,其注释中的 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清代的风格 )、清代的风格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 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5、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 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 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是一 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