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出血性休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遵循创伤急救原则,对威胁伤员生命的创伤, 本着优 先处理原则,按着ABC程序进行。 A.(airway),建立人工气道 B.(Breathing),辅助呼吸或控制通气 C.(Circulation),恢复循环 D.(Delivery of oxygen),提高氧输送 E.(Extraction of oxygen),改善氧摄取 F .(Future development),防止MODS
(5)炎性细胞因子
发生失血性休克时,血中某些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 增加(TNF、IFN、IL-1、IL-6、IL-8)这些因子参与了 休克的发展过程。 正常情况下,这些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当机 体发生创伤、感染、休克时,这些因子大量生成,对机 体产生不利影响。 在病理情况下,内毒素是引起上述因子生成增加的主要 原因。TNF-α、IL-1、IL-6是促使休克从不可逆转化的 最主要炎症因子,它们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3、DIC期
(1)休克未纠正,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血流缓慢。 (2)血小板、红细胞聚集→DIC (3)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三)休克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学说
当休克的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紊乱被 纠正后休克仍然可能发展为ARDS或MOF。 20世纪80年代后期,炎症性细胞因子相继发现,炎 症反应在休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90年代,在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休 克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学说。
3、心脏泵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导致的心 脏泵功能障碍,均使: ◆ ▲ ★ 心排除量降低 血压下降 器官灌注减少
(二)休克的微循环学说
19世纪,Crile提出休克是震荡或打击引起的低血
压为特征的症侯群,使休克的认识有了较大的飞跃。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休克的认识日益深刻。 二战后期,美军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上开始积极输 血、输液、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 20世纪60年代,Lillehei等实验观察休克时器官血 流量和血流动力学,认识到休克是一个以微循环障碍为 特殊的临床综合征,提出了休克的微循环学说,该学说 认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机体微循环障碍和重要器 官灌注不足,引起组织细胞功能紊乱。
(二)感染性休克
由于肠道外伤腹膜炎的发生,外伤性坏死,软组织 广泛挤压伤,组织坏死易发生感染性休克;还常见于肺 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肠梗阻、胃穿孔、急性坏 死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中毒性菌痢等。
(三)心源性休克
继发于心泵衰竭组织灌流不足。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脏外伤,心室、室间隔或来自百度文库膜 破裂,心脏手术后或肺梗塞等。
III级出血
1500-2000
30-40
IV级出血
>2000
>40
2、各部位创伤的性质、范围和失血量估计:
表2 单侧闭合性骨折的部位对失血量估计 损伤部位 失血量(ml) 骨盆骨折 1500 — 2000 一侧髂骨骨折 500 — 1000 一侧股骨骨折 800 — 1200 一侧胫骨骨折 350 — 500 一侧肱骨骨折 200 — 500 一侧桡尺骨骨折 300 一条肋骨骨折 100 — 150
创伤出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一、休克定义: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各 脏器有效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缺血性损害,组织细胞缺 氧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二、休克的病因分类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 急性消化道出血、肝 脾破 裂、宫外孕及产科出血等; 2、创伤性休克 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 大手术及多发性损伤等; 3、烧伤性休克 烧伤引起大量血浆丢失; 4、失液性休克 大量呕吐、腹泻、出汗。
SIRS诊断标准
项 目 标 准 >38oC或<36oC >90次/min 呼吸频率>28次/min或PaCO2<32mmHg 外周血WBC >12×109/L或<4×109/L 或幼稚杆状核白细胞>10%
T H R WBC
2、 休克可加重全身性炎症反应
(1)组织直接损伤诱发炎症反应,休克时组织缺血缺氧 直接导致内皮细胞损伤,激活炎症细胞。 (2)缺血对炎症细胞的激活:缺血介导炎症细胞激活和 炎症介质释放。 (3)肠道细菌/毒素移位。 目前认为,失血性休克后的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肠道细菌 和内毒素大量侵入机体造成的。
(1)缺血、缺氧加重,酸性产物大量堆积→微动脉和毛 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的耐受性较差→血管扩张,而微静 脉和小静脉对酸的耐受性较强→血管持续收缩。由此, 毛细血管网处于流入多而流出少的状态,毛细血管大量 开放,血管内容量明显增多,毛细血管网出现大量淤血。 (2)酸性代谢产物、毒素及细胞因子、血管通透性增高 →液体从血管内→大量组织间隙→血容量下降。
表3
胸部外伤性血胸出血量的估计
失血量(ml) 500 500 — 1000 1500 — 2000
胸部X线片(立或坐位) 一侧胸肋膈角消失 一侧上界达肺门水平 一侧上界达胸腔顶部 及严重压迫肺脏
六、创伤性休克早期复苏后治疗 休克复苏目标及原则
休克复苏目标:纠正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和氧代 谢紊乱(纠正组织缺氧和氧债)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 防止MODS为目的。
因为NO过量是造成顽固性休克低血压的重要因素, 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消除NO对机体的损害来纠正休克,消 除NO对机体的病理损害,主要通过应用NO抑制剂:有两 大类 a、对eNOS及iNOS均有抑制作用——L-单甲基—精氨酸、 L-硝基—精氨酸甲酯 b、对iNOS具有抑制作用——氨基胍、L-刀豆氮酸、S-甲 基异硫脲
五、创伤性休克严重程度的估计与监测
如何判断和估计创伤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对指导早 期抢救,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创伤范围越广,伤及脏 器越多,失血量越大,在抢救前休克持续时间越长,抢 救越困难,死亡率高,其中较重要的因素与脑、心 肺、 肝等受伤数目有关。
1、创伤后失血量的估计:
正常男性总血量占体重7.6%,女性占7.2%,其中血 浆约占3/5,红细胞约占2/5。把正常总血容量估计10 %。血浆根据失血量占体内总血量的百分比,把失血量 分为4级。
依 据:
①肠道是体内与外界相通的最大空腔器官,所含细菌 量很高,细菌种类达400多种,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可释 放大量内毒素。 ②休克时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可显著升高,峰值高于 外周血。 ③给动物饲服14C油酸标记的细菌,发生失血性休克后, 外周血中14C活性明显升高。 ④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或内毒素拮抗剂(多粘菌 素B、乳酸果糖等)清洁肠道,休克动物外周血内毒素水 平下降。
(6)一氧化氮
NO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它是由L-精 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 NOS有三种亚型:神经元型NOS(Nnos) 内皮型NOS(eNOS) 诱导型NOS(inos) 正常情况下,eNOS合成和释放的NO是血管张力的主要调节 因子。INOS的基因正常情况下不表达,在创伤休克、感染 等病理情况下iNOS活性增加,合成大量的一氧化氮(NO)。
1、 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休克
机体在感染、创伤及应激等因素作用下,单核细胞 和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TNF、 NO、ET、IL-1、IL-6、PAF等)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概念1991年——芝 加哥联席会议) 将感染或创伤引起的持续全身炎症反应失控的临 床表现命名为:SIR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es syndrome
当低血容量性休克持续数小时后,心肌缺血和炎症 介质对心脏的抑制,心功能出现失代偿性改变。表现心 肌顺应性明显降低,心室舒张期的压力容积曲线向左上 方移位,结果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同时对容量的耐受 性降低。 若低血容量性休克持续不纠正,则心脏和全身各个 器官均可能发生失代偿性改变。
3、氧代谢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氧动力学改变的基础。心排出量 减少使全身氧输送减少,而交感神经兴奋又导致全身氧 需明显增加,结果全身氧供和氧需严重失衡,导致组织 缺氧。
2、血管容量增加
血管床的容积很大,正常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 多数处于关闭状态,毛细血管内的血量仅占血容量的6%。 如毛细血管均开放,则仅肝脏毛细血管就可容纳全身的 出血量。因此,毛细血管正常的交替性开放状态是维持 有效循环血量的重要环节。
休克时,由于组织缺氧,酸中毒以及一氧化氮等介 质大量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床扩张,血管容量明显增加,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最终器官有效灌注明显减少。
三、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分类
(一)低血容量休克
低血容量休克的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丢失。大量体 液丧失使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前负荷不足,导致心排 血量下降,氧输送和组织灌流明显减少。
1、病 因
表1
出
低血容量休克的常见病因
血:胃肠道出血, 创伤, 夹层动脉瘤
肾脏丢失:利尿, 渗透性利尿, 糖尿病
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外科瘘口渗液
创伤后失血量估计
失血程度
I级出血 II级出血
失血总量(ml)
750 750-1500
比例(%)
15 15-30
临床表现
… 焦虑不安,P>120/分, R20-30/分,BP下降,脉压 差小,毛细血管充盈>2s 血流动力学紊乱,精神错 乱,尿少 嗜睡,精神错乱至昏迷, BP<60mmHg或测不到, 无尿
①TNF-α
在机体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中TNF-α起关键性作用, 它可促使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促使中性粒细胞趋化、 聚集、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脱粒释放溶酶体酶,产生 氧自由基等。 ②TNF-α还能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其它因子。 ③TNF-α可发生效应后生成,它是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GM-CSF)的强诱导剂。IL-6多在细胞受 TNF-α、TNF-1刺激产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聚 集。
NO病理生理作用:
① 过量的NO具有细胞毒性,可以作用于巯基键与能量代 谢或抗氧化有关的酶失活。 ②可以抑制非血红素—硫酶,干扰能量代谢和DNA合成。 ③失血性休克后,机体iNOS活性增加,生成大量NO通过 松驰血管平滑肌和细胞毒性作用,产生病理性损害。 ④ 通过负性肌力作用,使心功能受到抑制,最终可引起 顽固性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四、休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一) 休克发生的基本环节
尽管休克的病因复杂,但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 器官有效灌注减少是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器官有效灌 注的实现依赖于足够的血容量,正常的血管容积(正常 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及正常的心脏泵功能。
1、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心脏充盈不足,心 排出量降低,进而引起血压下降。另外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外周血管痉挛,组织器官灌注减少。
1、微循环缺血期
初期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 放→小血管收缩和痉挛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动增 强→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 (3)神经垂体加压素、血栓素A2(TXA2)释放增加, 共同作用血管收缩性反应。
2、微循环淤血期:
液体向血管外重分布:烧伤,
创伤, 手术后
2、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特点:
●中心静脉压下降 ★肺动脉嵌顿压下降 ◆心排出量减少 ▲心率加快和体循环阻力增高
(1)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机制
①静脉充盈压力降低:大量体液丧失使全血量急剧减少, 血管内容量减少导致静脉血管床充盈不足,静脉充盈压 降低。 ②心脏前负荷降低:系统平均压明显降低,引起静脉 回流的驱动压降低,导致心脏充盈减少,前负荷降低, 表现为右房压和肺动脉嵌顿压明显减少。 ③心排出量减少
(2)代偿性改变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内源性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静脉血管收缩,静脉回 流驱动压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 根据Starling机制代偿性增加心排出量。 ②心功能代偿: 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引起心肌收缩力轻度增加,心室 等收缩曲线(反映心肌收缩性)左移,斜率略增加。
(3)失代偿性改变:
(4)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原因
① 机体发生失血性休克后,肠粘膜缺血和缺血后再灌 注 损伤,可以直接损害肠屏障功能,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使细菌内毒素透过肠道屏障发生移位。 ②休克后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受到抑制,不能有效地清除 侵入机体内细菌、毒素,最终出现肠源性菌血症,内毒 素血症。 ③免疫功能受抑制 ④ 内毒素可以刺激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合成,释放大 量炎性因子,这些因子参与了机体的病理性损害,导致 休克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