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在于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

合集下载

脑瘫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脑瘫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2、发育性体格检查
头围、异常体征、对环境反应、 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和行 为特点。
3、发育性神经检查
1)、 一般性观察 2) 、一般运动(GMs)质量 GMs有两种类型:
(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至生后第8 周
(2)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6~9周开 始到生后20周
❖ Doman根据此原则设立一种治疗方法称模式。制订模式促进受伤 区域脑的正常发育,对于不能行走的儿童花整天时间俯卧位在地 上,做被动爬的模式并鼓励孩子自己爬。对这种方式持异议的理 由是治疗安排干扰孩子适当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社会问题。
❖ 近代神经科学的知识不支持使病人成为被动参与者,学习需要主 动参与。
3. 婴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 干预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使脑损伤得到康复或至
少减轻伤残。
早期干预计划(2)
❖ 因此早期干预计划已经从个别的系统的治疗形式转移到早 期干预的广泛计划,结合早期教育进行运动、认知、情绪、 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全面指导。
❖ 早期干预计划在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内增长着。有些是以 家庭为基础,另一些是治疗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中心为基 础。
Jean Ayres根据促进信息的组织和处理过程发展感觉统合 治疗。
支持者相信信息从本体感受器、触觉和前庭系统进入身 体时是无组织的也未获得很好处理。认为这种认知过 程的缺乏是知觉有问题。这些处理过程的问题引起运 动计划和运动控制的困难。
治疗集中在运动和环境意识,利用游泳、滑行艇和其他 运动装置帮助儿童处理感觉输入,应用感觉信息。以 做出运动计划和获得姿势的控制。
如踝足矫形器,每天用6小时,可防止根腱挛缩,维持步 态平衡。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1例病例报告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1例病例报告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1例病例报告发表时间:2016-09-26T14:58:44.8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宋蒙郭旭升[导读] 近年来脑性瘫痪(脑瘫)是导致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经济及医保负担。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摘要】报告1例月龄为4个月脑瘫高危儿,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可进展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给予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至1岁4个月,该儿童运动功能追赶至同年龄段正常儿童水平。

【关键词】脑性瘫痪早期综合干预非药物病历资料男,4月龄,因“至今4月抬头困难”入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我院)。

患儿系第3胎第3产,孕足月,自然分娩于兰州武警医院,羊水污染,出生体重4.4Kg,生后有缺氧窒息(具体不详),生后2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给予光疗2天,效果欠佳,生后4天出现发热,转院至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当时有抽搐症状,检查为Rh血型不合,头颅MR:双侧苍白球信号异常,多考虑胆红素脑病可能。

给予止抽、换血等对症治疗,住院6天好转后出院。

因属于高危儿按医嘱于家中给予抚触操、并定期接受体检监测,入院前1天体检时发现患儿仍抬头困难,肌张力异常,存在异常姿势,建议接受专业康复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患儿出生后奶粉喂养,体质一般,按计划免疫接种,无传染病史,无外伤骨折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出生后与父母亲共同生活,无疫区及传染病流行区居住史。

患儿有两个姐姐,身体健康。

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心、肺、腹四诊无异常。

存在听觉、触觉过敏,易紧张痉挛。

四肢肌张力不稳定,紧张时明显增高,肢体运动不对称,肢体运动时面部伴有异常表情。

仰卧位追视左右各45°,俯卧位无法抬头,由仰卧位拉起时头部后垂,扶坐位不能保持竖头,立位悬空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62例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62例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探 讨 早 期 干 预 和 康 复 训 练对 脑 瘫 患 儿 的 疗 效 。 方 法 对 6 2例 脑 瘫 惠 儿 进 行 早 期 干 预 和 康 复 训 练 。 包括 给 予
多方 位 适 量 的 信 息 刺 激 , 滴精 制 脑 组 织液 ,0 静 1 d为 一 个 疗 程 , 3 1 疗程 。 康 复训 练 采 用 Vot 共 ~ 0个 l a法和 B b t , 合 日常 生 活 o ah法 结 全 面 系统 进行 。 结 果 经 过 1 2 2年 的 治 疗 ,6例 恢 复 正 常 , 例 明显 好 转 。结 论 早 期 干 预 和 康 复 训 练对 脑 瘫 惠儿 疗效 显 著 。 /~ 5 6
时 间 太 长 , 者 体 内 无 降 压 药 物 维 持 , 血 压 再 度 升 高 , 致 血 患 使 导 压忽 高 忽低 , 些 都 是 极 不 安 全 的 因 素 , 诱 发 脑 血 管 意 外 发 这 会 生 。 如果 使 用 缓 释 制 剂 可 每 天 服 1次 或 2次 降 压 药 , 由 于 缓 但
3 讨 论
从 表 可 以 看 出 , 发 高 血 压或 继 发 高 血 压 , 原 给按 时合 理 用 药 后 血 压 维 持 在 安 全 范 围 内 , 一般 的 给 药 方 法 虽 可 以降 压 , 由 而 但 于 波 动 幅 度 太 大 , 些 病 人 出 现 心 脑 缺 血 的表 现 。 根据 目前 用 有
用神经疾病 杂志,0 69 2 : ~5 20 ,( ) 5 4 5
( 稿 2 0—22 ) 收 0 6 1 - 5
脑 瘫 患 儿 6 例 早 期 干 预 和康 复 训 练 2
孙凤 菊 王 秀娟 张 玉 玲
郑 州 市儿 童 医 院 郑 州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2.早产是目前发现患脑瘫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瘫有关。
11
精选课件
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惊厥 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性肺炎 败血症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脑积水 胆红素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血糖症 脑外伤
12
精选课件
脑瘫的常见高危因素
1.早产儿(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2500g)
2.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对脑瘫的影响很重要,双胞胎
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经有脑瘫患儿再发生脑瘫的几率偏高。 有报道单纯共济失调型脑瘫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部分痉 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具有遗传倾向。
10
精选课件
围产期因素
1.患脑瘫的危险性随着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标准体 重的程度而增加,低出生体重儿或巨大儿患脑瘫 的几率可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5
精选课件
对于定义的讨论
➢ 目前对于定义的讨论,主要围绕在如何表述脑发 育早期的损伤和发育缺陷时间界限上,即应界定 为新生儿期内或婴儿期内。
➢ 由于种族及个体差异,很难严格而统一界定脑发 育早期的时间界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脑瘫的发 生应界定于婴儿期内。
6
精选课件
脑瘫定义三要素
➢发育性 ➢非进行性 ➢永久性
17
精选课件
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4~5个月
⒈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⒉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⒊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 ⒋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⒌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⒍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18
精选课件
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6~7个月
⒈见不到手、口、眼协调姿势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编辑版pppt
25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2.反射发育评定 • 小儿反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
统发育情况,是脑瘫诊断与评定的重要手 段之一。按神经成熟度,可分为原始反射、 生理反射以及正常情况下诱导不出来的病 理反射。
编辑版pppt
26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3.肌张力评定: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 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只有这三种 肌张力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会维持与保 证人的正常姿势与运动。
编辑版pppt
8
六、康复目标
• 脑瘫康复应以功能为主,而非简单纠正异 常结构,改善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
编辑版pppt
9
第二节 康复评定
一、临床评估 (一)脑瘫的分类 1.按临床表现 可分为6型:痉挛型、 不随意 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 型、混合型。 2.按瘫痪部位 可分为5型:单瘫、双瘫、三 肢瘫、偏瘫、四肢瘫。
编辑版pppt
49
(一)Bobath疗法
(1)抑制性手法(控制关键点):治疗师通 过对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抑制,使患儿 痉挛减轻,同时又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 Bobath把这个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
神经康复学
主编:倪朝民 副主编:许涛 张通 史长青
第四章 脑性瘫痪康复
编辑版pppt
2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 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 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 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编辑版pppt

五个月宝宝脑瘫治疗方案

五个月宝宝脑瘫治疗方案

一、引言脑瘫(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脑瘫患儿常伴有智力、运动、语言、感知、认知、行为等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五个月大的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脑瘫的治疗应尽早开始,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

本文将针对五个月宝宝脑瘫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五个月宝宝脑瘫治疗方案1. 早期评估对五个月宝宝进行全面的生长发育评估,了解其运动、认知、语言、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家庭康复训练(1)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康复技巧和方法,以便在家庭环境中对宝宝进行康复训练。

(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培养宝宝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澡等。

(3)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游戏、触摸、听觉、视觉等方式,提高宝宝的感觉统合能力。

(4)精细运动训练:通过抓握、投掷、翻滚等游戏,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运动能力。

3. 物理治疗(1)运动疗法:根据宝宝的运动发育水平,进行针对性训练,如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等。

(2)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

(3)电疗:运用低频电、中频电等治疗方法,刺激神经系统,改善肌肉功能。

4. 作业治疗针对宝宝的认知、语言、感知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5. 语言治疗对语言障碍的宝宝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训练。

6. 心理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其对脑瘫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康复信心。

7.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药物,如抗痉挛药物、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等。

8.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伴有严重畸形或功能障碍的宝宝,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宝宝的病情、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2. 家长积极参与:家长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关注宝宝的生活细节。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概念;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

早期干预的目标主要是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感觉和运动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

一般早期治疗指生后6个月内的治疗,3个月以内的治疗又称超早期治疗。

早期干预的目的与意义: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发展正常姿势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等。

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

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这时期神经修复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早期干预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药物干预、早期教育干预、运动发育干预、物理治疗干预、中医推拿干预、音乐早期干预、中药浴式水疗等。

⑴ 药物治疗干预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MRI检查有脑皮质发育不良、局限性脑软化、髓鞘发育不良等结构学异常者,约占56%~80%,又有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颅内血流动力学为高阻力低流速,表现为脑微循环障碍。

所以慎用一些能改善这种病理生理状态又可帮助脑结构学异常恢复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改善颅内供血障碍,促进脑细胞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减轻和防止神经后遗症的产生。

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中药治疗主要选用舒筋通络、醒脑开窍、健脾益肾等功效的药物;还可选用中药制剂来进行药浴以调节肌张力,促肌力提高,缓解肌肉痉挛。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临床探讨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临床探讨

z J脑性 瘫痪 ( lL  ̄ 简称fJ 脑瘫 ) 的是 从 出生前 到 出生 后 1 l L , 指 个 月 以内 因各 种原 因所致 的非 进 行性 脑损 伤 , 主要 表现 为 中枢 性运动 障碍及 姿势 异 常 , 同时 经 常伴 有 其 他 如 智 力低 下 、 言 语 障碍 、 痫等 并发 障 碍 … 。是 一 种严 重 危 害 f J 健康 的疾 病 。 癫 l L  ̄ 我 国“ 五 ” 九 攻关课 题 的一项研 究数 据显示 , 6岁儿 童 的脑 性 0~ 瘫 痪 患病率 为 18% 。 目前 , 国有 3 万例 脑 瘫 患儿 , 且每 .6 o 全 1 并 年新增 46万例 。近 年来各 国学者 研究 表明 , . 如果能 早期 诊 断、 早期治 疗 , 除严重 者 之 外 , 部 分 可 以治 愈 或 正 常 化 。为探 讨 大 小儿脑瘫 早期 诊断 、 期 干预 的临床疗 效 , 们对 10例小 儿脑 早 我 4 瘫 康 复疗效进 行分 析 , 报告如 下 。 现 1 资 料与方 法 11 一 般资料 : 0例4 J脑瘫 患 儿为 我 院儿 科康 复 中 心 . 1 4 ,L 20 0 4年 1月至 2 0 0 6年 1 月 住 院病人 , 符合 全 国第一 届 f J 2 均 l L , 脑瘫 座谈会 d J 脑 瘫 的诊 断标 准 。其 中 0~ ,L J 6个 月 8 6例 , 7~ 1 2个月 5 4例 ; 8 男 9例 , 5 例 。病 因 以窒 息 最 多 , 次 为早 女 1 其 产 、 出生 体 重 和 黄 疸 。其 中 12例 (7 ) 低 2 8% 的病 人有 高危 因 素 , 两种或 两种 以上高危 因 素的病 人 9 (9 ) 有 7例 6 % 。 12 主 要 的异常表 现形 式或 早期 症状 : 个 月 以 内主要表 . 6 现为易 激惹 、 好打 挺 、 吵 不 安 或过 分 安 静 、 声 微 弱 、 哭 哭 哺乳 吞 咽困难 、 未能 翻身 、 紧握 拳 、 主动抓 物 、 卧 位不 能 抬 头 、 手 不 俯 肌 张力低 下 、 自发运动 减 少等 。6个 月 以后 的主 要表 现 为 不会 伸 手抓物 、 双手 内旋后伸 、 能独坐 、 未 扶站 尖足支 撑 等 。 13 诊 断方法 : . 符合 18 年 全 国f J 脑 瘫座 谈 会 的诊 断 98 l L  ̄ 标 准 … 。并结合 小儿 脑 瘫 早期 诊 断 五要 素 ( 危 因 素 、 高 运动 发 育 落后 主动运 动减少 、 张力异 常 、 势异 常 、 异 常) 肌 姿 反射 。 14 治 疗方 法 : . 由于 我 们 医院 的部分 患儿 来 自农 村 , 结合 患儿病 情及不 同实 际情况 采取个 体化 治疗 。一般 ld 一个疗 O为 程 , 歇期 1 间 O一1d 间歇期 由经过 培训 的家 长进 行 家庭康 复训 5, 练, 常规 治疗 6 疗程 。 个 14 1 运动 疗法 : .. 由经过 正规 进 修 的三名 治疗 师 完成 , 根 据 患儿不 同的运动 障碍点 , 采取 Vj oa手法 或 B bt手 法 为 主 , t oa h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试题答案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试题答案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能力B. 增强社交技能C. 促进认知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2. 下列哪个不是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A. 早期干预B. 个体化训练C. 忽视家庭环境D. 综合性治疗3. 脑瘫患儿的运动康复训练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肌肉力量训练B. 关节活动度训练C. 平衡协调训练D. 所有以上选项4. 在进行脑瘫康复训练时,以下哪种方法不适用于提高语言沟通能力?A. 语言治疗B. 职业治疗C. 物理治疗D. 音乐治疗5. 脑瘫康复训练中,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是什么?A. 增强感觉刺激B. 改善感觉处理能力C. 减少感觉过敏D. 所有以上选项二、判断题1.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应该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开始。

(错)2. 脑瘫康复训练的目标是使患儿能够尽可能地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对)3. 脑瘫患儿的心理康复不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他们主要的问题是身体上的障碍。

(错)4. 水中训练可以作为脑瘫康复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

(对)5. 康复训练计划应该由医生、治疗师和家长共同制定。

(对)三、简答题1. 简述脑瘫康复训练中物理治疗的作用。

物理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如热疗、冷疗、电疗、水疗等,来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物理治疗还能够帮助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 描述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进程至关重要。

首先,家庭是患儿最熟悉的环境,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和抵抗情绪。

其次,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能够提高患儿的康复动力和自信心。

最后,家庭康复训练可以确保康复活动的连续性和日常生活的融合,有助于患儿更好地将训练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脑瘫康复训练中为什么要注重跨学科合作?脑瘫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多个身体系统和功能领域。

因此,康复训练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儿科医生、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肢体残疾,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口]。

高收入国家的发病率为1.4%。

~2.5%。

,中低收入国家相对较高,我国目前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2.48%o[2]o目前对于脑瘫,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脑瘫儿童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2017年JAMA Pediatrics杂志发表了澳大利亚Novak博士等题为《脑性瘫痪早期精准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进展》的系统评价,梳理了早期预测脑瘫的标准化工具, 明确提出可以将诊断时间提前至纠正胎龄6月龄以内[3,4]。

早期干预应在诊断明确后立即介入,通过神经可塑性原理改善整体功能、提高参与能力,预防并发症,也有助于家庭干预的建立及知识获得。

2021年JAMA Pediatrics杂志又发表了《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基于系统评价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5](简称指南),从使用不同干预策略与不干预之间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后果之间的比较、文献证据质量、家庭关于受益与风险的选择及费用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就运动等9个领域做出推荐,对当前的早期干预方案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专家,结合国内情况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国内脑瘫早期干预现状,帮助康复从业者及时掌握早期干预最新研究进展及理念,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指南概述1.1研究方法指南在CINAHL x Cochrane x Embase s Medline x PsycInfo 及Scopus数据库中系统检索了0~2岁脑瘫及其高危儿干预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S) ,16项系统评价和27项RCTs符合纳入标准,按照运动、认知、交流、饮食、视觉、睡眠、肌张力管理、肌肉骨骼健康及父母支持共9个领域分类进行系统评价。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观察及综合干预的探讨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观察及综合干预的探讨

中 图 分 类 号 : 4 3 7 R 7 .2
文献标识码 : B
小 儿脑 性瘫痪 是 出生 前到 出生后 一个 月 内非进
瘫 的危 害性 、 早期 干 预 的重 要 性 及 干 预措 施 ; 2 患 () 儿从 出生 后 每个 月 到 医 院定 期 复 诊 , 在 患儿 3个 并 月、 6个月 、 9个月 、2个 月 、 8个 月 、 4个 月 采用 格 1 1 2 塞 尔 ( sl 发 育 量 表 检 测 , 大 动 作 、 细 动 作 、 Gee1 ) 从 精
病 、 尿病 ) 出生 时 窒 息 8 糖 ; 9例 ( 儿 出生 后不 哭 或 患
出运 动 的婴儿 ;6 过 分安 静 、 情 淡 漠 、 哭 、 会 () 表 不 不 认人 的婴 儿 ;7 对 突然 出现 的声 响 , 位 的改变 , () 体 容
易受 到惊 吓 , 过分 敏感 、 激动 的 婴儿 。 1 3 1 3 早期 体 征 的 观察 ( ) 儿 2 . .. 1患 ~3个 月 不
应 物能 、 言语 能 、 应人 能 五个 方 面 进 行评 估 , 旦 怀 一
行性脑 损伤 所致 的综 合征 。是 由多种 因素引起 的脑
损伤所 遗 留 的残 留病 变 , 要表 现 为 中枢 性 运 动 障 主
碍和 姿势异 常 , 同时 合 并 有癫 痫 、 力低 下 、 言 可 智 语 功能 障碍 、 视觉 障碍 等 。临床表 明 , 有 高危 因素 的 具 患儿 患脑性 瘫痪 的概 率 比较 大 , 而早期 发 现 、 期诊 早 断 、 期治 疗是 预 防高 危 儿 发展 成 为 脑 瘫 患 儿 的关 早 键 。本 文 旨在探 讨对 于 高危 儿 早 期 症状 的观 察 、 早 期 异 常姿势 的发 现及 综合 干预措 施 。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案例二:长期康复治疗的坚持与成果
总结词
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成果。
详细描述
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通过持续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职业 治疗等手段,患者可以逐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可 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三: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经验分享
作业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针对穿衣、进食、如厕、洗澡等 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和指导
,提高自理能力。
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 技能训练,如手工艺、电脑操作等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辅助器具使用
教授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 假肢等,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 。
言语疗法
语音清晰度训练
针对语音不清的患者,进行发音 器官的功能训练和语音清晰度训 练,提高语音清晰度和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
达能力。
社交沟通训练
教授患者有效的社交沟通技巧, 如表达意见、情感交流等,增强
社交能力。
心理支持与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和应 对困难的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精细动作能力评估
03
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穿衣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细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试
01
02
03
基本生活技能评估
观察患者是否能够独立完 成基本生活技能,如洗澡 、梳头、进食等。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2. 是否有智力低下、视力及语言障碍:脑瘫 儿常合并有以上症状,需对存在的问题进 行相应的检查、评价及干预治疗。
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诊 断 程 序
1、首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或退行性异常 2、进行临床分类,根据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偏瘫、双瘫,或共济失调等。 3、检查是否合并智力低下、视力听力障碍、语言和言语障碍、吞咽功能障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5/15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2021/5/152021/5/152021/5/15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临床表现
运动
脑瘫
智能 知觉 精神行为
精神发育迟滞 知觉障碍 精神行为异常
癫痫
癫痫
粗大及精细的神经肌肉协调 运动障碍 理解力、学习能力低下 神经原性的视力、听力障碍 注意力涣散、触觉等感觉功 能障碍等 惊厥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52021/5/15Saturday, May 15, 2021
热2天以上。 28、新生儿期出现持续低血糖:新生儿不进食时间
大于/等于12小时。 29、新生儿期出现青紫、呼吸差、吸吮差、反应差。 30、多胎。 31、大运动发育落后3个月者。
总之,引起脑瘫的病因不是单一的,危险 因素很多。对于足月脑瘫患儿,胎儿期的 因素在危险因素中占主要地位;而对于早 产脑瘫患儿,出生时和新生儿期因素则具 有重要地位。此外,不同类型脑瘫的危险 因素不尽一致。过去普遍认为出生时和新 生儿期有关因素是脑瘫的主要病因,现在 也强调胎儿期因素的重要性。

医学毕业论文影响大脑功能康复的因素

医学毕业论文影响大脑功能康复的因素

医学毕业论文影响大脑功能康复的因素引言:大脑功能康复是一种针对大脑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认知、感知和行为能力。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大脑功能康复的效果,包括早期干预、治疗强度、个人因素和社会支持等。

然而,对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脑功能康复效果的理解仍然有待探索。

本论文将重点讨论影响大脑功能康复的关键因素。

一、早期干预对大脑功能康复的影响早期干预是指在大脑功能障碍发生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

例如,早期的物理疗法和语言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功能损失,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干预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和再建立。

因此,早期干预对于大脑功能康复至关重要。

二、治疗强度对大脑功能康复的影响治疗强度是指康复治疗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

一些研究发现,治疗强度与大脑功能恢复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较高的治疗强度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可塑性,加快大脑功能康复的速度。

例如,康复治疗的频率增加可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和功能恢复。

因此,通过合理调整治疗强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脑功能康复的效果。

三、个人因素对大脑功能康复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等。

一些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对大脑功能康复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年轻人、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以及认知功能较好的人往往在康复治疗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此外,心理健康对于大脑功能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康复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大脑功能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四、社会支持对大脑功能康复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获得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关怀。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脑功能康复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动力和积极性,改善治疗依从性,并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大脑功能康复中,给予患者充分的社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探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

探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
3 讨 论
1 . 1 一 般 资料 2 0 0 9年 1月~ 2 0 1 2年 1 月. 收 入患 黄 疸 、 窒
息 、 早产 、 低 出 生体 重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共 4 0例 其 中男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生活环境 的改变 . 脑 瘫 患 儿 发 病 率 在
2 2例 , 女1 8例 . . 同 时有 2种 及 以 上 因素 者 1 3例 进 行 早 期综
合 康 复 治 疗 的治 疗 组 2 6例 . 未进 行 干 预 放 弃 治 疗 及 离 院后 未 进 行 复 查 的 对 照组 l 4例 , 、 1 . 2 研 究 方法 治 疗 组 采 取 保 持 日常 监 测 . 早期预 防 . 出 现
近 l 0年 明 显提 高 一方 面是 由于 家 长 健 康 和 对 婴 儿 保 护 意
小儿脑稚 . 全 称小儿脑性瘫 痪 . 是 指 出生 前 到 出生 后 一 个 月 内各 种 原 因 所致 的非 进行 性 脑 损 伤 . 临床 主要 表 现 为 中 枢性 运动障碍 和姿势异 常 , 早产 、 难产 、 窒息 、 黄 疸 是 导 致 小
( 会坐但姿势异常 , 不 会爬 , 不 能扶 站 ) , 其 余 各 项 检 测 指 标 与
识 的提 高 , 另 一方 面 是 医 疗 技 术 快 速 发 展 , 较之前相对发达 .
确 诊 率 的提 高 脑 瘫 患 儿 治疗 效 果 差 . 现 代 医疗 技 术 对 于 年
龄 较 大的 患 儿 还 不 能 治 愈 . 且 后 遗 症 难 以避 免 . 所 以早 期 的
异常情绪 、 动作 , 如不会爬 、 不会 翻身 、 眼睛斜视 、 足 内翻等 .
照组 1 4例 治 疗 组 根 据 病 情 具 体情 况 给 予功 能 训 练 、 全 身按 摩 、 高压 氧 等综 合 治 疗 。两 组 患 儿均 于 出生 后 1 2个 月 复 诊, 进 行 关 节活 动 度 评定 、 反 射 发 育 评 定 和 智 力 测定 结 果 早期 综 合 康 复 治 疗 组 的脑 瘫 发 病 率 为 3 . 8 5 %. 未 治 疗 的 对 照组 发 病 率 为 2 1 . 4 3 %, 两 组 数 据 比较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对脑 瘫 高 危 患 儿采 取 早 期 监 测 、 预防、 综 合 康 复 治疗 的措 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脑性瘫痪康复在于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10120) 燕铁斌1 罗向阳2[关键词] 小儿 脑性瘫痪 围生期康复 综合疗法 预防保健1 引 言随着围生期预防保健水平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难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不断降低,而脑性瘫痪(脑瘫)的发病率则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几乎是足月儿的50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中18%出现脑损伤的表现,其中脑瘫患儿约为正常儿的40倍。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中国0~6岁脑瘫患病率为01188%,目前全国有0~6岁脑瘫患儿31万,并且每年递增416万例。

上海每年出生的8万婴儿中,约有5%~7%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如何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性治疗,将其脑瘫的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是控制脑瘫所致残疾发生的关键。

2 早期发现脑瘫患儿预防重于治疗。

脑瘫的预防应从产前开始,加强对准父母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对孕期有不明原因先兆流产、孕早期严重感染的胎儿进行追踪监测,可以杜绝或减少高危儿的出生。

早期发现脑瘫患儿需要产科和儿科的积极配合,将有异常妊娠史儿、早产儿、难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HIE患儿等具有脑瘫高危病史的患儿(高危儿)作为重点对象,定期追踪观察。

虽然高危儿并非一定发展成为脑瘫,但其发生脑瘫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非高危儿。

因此,对高危儿进行定期追踪观察,及早发现其发育异常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是早期发现脑瘫的关键,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和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国目前采用的脑瘫定义是由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究会上专家们所制定,脑瘫指的是从 1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电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委员 2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神经科主任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等。

因此,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典型的脑瘫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其姿势异常和发育迟缓的表现常常不明显,此时,肌张力、反射的异常及运动模式的可疑表现对脑瘫的早期诊断更有价值。

对“疑似脑瘫”的病例,可以先实施早期干预性治疗或预防性治疗,待诊断明确后再实施相应的治疗。

如何确定婴幼儿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目前尚无比较理想、客观的方法。

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一些发育性的量表来评定,例如,格塞尔(G esell)发育量表、运动年龄评定、大体运动功能测试(gross m otor function measure, G MFM)等等,这些量表各有侧重,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由于被评定对象的年龄一般不超过1岁,其注意力的时限比较短,因此,评定常常需要分几次才能完成。

近年来,利用摄像技术对婴儿自发性大体运动(general m ovements,G Ms)的质量进行评定对脑瘫的早期发现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该方法通过连续动态成像的回放,分析自发性大体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点及其流畅性,大大提高了对预后判断的敏感性,更早也更准确诊断脑瘫。

3 脑瘫的早期干预311 早期干预的依据神经发育和脑的可塑性理论是早期干预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脑瘫的发生是在脑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此期大脑在不断成熟和分化,虽然脑细胞的数量不再增加,但细胞的生理功能却迅速趋于成熟。

对于高危儿或脑瘫儿来说,此时的大脑损伤尚处于初期阶段,脑功能发育的可塑性较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可使已损害的大脑功能得到有效的代偿,并能促进正常功能的发育。

早期治疗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而且可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减少致残率。

从干预治疗的时间上看,目前对高危儿的追踪和早期干预性治疗已经成为脑瘫早期防治的趋势,162新医学2004年5月第35卷第5期尤其对2~4个月的“疑似脑瘫”病例或被诊断为自发性大体运动异常的患儿,早期康复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时间一般是指生后6个月以内,超早期为3个月。

根据我院开展脑瘫治疗的经验及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发病在6~9个月以内的高危儿或脑瘫儿如能得到积极的系统治疗,康复的可能性很大。

以后脑瘫的康复疗效随患儿的年龄增长而下降,依次为1岁以内、3岁以内、6岁以内、超过6岁。

随着年龄增长,康复的治疗进展放缓,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理想的早期干预是在出生后3~9个月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312 早期干预的措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脑瘫治疗的基本原则,能否做到早期干预关键在于产科、儿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组成早期干预小组。

例如,当产科或儿科发现尚无异常表现的高危儿或“疑似脑瘫”病例,可以请康复科会诊,共同制定早期干预措施。

追踪随访只是一种被动的干预,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如高压氧治疗。

由于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同时可以增加血氧弥散,提高组织氧储量,促进脑细胞的发育。

因此,是高危儿或“疑似脑瘫”病例比较理想的早期干预方法。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促进正常运动发育的保健方法,促使小儿产生正确的运动。

例如,根据婴幼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和不同月龄而编排的婴儿保健操、保健按摩,通过皮肤、视觉、听觉的刺激以及肢体的运动,促进其脑的发育,特别是促进脑对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

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语言障碍(与同龄儿相比)或癫 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及综合治疗。

4 脑瘫的综合性康复治疗长期以来,国内脑瘫的治疗一直以药物治疗为主,对后遗症期或有严重肢体痉挛的年长儿考虑手术,而康复治疗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康复的早期介入。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脑瘫康复的治疗方法知之甚少的缘故。

实际上,国外对脑瘫的治疗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治疗体系,即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和矫形器的应用等功能性康复训练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411 物理治疗应用于脑瘫康复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例如,波巴(Bobath)法、沃伊塔(Vojta)法、上田法、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其原则为:①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表现,实施个体化、反复强化训练(主动运动为主);②强调家长的参与,经验证明,康复是否有效及其效果大小的关键与家长能否主动参与治疗并在治疗时间之外(或家中)积极配合治疗密切相关;③训练内容由易到难,治疗量由小到大。

由于脑瘫患儿的注意力比较短,容易疲劳,因此,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应多采取训练与游戏结合的方式;④对姿势异常或控制困难的患儿,以改善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为主,促进正常的姿势发育和运动控制,在平衡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肌张力的同时,注意必要的肌力训练和体能训练;⑤对年长儿则以训练实际生活技能为主要目标。

412 作业疗法通过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tasks,activities),对年长患儿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行走,大、小便控制等;手的技巧性训练,职业前训练,从事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训练。

这些治疗的目的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和增强学习能力,改善知觉、认知功能。

使其能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在脑瘫的作业治疗中,引导式教育和游戏是两个主要的手段。

前者是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定后,由医生为其制订一套引导治疗方案,专业引导员(conductor)有目的地训练患儿,使儿童与儿童间,儿童与引导员间的语言、思想、肢体等全方位互动交流,使脑瘫患儿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

在此过程中,患儿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治疗之中。

游戏作为脑瘫康复训练的手段,主要是因为游戏是一种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的活动,一方面可激发患儿的积极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主动地参与训练,有利于儿童反复进行,使所学到的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另一方面游戏介于纯训练与真实生活之间,有利于脑瘫患儿把所学的技能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413 语言治疗约有75%的患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儿与外界(家庭及社会)之间的交流。

因此,对言语发育迟缓的患儿,应进行语言治疗,包括构音、言语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

414 矫形器治疗 对年长儿,为了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改善肢(下转第276页)有效预防ERCP术后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法莫替丁属第3代H2受体阻滞药,抑酸效果比西咪替丁强30倍,它是否能预防ERCP术后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呢?目前笔者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

本研究发现,ERCP术前预防性应用法莫替丁,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7%)、ERCP术后4小时发生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14例(30%),而安慰剂则分别为5例(13%)、19例(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法莫替丁亦可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但法莫替丁与西咪替丁在有效预防ERCP术后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方面孰优孰劣,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期M orim oto[6]分析了以英文发表的有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的5篇论文共285例病人,发现西咪替丁是国外唯一用来治疗急性胰腺炎的H2受体阻滞药,但结果认为该药在降低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及缓解疼痛方面并不比安慰剂优越,相反,应用西咪替丁后有较高的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该作者建议,除非有明显的临床适应证,否则急性胰腺炎时不应使用西咪替丁;E land等[7]的研究结果则认为,使用西咪替丁与药物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肯定的因果关系,而使用法莫替丁与药物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关系不明显。

另外,法莫替丁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不产生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价格便宜。

因此,我们认为,在预防ERCP术后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时应选用法莫替丁作为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1]孙富强,邹多武,李兆申,等1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探讨1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2):812831[2]宋军,刘俊,刘诗,等1ERCP术后生长抑素对胰腺炎预防作用的随机性对照研究1中国医师杂志,2001,3(增刊):252261[3]陈灏珠主编1实用内科学1下册1第1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26218301[4]李兆申,许国铭,钱煦岱,等1胰腺疾病患者ERCP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临床对比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2): 752771[5]张东海,李兆申1中国ERCP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研究进展1中国内镜杂志,2002,8(1):322351[6]M orim oto T,N oguchi Y,Sakai T,et al1Acute pancreatitis and the role of his2tamine22receptor antag onists:a meta2analysis of rand omized controlled trills cimetidine1Eur J G 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4(6):67926861[7]Eland I A,Van Puijenbroek EP,Sturkenb oom M J,et al1Drug-ass ociated acutepancreatitis:twenty-one years of spontaneous reporting in the Netherlands1Am JG astroenterol,1999,94(9):2417224221(收稿日期:2003-11-23)(上接第262页)体功能,常常需要借助于一些矫形器来矫正患儿的异常姿势,例如足踝矫形器不仅可以保持足踝部关节的解剖位置正常,还可以促进足踝部骨骼的发育,并可降低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促进肌肉的协调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