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吊脚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
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楼部分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 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湘西吊脚楼也是在 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 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 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 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历史发展
1.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 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 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 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 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 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 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 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 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 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 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 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 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 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主要类型
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
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
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 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有的湘西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 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 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 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 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 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 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 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 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 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 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 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 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 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建筑传说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天上张天王看见土 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张 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 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 回来。‛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 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提起殿宇顺手一 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 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 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 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 。
2.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 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 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 砖土瓦已不算难事,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 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湘西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 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 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建筑特色
• 湘西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 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湘 西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 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湘西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 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湘西吊脚楼, 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 起来的。木楼的地板高于室外地 面6O厘米左右,有时悬空达1米。这样使木楼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 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最早)。 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 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主人可以在 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 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湘西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 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 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 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湘西吊脚楼上下铺楼板, 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 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 色。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 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 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 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 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 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2]

谢谢观看
文化内涵
湘西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民居建筑注重龙脉, 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 宙化观念。湘西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 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 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 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 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 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 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湘西苗族吊脚楼
班级:视传1522 姓名:黄桢恺 学号:150512066
01
建筑构架
02
建筑特色
03
主要类型 04 文化内涵
05
建筑传说
06 历史发展
建筑构架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 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 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 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 短不一地架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 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廊柱大 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 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 ‚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 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湘西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总的看来,湘西吊脚楼还 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 所以湘西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 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 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 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湘西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 有栏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