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丹参注射液、肉毒素及二者联合

丹参注射液、肉毒素及二者联合
20
给药方案
结扎后第10天,按照分组情况分别给实验动物 结扎神经处注射丹参注射液、生理盐水、肉毒 素。丹参注射液、生理盐水每天注射,连续7 天,肉毒素结扎后第10天时一次性给予
21
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根和脊髓SP及CGRP表达
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3、7周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 大鼠在水合氯醛腹腔深度麻醉下,开胸暴露心脏,于 心尖处剪开一小口,用大鼠灌胃管插至主动脉,剪开 右心耳,用生理盐水200 ml经主动脉灌注,右心耳引 流,再用缓冲液配制的4%的多聚甲醛200 ml灌注固 定。手术切除胸段至骶段脊柱,显微器械小心打开椎 板,于L4-6椎间孔分离取出两侧背角神经节,分别放 入4%多聚甲醛溶液标本瓶和2.5%戊二醛溶液标本瓶 以备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测。并取出与神经节相对应的 胸段脊髓,经中央沟切成两半,分别放入4%多聚甲 醛溶液标本瓶和2.5%戊二醛溶液标本瓶以备免疫组 化和电镜检测。
6
治疗现状
口服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阿片和 非阿片类止痛药等等,其疗效多不尽满人意, 且有全身副作用,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
试验阶段:基因失活、基因增补、阻断离子通道、 神经营养因子及电穿刺技术等
7
丹参注射液
主要为丹酚酸和丹参酮 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及内分泌调节等作用
8
丹参的药理作用
外周的损伤导致炎症介质和其他组织产物如5-羟 色胺、缓激肽、花生四烯酸、三磷酸腺苷、神 经生长因子等
短期作用于初级伤害性感受器,通过直接激活伤 害性感受器产生疼痛
长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使之对伤害性和非伤害 性刺激均产生疼痛,这一过程即外周性致敏。
4
二 神经元异位放电
多项研究证实,在不同的神经损伤模型中存在 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受损神 经元的轴突和胞体产生过度兴奋和异位放电。

TRPA1在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TRPA1在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TRPA1在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经系统损伤、功能紊乱或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与传统的炎症疼痛有所不同。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神经元细胞和周围组织的神经元毒性,神经元氧化损伤和ATP水平的改变等因素均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原因。

加巴喷丁(Gabapentin)是一种神经质药物,对神经系统有特殊的影响。

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元的破坏和ATP的释放可能与TRPA1(转染蛋白A1)通路有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TRPA1通路的作用,及加巴喷丁作为TRPA1通路的处理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实战意义,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具有进一步的指导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使用化学方法、电刺激方法等手段对动物进行实验,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2.检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TRPA1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TRPA1表达进行检测。

3.加巴喷丁的处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进行加巴喷丁处理。

4.疼痛行为的观察:通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疼痛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5.检测ATP水平和氧化损伤:通过测定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ATP水平和氧化损伤水平,验证TRPA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四、预期结果和结论预计TRPA1通路扮演着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重要性作用,并且加巴喷丁作为TRPA1通路处理药物具有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显著治疗作用;同时神经元氧化损伤和ATP水平的改变也可能与TRPA1通路有关,这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Na nc h an g 3 3 00 06, Chi n a)
AB S TRAC T:N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 i s c a u s e d b y d i r e c t i n j u r y a n d d y s f u n c t i o n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o r c e n t r a l
P物质 及 P物质 受体 在 神 经 病理 性疼 痛 中的作 用 研 究 进 展
杨 敏( 综述) , 祝 高春 , 刘 曾旭 ( 审校)
( 南昌大 学基础 医学院解剖 学教 研 室 , 南昌 3 3 0 0 0 6 )
捅 要 :神 经 病 理 性 疼 痛 是 由 于 外 周 或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的 直 接 损 伤 和 功 能 紊 乱 引起 的 疼 痛 , 属于慢性 疼痛 , 表现为 自 发性疼痛 、 痛觉过敏 、 异 常 疼 痛 和 感 觉 异 常 等 临 床 特 征 。随 着 神 经 痛 动 物 模 型 的建 立 和 完 善 以及 相 关 学 科 迅 速 发 展, 特 别 是 分 子 生 物 学 和基 因治 疗 学 先 进 技 术 的发 展 ,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 的认识越来越 深入 , 但 其 详 细机
关 键 词 :P物质 ; P物质受体 ;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图分 类号 : R 7 4 1 . 0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2 0 9 5 -4 7 2 7 ( 2 0 1 3 ) 0 7 -0 0 8 0 -0 3
Ad v a n c e s i n Ro l e s o f S u b s t a n c e P a n d S u b s t a n c e P Re c e p t o r i n Ne u r o p a t hi c Pa i n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展与未来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展与未来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展与未来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疼痛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手术、外伤等)、带状疱疹、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头部创伤或中风等。

近几十年致力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数量急剧增加,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包括定义更新和分类。

疫情期间,还出现一个新名词COVID-19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

另外合理的联合治疗、药物再利用、非药理学方法(如神经刺激技术)和个性化治疗管理仍是未来研究重点。

今天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定义、分类、评估和管理简述一下未来研究的热点及方向。

一、定义和分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首次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由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或诱发的疼痛。

2008年被修改为:由影响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

2011年以来神经病理性疼痛被正式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

这一定义将“功能障碍”一词去除,因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往往与神经病变或组织损伤相关。

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现被称为第三种疼痛类型,包括纤维肌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和肠易激综合征。

2017年,IASP对慢性疼痛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现已纳入世卫组织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ICD-11)。

每种疾病都是更详细的内容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了支持明确诊断的调查,包含疼痛严重程度、时间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代码。

这是第一个国际公认的综合分类,代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管理向前一大步,可能有助于改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报告和治疗。

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与炎症有关)包括术后疼痛,急性坐骨神经痛,或急性带状疱疹,以及其他少见的情况,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此外,很多患者接受具有神经毒性的化疗,如奥沙利铂或顺铂,可能有急性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当减少剂量或停止化疗时,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有持续性CIPN。

乐瑞卡机制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乐瑞卡机制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 卒中后神经痛 • 幻肢痛
• 混合性疼痛中包含神经病理性疼痛,需用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
• 脊髓损伤后疼痛
1.Robert H. Dworkin,et al. 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002(18):343–349 2.Raja et al. in Wall PD, Melzack R (Eds). Textbook of pain. 4th Ed. Edinburgh, UK: 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 1999.;11-57
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机制
神经病理性疼痛 产生和维持在于 中枢敏化
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卒中后神经痛 • 脊髓损伤后疼痛
• 指中枢神经系统对 刺激的敏感性增强
• 三叉神经痛
• 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疼痛
• 舌咽神经痛
一般人群患病率(%)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表现多样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 每4个疼痛患者中有1例神经病理性疼痛1
临床上,疼痛患者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27%2
1.Blair H, et al. Epidemiology of Neuropathic Pain and Its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Curr Pain Headache Rep.2012 2. Nicola Torrance,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Pain of Predominantly Neuropathic Origin. Results From a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The Journal of Pain.2006: pp 281-289

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特 殊 的超螺旋 结 构域 T O R C 1主要在 中枢 神经 系统 T a k e m e r i 等【 0 1 研 究 发 现T O R C s 在C R E B 调控S T A R基
表达 , T O R C 2 主要 分 布在免 疫 系统 。周杨 等阁 研 究发 因 的表达 中起 重要作 用 。L i u 等【 “ ] 通过 细胞 系4 B 和下
现在 C C I 诱 导 的神经病 理性 疼 痛模 型 中 , 脊 髓背 角 和 背根 神 经 节p C R E B 的表 达 量 显 著 升 高 , 痛 行 为 学 的 改 变 与C R E B 的活 性表 现 一致 。Ma W等 【 1 3 1 研 究 发现
作者单位 : 2 1 1 3 0 0 江 苏 省 南 京 市 高 淳县 人 民 医院 麻 醉 科
在P S N L 诱 导 的神 经 病理 性 疼痛 模 型 中 , 其 脊 髓 背 角
中 国现 代 医药 杂 志 2 0 1 4年 1 月第 1 6卷 第 1期 MM J C, J a n 2 0 1 4, V o l 1 6 , No . 1
调节转录 因子 的活性 。 主要有T O R C 1 、 T O R C 2 和T O R C 3 3 个 成员 , 3 者 均含有 蛋 白激 酶A( P K A) 磷 酸 化位 点 和 T O R C s 作为C R E B 的一个 重 要 的共 激 活 因子 . 能 通 过调控C R E B的 转 录 活 性 调 节 下 游 基 因 的 转 录 。
2 T oR Cs 的 功能
3 T oRC s 与神经 病 理性疼 痛
T O R C s 主要 调节C R E B  ̄转 录活性 , C o n k r i g h t 等同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
患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疾病时,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都可产生和维持疼痛症状。
从概念上讲没有一种机制是疾病特异性的,每 种疾病可能存在与之相关的几种典型机制。 一旦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系统的多个层 面(包括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在 产生和维持疼痛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


包括糖尿病( Diabetic neuropathy , DN)、 甲状腺功能低下、尿毒症、营养缺乏和化疗以 及格-巴二氏综合征( Guiillain-Barre syndrome,GBS)、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进行性神 经病性肌萎缩( Charcot-Marie-Tooth , CMT )病、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Ⅰ型(Complex region pain syndrome-Ⅰ,CRPS-Ⅰ)和缺血 性神经病变等。 放疗后神经丛病、神经根病(颈、胸或腰骶)、 压迫性脊髓病、放射后脊髓病
抗癫痫药物—钠通道阻滞药
拉莫三秦(lamotrigine) 通过阻滞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和抑制周围神经产生 的异位冲动,减少中枢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和天冬 氨酸的释放。 300-400mg/day,治疗中枢性疼痛以及三叉神经 痛 效果明确。 有研究报道拉莫三秦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中枢性疼痛、HIV-相关神经病变有效果。 拉莫三秦的缺点是出疹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和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
抗癫痫药物—钠通道阻滞药
苯妥英钠(phenytoin)
剂量200-300mg/day。
缺点是其复杂的代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剂量神经毒作用和对心脏传导作用的影响。

神经病理性疼痛1

神经病理性疼痛1

5.P2X受体 最近的研究证实,伤害性感受与P2X受体有关。
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后,大约有50%的L4、5节段DRG的P2X3 受体亚单位表达减少,胶质细胞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逆转这 种受体下调现象。相反,慢性压迫损伤坐骨神经时,则可增 加中小型DRG神经元阳性P2X3亚单位的数量〔7〕。P2X受 体免疫反应性在脊髓后角同侧也增强,这与脊髓末端初级纤 维的受体上调有关。慢性压迫大鼠下牙槽神经也发现三叉神 经节P2X3受体免疫反应阳性数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神经 损伤位点,异位嘌呤能神经敏感性增强,导致P2X受体上调 所致。这种作用可被P2受体拮抗剂所阻滞。在神经病理性疼 痛时,交感神经可发新芽与DRG神经元接触,交感神经末梢 释放的ATP可激活DRG胞体P2X受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ATP能够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共释放,激活DRG感觉神 经元引发疼痛。另外,ATP与GABA共释放也可能与痛觉过 敏和神经病理状态有关。
3.解剖重构 初级感觉神经元外周感受器的功能特性、轴
突大小、有无髓鞘、脊神经节细胞的化学类型及其中枢末 梢在脊髓后角内的分布等是相对高度有序的。正常情况下, 无髓C类传入纤维大多是多觉伤害性感受器,其中枢末梢 终止于脊髓后角浅层(Ⅰ、Ⅱ层);细的有髓Aδ纤维主要 是高阈值机械感受器和机械-热感受器,其末梢分布在脊髓 后角第Ⅰ、Ⅲ和V层。粗大的有髓纤维则分布于Ⅲ~Ⅵ层。 Aβ和Aδ的中枢末梢均达不到第Ⅱ层。研究发现,周围神经 损伤可导致初级传入末梢在脊髓后角分布的改变,从而导 致神经元回路的重组。低阈值的Aβ纤维末梢可异常地进入 脊髓后角第Ⅱ层(胶质区),并与该层神经元建立突触联 系。这些改变是Aβ传入纤维致痛的解剖和化学基础。Aβ纤 维占据C纤维的突触部位和原本与C纤维构成突触的神经元 发生新的突触联系,激活原本仅对高阈值C纤维传入反应 的神经元,从而改变了脊髓后角神经元对感觉信息的传递 和整合,导致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205、81974345)△[通信作者]孟纯阳,E mail:chunyangmeng16@163.com济宁医学院学报2020年12月第43卷第6期 JJiningMedUniv,December2020,Vol 43,No.6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20.06.01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燕春州 综述 孟纯阳△ 审校(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272029) 摘 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指由神经系统损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干细胞特征的非造血多功能成体干细胞。

研究证实多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有效缓解NP。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运动功能、缓解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等方面治疗NP。

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N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损伤中图分类号:R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20)12 428 04ResearchprogressofmesenchymalstemcellsinthetreatmentofneuropathicpainYANChunzhou,MENGChunyang△(CollegeofClinicalMedicine,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13,China;AffiliatedHospitalof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29,China)Abstract:Neuropathicpain(NP)referstochronicpaincausedbynervoussystemdamageordysfunc tion,whichischaracterizedbyspontaneouspain,hyperalgesia,abnormalpainandsensoryabnormalities,etc.Mesenchymalstemcellsareakindofnon hemogenicpluripotentstemcellswithstemcellcharacteristics.StudieshaveconfirmedthatmesenchymalstemcellsfrommanysourcescaneffectivelyalleviateNP.Mesen chymalstemcellsplayaroleinthetreatmentofNPbyinhibitinginflammatoryresponse,improvingmotorfunction,andrelievingmechanicalandthermalhyperalgesia.Areviewoftheresearchprogressofmesenchy malstemcellsinthetreatmentofNPispresentedinthispaper.Keywords:Mesenchymalstemcell;Neuropathicpain;Sparednerveinjury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通常由外伤、感染或局部缺血引起,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冯洁;李丽【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17)14【摘要】加巴喷丁系新型抗癫痫药,近年来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P)的一线用药,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癌性NPP等.虽然加巴喷丁治疗NPP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但是更多的证据倾向于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钙通道拮抗两种机制.加巴喷丁治疗NPP是安全的,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眩晕、嗜睡.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加巴喷丁治疗NP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Gabapentin is a new antiepileptic agent which has recently become the first-line drug frequently used to treat neuropathic pain( NPP ), such as post-herpetic neuralgia,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and carcinomatous neuropathy pain and so on. Although the precise mechanism of gabapentin to treat NPP is not clear yet,more and more evidences have leaned towards the two mechanisms of N-Methy-D-Aspartat receptor and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m. Gabapentin is safe and with good patient tolerability in treating NPP,commonly seen side effects are vertigo and hypersomnia. Here is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gabapentin treating NPP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总页数】3页(P2167-2169)【作者】冯洁;李丽【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天津,300120;天津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天津,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相关文献】1.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J], 杨云春;刘庆;邓茹;朱少敏2.加巴喷丁治疗大鼠腰5神经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J], 杨建军;沈锦春;刘红军;冯善武;徐建国;刘进3.加巴喷丁与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J], 杜衍志4.腕踝针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内镜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J], 黄莉;廖涛;李越;肖清清;曾巧;彭文彦5.加巴喷丁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刘国凯;黄宇光;罗爱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导致神经元表面 的 P 2 X 3 受体 ( 三磷 酸腺苷酶受体 的

为疼痛传导 的调节受体 ,不仅可 以通过改变 自身受 体 的活性 以提高神经元对 于疼 痛刺激 的敏感度 ,还 能在受体变性 的同时释放大量 的炎性因子从而激 活
周 围的神经 免疫细胞 ;这种神经元 变性及其微环境 的改变 能够 产生和维持 痛觉过敏这一 重要 的N e P 机 制 。文章将从 以下几个方 面深入探讨 N M D A受体在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 中的作用。 1 .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 有关 N e P 机 制 的 研究 主要 有 神 经元 机 制 和胶 质一 免 疫 机 制。神 经 损 伤 和炎 症 刺 激 能够 引起 初 级 神 经元 的 自发放 电和持 续性 异 常放 电,从 而形 成 外 周 敏化 ;这种 效应 一 方 面是 周 围炎 症 因子 的 作用 ,而 主要 还 是 神经 元本 身 离 子通 道 的改 变 。 例如 背根神 经节 ( d o r s a l r o o t g a n g l i a , D R G)的钠离 子通道 ( N a v 1 3和 N a v 1 . 7 )在 外 周 神 经 损 伤 后 由
f a c t o r , G D N F ) 的表 达 J ,另 一方 面增 加释放 炎 性 因
子 ( I L 一1 B、I L 一 6 、T NF — )、NO、A T P、 脑 源
p r o t e i n k i n a s e , p 3 8 MA P K)和 c — J u n 氨基 端激 酶 ( c — J u n a m i n o t e r m i n a l k i n a s e , J N K)的激 活使 通 道 的 电 流 强度增高 及其表 达增多 ] ,钙离子通 道和钾 离子 通道则 电流强度降低甚至 消失 ;这些变化都可 以使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相关镇痛药物研发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相关镇痛药物研发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相关镇痛药物研发进展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紊乱而导致的疼痛,全球约有6% ~8%的人患有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以及腺体中,在胚胎发育、免疫调节、造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NGF及其受体已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靶点,人源化NGF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就目前NGF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具体机制和调节NGF的镇痛药物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疼痛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1 神经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1.1 神经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胚胎和幼年动物体内,NGF主要由靶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和血管组织)内神经合成分泌,促进神经纤维生长、分化和损伤修复;正常成年机体内中枢和外周神经纤维的生存不依赖于NGF,神经系统内NGF蛋白水平极低,而损伤、炎症等情况下炎症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施旺细胞(Schwann cell)、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结缔组织、肌肉细胞等可大量分泌NGF,调节免疫反应,促进损伤修复,维持机体稳态。

研究发现,NGF的异常表达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

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instruction injury,CCI)[1]、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2]、紫杉醇[3]等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中NGF蛋白水平异常升高,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4] NGF表达上调。

其中,在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术侧坐骨神经[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6]、脊髓背角[7] NGF蛋白或转录水平均显著增高。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尿病患 者的异常疼 痛 , 明交感 神经 系统对 D P 说 N 的 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
1 伤神经异位放 电 . 损
近年来 的研究 发现在 神经病 理性疼痛 的病理状 态下 , 外周 伤害性 感受神经元敏感化 , 并使脊髓 的刺 激 伤害性感 受神 经元也 变得敏感 , 它们变得 高度易 兴奋 并对非 伤害性 刺激 开始反应 , 致脊髓 背角 的 导 突触 重组。伤害性感受器和脊髓背角 的敏化交互作 用可 能就是 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 的基础 。国内学者
究 进 展 作 一 阐述 。
要 作用 。临床 上早 已发现 , 当糖 尿病患者 现情 绪 激动 、缺氧等 与交感 神经活动加强有关的情况时都 易诱发 产生疼 痛。动物实验 研究中发现糖尿病大 鼠 A8纤维和 c 维变性 和再生 的同时 , 纤 交感神经节后 纤 维发 出侧枝 ( 生现象 ) 与受损 传人 神经 轴突 芽 , 并 形 成多个突触联系。动物模 型证实当外周神经受损 时, 受损传入轴 突以及背根神经节 ( r lot ag a d s o gn l , o ar i D G 上 O2 R ) /f _ 肾上腺 素能受体表达增多 。当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 兴奋 时 , 交感 神经末 梢释放 的去 甲肾 卜 腺 素选择 性作 用 于 2 肾上 腺素 能受 体 , 活 D G传 激 R 入神经元 , 其敏感化和兴奋 使 表现为烧灼痛 、痛觉 过敏 以及触诱 发痛 0 。临床 上通过使用 肾上腺素 能 受体拮抗剂或使用交感神经切除术均能有效减轻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 , 糖尿病 大 鼠对 痛刺激 敏感性 升高和感受 异常 是
的外周 因素 。P na 等 _使用 D 0 17 o st 2 i D 4 0 抑制 伤害感

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并且治疗难度大。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除了神经元机制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因外,胶质-免疫机制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其中,在两种机制中起到调节突触间信号传播、神经元变性加速作用的是NMDA受体,其参与机制仍在持续研究中。

文本将具体对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产生的作用做如下综述。

标签:NMDA受体;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作用因躯体感觉系统疾病或者损伤造成的慢性疼痛就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eP),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中脊髓损伤患者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70%。

作为疼痛传导调节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可以将神经元对于疼痛刺激敏感度提高,通过将自身受体活性改变的方式,还能将周围神经免疫细胞激活,通过将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出来,在这种作用及改变下,会将重要的Nep机制产生,即痛觉过敏。

下面将具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MDAR受体作用分析。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神经元受炎症刺激会出现持续性遗传放电现象或者自发放电现象,周敏化由此产生;一方面,周围炎症因子作用下会产生该效应,神经元自身离子通道改变是主要原因,比如,外周神经元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的钠离子通道电流强度会增高,而钙离子与钾离子电流强度却会降低甚至消失,这些变化都会降低神经元膜电位,提升细胞兴奋度,并会向脊髓背角传导,将突触传递反应增加,使得一系列的痛觉敏化反应增强。

另一方面,受炎症因子刺激,激活了P2X3受体、NMDA 受体磷酸化,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在受体活性与表达上,神经元本身会出现变性与坏死现象,这些都作为病理基础促使外周与中枢痛敏形成[1]。

近年来,胶质-免疫机制在Nep中的作用日益引发关注,有学者认为[2],神经受损后,会释放出P物质、兴奋性氨基酸使得初级传入神经纤维,释放NO、PGs、肿瘤坏死因子α使次级传入神经纤维。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邵仪;蓝心;陈运滏(综述);史静(审校)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24(23)4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NP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由于NP发病机制不确切,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该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文章对N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NP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5页(P491-495)
【作者】邵仪;蓝心;陈运滏(综述);史静(审校)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1;R741
【相关文献】
1.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与机制
2.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推荐意见(一)
3.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推荐意见(二)
4.识别癌痛病人中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关于癌性神经\r病理性疼痛的专家共识和诊断标准的建立
5.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筛检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meta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进展

最 早 的神经 病理性 痛 动物模 型是 神经 瘤 自残模 型 , Wa 的 实 验 室 在 17 由 l l 94年 建 立 , 们 通 过 结 他 扎 、 断大 鼠坐 骨神经 的手 术建 立 了神经 瘤模 型 , 切 大
鼠出) om 复制 出
神经 病理性 痛 (erpti pi) 指 中枢 神 经 nuoa c a 是 h n
上述这些种类的疼痛在临床上又简称为慢性痛 , 是
人 类最 常见 也最 缺乏 治疗 手段 的疾 病 。 2 神经 病理 性痛 动物 模 型 . 对 于 神经病 理性 痛 的研究 都是 基于 动物 模 型上 的 , 期 以来 , 于 神经病 理性 痛 的研究 进展 缓慢 是 长 对 因 为缺乏 理想 的 动 物模 型 。 而 近 十几 年 来 , 地 学 各 者们 在不 断实 践 中建立 了数 种神经 病理 性痛 动物 模 型, 大大 的加快 了神 经 病 理性 痛 研 究 的进 度 。利 用 这些 模 型 , 开展 了神经病 理性 痛 的行 为 、 细胞 生理 学 及分 子 生物学 等一 系列 研 究 , 现 了一些 有 助 于 解 发 释 产生神 经病 理性 痛 的神 经 生 物 学证 据 , 在 这 一 并 基 础上研 制 了一些 离子 通道 药物 及受 体 阻断剂 的镇
类 似人 类 幻肢痛 的症 状 , 们 的研 究 对 于 探 讨 幻肢 他 痛产 生 的机制具 有 重 要 意 义 J 。但 是 , 经 瘤 模 型 神 不能 完全 模拟 神经 损伤 引起 的所有 形态 学改 变 和感 觉异 常现 象 , 能 说 明去 神经 支 配后 产 生 疼 痛 ( 仅 如
织为非伤害性的刺激 , 如轻触 、 温热 、 凉等刺激可引
起病变区强烈的疼痛 , 称为痛性感觉异常; 3 痛觉 () 过 敏 (yea ei)较 弱 的伤 害 性 刺激 即可 引 起 长 hprl s , g a

抗抑郁药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神经病理性疼痛被国际疼痛学会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损害或疾病而引起的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10%,且发病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复杂,神经系统的损伤、缺血、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受压等均可引起该病。

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主要表现为长期顽固的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及痛觉过敏,常伴发焦虑、抑郁。

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一,治疗非常困难。

目前,该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物理及心理疗法等。

其中药物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国内外多个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指南中,均把抗抑郁药列为治疗该病的一线药物,但因病因不同,抗抑郁药的疗效也有所不同。

1.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多样,临床发病机制也很复杂。

近年来,随着神经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人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但是,临床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具有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1.1外周机制异位放电、炎性作用和交感-感觉神经系统的耦合是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三个主要外周机制。

①异位放电:外周神经发生损伤后,在相应损伤区域产生的大量异位放电使脊髓的敏感性提高,从而引起神经痛。

目前认为受损神经细胞膜上多种离子(如Ca2+、K+、Na+等)参与了异位放电产生的过程。

②炎性作用:炎性作用参与了外周神经损伤后诱发的神经痛。

缓激肽、5-HT、组胺等炎性介质通过激活炎性细胞,造成伤害性感受器的敏感性增高,进而降低疼痛阈值。

③交感-感觉神经系统的耦合:周围神经发生损伤后,交感神经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使受损的神经元和周围未受损的神经元与其产生作用。

另外,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与感觉神经传入纤维之间相互联系,导致感觉神经元的敏感性提高。

1.2中枢机制中枢敏化、脊髓的解剖重构和中枢去抑制是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三个主要中枢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袁维秀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解剖学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起源于神经系统的损伤,其本质是一种伤害感受,包括骨关节炎和炎性疼痛等。

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感染(如带状疱疹)、血管性疾病、创伤和肿瘤等。

并非所有涉及伤害感受通路的损伤都能引起疼痛,单纯切断脊神经背根几乎不会引发持续性疼痛[1],但脊髓损伤确实有诱发疼痛的风险。

Vireck等发现灵长类动物切断脊髓丘脑外侧束,仅损伤脊髓白质时不产生异常疼痛行为,而损伤脊髓灰质部分则产生疼痛[2]。

脑干和丘脑损伤涉及伤害感受通路时可引起疼痛[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疼痛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伴有疼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或痛觉过敏,一些病人轻微的四肢温度降低即出现痛觉过敏现象。

Mitchell 称之为“皮肤烧灼痛”的临床表现为:水肿、异常出汗、皮肤温度升高或降低,剧烈的自发性疼痛,不伴有明确神经损伤的称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1 型”,伴有神经损伤的称为CRPS2型。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面部发作性剧烈疼痛,发作间歇期无或仅有轻微疼痛,轻触皮肤可诱发疼痛发作,其病因与神经根进入脑干部位的机械变形有关,神经根受压部位出现脱髓鞘现象。

血管变异引起神经受压也是常见病因之一[4]。

糖尿病性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双侧足趾的烧灼样痛。

水痘病毒感染后激活带状疱疹病毒,后者侵犯脊髓背根神经节,该神经节支配区域皮肤出现持续性疼痛,即使切断支配该区域的c纤维疼痛依然存在。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自从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松结扎模型后,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hung等发明了脊神经切断大鼠模型(SNL),保留支配足趾的部分神经,记录相邻脊神经的传入冲动。

糖尿病模型是通过注射连脲酶素,动物表现与人类神经痛相似。

最近又发明了紫杉醇-长春新碱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动物持续性疼痛的测定较为困难,大鼠后肢去神经支配后可出现自残行为,采用细胞内标记物神经元活性的增加,如脊髓背角即刻早期基因蛋白c-fos表达的增加,可用以评估持续性疼痛。

功能性核磁成像(fMRI)和/或PET 成像技术将成为可能的测定手段。

继发性痛觉过敏及中枢敏感化皮肤损伤后产生持续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原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组织损伤部位,部分由初级伤害性感受器调节,表现为热刺激的反应增强。

继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表现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增强,如轻触刺激诱发疼痛,与人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相似,与中枢敏感化有关。

有研究发现触痛来自Aβ纤维出入冲动引发的中枢敏感化,而刺痛来源于对辣椒素不敏感的Aδ伤害感受器[5]。

触觉纤维聚集在脊髓背角,该部位接受初级神经纤维的伤害性冲动传入。

初级传入纤维的作用药理学研究发现初级传入纤维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静脉?予AM1241,一种选择性大麻素受体(CB2)激动剂,可以逆转 SNL损伤后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

由于CB2在CNS 不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外周机制[6]。

反义寡核苷酸(6DNs)可直接拮抗Nav1.8,从而逆转机械性痛敏。

Nav1.8 是一种河豚毒素拮抗钠通道,仅在初级传入小细胞上表达,即使神经损伤6-14d,应用6DNs 仍然有效,说明持续性外周神经冲动的传入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过程。

神经损伤的局部会形成神经瘤,已经证实对机械、热和化学刺激产生的自发性和异常电位活动起源于创伤性神经瘤[7]。

有报道SNL 大鼠L5 背根A 纤维出现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活动来自支配肌肉和关节,而非支配皮肤的传入纤维,而Woolf等认为痛觉过敏中枢机制的诱发因素是c纤维,可能的原因是神经损伤后,传入纤维经过表型转换,由A纤维的自发活动触发中枢敏感化。

另外,有研究发现啮齿类和哺乳类动物神经损伤后,体内“A-β”伤害感受器出现自发活动[8]。

未损伤伤害感受器假说在哺乳类和啮齿类动物模型中,部分神经纤维切断后,支配该区域的未损伤的无髓鞘的伤害传入纤维出现自发性活动。

尽管放电频率较低,但参与自发放电的神经纤维较多(50%)。

另有研究发现,人体?予c纤维低频电刺激可以导致痛觉过敏[9]。

在L4 背根未损伤的有髓鞘传入纤维发生的自发性冲动,起源于背根神经节内[10] 大鼠和兔外周和脊髓损伤后,未损伤的传人纤维出现肾上腺素能致敏作用,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的敏感性增加[11]。

未损伤的无髓鞘纤维对机械和热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其DRG细胞中瞬时感受器电位受体(TRPV1)mRNA 和蛋白表达增加。

另外,L5 SNL 后L4 DRG 中冷感应神经元数量增加,冷敏感通道(TRPA1)表达增加[12]。

交感性疼痛(SMP)与未损伤伤害感受器假说CRPS 病人表现为肢体末梢的剧烈疼痛,出现特征性水肿,痛觉过敏,甚至运动功能障碍。

此类病人给予选择性交感神经阻滞,可以显著减轻疼痛。

静脉注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或交感神经节阻滞,均可以减轻疼痛[13],提示SMP的发病机制与伤害感受器的肾上腺素能敏感程度有关。

生长因子的作用:神经损伤导致生长因子表达的改变,发生在失去神经支配的组织,如 Schwanm细胞、DRG及脊髓背角等。

在SNL动物模型,L5神经根参与损伤区域的神经支配,L4 支配的皮肤组织NGF 表达增加,L4 DRG 中NGF 水平增加,从而影响BDNF表达的变化[14]。

转导、通道功能及异常放电伤害感受器的致敏方式有两种,其一是转导通道致敏(如增强的诱发电位),其二是钠通道的阈电位降低。

NGF 调节TRPV1 通道表达,NGF 水平增加影响转导通道功能。

TRPV4通道参与机械刺激的转导。

异常转导也参与SNL动物非伤害感受器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15]。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冷敏感与TRPA1或TRPM8通道的异常表达有关。

转导异常可用来解释临床所谓的“蒂内尔征”,即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倒错和感觉缺失。

当神经轴突的快速运输出现故障时,即会产生转导蛋白的表达异常。

伤害感受器的致敏与电压门控钠通道有关,特别是异常放电的起始部分[16]。

临床上影响钠通道功能的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能够稳定失活状态的钠通道,可用来治疗三叉神经痛。

在脊髓背角有多种电压门控钠通道表达,并参与疼痛形成,其中主要是 Nav1.3、1.7、1.8和1.9,这些通道存在于小DRG细胞,参与伤害感受器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

Nav1.3、1.7 为TTX 敏感型,Nav1.8、1.9 为TTX 不敏感型。

β2亚基可以调节TTX-敏感型钠通道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并影响钠通道功能[17]。

中枢致敏作用中枢致敏是指中枢信号神经元的反应性增强,包括下丘脑和皮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髓背角。

中枢致敏包括同突触和异突触机制[18],同突触致敏是指在相同刺激条件下,传人相同的神经冲动,如在脊髓背角给予c 纤维连续低频刺激,导致背角细胞反应性增强,表现为“紧发条”现象。

异突触致敏是指相同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传人纤维,伤害性冲动改变了A-β机械感受器的突触效应。

中枢致敏机制包括:⑴ 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P 物质)释放增加和/或⑵突触效能增强,相关的细胞机制是:⑴突触前改变;⑵突触后改变;⑶中间神经元变化;⑷下行调节变化;⑸免疫/小胶质细胞改变等。

突触前机制:G-蛋白耦联受体,如μ-阿片受体、GABA-B和腺苷受体等抑制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

研究发现神经损伤后突触前和突触后μ-阿片受体下调,导致谷氨酸的释放增加[19]。

初级传人纤维的中枢端电压门控钙通道激活,触发Ca2+内流,抗癫痫药物加巴贲丁和普瑞巴林可与钙通道的α-2-δ亚基结合,对慢性疼痛有治疗作用[20]。

突触后机制:P 物质和神经肽类诱导的缓慢去极化,使得NMDA 谷氨酸门控通道开放,Ca2+内流,通过AMPA受体影响脊髓背角长时程电压(LTP)形成。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a2+内流后激活细胞内级联反应,其中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 C和其它转录因子具有重要作用[21]。

去抑制作用:抑制性神经元在调节脊髓背角敏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报道神经损伤后,初级传人末梢和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性受体表达下调,由于去抑制作用而致敏[19]。

Salter 等提示在GABA 能细胞表面的NMDA 受体亚基表达不同,可能诱发LTD,抑制性神经元的LTD 也可引起中枢致敏。

在脊髓背角LTD 的作用机制尚不明了[22]。

脊髓损伤可引起KCL 转运体KCC2 下调,脊髓背角细胞表面的跨突触效应导致CL-电位降低,GABA受体的CL-通道激活产生兴奋作用。

免疫系统改变免疫系统改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成熟T淋巴细胞缺失的裸鼠无痛敏表现,转染1 型T细胞大鼠可以表现出正常鼠的痛敏症状。

伤害感受器拥有大量免疫受体,白介素(IL-1β、IL-6)、TNFα、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均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神经损伤后出现巨噬细胞浸润、T细胞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轴突切断术后,Schwann 细胞失去神经支配,通过分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后者是CCR2的配体。

CCR2敲除小鼠部分神经损伤后无痛敏表现。

IL-1β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NGF 使伤害感受器致敏。

TNFα能够激活伤害感受器,超前镇痛时抑制TNFα可以阻断NRG细胞MAPK38激酶的磷酸化[10]。

神经损伤后迅速激活小胶质细胞内的ERK激酶,此过程由多种因素参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生成细胞毒性IL-1、IL-6、TNFα、氧化亚氮、兴奋性氨基酸及前列腺素等[23]。

小结Na+通道功能障碍在异位放电形成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

触诱发痛是中枢致敏的结果。

大量研究集中在脊髓背角,但更多的腹侧传导通路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

外周神经损伤引发显著的跨膜突触效应,在中枢免疫机制中,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触发中枢致敏的核心因素,小胶质细胞激活对进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