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技术观点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结论是,第一哲学就是以“作为是的是”为核心问题的哲学。
他的主要理由是:这门学问的主要工作是规定“真正的存在”的形式标准,然后据此梳理各种事物,确定哪一种是根本的、最能当得上“存在”(是),哪些是次级的存在(是)。
在希腊文中,being(ου)可以翻译为“存在”和“是”;由于“存在”是最普遍的范畴,而“是”又是语言—逻辑学的根本要素,所以这门学问当然是各门哲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哲学体系中发挥着为所有其他哲学部门准备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其成果为所有的具体哲学部门所预设。
它的在先性如此明显,无疑堪称“第一哲学”。
然而,这一说明未必真的那么令人信服。
“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至少听上去是一种相当古怪的学问。
显然,更为自然的想法和古代人的实际做法都是把神学和自然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甚至把伦理学当作“第一哲学”也不是不可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希腊化罗马哲学,都把“伦理学”当作最重要的学问。
至于作为所有哲学部门概念工具准备的学问,大多也由广义的“逻辑学”(当时的认识论)来承担。
这种学科位序上的争执令人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本质规定上。
作为“无用的大用之智慧”,也就是关于“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据说是最为接近神的学问,而且标志着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第1卷第2章)这尤其以超出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为代表。
这种振聋发聩的宣称听上去当然振奋人心。
但是人们还是不禁要由“惊讶”而“好奇”,进而追问其极高尊贵性的“原因”:这门学问究竟是研究什么内容的“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对此的规定或描述反反复复,不一而足;不仅在《形而上学》的前面几卷,而且在其全书中都不断回到对这一主题的反思上来。
然而他并没有定下一个一清二楚的说法。
在他所尝试提出的几种定义中,有两种特别重要: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高级的对象的;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普遍的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一、历史与现状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
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
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
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
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
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
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
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
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
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
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于“对成”的范畴进行分析的人,他指出了“对成”的含义,作为辩证法最普遍的范畴。
但他却设置了最后的终极,没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
而中国阴阳学说中阴阳双方一分为二,也体现了对成的思想,尤其是体现在太极中的阴阳正反两面。
标签:对成;矛盾;辩证法;阴阳;阴阳对成;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的“对成”1.“对成”提出的背景与方法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指出:“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1〕由于这句格言没有经过科学的有力论证,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出现了相对论和诡辩论的逆流。
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反对赫拉克利特,另一方面他又以智慧和博学审视这场思维斗争。
“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
”〔2〕“辩证家与诡辩派穿着与哲学家相同的服装”,“哲学在切求真知时,辩证法专务批评;至于诡辩术尽管貌似哲学,终非哲学。
”〔2〕指责和批评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亚里士多德绕过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在当时无法从科学上充分证明的命题,而直接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
在对判断的深入研究中,亚里士多德从形式逻辑的疆域中进入辩证思维领域。
他在关于判断的理论——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上,明确地指出了逻辑系词的辩证性质,指出主词与宾词既有区别又有同一。
亚里士多德从研究判断的主宾关系入手,不仅把握了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运动,而且也揭示了“同一”和“差别”的对立。
指出:事物并非绝对相同,“各有所同而不是悉数相同”〔2〕相似而不是绝对相同;事物相“异”实质上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具有某些方面的差异,“异应用于那些事物虽各有别,而在某些方面仍有所同的。
”〔2〕而最大的差别,亚里士多德称为“相对”,或称之为“对成”〔2〕。
2.“对成”的本质与特征矛盾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有些哲学家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因素组成的,有些则否认;有些认为决定事物的是对立的原则,如毕达哥拉斯归纳的十对对立: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众,右与左,男与女,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与斜;阿尔克迈恩似乎也曾有同样的想法,有着类似的学说。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A)一①卷(章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
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
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②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觉产生记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
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能记忆的更明敏而适宜于学习。
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
①本卷首章简述人类由感觉,记忆,经验,积累智慧以建立理论学术,而哲学尤为宝贵。
次章列叙自然研究中所识万有之常态与变化,综为四因;遂撮举希腊先哲各家之说略论其得失。
9955,105918,等所称“导言”()ba EFGHιIπEψHHιιασμFHιI正当指此卷各章。
一般诠疏家如耶格尔(,.)罗斯(,.)等以卷第JaegerWRossWA九章与卷M第四第五章相对勘,推论此卷当系亚氏初离柏拉图学院后,在亚索()时所著录,故行文语气仍自侪于柏拉图学派之列。
本书边注页数行数系照Assos亚氏全集希文本页行数编录,索引即凭此码制订。
②希腊学者一向认为视觉是五官中特重的一官,下文言及感觉时,往往单举视觉。
除了人类,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
现在,人从记忆积累经验;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最后产生这一经验的潜能。
经验很象知识与技术,但实际是人类由经验得到知识与技术;浦罗说:“经①验造就技术,无经验就凭机遇”。
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
作成这样一个判断:加里亚沾染过这种病,于他有益,苏格拉底与其他许多病例也如此,这是经验;但作成这样一个判断:所有具备某一类型体质的人沾染过这种病,例如粘液质的或胆液质②的人因病发烧,都于他有益,——这是技术。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公元前384 年, 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 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
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 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 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比较多, 例如《物理学》《论生灭》《论天》《论灵魂》《动物史》《自然小著作》等等, 伦理学著作则有《大伦理学》《政治学》《尤苔谟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等等, 美学著作则主要有《诗学》和《修辞学》, 正因为他著作繁多, 思想丰富, 所以他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马克思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而柏拉图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启蒙老师, 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这句名言明确地表明了亚里士多德虽然敬仰柏拉图, 但是与他老师柏拉图却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 柏拉图一生追求最高的理念, 认为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不过是分有了与它们相对应的理念,都是不真实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他轻视感觉经验, 不注重研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于是在柏拉图去世之后, 离开了雅典学园, 力图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并且于亚索斯建立了新的哲学学园。
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其物理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在物理学之后, 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首先要理解他的物理学, 他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 它研究的是在自然中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而他将自然中的事物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靠自己本性存在运动的事物, 另一类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存在和变化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内容概要:【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
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
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
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探寻物质世界的本原》1. 引言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更是他对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所做的探讨,这一主题是哲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2. lambda 卷导论的主要内容我们来聚焦于lambda 卷导论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lambda 卷导论以“形而上学”为中心,探讨了世界的本质和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这篇论文中深入探讨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和不变性,并通过对事物本质、存在的种类、存在的目的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观点。
3. 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思考在lambda 卷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对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强调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并试图通过对普遍性、个体性以及形而上学原理等概念的分析,揭示出物质世界的根本本原,并据此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观点来看,lambda 卷导论中涉及的对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思考,是对于世界万物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观察,试图找到世界的根本本原,这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5. 总结与回顾在lambda 卷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探讨,他试图揭示世界的根本本原,并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回顾本文所述,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lambda 卷导论探寻了世界的本源,它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哲学领域中物质世界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lambda 卷导论的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物质世界的本原,进而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形而上学(Metaphysics)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现实和世界的本质等基本问题。
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形而上学的争议愈发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对其意义、方法和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争议,分析其理论背景、主要流派以及影响力。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回顾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在物理之上”。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了众多基本概念,探讨了“存在”的不同层面,并试图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的统一理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洛克、休谟和康德等,对形而上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在20世纪,随着逻辑实证主义、海德格尔哲学及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形而上学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不同流派对形而上学关注的特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争议。
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是探讨人类理解及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其他人则提出形而上学问题常常陷入无意义的辩论,缺乏实证基础。
二、现代形而上学争议的根源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逐渐习惯于依赖实证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然而,传统形而上学所关注的问题往往难以以实验或观察验证,因此遭受到较大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意义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后期作品中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实际上源于对语言使用的不当。
在他看来,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由于语言模糊导致的逻辑混乱。
这一观点引发了一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运动。
2. 科学与哲学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所有知识都应建立在可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否定了纯粹形而上学的价值。
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应当可被经验检验,否则就属于无意义之批判。
这一理论给现代形而上学的诸多论点带来了挑战。
3. 存在问题与实体论在当代哲学讨论中,「存在」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具体知识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具体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具体知识的探讨】一、引言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备受尊崇的大师,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贡献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对具体知识的探讨更是深具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为线索,探讨具体知识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形而上学视角下的具体知识1. 具体知识的内涵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具体知识是指那些关于事物本质和实在的知识。
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具体事物的深刻了解和把握。
亚里士多德强调,具体知识是一种对万物本质的揭示,而非简单的观念或描述。
对于植物的具体知识,不仅包括其外在形态特征,更应该涉及其生长、繁衍的本源和机理,这才是真正的具体知识。
2. 具体知识的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知识具有确定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真实本质,因此具有稳定和确定的属性。
与抽象知识相比,具体知识更加贴近实践,更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和判断。
具体知识的获取需要依靠直观和经验,这也意味着它是通过实践和感性认识得出的,与抽象知识的演绎推理方式有所不同。
三、具体知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 具体知识对人类实践的指导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知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
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深刻了解,可以指导其在具体环境中的行动和选择。
在医学领域,对于疾病的具体知识是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具体知识是农民科学种植的关键。
2. 具体知识对人类思维的丰富和深化作用具体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更加丰富和深化。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深入了解,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形成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思维方式。
这种丰富和深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具体知识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模式。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个体化原则是其重要观点之一。
个体化原则是指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存在方式,这些特征和存在方式是由其自身的本质所决定的。
个体化原则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存在以及道德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一、个体化原则的内涵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物理学》中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存在方式。
个体化原则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个体是具体存在的,即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存在方式,与其他个体不同;二是个体是稳定的,即个体的特征和存在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
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为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个体化原则与世界的本质个体化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世界的本质通过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得以体现,个体是世界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世界本质的基本表现形式。
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个体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为理解世界的本质提供了重要思路。
三、个体化原则与人类的存在个体化原则对于理解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其特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个体化原则也提醒人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要将其同化为普遍性的存在方式,要保护和促进每个人的个体发展。
四、个体化原则与道德意义个体化原则对于道德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个体化原则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本依据之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其行为和选择都应当基于其独特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个体化原则提醒人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要将其同化为普遍性的道德准则,要根据每个人的特定情境和本质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
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至善的概念
百家论点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至善的概念蔡艳丽(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200444)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主要是探讨事物的第一原理和第一因,不管事物存在也好,运动也好,总有一个支持事物这样存在或者保持这样状态的原因存在着。
亚里士多德用“四因说”形象地阐释了事物存在、发展、运动、变化的原因,但是在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第一因,那就是至善。
仅仅知道事物存在的原因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事物存在的目的,那便是至善。
至善以其最高的全面性被所有事物意欲和追求,事物不仅在实现着最高的善,也在向往最高的善,自然就是所有事物向着至善运动的自然体系,人类社会就是所有事物向着至善运动的社会体系,至善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也可能是它的对立面。
关键词:形而上学;第一因;至善1对形而上学概念的理解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在写到亚里士多德:“很难决定应该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叙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认为“或许最好的地方就是从他对理念说的批评以及他自己那一套的共相学说来开始”。
亚里士多德以人类的本质是求知的这样的一个事实的预设贯穿全书,人类有感觉和记忆,并且能通过记忆获得经验,这是人类智慧的来源,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谱系中,求知是贯穿的一条主线。
形而上学,即对世界的基本构造、构成单元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比如经典力学把世界组成看作是由原子分子这些实体构成,而量子力学却认为世界是由纠缠在一起的量子构成,它到处运动,飘忽不定,只有在测量的那一瞬间,它才被限定。
如果说早期自然哲学家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由“之”构成,它们最初从“它”产生,最后它们又消融于“它”。
无论作为水、气、火,还是四根、原子;那么亚里士多德关心的是什么?是和自然哲学家同样的本原和始基,还是别的什么?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说法是“只有在我们认为我们认识了事物的第一原因时,我们才说我们认识了该事物。
”早期的伊奥尼亚学派用“本原加生成”的原理解释世界,作为世界原始构成的物质性本原自身内含有运动变化的能动性力量,依照一定的原则和秩序生成万物,并复归自身。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是指他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关于事物进化和自然过程的观点。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一个净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将尘埃、泥土、水、气体等物质看作是事物的起源,通过不断的净化和转化,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的物质和生命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净化过程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这一过程,物质逐渐从混乱变为有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他认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吸收外界因素和内在能力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例如,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通过自身的生长和发展,将这些养分转化为自己的物质和能量。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也包括人类的道德和智慧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通过净化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发展自己的理性和道德,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道德是通过教育和习惯的培养来实现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净化和修正,人类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和智慧的境地。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是他关于事物发展和进化的观点,强调事物从混乱变为有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并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人类的道德和智慧发展中。
他认为,净化是一种自然的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作用,人类可以不断地净化自己,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完善。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于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辩证法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强调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内在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种对立关系不是简单的排斥或否定,而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来实现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古希腊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工具。
二、形而上学的探讨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超越感官现象和经验的存在和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体系中提出了“四因说”和“分类”等重要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事物的本质和构造。
形而上学帮助人们超越感官世界,探讨更深层次的存在和本质,对于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密不可分的。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内在矛盾,而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两者相互补充和联系,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自身。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后世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杰出成就,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财富。
通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精髓,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世界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主题。
通过对该主题的全面评估和阐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以期能够拓展我们的思想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为我们的人生之旅增添更多智慧和力量。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
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
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一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按亚氏的说法,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o),即不理解不明白而又想知道,要追问为什么,寻找所以如此的原因。
这样,就产生了哲学。
因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原和原因,尤其是最初的、第一位的原因。
在他看来,这些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说:“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应该通晓所有的这些原因,并运用它们——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1998a22~25)也就是说,哲学要研究根本原因这一目标,决定了哲学家的任务必然是:考察事物的四种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是此物而非他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主了什么东西而如此这般等各别学科无法回答也无权回答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总结和分析。
一、实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哲学的最基本研究对象。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
他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指个别物体或事物,第二实体是指种属或普遍概念。
他认为第一实体比第二实体更根本,因为它们是直接存在的,而第二实体只是对第一实体的抽象和概括。
二、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形式是指物体的形状、结构和本质特征,质料是指构成物体的基本物质元素。
他认为形式和质料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形式就没有质料,没有质料也就没有形式。
他还认为形式是主动的,质料是被动的,形式决定着物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
三、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和现实是构成实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潜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现实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已经实现的能力或性质。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一个潜能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体,而一个现实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潜能的物体。
四、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因是构成实体的四个原因之一。
目的因是指物体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他认为目的因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之一,物体总是朝着它们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运动。
他还认为目的因不同于其他三个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因为它涉及到物体的最终目的或目标。
五、宇宙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的事物组成的有机体。
他认为宇宙是由许多不同的层次组成的,从最低级的物质元素到最高级的神灵,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本质特征和目的。
他还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许多不同的力量所推动的,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六、认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理性两种方式获得的。
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是我们获取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而理性是我们通过感觉经验获得概念和推理的能力。
语言理性的揭示与运用——简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语言学方法
语言理性的揭示与运用——简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语言学方法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典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因为他把一切事物都置于“理性”中来做出判断,他也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细致而复杂的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关于语言的观点。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应该被视为一种具有理性的表达,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由有效的表述组成的。
其次,他认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一个理性的概念。
这就是说,我们使用语言时,要使用具有解释性的语言,以更准确地展示出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如果语言本身没有任何解释性,它就无法描述任何事物,因此,只有理性的语言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形而上学中的概念。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我们使用的概念也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性,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概念必须具有实用性和解释性,而不仅仅是它本身的意义。
为此,他提出了“雅典法则”,即概念应该有一定的确定性,即一个概念只能表示一件事,而不是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个法则用来强调语言的必要性,而这反过来又能证明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理性是语言表达的前提,而理性也是形而上学的主题。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试图阐明我们如何用科学理论来追求绝对的确定性,而这就要求我们使用的概念必须有可靠的解释性,人们也必须使用理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行动和谈话。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些理论对现代西方语言学家们的影响仍然至关重要。
总之,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本质概念研究和理性的语言运用是非常成功的,他提出的许多理论仍然是我们代代传承的珍宝。
他的理论既能指导我们运用理性的语言揭示自己的想法,又能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审视和追求更高的理性。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当今西方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来改善我们的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