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新闻时评范文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新闻时评范文专题
之一:“毕福剑不雅视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段疑似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4月6日在网上流出。

视频中毕福剑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

网上舆论因此大哗。

4月8日中午,华西都市报从央视一员工那里得到消息:因著名主持人毕福剑的视频风波,严重影响了中央电视台的公众形象,央视高层决定:严厉治理工作作风,从4月8日零点开始到4月12日零点止,暂时停播4天毕福剑在央视主持的所有节目。

毕福剑在s视频中辱骂开国领袖和人民子弟兵激起了人们对思想领域斗争的质问。

毕福剑在辱骂开国领袖的时候居然满面春风、笑颜开怀,居然没有半丝的愧疚。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时的搞笑,不值得小题大作;也有的说辱骂开国领袖理所当然,不值得群情激愤……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和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网络文章精选】
该不该严肃处理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
该不该严肃处理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围绕这个问题,网友们的态度并不一致。

喜欢毕福剑的人认为私底下一句话,不应该如此严厉。

也有人则认为既然说出口就要为自己的言辞负责,何况他的言辞确实触怒了很多人。

该不该严肃处理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关哲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得出结论:在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上,进一步明确衡量标准,从严管理,不是社会退步,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为什么说舆论场中的公众人物没有言论自由?
有不少网民戏称,以后饭桌上不能随便讲段子了,只能说说根正苗红的话。

显然这是想多了,因为舆论场公众人物风波无关普通人。

所谓舆论场,是这样一个领域:一些人通过大众媒体平台做自我展示,在赢得了公众的喜爱、认可、尊敬甚至崇拜之后,成为“公众人物”,或称“名人”。

这就意味着,名人不是从进入舆论场的第一天起就自动获得名
人身份的,他们要赢得公众的心,需要一个“自我经营”的过程。

就像是商品的品牌一样,名人不断在媒体上亮相,就等于是给自己做广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就等于是个人品牌的建立。

同理,也像任何商品一样,在与公众进行这一“形象交易”的过程中,他需要始终维持自己的基本形象不变,在成为名人之前不能发生任何混乱,直到其形象在公众心里稳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成为被喜爱、认可、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你不能一方面离不开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另一方面又沉溺于不被尊重、不被喜爱的任性自由。

试想一下,如果毕福剑在进入中央电视台后第一天出镜,就表演了视频里这个黑段子,他有可能被录用吗?再试想,如果他在成为主持人之后,突然哪天公开展示了另一个不同的“毕姥爷”,完全不是大家已经熟知的那一个,他还有可能成为今天的“深受大家喜爱的”电视明星吗?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你通过向公众承诺你是一个正面形象的毕福剑,在公众心中建立起你的名人品牌,今天又彻底撕掉了原来的面具,毁掉了最初的承诺,这个行为到底是别人坑了你,还是你坑了所有人?
所谓言论自由,在这里起不了辩护作用,因为问题的焦点在责任。

毕福剑既是舆论场里的名人,又是CCTV这个国家重要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突然展示了“另一个毕福剑”给公众,该行为需要承担双重责任:一是对公众,因为其名人地位来自公众对其此前形象的认可;二是对央视,因为现在这个“另一个毕福剑”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担任央视主持人。

所以央视严肃处理是自然的,且亿万观众拭目以待。

为什么说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有捍卫“政道”底线的义务?
与央视发表官方声明几乎同时,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发布了撤销毕福剑形象大使的声明。

声明称,毕福剑在网络视频中的言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在革命老区红军小学群众家长和广大师生中造成无可挽回的恶劣影响,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研究,决定撤销毕福剑全国红军小学爱心大使称号。

这个声明所针对的,主要是毕福剑所唱的那段改编《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所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

首先,至迟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就进入了一个“解构主义时代”,或称“去政治化”,对所有曾经“伟光正”的东西,统统进行解构甚至毁灭。

在私人饭局上互相分享各自刚刚听来的“段子”,是个流行已久的游戏,带色情的“黄段子”和带政治讽刺的“黑段子”,属于经久不衰的两大主题。

饭局天天有,段子日日新,经过亿万人民连续几十年热热闹闹的口口相传,所有的“底线”都被穿破了无数次,所有的“高尚”也都被粉碎了无数次,时至今日,再要想说个新鲜点的,能引起听众哄堂大笑或面红耳赤的段子,已经很难了。

毕福剑这段视频没有注明时间,但仅从镜头中众男女的表情上即可断定,这是近期的事,因为饭桌上现场听众们已经不笑了。

近处的某男分明在苦笑,远处的某女分明在假笑,老毕自说自唱略显尴尬,整个气氛近于炒冷饭。

毕竟解构主义狂潮席卷中国大地几十年了,早已进入了晚期。

但是毕福剑的身份是CCTV工作人员,负有与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义务。

在这里,言论自由仍然起不到任何辩护作用。

中国这个国家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从国体到政体,都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坚持立国的意识形态,就是稳固立国之本,而在意识形态上的任何动摇,也就是动摇国之根本。

所以说,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直接参与意识形态建构
工作的人员,同时也必须是国家的卫士,而且是比军人保卫国土更加重要的、直接捍卫国家“政道”的卫士,西方列国无不如此。

如果不接受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就不要进入政府部门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这是没什么可说的。

国家政策很明确,国家按贡献大小给与国家工作人员以相称的礼遇,你不能说一边尽情享受着国家大舞台给你的地位、福利和尊荣,另一边又肆意进行解构意识形态,甚至污言秽语侮辱开国领袖。

这种行为不是“敢说真话”,而是背叛。

最后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名人们在私人场合的言行也可以成为公共事件?
为毕福剑行为辩护、反对央视“严肃处理”决定者,除了那些凡事都拿言论自由作掩护的自由战士,还有一部分以此事发生在私人场合、公权力不应进入私人空间为由。

当然,如果毕福剑只是普通人,的确应该享有不受干扰、不受监视的“私人空间”,就像大众乐此不疲的饭局文化一直安然存在。

但是很遗憾,今天的他,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如前所述,他进入CCTV,就等于是通过承诺捍卫国家而成为国家重要部门的工作人员;他成为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就等于是通过承诺维持形象并通过
与公众进行“形象交易”而成为公众人物。

事实是,并没有人逼着他进入CCTV,也没有人逼着他成为名人,按照“契约理论”,他相当于自愿放弃了一部分个人权利,以换取国家和公众给予他的地位和荣耀。

而当国家和公众给了他这些普通人并不享有的宝贵之物,当然也就有权利要求他的言行举止随时都能配得上,这些宝贵之物不可以轻易污损和毁弃。

归根结底,我们这些可敬的名人们的“隐私权”,就是这样失去的。

这里并没有那么多社会伦理分歧,更无关政治体制,其实质就是自然形成的平等交换,是“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

你与国家和公众都做了交易,你从地位和荣耀中得到了巨大利益,怎么可能不付出点“慎独”的成本呢?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舆论场里的基本问题,从很简单的逻辑中就可得出。

所以,最终的结论可以归纳如下:
1、由于当事人同时身为国家重要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人物,此事当然要严肃处理;
2、身为国家重要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人物,在言论自由和隐私权方面,另有不同标准,这一点当今世界各国都一样;
3、在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上,进一步明确衡
量标准,从严管理,不是社会退步,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民日报: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
“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的缄默是对还是错,但我可以告诉你,他决不会出卖别人以求前程。

而这,朋友们,就叫正直,也叫勇气,那才是领袖的要件!”
这段话,是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一段台词。

片中,查理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对校长的恶作剧,校长逼查理交代谁是主谋,否则将开除他的学籍。

查理的忘年交、盲人史法兰,在听证会上谴责校方正在毁灭这个孩子纯真的灵魂。

演讲博得如潮掌声,使校方最终作出让步。

“不出卖别人以求前程”,是正直,也是勇气。

这不仅是为个人辩护,更是为一种优秀品质辩护。

一种风气的形成,有其历史土壤;而其消泯,更是难上加难。

至今,这种“告密揭发”思维还时常作祟。

据报道,山东某高校期末考试一道试题是: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

考题一披露,网友直呼“神题”。

可以设想,那些写出“翘课最多”学生名字的考生,可以轻松得分;拒绝写出的,则不得不丢分。

这不是在鼓励学生们相互揭发吗?
出题者辩解说,这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60度绩效考核”中的“同事相互评价”。

但是出这样的试题,未免把好经念歪了。

学生翘课多少,自有学校纪律管束;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考试成绩评定。

即便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应该是当面锣对面鼓,积极公开的,而不是暗地里互相“揭发”。

无独有偶。

几年前,湖北某大学的一个班级出台了“盯人”管理办法,每名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有一名“神秘同学”在暗中盯梢。

班主任说,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动,也是为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

这样的“温情关怀”,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心理学专家认为,不确定性会使人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中。

一个经常有人“打小报告”的班级,气氛一定紧张不安,同学间、师生间一定疏远而戒备。

学生时代播下的不信任的种子,会影响他的一生。

不告密、不揭发,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不如说是一条道德底线。

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

这条底线,在大学里首先应该明确、清晰起来。

大学,应该培
育学生自由而健全的人格、敢于担当的精神,让学生成为一个阳光磊落的大写的“人”,而不应该是心理幽暗、出卖他人的“病人”。

这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中青网: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
当下的中国,总有一些人借助国家的资源平台“做大做强”后,得意忘形之余露出“两张脸”。

大红大紫的毕福剑在“不雅视频”中,对毛泽东和英雄使用了侮辱性词汇,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毕福剑“摊上大事”并非第一次。

此前,他在主持节目时也因口不择言被要求其道歉,最后却不了了之。

可惜的是,毕福剑并没有改掉“口不择言”的坏毛病,以为在私人空间说了也没有人知道。

环球网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72%的网民认为,“不雅视频”是毕福剑“真实表达”。

“酒后吐真言”、“政治人格分裂”、“不差钱,差德”、“没有道德底线的小丑”、“台上天天唱颂歌,台下骂娘的人”、“典型的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等表达愤怒的评论满屏皆是。

英雄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一代代人的敬重,不崇尚英雄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用下流的语言取笑人民领袖和英难,竟然出自一名共产党员、口口声声说当过兵的
人、央视的名嘴之口,与其身份和所处位置极不相符,让人大跌眼镜。

毛泽东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是共和国的缔造者。

没有毛泽东没有共产党,毕福剑还能像现在吃香喝辣交杯问盏、提起筷子吃肉放下筷骂娘,打着百姓舞台的旗号、装傻卖乖在全国人民面前充“姥爷”?
毕福剑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他的世界观早就形成。

或是真情流露,或是酒后吐真言,或是忘形之语。

不管怎么说,都应是其骨子里缺乏明确的、起码的、与其身份相符的政治立场底线的行为体现。

公众人物,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人社交场合,都要做到慎言慎行。

其一言一行,不仅关乎职业形象,更重要的是错误的言行所产生的社会诱导性比普通人要大很多。

公众人物的私德,远比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伪君子面貌更加重要。

台上台下“两张脸”,更对人们的道德信仰造成破坏。

公众人物是现实社会中的既得利益者,获取了名利的同时,也要把持好自己的良好形象,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所以,毕福剑应负起责任,莫道委屈,外人也不应迁怒于所谓的“告密者”。

不管出于何种语境,毕福剑作为党员已触碰了党纪,作为公民
也挑战了道德,作为主持人也打破了职业素质要求的底线!如果说歌星影星因吸毒、嫖娼“生活小节”应当下课,像这种碰政治高压线的人呢?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的良知有底线。

既便是私人聚会,既便是个人空间,也不是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拿来调侃,任意戏谑的。

毕福剑,你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

毕福剑事件”让中国人人自危
来源:杰人观察文/陈杰人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因为在一个私人饭局上,用辱骂性的一个词,调侃了毛泽东一句,居然被饭局上的某位偷录并曝光。

此后,团中央直属的中国青年网(不是中国青年报网站)发表署名评论员肖玉的文章,称“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并主张追究其责任。

这篇文章说:“毛泽东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没有毛泽东没有共产党,毕福剑还能像现在吃香喝辣交杯问盏、提起筷子吃肉放下筷骂娘,打着百姓舞台的旗号在全国人民面前充‘姥爷’?人的良知要有底线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拿来调侃的。


在这等文章和有关人士的强烈呼吁下,央视宣布暂停毕福剑的
节目播出,并要彻底调查此事。

这种闹剧般的发展过程,让我想起了“文革”时期我以孩童之眼光所亲眼目睹的一个有关毛泽东的闹剧。

1976年的某天,有人在孩子们上学的山路旁石头上,发现了用粉笔书写的五个歪歪扭扭的字——“打倒毛主席”。

此事被迅速层报到大队、公社、县革委会和省革委会。

中午时分,即来了县革委会领导带队的专案组,他们严肃地告诉大家,该案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案”并立即启动刑事侦查。

其实现在想来,一个人如果真的反对毛,想要打倒毛,又怎么会写“打倒毛主席”?而是会写“打倒毛泽东”。

再从字体上看,就知道是孩童所为。

那时的环境,孩子们所见之处,到处是大字石灰标语“打倒”某某某,今天打倒孔老二,明天打倒刘少奇,后天又打倒林彪,孩子们不懂“打倒”二字的含义,又天天学习“毛主席”三个字,所以就赶时髦写上了“打倒毛主席”。

事后的侦查结果也表明,那的确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六岁孩子写的。

当上百名公安人员和三级干部如临大敌地找到这个孩子的家里时,这个孩子还觉得好玩,当即承认那是自己写的,他都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了!事后,这个孩子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其父母被
隔离审查、批斗。

我讲这段真实的往事,就是想说,毕福剑的这个事,让我们再次感觉重回文革当年因言获罪的恐怖社会感。

你看,人家毕姥爷一介娱乐人士,从来都以嬉笑怒骂和夸张调侃作为吃饭的工具,他调侃了一下毛泽东,居然就被偷录并告密,并引发央视如临大敌,引起中青网这种媒体的小题大做。

虽然我理解很多中国人对毛泽东的特殊感情,但单纯看毕福剑一句话引发的这场风波,完全是一场政治闹剧,它让亿万中国人都产生人人自危的感觉。

首先,一个人饭局上的调侃之语就被偷录,直接摧毁了这个社会本来弥足珍贵的人际信任。

众所周知,能够到一个饭局上共杯盏的人,要么是家人、朋友或熟人,要么是值得信任的熟人介绍的陌生人。

所谓“围成一桌就是一家人”,讲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习惯。

但毕福剑遭此陷害性偷录,并通过舆论的传播,让更多人感到后怕,感到人心的险恶。

今后,尤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更会警惕万分,狐疑一切。

在中国,本来就因为食品安全、政治争斗、商业纠葛等因素,导致社会的信任大为缺失,此番毕姥爷的遭遇,更是让整个中国的人际互信几近溃败边缘。

更可恶的是那个偷录者。

不管他是由于拥戴毛泽东还是别的原因偷录,但这种行为,已经彻底沦为下三滥的告密文化。

就在今年1月23日,《人民日报》还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文章,指出告密行为的巨大危害。

事实上,纵观前苏联、罗马尼亚、柬埔寨、朝鲜等国家过去盛行的告密风就可以知道,正是那种告密文化,伤害了温和、善良的人际关系,并使得一个国家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怖境地,中国“文革”时期的告密,甚至都伤害到了父子、夫妻等最亲近的关系。

此番偷录毕福剑调侃言论的人,正是告密文化的复活,是“文革”魔影的再现。

当然,比起那个偷录者而言,更让人不耻的,则是中青网和央视。

作为所谓的“中央级媒体”,这两家媒体不可能不懂得“言论自由”的基本道理。

一个娱乐人,在私地里调侃两句政治领导人,既不危害国家安全,也不损害公共秩序,犯得着小题大做吗?至于毛泽东的后人如果觉得名誉受损,完全可以依照民法提起侵权之诉,一切交由法院解决,这才是中央所推崇的“法治”题中应有之义。

此番中青网和央视如此无视法治的现有路径和规则,居然要以政治化的手段去摆平这事,岂不是和习总所倡导的依法治国阳奉阴违?
环顾全球范围内,除了朝鲜等极少数几个极度残酷专制的国
家,绝大多数国家的言论自由,早就涵括了批评、调侃甚至痛骂政治领导人的自由。

比如在美国,电视主持人可以在公开节目中自由调侃、批评总统,却不会调侃残疾人缺陷。

退一万步而言,就算如同某些毛粉所言,毕福剑的言论伤害了他们的政治感情,那么毕福剑也毕竟只是在几个人在场的饭局小范围所为,真正传播这些言论并造成伤害的,恰恰是那个可耻的偷录者和发布者。

再来对比有关社会事件就可以发现,央视、中青网等媒体,消耗着纳税人的钱,却总在选择性地发表偏颇言论。

试问中青网,当有人鼓吹重回文革,你为何不要求他道歉?又问央视,当你的女主持人沦为周永康的玩物,你为何不公开宣布调查?
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毕福剑事件就可以发现,偷录者和告密者才是真正的扩大影响者,是事件的始作俑者,而中青网和央视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则无疑是对广大公众的一次赤裸裸的威吓,它让人们感觉到当前政治气氛的不对头,感觉没有安全感。

一个民主、法治、文明的社会,理当是让尽可能多数人免于恐惧的社会,而中青网和央视配合做局,却让更多人深感恐惧,人人自危,这,才是毕福剑事件的真正教训。

环球时报:毕福剑风波验证互联网舆论的变迁
毕福剑昨天晚上就唱评《智取威虎山》的“不雅视频”公开道歉。

他在个人微博上写道:“我个人的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我感到非常自责和痛心。

我诚恳向社会公众致以深深的歉意。

我作为公众人物,一定吸取教训,严格要求,严于律己。


毕的这一公开态度汇入了公众这两天热烈讨论的大潮中,而且与这些讨论的总方向是一致的。

这两天的舆论场充分展现了多元性,但主流价值取向的轮廓也较清晰。

舆论的这一面貌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显著变化。

这几天舆论最突出的焦点和态度是批评毕福剑唱评的内容,这与毕昨晚的道歉形成对接。

其他讨论与这一主线比起来相对“外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主流价值观真实影响力的反映。

如果事情发生在几年前,互联网舆论的主基调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除了谴责毕的不雅唱评,舆论这几天还忙活了另外几件事。

一是要查出当时与毕同席并“欣赏”“为其鼓掌”的是些什么人。

二是就上传视频者是否属于“不道德的告密者”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可以看出,后一个问题是意见最多元的区域。

很多人既反感毕福剑不雅唱评的内容,也对这种把“饭桌谈话”曝光到网上的做法感到不舒服。

但一些参与辩论最积极的人最后往
往最看重的是立场,把捍卫立场的方式放到了第二位。

他们像是“站队”了,反对的都是对己方队伍者“隐私”的曝光,而支持对对立方人士的无底线监督。

实际上这些年互联网对私域的深入几乎是全方位的,舆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模糊不清。

当一位基层小官在饭桌上有不雅言论被曝光到网上,或者某个大学团委书记的婚外情被抖出来时,就会遭到网上舆论的穷追猛打。

而一些反体制者出了丑闻时,又会有“捍卫隐私权”的声音为他们辩护。

很多人其实都在涉及隐私的公共事件中持“双重标准”,这表明价值判断在相当多时候仍是“至高无上的”。

这好或不好要另说,但它是现实。

不管怎么说,毕福剑“不雅视频”风波是互联网舆论风向变迁的标志事件之一,它仍有不少难以看透的地方,但它与人们在生活中身处的道德和舆论真实环境有了更多契合。

如今的网上舆论不再像是某种超然的存在。

然而舆论场总是因为一个名人的事情出现轩然大波,在短时间内吞噬掉社会的大量注意力,这正常吗?好吗?也是蛮有意思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