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
并于1999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揭开了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大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在各大学成立和发展。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产业面临外来文化的强劲挑战。按照世贸协定,入世1年后,允许外商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录音录像公司,外资股份比例可以占49%,参与合作经营录像和录音带等视
听产品销售业。而且在入世后,中国进口电影大片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中国电影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如冯小刚每年导演的贺岁片都有不错的票房,许多优秀的国产影片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四)2002年—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全面启动和加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以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为标志,国家加强了对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优秀国产影片的宣传力度,使得《英雄》成为当年称霸国内票房的影片,并且在北美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产业的做了规划和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给中国文化产业营造出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这样的政策环境有利于调动各界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二、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阶段与特征与国外具有明显的相似性,都是从批判理论发展到应用研究。为便于比较,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国外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轨迹。其理论源头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该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融为一体,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多诺与霍克海默,代表著作是两人于1947 年合著的《启
蒙辩证法》,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两位学者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全面的否定。但是从20世纪70 年代以后文化产业研究代替文化工业,从“批判理论”变为“建构理论”。从“文化产业化”的观点出发,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全面具体化了。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
一是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文化研究中心开始的“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也被称为学院派,研究重点是对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进行探讨;另一条是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进行研究,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根据。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与国外文化产业研究尽管不同步,但理论轨迹相似,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逐步解放紧密相关,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性的阶段特征。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1-1997年,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开始关注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变化和最新发展情况。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是发表在1991 年《上海文论》第一期上的有关“大众文艺”的一组文章。这些文章初步讨论了涉及大众文化的运行机制、特性、艺术规律以及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以清华学术期刊网的数据为统计依据,1994-1997年我国以文化产业为主题发表的论文共有28篇,其中1994年为7篇,在这较早的7篇文章中,有3篇是论述深圳文化产业的,两篇是论述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看,理论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发
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以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应用研究则主要针对上海、北京和深圳进行对策性研究。
(二)1998-2002年,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同样以清华学术期刊网的数据为统计依据,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论文共有567篇,远远超出前几年的研究,尤其是2000年以后,文化产业研究呈现出“井喷”的态势。2000年11月4-5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该论坛由文化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首届文化产业论坛的举办,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正式形成和研究队伍的建立。但是,尽管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但总的来说缺乏系统的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中国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研究直接源自于实践。
(三)2003年——至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从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阶段来看,以党的十六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部署为标志,将之前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归入“理论启蒙时期”,将之后国内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则归入“理性发展时期”。在理论启蒙时期,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概念、文
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战略探讨、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显得表面化,没有触及文化产业中深层次的问题,诸如产业机制、运作等。2003年之后,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开始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从多方面展开,文章数量达到1万多篇。总之,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人们文化需求的高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同时也有利于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文化格局,呈现多样化趋势,全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