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觉思维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ku.baidu.com
向 好的格式塔 转换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时, 便已很难对知觉( 观看 或 格式塔转换 ) 和思维 ( 发现 或 解题 ) 予以绝对区分了。
二、 关于视觉思维概念界定的问题
1 视觉思维 概念的明确提出。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和创造性思维问题的研究, 虽然已经初步打开了知觉和思维之间严 格界限的缺口, 但还并没有明确提出 视觉思维 的概念。较早且较详尽研究和阐明这一概念 的, 应数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 ( Rudolf Arnheim) 。 阿恩海姆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开始 , 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 他本侧重于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艺术心理学问题。经进一步研究 , 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 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思想 , 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或从更一般的意义上, 探究了 视知觉的理性功能。到 50 年代, 他出版了 艺术与视知觉 (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一书。 作为一部艺术心理学著作 , 其中虽然尚未明确使用 视觉思维 概念, 但却已提出了 一切知觉 中都包含着思维 ,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的重要思想。 到 60 年代末, 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的一些基本思想便已形成 , 并在发表论文基础上出 版了直接标题为 视觉思维 ( Visual T hinking) 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 , 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 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问题, 而且还阐明了 视觉意象 ( visual image) 在一般思维活动、 尤其是创造 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两方面的思想, 即视知觉具备思维的理性功能 , 以及一切 思维活动、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离不开 视觉意象 的思想 , 可说是阿恩海姆关于 视觉思维 概念所作阐明的最基本的内容。 此外 , 阿恩海姆还提出了需要对 一般性的知觉思维 , 即不仅对视觉思维进行认真研究的 问题。但他也正确地认为 ,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 最有效的还是 视觉思维 。 不过, 关于 一般 性知觉思维 的提法 , 对于研讨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一般关系问题 , 或许更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 阿恩海姆对视觉思维进行了颇为详尽的研究。而且, 他主要是用大量的知觉实 验和艺术 ( 主要是绘画) 实践的事实 , 以说明上述两个基本观点。从艺术理论研究角度看 , 其严 谨、 理性的科学态度 , 确实难能可贵。但从对 视觉思维 概念的阐释看 , 他似乎一直还未对这 一概念本身给出过明确的定义。如果说也曾有过某种界定的话 , 那就是他说: 所谓视知觉, 也 就是视觉思维。 当然, 在他这样说时并未反过来指明 , 所谓视觉思维也就是视知觉。对此 , 我们或许应该理解为 , 在阿恩海姆看来 , 视觉思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比起 视知觉 来还是 要深、 广些。但关于这一点, 显然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论证。 事实上, 阿恩海姆在该著中, 除了用较多的篇幅论述视知觉的理解能力、 识别能力、 解题能 力等等外, 对 视觉意象 的论述 , 便已不完全局限于视知觉范围。此外 , 他对抽象、 语言、 理论 模型等也都给予了一定关注, 尽管其基点仍然是强调视觉思维乃至视觉意象的重要意义。 总之 , 阿恩海姆对视觉思维虽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阐释, 但却并未使 视觉思维 比 视知 觉 的内蕴更为丰富 , 或者对 视觉思维 概念本身的内涵, 用更为概括的语言明确地表述出来。 这或许与其研究的着眼点或出发点 , 主要还是在艺术领域有关。 2 对视觉思维概念的初步界定。 视觉思维问题的提出 , 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关联, 如上述韦特海默的最初研 究。所以 , 对这一概念的界定 , 很大程度上还将有赖于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深入研究。 65
一、 关于视觉思维概念与传统观念不符的问题
1 在哲学和心理学的传统观念中 , 视觉思维 概念是不合理的。 首先 , 从传统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视觉思维 概念的不合理性。 所谓视觉, 也即视知觉。在传统心理学中 , 一般认为 , 知觉 ( 或感知觉) 是对客观刺激物的 直接反映, 是人的心理过程中低层次的认知心理现象 ; 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 具 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 而且具有解题功能 , 它是心理过程中高层次的认知心理现象。 所以 , 在心理学中, 尽管一般都强调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但知觉与思维之间的区别 和界限也是一向分明的。因而知觉和思维一般被看成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进行研究, 从而区分 出了 知觉心理学 与 思维心理学 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领域。 其次 , 从哲学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看 视觉思维 概念的不合理性。 在古代西方哲学史上 , 一些先哲, 如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 , 都曾 通过从不同角度强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 而同时也肯定了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 联系。但从总体上看 , 在西方哲学史或认识论研究史上 , 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划界仍然是很明 确的。一般认为, 知觉或感知觉属于获取经验知识的感性认识范畴 , 思维则属于理性认识范 畴。前者是主体与客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 , 是后者的源泉和基础; 后者则是在前者提供 的感性材料基础上, 在头脑中进行再加工的产物, 故而具有间接性、 概括性和抽象性。 所以 , 在哲学上 , 知觉与思维这两个概念也是不容混淆的。也就是说, 尽管也可以承认两 者间的联系, 但知觉就是知觉 , 而不可能是思维; 反之 , 思维也只能是思维, 而不能把它说成是 知觉。因而必须从方法论原则上将它们加以严格的区分。 例如 , 哲学史上著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长期争论, 从认识论上看, 其主要原因即是 63
关于视觉思维问题
傅世侠
内容提要 作者 认为 , 视觉思维及 其概念是 一个需要深 入研究的问 题。这是因为 , 一方 面 视觉 思维概念与传统哲学或一般心理学 的观念 不符 ; 另一 方面 , 视觉思 维却与 思维的 创造性密 切 关联。本文从对视觉思 维的最初探索 , 视觉 思维概 念的明 确提出和 界定 , 以及视 觉思维 的创造 性 和视 觉思维概念的认识论意义等方面 , 提出问题 , 回顾历史 , 并作了初 步探讨。同时 提出了作 者关 于视觉思维创新功能的具体特征 , 以及深入研究 的角度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视觉思维 视知觉 视觉意象 创造性思维
两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各自片面地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或理性认识的作用。而由之产生的这 一长期的、 反复的哲学论争, 实际上既是反映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 异, 同时也折射出了知觉与思维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 2 知觉心理学、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研究 , 打开了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的最初缺口。 应该说, 对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最早有所突破的, 是本世纪初期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 心理学派的研究。 我们知道, 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形成 , 除了依赖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外, 起初 主要就是根据其创始人韦特海默 ( M. Wert heimer) 关于知觉的研究 ,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 似动现象 ( Phi- phenom enon) 的知觉实验。所谓 似动 , 即当两条直线按适当间隔时间先后 出现时, 人们会把它看成是一条正在移动着的线, 而不是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的线。电影艺术 正是利用这一知觉特点的典型例证。韦特海默认为, 这种似动现象是人的视知觉的固有特点。 也就是说 , 人在视知觉过程中 , 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 点, 韦特海默即称之为 格式塔 ( gestalt ) 。知觉到的格式塔不可分析还原为原来的各组成部 分, 也即各组成部分不是格式塔, 或格式塔并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合。比如 似动 的还原 就不是 动 , 而只是两条静止的直线。所以, 格式塔的内蕴总是大于它的部分、 决定它的部分 , 而不是相反。 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这一基本观点, 与对抗当时已盛行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有关。构造 主义心理学源于冯特 ( W. Wundt ) 的元素主义观点。冯特即试图将一切心理现象均分析还原 为一些基本的感觉元素加以研究。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知觉的也即现象的经验, 就是格式 塔; 格式塔不可能分析还原为基本的感觉元素 , 因而也不是所谓 感觉元素的联合 。基于这一 点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知觉结构的组织原则 ( 如邻近性、 类 似性、 闭合性、 完形趋向等 ) , 即人在知觉过程中用以组织格式塔的基本规律或法则。可见 , 格 式塔心理学从一开始便已经对知觉研究的固有范围有所突破 , 特别是后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 究, 则实质上已经打破知觉与思维之间不可逾越的严格界限。 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主要也是韦特海默的工作。韦特海默认为, 所谓创 造性或产生式思维( product ive t hinking) , 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主体在知觉过程中 , 将 坏的格 式塔 转变成为 好的格式塔 。例如, 当教会了从未学过几何学的孩子求解长方形面积后 , 再 要求他自己去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在反复观看图形过程中 , 他完全有可能 发现 平 行四边形的两端看起来存在着 干扰 ; 进而还有可能 顿悟 到, 只要把左端多余的部分转换成 右端缺少的部分 , 该图形就会成为一个看得顺眼的长方形, 于是问题便一下子得到解决。 韦特海默做了不少类似的教学实验 , 并认为如上述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发现 过程, 也 就是从 坏的格式塔 向 好的格式塔 转换的过程。他在分析这个 真正的、 创造性的过程 时 , 指出其 运算和步骤 是: 对全局的重新组合 , 重新组织 , 密切吻合等等 ; 发现和继续钻研内在 联系和内在需要的因素; 看到整个图形和看到整个情境之后 , 才采取步骤和明确的运算。 这些步骤和运算的内容、 方向以及应用 , 是来自问题本身的需要。这样的过程不是几个步骤的 总和 , 也不是几个运算的集合 , 而是从情境中发现空隙 , 从结构中发现问题 , 并设法补救, 把坏 的改好, 找到奇妙的内在联系 , 由这些愿望而产生的一条思维线索。 在韦特海默的这一研究中 , 知觉与思维之间的界限实际上已经开始打通。也就是说 , 当他 在强调人们如何通过 观看 而对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有所 发现 , 或如何通过从 坏的格式塔 64
1999 年第 2 期 第 36 卷 ( 总 192 期 )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 RN AL OF PEK ING U NI VERSIT Y (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2, 1999 General No. 192 Vol. 36
事实上, 在韦特海默以后 , 确有一些心理学家在相关研究中明确应用了视觉思维的概念。 例如, 心理测验研究先驱者之一的塞斯顿 ( L . T hurst one) , 在其 关于发明才能的科学研究 一 文中指出 , 根据其多年心理测验和因素分析研究的结果看, 已知与发明创造相关的七八种区别 很大的因素 , 都与视觉思维有关。 不过, 这些心理学家只是根据实验研究的具体需要使用这 一概念, 而并未对这一概念的含义作出具体阐明。 另一位以创造性思维训练见长的美国心理学家麦金( R. H . McKim) , 则是在接受了阿恩海 姆的理论观点之后, 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并且, 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 其独特的概括和界定。麦金在斯坦福大学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时 , 原计划对学生进行 设想 构绘 的训练。后来他发现, 所谓 设想构绘 , 实际上既需要看, 又需要想 , 还需要画。也就是 说, 它需要观看 ( vision) 、 想象 ( imag inat ion) 和构绘( composit ion) 三方面能力的有机结合。麦金 认为 , 这三方面的能力, 其实都与视知觉活动有关。所以, 要训练学生的设想构绘能力, 也就是 要训练学生在视知觉过程中掌握好这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或者说 , 就是要训练他们如何有 效地将这三种相关的视觉活动和谐地统一起来。 那么 , 如何将这三种相关的视觉活动统一起来加以表述呢? 这时 , 阿恩海姆的 视觉思维 一著已经出版。而且如麦金本人所说, 正是在阿恩海姆的建议下 , 他便正式采用了 视觉思维 的概念来统一描述观看、 想象和构绘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后来, 麦金便专门出版了关于视觉思 维训练的著作 体验视觉思维 一书。在这部著作中, 麦金实质上也就是用观看、 想象和构绘三 者间的相互作用定义了 视觉思维 概念 , 只不过他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表达出他的这一观点。 例如 , 麦金指出, 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 : 其一是 人们看到的 意象; 其二是 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 ; 其三则是 我们的构绘, 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 。而且 , 虽 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 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 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 和纸的时候 , 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所有这三种意象, 他们会发现观看、 想 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 当然 , 麦金对视觉思维概念的这一表述, 恐怕也还不能说就是对视觉思维概念的严格界定 或定义。但在目前看来, 他的这种表述除了含义明确外, 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所以 , 它 至少可被看成是关于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来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