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商业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商业文化差异
新财富应用英语Leina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是主要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但在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产生各种冲突。中西商业文化的冲突有三个层次,即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和比较,揭示出中西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根源,指出了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文化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沟通
一.前言
中西文化差异一直都存在,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环境中淡化文化差异.我个人很喜欢商业知识,大学里看了很多商业书籍,觉得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在中西商业交往中尤其重要,现在我就通过这篇文章,谈谈中西商业文化在三个层面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中西商业文化不同行为方式
作为某一特定文化的成员,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便不知不觉地带上这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在文化的作用下,人们便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方式。感知——文化——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商业环境中,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行为方式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表面层,它往往与生活习惯有关,因而容易被发现。出现不协调时,双方能够相互理解。例如,在穿着方面,西方商人通常比较讲究,在正式场合下,他们都穿套装西服,穿皮鞋,打领带,男士女士都用香水。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人也基本上这样穿着,但男士一般不用香水。在公共场所,西方商人很注意举止,一般不抽烟,不吐痰,说话声音很轻。中国商人也这样做,但兴奋激动时,他们往往把嗓门提得很高。在娱乐方面,西方商人通常喜欢打高尔夫,中国商人多数喜欢打牌或麻将,少数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高尔夫。
第二层是中间层,它往往与思维方式有关,因此不易被察觉,出现矛盾时,双方可以相互容忍。例如,在商业信函里面,西方人同常采用演绎式逻辑推理,开门见山,先表明观点,然后加以阐述,分析或说明。中国商人通常倾向综合地看问题,采用归纳式逻辑推理,先把问题阐述清楚后,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商务谈判方面,西方人大部分接受过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教育,他们在谈判时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具体时间表,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和数据等。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中国商人以理工科背景居多,比较缺乏综合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谈判时,他们很注重对方是否有诚意是否有实力。他们不太强调数字,但实际经验很丰富,他们的书面计划不够周密,但行动时,富有柔性,应变能力强。在企业管理方面,西方管理人员强调按规章办事,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很清楚,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他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之外互不干涉。由于体制上的不同,中国管理人在工作中注重人际关系,使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强调相互理解,顾全大局。
第三层是核心层,它主要与信仰和价值观有关。通常本民族人察觉不到。发生冲突时,很难调和。例如,在企业目标方面,西方人十分严格。上市公司每个季度公布一次财务报表,公司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盈利的目标,出现问题后,他们通常采用裁员的办法,资不抵债时则申请破产。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很重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效益不好时,他们尽可能不裁剪员工,尽可能不使企业破产。在企业运作方面,西方人强调平等竞争,不分国界,优胜劣汰。中国人讲究感情,注重关系,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在企业家精神方面,西方企业家提倡白手起家的“海盗式”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中国企业家向往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和守业本领。
三.求同存异——中西商业文化有效地沟通途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中西贸易日益频繁。由于彼此在商业文
化中存在差异,跨文化交际和沟通随时都可能发生碰撞和冲突。如前所说的,中西商业文化传统可以分为表层,中层,核心层。通常,发生在表层和中层的冲突比较容易化解,深层的冲突往往不容易或不可能调和。然而,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思维方式或沟通的方法不当,表层的矛盾会转化成为深层次的矛盾。相反,如果处理恰当,深层次的冲突也可以遏制或消除。萨摩瓦认为,跨文化的交际是可能的,大脑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当代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显示,取得交际或沟通的成功,关键是要树立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进行商业文化沟通,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克服心理定势,宽容对待文化差异。
文化史以民族为中心的。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资本主义精神完全背离的。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其诶,新教伦理是驱使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新教伦理的引导产生了西方的理性经济主义。而中国的儒教伦理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障碍。在他看来,“忠”“效”“内贤外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爱精神都是与资本主义“从别人身上赚钱”的非感情化因素不相容的。此外,他还认为,无论是儒教还是道教,两者都缺乏资本主义余姚的苦行僧精神。然而,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是深受儒教伦理影响的国家,让们的经济崛起是对韦伯理论的有力回击。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但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成为当今世界不可轻视的国家。回顾我国走过的历程,我们也曾饱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心理带来的危害。历史上的闭关自守,文化大革命的“批资”,使我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克服心理定势,宽容对待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商业沟通的必要条件。
2.培养移情,学会文化适应
移情(Empathy),就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对方的感情。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它是实现求同存异的具体方法之一。要做到移情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善于留意对方自然流露的感情。另外,由于移情随时随地发生变化,长时间保持移情状态很困难,因此应把关注人和注意环境结合起来。移情具有相互性,与不善用语言交流的接触时,应注意其非语言交际的方式,如手势、动作、目光、面部表情等交际策略。在商务谈判等活动中,移情有助于消除误会,加深感情。学会文化适应,指的是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深对本国和他国文化的认识,逐渐适应跨文化交际的环境。语言上应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思想应开放,不回避陌生的人或事物,要不断学习外国的文化,了解该国的文化模式。在经济和商务活动中,学会文化适应有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敬,它能极大地提高企业或公司的形象,并可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3.抛弃糟粕,寻求共同,弘扬精华
文化具有动态的属性。文化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客观地讲,中西文化都具有精华和糟粕。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抛弃糟粕,寻求共同,弘扬精华。西方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中国注重集体利益的价值观相悖,在许多情况下不可取。然而,辩证地看,这两种观点也不是截然对立的,集体的构成来自于个体,强调个体也就是强调集体。中国人强调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但缺少竞争精神会造成民族的惰性,在这方面应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晤,他们宣称:如果人类想继续下去,那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退回到2500年前去,领会孔夫子的智慧。“竞争”包含西方文化的精髓,“中庸”蕴涵中国文化的深邃。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商务活动中,谁能抛弃糟粕谁就能取得进步,谁能寻求共
同谁就能获取力量,谁能弘扬精华,谁就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网页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