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散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十八讲)散文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62~65页)
1.明确散文阅读命题趋势与考查特点。
2.学会散文阅读鉴赏与解题的常见方法。
●近义词辨析(十四)
1.“甄别”与“鉴别”
甄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别。鉴别:通过仔细观察加以辨别。
2.“漫游”与“周游”
漫游:随意游玩。周游:到各处游历,走遍
3.“消失”与“消逝”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如“乳酪消失得无影无踪;小李消失在雨幕中”。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如“随着时间的消逝”。
4.“大事”与“大肆”
大事:①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事情;②总的形势;③大力从事,大规模从事。大肆:毫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
5.“摆脱”与“解脱”
摆脱:①冲破束缚和障碍而获得自由;②终止关系、联系、协议或协定。解脱:①佛教指脱离苦恼,自在无碍;②甩掉,脱身;③开脱。
6.“贯穿”与“贯串”
贯穿:穿过,连通。贯串:从头到尾把事物连在一起。
7.“效率”与“效力”
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力: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效劳,出力。
8.“部署”与“布置”
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物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多指上级安排任务,如“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作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
9.“富裕”与“富余”
“富裕”指财物充裕,如“日子过得挺富裕”。“富余”足够而有剩余,侧重于表示“剩余”,可指时间、人员、事物,如“富余人员”。
●易误用的成语(四)之“谦敬误用”
1.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示例: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自己,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然不够得体。
2.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示例: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3.忝列门墙:谦辞,“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误用示例: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4.鼎力相助: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误用示例: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误用分析: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七)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重点虚词“乎”
1.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可作词尾。有时相当于“地”。有时可译为“……样子”。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写作素材
“在我死之前,我想要……”
她叫Candy Chang,是一位美国新奥尔良的华裔艺术家。几年前她失去了生命中最爱的人,这场失去让她开始思考死亡。为了提醒周围的朋友在有限的人生里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Chang在一个废弃房子的墙上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黑板,并在板上印上一句简单的填空:“Before I die,I want to________.”
未料,第二天,各种回答就把大黑板填写得满满的。人们在这里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我死之前,我想要“对一百万人歌唱”,我想要“游遍世界”,我想要“领养一个孩子”,我想要“完完全全成为自己”,我想要“吃遍世界上所有的糖果和寿司”,我想要“再一次拥抱她”,我想要“出版一本小说”,我想要“干一回海盗”……
这场艺术实验改变了Chang,也改变了很多人。“死”是个大限,对它的思考,最有力地廓清了“生”的内容和意义。Chang说,“Before I die,I want to”这个简单的问题,会不断拓展思想的“公共的空间”,使人们更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增进彼此的真正交流,更好地促进大家的生活。之后,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建起了Before I Die的黑板,去重新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生活。很多人也寄送自己的照片,写上愿想,发到Before I Die的分享网站。
【话题】生与死;理想;珍惜;自我;反思。
1.根据试卷命题去阅读,缺乏对散文文本的全面而整体的理解。
2.不能根据散文问题特征审读试题考查意图和解答试题。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基本上限于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其中散文阅读占的比重最大。
,一)了解目前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
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多数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因此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②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③从命题的角度看,稳中有变。④近年高考中设题的主要形式有“分条概述作者说的某某指哪些具体的内容”“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及赏析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的特点”“赏析精美文句含义和表达效果”“说明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是什么”“赏析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散文阅读要树立五种意识,这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树立整体意识。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
3.树立思路意识。文脉即文章脉络、文章思路。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快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4.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快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树立意图意识。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