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合集下载

概念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概念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概念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概括性的观念。

概念是我们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概念可以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

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指称的具体个体或事物的集合,也可以说是概念所包含的所有个体的范围。

例如,“人类”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所有的人类个体。

外延决定了概念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外延越大,概念越广泛,反之则越狭窄。

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蕴含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内涵决定了概念的深度和内在含义。

例如,“人类”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有理性、社交性、具有语言能力等共同特征。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概念的外延决定了内涵的广度。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很大,包含各式各样的个体,那么内涵一定不会很窄。

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外延的特定性。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具体,那么外延集合中符合内涵的个体就越特定。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一个事物的认知,需要先建立起相应的概念,然后通过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来进行具体的思考和判断。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是人类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基础。

通过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归类到相同的概念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创新。

通过对概念进行外延的扩展,我们可以拓宽思维的范围,发现新的事物和现象。

通过对概念进行内涵的深化,我们可以挖掘出事物更多的性质和特点。

总结来说,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的两个重要属性,外延决定了概念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内涵决定了概念的深度和内在含义。

外延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是进行分类和归纳思维、拓展和创新思维的基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白\,可以表示\雪\的颜色,在\明白\和\真相大白\中就表示\清楚\;在\白吃\、\白看\中就表示\无代价的\;在\白区\、\白军\中就表示\反动的\;在\写白字\和\念白字\中就表示\错误的\;在\一穷二白\中表示\没有文化\等。

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

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

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

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

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

没有外延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如\鬼\、\神\、\上帝\等等。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

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

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

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任何定义都是由\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这样三部分组成(参见《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做定义一般有四个简单规则:一是\是\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延必须完全一样。

例如定义哺乳动物,说哺乳动物是有肺的脊椎动物,两部分的外延就不一样,后面还包括了小鸟等非哺乳动物。

二是不能循环定义。

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就不对。

\是\的后面部分包括了前面的部分,你本来是想用后面来明确前面,如果后面包含了前面,定义仍是不明确的。

你必须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再定义的概念去说明你要定义的概念。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哲学中对概念进行定义和区分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外延概念外延概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个体的集合。

它是指概念所指代的具体事物的范围。

比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所有的具体动物,包括人类、猫、狗、鸟等等。

外延概念是按照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归类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定义的。

外延概念主要通过具体个体来进行理解和判断。

根据外延概念,我们可以判断某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个概念范畴。

比如,如果一个动物具有呼吸、消化、生长等共同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属于“动物”的概念范畴。

外延概念的特点是范围广泛,包容性强。

一个外延概念可以包含很多具体个体,并且可能包含一些边界模糊的情况。

外延概念的划分也是根据人们对事物共同特征的认识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的。

因此,外延概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动性。

2. 内涵概念内涵概念是指一个概念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和属性。

它是指概念所能表达的思想或概念的本质或重要特征。

比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了有机体、具有生命活动、能自主行动等等。

内涵概念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理解和定义的。

内涵概念主要通过对概念内部特征的分析和归纳来进行理解和判断。

根据内涵概念,我们可以判断某个事物是否符合概念的本质特征。

比如,如果一个动物具有自主行动能力、有机体结构,并具有生命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它符合“动物”的内涵要求。

内涵概念的特点是具体而明确,能够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

一个内涵概念的范围相对较窄,因为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具体形式。

内涵概念的划分是通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

3.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关系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外延概念是通过内涵概念对事物进行划分和归类的基础。

内涵概念具有明确和确定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内涵外延的关系举具体的例子

概念内涵外延的关系举具体的例子

概念内涵外延的关系举具体的例子概念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简单来说,概念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是什么”的问题;概念外延是指所有具有该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的事物的集合,“有哪些”的问题。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但又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表现。

举一个经济学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货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具有以下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普遍等价物的特性,能够作为交换媒介、计量标准和价值储存手段。

这些是定义“货币”的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

而“货币”的外延,则是所有被广泛认可且符合上述内涵特征的货币形式的集合,比如纸币、硬币、信用卡、支付宝等等。

当我们讨论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等问题时,我们谈论的就是货币这个概念的外延。

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量词来精确描述。

比如说,“货币的内涵是:存在一种商品,它是普遍等价物的代表,可以作为交换媒介、计量标准和价值储存手段;货币的外延是所有那些作为普遍等价物被广泛认可的商品或标记,包括纸币、硬币、电子支付、信用卡等等。

”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明。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概念内涵看成一个独立的“集合”,包含所有“有这些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的事物”;而概念外延则是指这个集合所包含的所有具有这些属性或特征的具体事物。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想法。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狗”的内涵看成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里包含所有具有以下属性的动物:具有长长的、毛茸茸的尾巴;匍匐着走路,通常四肢着地;有四肢、短毛、长鼻子、尖嘴等等。

而“狗”的外延则包括了所有具备这些属性的实际动物,例如德国牧羊犬、博美、腊肠犬等等。

综上所述,概念内涵和外延是逻辑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科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概念和事物。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区别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区别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区别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哲学上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认识论和语义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外延概念是指概念所涵盖的具体个体、事物或成员的集合,而内涵概念则是指概念所包含的普遍属性、特征或本质。

一、外延概念外延概念关注的是一个概念所指向的具体个体、事物或成员所构成的集合。

它是通过列举或描述具体的事物来界定概念的范围,即概念的成员。

外延是指概念所能覆盖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个数。

概念的外延是可以被明确描述或衡量的,它包括一个确定的概念边界。

外延概念的判断可以通过判断所选体是否符合概念界定的范围。

举个例子,以“动物”为例,它的外延概念是指具体的动物个体,如狗、猫、鸟等。

如果我们列举出所有的动物,那么这个列举的范围就是“动物”的外延。

外延概念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概念范围的大小,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外延要大于“狗”这个概念的外延。

二、内涵概念内涵概念关注的是一个概念所包含的普遍属性、特征或本质。

它是通过描述概念的内在含义、特点、本质等来阐述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内部所包含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概念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

概念的内涵往往由主观意义、情感体验以及经验知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

以“动物”为例,它的内涵概念是指动物的一些普遍属性,如具有生命、能自主移动、有感知能力等等。

这些属性是概念所固有的本质,不因个体的差异而改变。

内涵概念的判断不仅仅是通过外部事物的边界,还需要考虑概念所具有的普遍属性。

三、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关系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结构。

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延和内涵相互依赖:外延概念和内涵概念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的外延是通过内涵来界定的,而概念的内涵则通过外延来具体实现。

2. 外延和内涵的相对性:外延和内涵是相对的概念。

在一定范围内,外延增加时,内涵往往会减少;而当外延减少时,内涵往往会增加。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概念是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抽象表达。

对于一个概念来说,除了具有其核心的内在含义,还包括了其所有适用的实例或对象。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而外延则是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对象或实例。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论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涵和外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

首先,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属性的集合,是概念所代表的思想或概念的内部构成要素。

概念的内涵反映了概念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是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属性的总和。

内涵是概念含义的核心所在,它是概念存在和运作的基础。

与内涵相对应的是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称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集合。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包含的实际对象或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

外延是概念所指的具体范围,是概念所适用的实例或对象的总和。

概念的外延反映了概念所指的具体对象的范围和广度,是概念实际运作和应用的具体体现。

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特征。

概念的内涵决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所表达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决定了概念所适用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范围。

反过来,概念的外延也反过来影响概念的内涵。

外延的具体对象或实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属性,是概念内涵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

内涵表达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思想内含,是概念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外延则是内涵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作,是概念所指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集合。

内涵和外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形成了概念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达。

在认识世界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含义和实际运作,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意思

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意思

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意思内涵和外延是哲学上的重要概念,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本质和范围。

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中,内涵和外延通常被视为概念分析的核心理论,对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内涵内涵指的是概念内部的特征、属性或定义。

它对应于概念所固有的本质或核心特征,是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范围。

内涵通常是抽象的、概念性的,是从一个概念所涵盖的共同属性中抽象出来的总体特征。

换言之,内涵描述了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普遍性质,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

外延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实体或对象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概念的外部特征或外部表现。

外延是与内涵相对应的,它描述的是一个概念所适用的具体事物或实体,是该概念的外在特性。

外延是概念所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集合,是概念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在逻辑和哲学上,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理解:1.内涵决定外延: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外延,即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该概念所适用的具体范围。

例如,椭圆的内涵是一组特定的几何属性,其外延是符合这些几何属性的所有椭圆形状。

2.外延反映内涵:概念的外延可以反映其内涵所包含的特征。

通过观察概念所适用的具体对象或实体,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概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例如,通过观察一群具有翅膀的生物,我们可以推断出“鸟类”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有翅膀这一特征。

3.内涵和外延并非一一对应: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外延,反之亦然。

例如,动物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机、能够自主运动和具有生命等特征,其外延涵盖了所有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不同种类。

综上所述,内涵和外延是描述概念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概念的完整语义结构。

理解和掌握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对于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

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

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实用版】目录一、什么是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的定义与作用三、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的分类与举例四、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的应用与意义正文一、什么是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提到某个数学概念时,它所代表的特定意义。

例如,当我们提到“质数”时,它的内涵就是“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除了 1 和它本身以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数学概念的外延,是指适合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即符合这一概念的所有对象的集合。

简单来说,就是当提到某个数学概念时,它所涵盖的所有具体实例。

例如,质数的外延就是所有大于 1 的自然数中,除了 1 和它本身以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的集合。

内涵和外延是数学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反之亦然。

二、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的定义与作用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是一种通过明确概念的外延来定义数学概念的方法。

它通过列举符合概念定义的所有具体实例,来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

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

通过明确概念的外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2.为数学研究提供便利。

在数学研究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定义和描述。

采用外延定义法,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定义和描述概念,从而为后续的推理和论证提供便利。

三、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的分类与举例数学概念外延定义法可以分为两类:1.列举法:通过列举符合概念定义的所有具体实例,来明确概念的外延。

例如,对质数概念的外延定义,我们可以列举出所有大于 1 的自然数中,除了 1 和它本身以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如 2、3、5、7 等。

2.描述法:通过描述概念所涵盖的所有对象的共同特征,来明确概念的外延。

例如,对直线概念的外延定义,我们可以描述为“在平面内,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无限延伸的、连续的点的集合”。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一 般不表达概念。
如“的”、“吧”是语词但不表达概 念。
2、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 表达。——(同义词)
如:“鲁迅” “《阿Q正传》的作者” “土豆” “马铃薯”、“山药蛋”、“洋
芋”
“母亲”、“妈妈”、“娘”
“美丽”、“漂亮”、“好看”
“ 2米”和“6尺”
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 较大的概念的推演过程。 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资产阶级——阶级
2、概念的概括要注意的两点:
(1)概念的概括是由一个种概念过渡到 一个属概念,原概念和概括后的概念之 间具有属种关系。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 就不能叫概念的限制。
例如:由“雄伟庄丽的天安门广场到天安门 广场”不能叫概念的概括。
例如: a
b
学生
团员
妇女
党员
科学家
教师
有些a是b,并且有些b是a.
b a
五、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 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例如: a
b
学生
教室


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
所有的a都不是b,并且所有的b都不是a.
a
b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 概念同时包含于一个属概念之中,并且 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 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 系。如: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
二、概念与语词
(一)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 A、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
是概念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紧密联系不 可分割的。 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信赖于语词。 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语词只有表达概念了才有意义

怎样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 延?

怎样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 延?

怎样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
怎样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
怎样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
概念是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

或者说,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这种事物所具有的而别种事物都不具有的性质。

例如,直角三角形有两个本质属性,即它是一个三角形,并且其中一个内角是直角,有了这两个本质属性,就可以和其他概念区别开来。

至于边的长短,两个锐角的大小,都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由这两个本质属性,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例如,等腰三角形它有两个本质属性,即它是三角形,两条边相等。

这两个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内涵。

又如,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本质属性,即它是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这两个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于那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之间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制约的。

在一个概念中,当它的内涵扩大时,则它的外延就缩小;当它的内。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两者的区别:
1、本质不同:
内涵是“属性”,外延是“范围”。

属性越多,则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越小。

属性越少,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就越大。

2、侧重不同: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

3、逻辑方法不同: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在中国对概念的描述是: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

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

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

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

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

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零基础逻辑思维》 第一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零基础逻辑思维》    第一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念的 内涵和外延 的关系
1、只有确定了概念的内涵,才能明确概念的外延。
也就是说,概念的内涵是了解概念的外延的前 提条件,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概念 外延的范围。
例如: 数学课上,老师提问李明:y和-y哪个大? 李明:y大。-y是负数,y是正数,正数大于负数, 所以,Y大于-y。 老师:是吗?如果y是-1,哪个数大? 李明:哦!-y大。 老师:如果y是0呢? 李明:y是0的话,y等于-y。 老师:是啊,你看, Y的取值不同,两者比较得出 的结果就不同。 所以,在y的数值情况不明确的情 况下,你不能简单的说哪个大哪个小。
概念的内涵是从概念的“质” 的方面来说的,它表明概念反映的“是 什么” ;概念的外延是从概念的“量” 上来说的,它表明概念所反映 的是“有什么” ,即概念都适用哪些范围?
3、内涵和外延的区别
概念的内涵是从概念的“质” 的方面来说的,它表明概念 反映的“是什么” ;概念的外 延是从概念的“量” 上来说的, 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是“有什 么” ,即概念都适用哪些范 围?
感性认识是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的认识,一般都是非 本质属性的认识。如:柏拉图对“人”的定义——没有羽毛 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便是感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 过分析、综合、抽象、概 括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 质,才会形成理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就是对事物本质 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
如:“人”
非本质属性:高矮、胖瘦、美丑、善恶
本质属性: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有理性的高等动物。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感性认识
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
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性认识,即人们在实践过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意思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意思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意思概念在哲学和认知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研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

那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1. 内涵的定义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换言之,内涵代表了一个概念的内在含义和特征,是构成该概念的核心要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植物这个概念,其内涵包括生物体、具有细胞结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等特征。

内涵决定了概念的范畴和边界。

2. 外延的定义概念的外延是指适用于该概念的具体实例和对象的范围。

外延代表了概念所涵盖的实际对象或个体,是描述概念所指的具体事物的范围。

以植物这个概念为例,其外延包括了树木、草本植物、蔬菜等具体的植物物种。

3. 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涵决定了外延,即概念的核心特征和本质属性决定了适用该概念的具体实例和对象范围。

内涵和外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4. 实例分析以动物这个概念为例,其内涵包括了能够自主运动、进行代谢活动、具有感知能力等特征。

而动物的外延则包括了狗、猫、大象等具体的动物物种。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更加清晰地理解。

5. 总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认知科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分类世界中的事物。

内涵代表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外延则表示了该概念所适用的实际对象范围。

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判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判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判断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一些词儿,背后究竟有多深的含义?说起“概念”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儿云里雾里的?其实呢,概念这玩意儿看似高大上,但说白了,咱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用它。

你想,咱们聊到“幸福”这两个字,心里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个大概的画面?也许是热腾腾的火锅,也许是和家人一起窝在沙发上看电视。

那这个“幸福”的概念,放在不同的人眼里,可能就变得千差万别了。

有人觉得是赚钱买车买房,有人觉得是每天能睡个好觉。

说到底,“幸福”这词儿的内涵和外延,就让咱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

听起来有点复杂对吧?但其实它就是这么回事。

好啦,咱们说说什么是“内涵”和“外延”。

别担心,咱们不玩深奥的哲学,只是想通过点儿生活中的小事来帮你理清楚。

这俩东西其实就是“概念”背后的秘密。

你看,“内涵”其实就是个概念的核心,简单点儿说,就是它最本质的意思,或者是咱们理解它时的基本定义。

比如“幸福”这个词儿,咱可以从它的内涵出发,去理解它是关乎情感、满足的东西。

而“外延”呢,就是这个概念所能指涉到的所有具体事物,反正就是“幸福”这个词儿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

你看,幸福可能是有家有口的那种安稳生活,也可能是买了一件超心仪的衣服;它可能是一个宽阔的海滩,可能是放假后能睡懒觉的日子。

再比如说咱们身边的“自由”这个词儿。

说实话,“自由”这个概念,刚开始听上去就很诱人,不是吗?没有人愿意被束缚,谁不想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空间呢?不过,细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发现了,所谓的“自由”在每个人心里的具体内容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自由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不被别人管束;有的人则觉得自由就是能够独立自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一样吧?这就是“自由”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人的理解中有着不同的层次和角度。

内涵是它的核心特征,外延就是它适用的范围。

说白了,“内涵”和“外延”这俩家伙就像是概念的两个面儿,一个是把概念的精髓说清楚,一个是把它的适用场景都给列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

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
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

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

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

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

之所以每个读者都能在典型形象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内涵的众多组成部分,即特殊是其根本的保证,否则普遍的抽象就与特殊的读者无关,没有特殊的,即读者的积极参与,概念也就是确定的,其意义也就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了。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如果对话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错误就会发生笑话:
一天法国作家雨果出国旅行,走到了边境,宪兵问他:
"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本上写道:
"姓名:
雨果.职业:
笔杆贩子."雨果和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同:
雨果理解的内涵是"以写作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作家,宪兵对其内涵的理解是"以贩卖笔杆子谋生"外延所指"笔杆贩子".概念从外延上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在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在不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所谓同一关系就是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老书生孔乙己,偷了别人的书不承认,只说自己是窃书,不算偷。

他的回答使众人哄堂大笑。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偷”和“窃”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同一关系,而孔乙己把他当成了非同一关系,所以让人发笑。

我们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的两个概念间的关系,称为属种关系,在此关系中外延大的称为属概念,小的称为种概念,如果不分清属种关系会导致出现荒谈谬论:
脊椎动物分成哺乳、鸟、爬行、两栖和鱼五个小类;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所以,哺乳动物分成哺乳、鸟、爬行、两栖和鱼五个小类。

结论荒谬。

因为大前提里的“脊椎动物”特指类的集合,不能真包含小前提里的“哺乳动物”;两个“中项”一是总称,一是泛指,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辑学交叉关系是针对概念的外延而言的。

外向即概念所指事物的集合,这与数学中集合之间的交叉关系是一致的。

所以用集合来定义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有共同元素,也有非共同元素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两种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就是指这两种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

在英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绅士,走到那里都有人起身向他问候一天他来到了一家旅馆,吃早餐时坐在他对面的人站了起来,绅士说:
“坐下,不必客气。

”那人说:
“难道我去拿盐也不许吗?”这使绅士十分尴尬。

这是一场误会,顾客要去取盐,他确认为是要向他表示尊重,绅士把交叉关系当成了同一关系所以发生了误会。

概念间不相容关系之
一。

在同一个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其相加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种概念,其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以否定另一个概念的内涵作为自身的内涵。

如在“颜色”这个属概念下的“白”和“非白”两个属概念就具有矛盾关系。

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称为“矛盾概念”。

古时候一个地方有一种习俗,凡是犯了死罪的人,临死前可从两长分别写着“生”“死”的纸片中抽一张,抽到“生”就放,“死”就杀。

有一个农夫被陷害,被捕。

次日,开始抽纸片,农夫把一张纸使劲的吞了下去,虽然一张纸被毁,但还有一张,于是另一张纸被翻开写着“死”,法官就宣布:
释放农夫。

农夫借着矛盾关系,巧妙的脱了险。

当两个种概念是同一属概念下的不相容关系时,两者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就称之为反对关系,也叫对立关系。

在实数范围内,正数和非正数、负数之间都是不相容关系,正数和负数之间是反对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