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建立与仿真_温淑花
结合面静摩擦因数三维分形模型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2 0 5 7 ( 2 0 1 3 ) 0 6— 0 4 5 1— 0 5
结 合 面 静摩 擦 因数 三维 分 形 模 型
殷东华 , 张 学 良, 温淑花 , 牛作 证 , 陈永会 , 兰 国生
( 太原科技 大 学机 械 工程 学院 , 太原 0 3 0 0 2 4 )
化, 因此关于结合面静摩擦因数 的研究具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如 结 合 面 的静 摩 擦 因数 是 预 测 螺 栓 结 合 面动力 学 的一个 重 要参 数 ¨ J 。一 直 以来 , 人 们 都
在研究结合 面静摩擦 因数 , C h a n g 等考虑 了粘着 力的影响, 基于 G W 模型建立了一种静摩擦 因数 的
究; 田红亮 等提 出一种基 于改 进 的尺寸 分 布 函数
1 结合面静摩擦 因数 的三维分 形模 型
本 模型 是 建 立 在 以下 几 点 假 设 的 基 础 之 上 :
( 1 ) 微 凸体 的分布是 各 向 同性 的 ; ( 2 ) 在 表面 接触过
程中只有微 凸体发生变形 , 而没有宏观基体变形 ;
的高度 , 则 微 凸体 的变形 量可表 示 为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 ( 5 1 2 7 5 3 2 8 ) ; 山西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 2 0 1 2 0 1 1 0 2 3— 4 ) ; 山西 省 回国留学人 员 科研基 金 ( 2 O l 1 —
0 7 6 ) ; 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基金 ( 2 0 1 2 3 1 0 3 )
在 机械 结构 中 , 研究 和预 测 结合 面摩 擦 是 非 常 重要 的 , 库 仑 摩擦定 律 中 的摩擦 系数 是 一个 比例 常 数, 而实 际上 摩擦 系 数会 随着 接触 压 力 的变 化 而变
固定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No.4Apr.2021第4期2021年4月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Modular Machine Tool &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Techiiinue文章编号:1001 -2265(2021)04 -0036 -04DOI : 10.13462/j. cnki. mmtamt. 2021.04. 009固定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谭文兵,兰国生,张学良,孙万,温淑花,陈永会(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摘要:针对以往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在理论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对结合面单个微凸体弹性 接触阶段法向刚度,单个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变形阶段的法向载荷以及法向刚度进行改进,进而建立 了综合考虑微凸体弹性、塑性以及弹塑性两个阶段此三种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 型。
模型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结果可见,所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表明 了其正确性与可靠性,验证了理论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所建模型可用于相关的分析与计算,为进一 步对结合面动态刚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中图分类号:TH113.1: TG65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Normal Contah Stiffness Modeling of Mechanical InterfaccTAN Wen-bing ,LAN Guo-sheng ,ZHANG Xue-liang ,SUN Wan ,WEN Shu-hua ,CHEN Yong-hui(Schooi of Mechanical Engineecng , Taiyuan Universita of Sciencc and Technolo/a , Taiyuan 030024, China ) Abstrach : Aiming at the shoScoming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normal contact stiffnes s model of the toint surface , Applying the idea of extremes and basic a&tal theory , An algorithm for correcting thenormal stiffness of the elastic contact phase of a single asperity at the interface and an improved algorithm ofhh)noemaeeoad and hh)noemaeshi f n)s ofhh))eashopeashittonhathd)foemahion phas)waspeopos)d. And hh)n , anoemaetonhathshi f n)s mod)eofeoinhinhefat)swaspe)s)nhd wihh tonsid)eahion of)eashit , )eashit-peashitand peashitd)foemahion.Th)tompaeison b)hw))n hh)hh)oe)hitaepe)dithionsofhh)mod)e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shows P s correctness and a l iability ,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lated theoa t ical anal- y3iand taetueahion.Key wo S s : joint surface ;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 elastoplastic ; the fractal model0引言机械结构中结合面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起着重要 的作用,尤其在各种高精密设备中,结合面接触刚度对 整机的精度和性能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机床 60% -80%刚度[1],来自结合面,而机床总刚度直接影响着零件的加工精度。
尺度相关的分形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nmin=21
10
nmax=34
0
0
1
2
3
4
量纲一法向载荷F*r2
5
6
3.2 分形维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
14
D=2.1
D=2.2
D=2.3
D=2.4
量纲一法向接触刚度K*r
12
当分形维数2.1<D<2.4,无量纲法向
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当分
形维数2.5<D<2.9,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
2
n 6 nec
n 110 nec
n min
弹性
nepc
6K 2 2 L2 D4
1
int
ln
2D - 2 ln 4G 2 D4 ln
110 K 2 L2 D 4
1
ln
2D - 2 ln 4G 2 D 4 ln
D 1
L 2 n
3 D D 2
ln 1 2
G
2
2
2.3.1 单个微凸体接触载荷与接触面积间的关系
16 E 1 2 G D 2 ln
3 2 n D 1
Fne
ane
D 1
3L
2
0.2544 1.2544
ln
12
L
n
3 D
D 1
L 2 n
K
3 D D2
ln 1 2
G
2 2
2
K 2 L2 D 4
机床固定结合面接触热导三维分形模型
机床固定结合面接触热导三维分形模型吴阳;张学良;温淑花;陈永会;兰国生;刘丽琴【摘要】结合面的热变形是影响机床精度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对接触热导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探究影响热变形的深层原因,基于对固定结合面单点接触模型的研究,并在考虑了弹塑性变形机制的情况下,建立了固定结合面接触热导分形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尺度参数等材料性能参数对固定结合面接触热导的影响关系.【期刊名称】《太原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6)005【总页数】7页(P368-374)【关键词】三维分形接触理论;弹塑性;接触热阻【作者】吴阳;张学良;温淑花;陈永会;兰国生;刘丽琴【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机床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机床的精度尤为重要,它影响了工件的加工质量,机床的精度是衡量一个机床好坏的重要标准,热变形是导致机床精度的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结合面接触热导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找到影响热变形的因素,从而为减缓热变形探寻了一条道路。
我们通常会把机械结构当中的零件、组件、部件间的相互接触表面称为结合面[1]。
建立结合面接触热导三维分形模型的第一步是先建立结合面三维分形模型。
Chang[2]提出同时考虑弹性和塑性变形,建立了CEB模型,但仍旧无法完整地阐述接触临界点的接触参数不连续的事实。
由文献[3-6]可知,仅仅考虑完全弹性和完全塑性的结合面变形机制是有缺陷的,因为结合面的真实接触一定有部分区域的接触既非完全弹性也非完全塑性,也就是弹塑性接触区域。
以往对结合面的研究大多是二维的,但对二维结合面的研究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为实际物体中没有理想的二维,所以对三维结合面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考虑摩擦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分形模型及仿真
面 之间摩 擦 因素的影 响 ; 因此 , 有必 要考 虑摩擦 因素 影 响并 对 赫兹 接触 模 型 做适 当修 改 , 推导 考 虑摩 擦 力 影响 的分形 接触模 型 。
解 接 触界面 的动态 特性 。研究 结合 面的 特性离 不开
经典 的赫兹 理论 、 G— W 和 M— B分形 模型 的支撑 。很
w i l l i a ms o n ) 统计模型和分形模型 , 建 立 了考 虑 摩 擦 因 素 的 结 合 面 的 接 触 刚 度 分 形 模 型 , 并 推 导 出 了 相 应 的 刚 度 公
式。 通过数值仿 真探讨 了分形维数 、 摩擦 系数、 接触载荷、 结合面积等4个因素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 的影响。 研究
,
一
型 。文献 [ 9 — 1 1 ] 在 M— B模 型的基 础上考 虑 了材 料 的
弹 塑性 变形 过 程 和接 触界 面 摩擦 的作 用 , 建 立 了粗
r ,
、2
糙表 面接 触 的弹性 、 弹塑性 和塑 性分形 模型 。 很多研 究 都 是 从 接 触力 学 的角 度 来 分 析 结 合 面 的 变形 特 性, 并 且在 建立 结 合 面 的分形 模 型 时开 始 考虑 摩擦
多学 者 进 行 了结 合 面 的 分形 研 究 , Na y a k P R [ 提 出 了弹 性和塑性 接触 的 G— w 统计 模型 。文献 [ 3 — 8 ]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
中 图分 类 号 : T H1 1 3 . 1
文献标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2 0 5 7 . 2 0 1 3 . 0 5 . 0 0 9
研资助项 目( 2 0 1 1 07 - 6 ) ; 山西省研 究生优秀创新项 目( 2 0 1 2 3 1 0 3 )
作者简 介 : 牛作证 ( 1 9 8 7一) , 男,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 方向为机械结合面。
3 6 2
太
原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肘一 构 造 表 面重 叠 隆 起 邵 的 个 数 ;
使 得 机械 结构 或 系统不 再 具 有 连续 性 , 进 而导 致 了 问题 的复 杂 性 u J 。基 于 对 粗 糙 表 面微 观形 貌 特 征 的传 统定 量化 统 计描 述 , J A G r e e n w o o d和 J B Wi l —
l i a m s o n 基 于粗 糙表 面 的微 观 形貌 各 向 同性 、 微 凸
其 中, ∞ 是 由取 样 长度 决 定 的 最低 频 率 , ∞
n 一 与 6晶格距离截止长度 有关 的频率
{ c o s 一s [
M
c o s ( t a n ( 考 ) 一
接 触分 形理 论 以及三 个 基 本假 设 , 建立 了具 有 尺度 独立 性 的结 合 面 法 向和 切 向接 触 刚 度 与 接 触 阻尼 的分 形 模 型 。 K Y a n和 K K o mv o p o u l o s 研 究 了三
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陈虹旭; 董冠华; 殷勤; 谭峰; 殷国富【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7页(P218-224)【关键词】分形; 结合面; 法向接触刚度; 模态实验【作者】陈虹旭; 董冠华; 殷勤; 谭峰; 殷国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1动态特性是制约高端机床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对机床动态特性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1]。
研究表明,机床结合面提供了机床60%~80%的柔度特性,如何对结合面准确的建模是建立机床有限元模型的关键问题[2]。
目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大多基于M-B分形理论,该理论认为微凸体变形前的顶端曲率半径R是一个随微凸体变形量δ变化的值[3-6],这导致对变形量δ求导时不能把曲率半径R视为常数[7]。
然而,从微凸体变形前的顶端曲率半径的实际含义出发,该参数应仅受微凸体尺度的影响,不应该与微凸体的接触变形量有关。
之所以出现该矛盾,是因为M-B模型在推导过程中忽略了微凸体的压缩过程。
Morag等[8]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分形理论,遗憾的是在他们在推导过程中存在错误,同时也未能给出最终的力学表达式。
本文基于修正的分形理论模型,推导出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微凸体的接触变形过程,解释了微凸体变形前的顶端曲率半径R与接触变形量的关系。
基于该模型,计算出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值并录入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进而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该模型可有效的进行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值计算。
1 粗糙表面接触模型1.1 W-M函数对于具有连续、自仿射、不可微的分形特征的表面轮廓,可用W-M函数描述[9](1)式中:z(x)为粗糙表面轮廓的高度;D为粗糙表面轮廓的分形维度,1<D<2;G为反映z(x)大小的特征长度尺度参数;γ为大于1的常数,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表面,取γ=1.5较合适;γn为表面轮廓的空间频率,它决定了粗糙表面的频谱;n1为与最低截止频率γn1对应的系数;而最低截止频率γn1=1/L;L为分形样本长度;分形样本面积A=L2。
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参数的织构效应分析
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参数的织构效应分析张艺;史熙【摘要】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是表征机械结合面动力学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而机械结合面的动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机械系统的振动水平,因此对于接触参数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者关注的方向。
介绍了一种测试机械连接界面切向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并将表面织构技术运用到机械结合面设计,通过实验测量分析初步探索了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参数的表面织构效应。
%Contact stiffness and damping are two important parameters which affect the dynamics of mechanical joint interface.And its dynamics affects the vibration of entire mechanical system significantly. So the contact parameters is fol owed with inferestly the relevant schol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obtain its tangential contact parameter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angential load and lubrication on the stiffness and damping of tangential contact interface.【期刊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机械织构;接触刚度;接触阻尼【作者】张艺;史熙【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1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对于机械结合面的动力学特性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有很多学者对此开展过研究。
固定结合面刚度分形模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ractal model
Contact stiffness
Modal analysis
Frequency response
引言
结合面的动态特性参数是影响机械结构系统动 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 据统计, 机床中出现的振动 问题有 60% 以上源自结合面
[1 ]
。文献[ 1, 3 ~ 4]利用 MB 模型及经典接触理 建立了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 但未明确结合面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ugh surface statistics parameters and surface profile fractal parameters,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equivalent rough surface fractal parameters was proposed. Furthermore , tangential contact stiffness model was modified. The FEM and modal of the dumbbell could be obtained when the joint interface was equivalent to the spring elements whose stiffness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ontact stiffness model and evid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act model,then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modeling accuracy from the stiffness and the numbers of the equivalent spring element was discussed. In addition,the FEM of another dumbbell was obtained similarly. The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s ( FRFs) of the flexible connection FEM model and the rigid connection FEM model could be obtained from the result of the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FRFs,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on contact stiffness model was confirmed. Key words: Joint interface functions — —MB 模 形几何为基础的粗糙表面接触分形模型— 型
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
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姜来;张学良;陈永会;兰国生;温淑花;张颖;杨波【摘要】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tact fractal theory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tangential contact damping on fixed joint surfaces,a fractal model of the tangential contact damping on fixed joint surfaces considering the elasto-plastic contact deform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tan-gential damping increases with the normal load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when D≤2. 5,but when > 2. 5 it decrea-ses with the fractal dimension.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e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fractal roughness scaling param-eter,plasticity index and friction factor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to the tangential contact damping.%基于三维接触分形理论和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耗能机理,建立了考虑弹塑性接触变形机制的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
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切向接触阻尼会随着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当表面分形维数小于等于2.5时,切向接触阻尼会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表面分形维数大于2.5时,切向接触阻尼会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
金属O形环密封结构的泄漏模型研究
金属O形环密封结构的泄漏模型研究刘艳军; 吴国凤【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年(卷),期】2019(044)009【总页数】6页(P19-24)【关键词】金属O形环; 泄漏率; 接触模型; 接触宽度; 泄漏模型【作者】刘艳军; 吴国凤【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4.2由于石油、化工、农业、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领域所采用的某些装备,其介质性质和操作工况十分苛刻,如强腐蚀性、放射性、高温、高压等,因此其密封要求非常严格。
因采用一般的垫片密封无法满足要求,金属O形环(以下简称O形环)密封则在这些装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密封的目的就是防止泄漏,密封处泄漏是引起装备失效的主要原因。
1973年,REUTERT等提出通过泄漏率来表示密封垫片的性能[1],泄漏率的提出可以定量地分析密封性能。
ROTH和HABLANIAN[2]基于分子流假设,提出了真空密封的泄漏模型。
王波等人[3]基于ROTH密封理论对真空环境下橡胶O形圈的泄漏率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硅橡胶材料密封系数的数值模拟方法。
顾伯勤[4]基于气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总流率为层流流率和分子流率之和,提出了气体通过非金属垫片泄漏率的普遍表达式。
冯秀和顾伯勤[5-7]基于分形理论[8-9]及层流理论[10-11]对金属垫片密封的泄漏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泄漏率与垫片压紧应力、介质压力、垫片宽度、分形参数及真实接触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沈明学等[12]对金属O形环密封进行了氦检漏试验,给出了泄漏率随沟槽深度的变化曲线。
然而,目前针对金属O形环泄漏模型的研究鲜见报道。
因此,本文作者基于金属垫片密封的泄漏模型来建立O形环静密封结构的泄漏模型。
与金属垫片泄漏率计算有关的因素中,密封的真实接触面积与粗糙表面的接触模型有关。
金属垫片密封面接触模型中微凸体的变形方式考虑了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变形。
而KOGUT和ETSION[13]已将微凸体的变形方式扩展为完全弹性、第一弹塑性、第二弹塑性和完全塑性变形。
考虑分布域扩展因子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建模
考虑分布域扩展因子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建模陈永会;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摘要】为了准确计入微凸体接触面积分布对结合面特性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分布域扩展因子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采用Maj umda-Bhushan修正模型,引入微接触大小分布域扩展因子,分析了结合面法向总载荷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利用阻尼耗能机理,提出了将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等效为弹簧和黏性阻尼器的动力学系统,推导出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进而建立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归一化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应变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归一化法向接触载荷和归一化分形粗糙度参数对结合面归一化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趋势均与分形维数所处范围有关.线轨滑台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试验模态参数与理论模态分析结果一致,所提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结合面的动态特性.【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53)007【总页数】10页(P126-135)【关键词】分形理论;法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分布域扩展因子;线轨滑台【作者】陈永会;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1机械结构中结合面的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对机械结构的静动态特性具有重要影响[1-3],其建模研究较为活跃。
影响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因素众多,文献[4-9]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从最初的微凸体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到考虑弹塑性变形的3个阶段,利用Kogut-Etsion模型推导了结合面3阶段的接触刚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取得了较多成果。
然而,研究过程中均未考虑摩擦因数与微接触大小域扩展因子的影响。
基于接触分型理论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smu a ig e u o t i i lt r s hs f hs n mo e s o d 1 h w t a t e a g n il o tc tfn s f on u f c s h t h t n e ta c n a t s i e s o ii t s ra e f
A r c a o e fTa g n i lCo t c tf n s f J i tS r a e F a t lM d lo n e ta n a tS if e s o o n u f c s
Ba e n t e Co a tFr c a s d o h nt c a t lThe r oy
b t e eg b rn s e iis o o g u fc s c n b g o e ewe n n ih o i g a p rt n r u h s ra e a e i n rd,a d ( ) t e fr e a p id o e n 3 h o c p l n e
维普资讯
2 2 月 0 年5 0
农 业 机 械 学 报
第3卷第3 3 期
基 于 接触 分 形 理 论 的结 合面 切 向 接触 刚 度分 形 模型
张 学 良 温 淑花
【 要】 以球 体与平面接触 时的切 向接触 刚度 及粗糙平面接 触的分形理论 为基础 , 摘 基于 3 十假 设 , 粗糙 即 表面的微观形 貌各向同性 . 糙表面上 各微 凸体之 闻的相互作 用可 忽略 计 , 粗 各微 凸体所受的 力与其接触 面积 的大小成正比 、 从理论 上提 出了具有 尺度独立性 的结台 面切 向接触刚度分形模 型 , 井进行 r定性 的实验验证 , 说明 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 翱词 :接触剐 度 分形 模型 文献标识玛 : A 中圈分类号 : 1 . O3 3 5
结合面首次加载过程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结合面首次加载过程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殷东华;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陈永会
【期刊名称】《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年(卷),期】2022()12
【摘要】基于接触分形理论,采用Hermite插值法建立单个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的接触面积模型,同时引入平均接触压力参数,弥补了单一微凸体接触载荷建模时存在的不连续缺陷,进而建立了接触刚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固定结合面加载过程中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仿真计算直观地揭示了各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以及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载荷的关系。
仿真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固定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分形维数取值范围不同时增长速率不同;随着特征尺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分形维数取值
1.1~1.4时,特征尺度系数的变化对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殷东华;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陈永会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6;TG502
【相关文献】
1.基于接触分形理论的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2.基于接触分形理论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3.固定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4.考虑硬度变化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5.基于分形几何与接触力学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连续光滑指数函数模型与法向接触刚度研究
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连续光滑指数函数模型与法向接触刚度研究陈永会;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王余松;范世荣【摘要】针对微凸体在完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变形阶段接触载荷和接触面积的不连续、跳跃和不光滑,以及平均接触压力的不单调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近似指数形式的解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进一步建立了粗糙表面在三阶段接触时的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解析模型,并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仿真分析了分形维数D、塑性指数Φ以及无量纲分形粗糙度参数G*对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K*n和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F*n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K*n随F*n的变化规律.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K*n和F*n都随着无量纲真实接触面积A*r的增大而增大;随Φ的增大或G*的减小,K*n和F*n的增速都变大;F*n的增速随D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而K*n的增速是指数增大;K*n随F*n的增大而增大,在D从1.1到1.9的变化过程中,K*n随F*n的增速是先增大后减小,在D>1.51时,随着G*的减小,K*n随F*n的增速明显变大.利用法向接触刚度模型计算了哑铃模型的固有频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50)007【总页数】10页(P58-67)【关键词】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弹塑性接触模型;分形模型;指数模型【作者】陈永会;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王余松;范世荣【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30024,太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3.1工程中的任何接触表面都不是绝对光滑而是粗糙的,它们之间的接触行为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多尺度、非线性以及多物理场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农业机械学报第40卷第11期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建立与仿真3温淑花 张学良 武美先 文晓光 王鹏云(太原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太原030024) 【摘要】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和微接触大小分布函数,建立了计及微接触大小分布的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并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字仿真,直观地揭示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与结合面诸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探讨了这些相关参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
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随着结合面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结合面分形特征长度尺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结合面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关键词:结合面 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 仿真中图分类号:TH11311文献标识码:AFractal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of Joint Interfaces and Its SimulationWen Shuhua Zhang Xueliang Wu Meixian Wen Xiaoguang Wang Pengyun(Mechanical &Elect 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 ,Taiyuan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Based on contact fractal theory and micro 2contact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 fractal model of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of joint interfaces wa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domain extension factor for micro 2contact size distribution.Furthermor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a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joint interfaces.And the effect of these parameters on the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was also analy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of joint interfaces increases with the normal load on joint interface ,decreases with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 length scale parameter G ,however ,complicatedly varies with the fractal dimension D .K ey w ords Joint interfaces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Fractal model ,Simulation收稿日期:2009202209 修回日期:200920322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5153)作者简介:温淑花,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结构动态特性和现代优化理论研究,E 2mail :kd -wsh @ 引言粗糙表面形貌对结合面接触刚度有重要的影响,而结合面的接触刚度在机械结构静动态特性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991年,Majumdar 等的研究表明,机械加工表面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接触分形理论和接触分形模型———MB 模型[1],其最大的特点是,粗糙表面的表征参数———分形维数D 和特征长度尺度参数G 具有尺度独立性。
基于这一接触分形理论和分形模型,文献[2~4]于2000~2003年分别提出了结合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
但无论是MB 模型还是文献[2~4]提出的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其中所涉及到接触面积为a 的接触点大小分布函数为n (a ),而当分形维数D →1时利用n (a )推导出的最大微接触面积a l 与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A r 之比a l /A r 近似为1。
1994年,Wang 和K omvopoulos [5]证明了当D →1时,a l /A r 的极限值一定小于1。
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当D →1时a l /A r的比值,他们引入了微接触截面积为a ′的接触点大小分布函数n (a ′)。
本文基于这一分布函数n (a ′),进一步研究建立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并通过数字仿真探讨结合面的各相关参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
1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结合面实质上是由两个粗糙表面组成的,可以将其简化为一个粗糙表面与一个真实平面的接触问题[2~4]。
对于粗糙表面上的单个微凸体,可以将其近似等效为球体,其等效曲率半径为R 。
当不受载荷作用时,球体与平面的接触状态如图1a 所示;当球体在法向载荷p 作用下与真实平面保持接触时,将产生法向接触变形δ,其接触状态如图1b 所示。
图1 球与平面的接触状态Fig.1 Contact between a s phere and a plane法向载荷p 与法向接触变形δ关系为[4]p =43ER 12δ32(1)1E=1-υ21E 1+1-υ22E 2(2)式中 E ———两接触材料的当量(或复合)弹性模量E 1、E 2———两接触材料的弹性模量υ1、υ2———两接触材料的泊松比根据式(1),单个微凸体与平面接触的法向接触刚度为k n =2ER 12δ12(3)对于截面积为a ′的接触点(微凸体),据微凸体变形前的几何关系和分形粗糙度参数G 的典型值[5]可以认为,R µδ,于是有下列关系[6]a ′=2πR δ(4)将式(4)代入式(3),得k n =2Ea ′2π(5)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得到最大接触点的实际接触面积a l 与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A r 之比a l /A r ,Wang 和K omvopoulos[6]引入了如下的微接触的截面积为a ′的接触点的大小分布函数n (a ′)=D2ψ(2-D )/2a ′lD/2a ′-(D +2)/2(0<a ′≤a ′l )(6)式中 a ′———微接触的截面积a ′l ———最大接触点的截面积ψ———微接触大小分布的域扩展因子(ψ>1),其大小与分形维数D 有关,详见文献[6]基于如下假设:①粗糙表面的微观形貌各向同性。
②粗糙表面上各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K n 可以由下式来进行计算K n =∫a ′la ′ck n n (a ′)d a ′(7)式中 a ′c ———临界接触截面积将式(5)、(6)代入式(7)得K n =∫a ′la ′c2Ea ′2πD2ψ(2-D )/2a ′lD/2a ′-(D +2)/2d a ′(8)整理得K n =2ED2π(1-D )ψ(2-D )/2a ′l D/2[a ′l(1-D )/2-a ′c(1-D )/2](9)根据接触点的实际接触面积a 与其截面积a ′之间的关系a ′=2a因此有a ′l =2a l (10)a ′c =2a c(11)式中 a c ———临界接触面积将式(10)、(11)代入式(9)得K n =2EDπ(1-D )ψ(2-D )/2a D/2l[a (1-D )/2l-a (1-D )/2c ](12)对式(12)进行无量纲化,可以得到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为K 3n =2πg 1(D )ψ2-D22A3D2r・2-DD1-D 2ψ-D 2+3D -24A31-D 2r-a 31-D2c(13)其中K 3n =K n EA a g 1(D )=D 2-D2(2-D )D21-DA3r=A r A a a 3c =a c A a=G 32(k φ/2)2D -1 G 3=G A a式中 A a ———名义接触面积A3r———无量纲真实接触面积891农 业 机 械 学 报 2009年A r ———真实接触面积a 3c ———无量纲临界接触面积G3———无量纲特征长度尺度参数式(12)或式(13)即为新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这一新的模型与文献[2,4]提出的模型(见式(14))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考虑了微接触大小分布的域扩展因子ψ的影响,因此应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且ψ随分形维数D 变化[6]。
可见,新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所描述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与粗糙表面的分形维数D 之间的关系要更加复杂。
K 3′n =2πg 1(D )A3D2r2-DD1-D 2A 31-D 2r-a 31-D 2c(14)根据微凸体顶端的曲率半径[7~8]R =a ′D/2π2G(D -1)(15)和具有截面积a ′的微接触的微凸体的变形[5~6]δ=G (D -1)a ′(2-D )/2(16)将式(15)和(16)代入式(1)可以得到弹性接触点的截面积a ′与法向弹性接触载荷p e 的关系为p e (a ′)=2π3EG (D -1)a ′3-D 2(17)塑性接触点上截面积a ′与法向塑性接触载荷p p 的关系为[4,8]p p (a ′)=k σy a =12k σya ′(18)其中k =H/σy式中 H ———较软材料的硬度σy ———较软材料的屈服强度因此,结合面法向总载荷P 与结合面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为P =2πEG (D -1)3∫a ′la ′cn (a ′)a ′(3-D )/2d a ′+12k σy∫a ′cn (a ′)a ′d a ′(19)a ′l =2a l =2(2-D )Dψ-(2-D )/2A r(20)a ′c =G2(k φ/2)2/(D -1)(21)其中φ=σy /E当1<D <2,D ≠115时P =2πEDG (D -1)ψ(2-D )/23(3-2D )a ′l D2a l3-2D2-a ′c3-2D2+Dk σyψ(2-D )/22(2-D )a ′lD 2a ′c2-D 2=2(4-D )/2πEDG (D -1)ψ(2-D )/23(3-2D )a D2l (a 3-2D2l-a 3-2D 2c)+Dk σyψ(2-D )/22-Da D 2l a 2-D2c(22)当D =115时P =2πEG 12ψ144a ′l 34ln a ′l a ′c +32k σy ψ14a ′l 34a ′c 14=214πEG 12ψ14a 34l lna la c+3k σy ψ14a 34l a 14c(23)由于对于确定的粗糙表面,a c 为常数,故法向总载荷P 就取决于最大接触点的实际接触面积a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