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企业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要让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手段,从其形成到完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制约机制—控制体系三是阶段。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转质量,以更好的达到目的。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竞争优势,使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市场背景下取胜。企业要实现各项目标都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在现代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背景下,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企业管理层次不断复杂化,内部控制范围也不断扩大;而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财务管理又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企业内部控制乏力、失控等情况都会引起资金周转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无论是对企业眼下的营运还是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持久地进行,而且有碍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失真现象的背后,体现出在日常工作中,单位的各项制度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各项批准授权不清,相互牵制不到位。财务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缺少事前控制制度,多位事后补救措施等问题。当前会计改革应将重点放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上,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之必需。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高企业综合能力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4.防范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决策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1.内部牵制

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二十世纪40年代,这个内部控制的萌芽期。这个阶段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人员配置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

2.内部控制制度

二十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是内部控制的发展期。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主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内部控制的目的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一号公告(SASN.1)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

(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纪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

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内部控制结构

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管理当局、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动;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管理当局所确定的方针和程序,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标。

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1992年开始至今。1992年9月,COSO(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理地确保: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使用法规的遵循。

3、4两点是内部控制的成熟期。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符合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二)相互牵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即在横向关系上,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至少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其理论根据是,在相互牵制的关系下,几个人发生同一错弊的概率是每个人发生该项错弊的概率的连乘积,因而将降低误差率。需要分离的职责主要是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

(三)成本效益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