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流程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39918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e.png)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医院制定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用于收集、统计和分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
目的是为了改善医疗安全管理,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报告范围:确定哪些心脑血管事件需要报告,一般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或导致不可逆后果的情况。
报告范围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
2.报告流程:规定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程序和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一般来说,医疗人员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需要立即向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报告,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然后由负责人上报至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
3.报告内容:确定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所需要包含的必要信息,如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加重因素等。
同时,在报告中可以要求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医疗记录、化验结果和检查报告等有关资料。
4.报告职责:明确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的报告职责。
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汇总和分析报告数据,并提供相关数据给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医生和护士负责及时发现和报告心脑血管事件;医院领导负责对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决策。
5.报告分析:对收集到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医疗质量的评估等。
6.报告改进:根据报告分析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追踪落实情况。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培训与教育、改进流程和规范操作、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设备等。
7.监督督导: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督导,确保规定的报告流程和要求得到落实。
同时,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收集、分析和改进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患者的风险和伤害。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28e3e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5.png)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简介心脑血管事件是指各种引起心脑血管血流障碍导致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类事件通常对患者健康和生命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引入了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例会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药品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中,建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报告系统。
在这一制度下,医疗机构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并对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
同时,药品监管机构应及时收集、分析和评估各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这个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是在上述报告制度下,建立的一种定期召开的报告、分析和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会议制度。
具体来说,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期限定期召开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向上级部门报告和分享本院心脑血管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分析和评估。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报告内容•报告案例:医疗机构应向上级部门达成一定共识,明确需要报告的事件类型,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然后将本院近期发生的、符合要求的心脑血管事件案例进行详细报告。
•报告数据:医疗机构应向上级部门报告本时期内中心脑血管事件的数量、比例、年龄、药物和疗法使用等基本情况。
•报告分析:医疗机构应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病史、药物使用等因素,以及导致事件的原因、教训等。
•报告宣传:医疗机构还需要向上级部门、患者及其家属等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宣传教育。
报告流程•召集会议: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定期召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
•报告案例:各医疗机构应准备好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案例,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分析讨论:在报告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对报告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针对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4篇)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79a09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6.png)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是为了加强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管理,以及及时发现和应对疾病的报告和处理工作。
1. 目标:建立健全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提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干预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报告对象:制度主要针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进行报告管理,包括各级卫生机构的报告部门、医生、护士以及社区健康管理人员等。
3.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等)、疾病诊断、治疗情况、转诊情况等。
4. 报告流程: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报告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医生或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后,应立即向所属卫生机构报告部门报告,并填写相关的报告表格或录入电子报告系统中。
5.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况,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工作。
6. 报告分析:卫生部门应定期对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7. 数据保密:报告部门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报告数据进行严格的保密工作,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8. 监管和督查:相关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的监管和督查,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综上所述,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规范报告流程和加强数据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2)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为了及时有效地了解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我司制定了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疾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居民的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533815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2.png)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组员:相关科室负责人二、报告对象和病种报告对象: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病种:(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源性猝死(I46.1)。
三、责任报告科室及报告人临床科室(包括门、急诊及住院部)、医技科室(包括CT/MRI、放射、B超/彩超等)为责任报告科室,责任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四、报告流程(1)首诊医生对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应及时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2)各科室应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交院内分管报病工作的科室;(3)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设专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修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院内剔除,并于1周内录入报告系统。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报告卡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发病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2.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4.卡片和登记册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
心脑血管登记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登记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d641b7f763231126fdb1124.png)
心脑血管登记报告制度一、填报病种: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镇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2、确诊为新发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后来我院治疗,仍须填写报告卡,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
三、填报方法: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的病例,在门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3、放射、化验、心电图等医技科室发现患者也应及时登记,并填卡。
四、填卡说明:1、填写病人的姓名地址等,必须正确详细清楚,如有住院号码也要填写,一律不能用圆珠笔填写。
2、“年龄”应填写实足年龄,不能填写“成”字来代表成人的年龄。
3、填写工作单位,须注明单位性质及工种类别。
4、“诊断日期”指患者首次被确诊的日期。
5、诊断根据小方格内用“√”号代表。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1、医院门诊、急诊的首诊医生发现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10天内填写《海安县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死亡报告卡》,并交由本单位防保科医生汇总整理。
2、住院病例发病死亡信息由病案室人员根据出院登记信息每月收集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病例,并交由本单位防保科医生汇总整理。
3、防保科医生应将属于本辖区的常住患者分发到各社区,并及时对社区医生填报的社区调查部分进行复核,每月10日前上报到所在镇卫生所。
4、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应每月定期查阅病案室或者索引脑卒中、心梗等病种进行漏报补报,填写《****县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报告卡》。
5、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的病例,在年终应进行统一补报;在年报上报截止日后所发现的漏报病例也应做好相关记录。
6、对原始纸质资料使用统一档案盒进行分类归档,盒面标识完整易辨,并明确专人负责保管。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流程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ab8e3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9.png)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接诊患者: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 CT 等。
基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基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79ae49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a.png)
基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基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为了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管理心脑血管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建立的一套规范性的管理制度。
下面是该制度的详细内容:1. 目的和范围:- 目的: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管理基层心脑血管事件,减少患者的损害和死亡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 范围: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脏病、脑卒中等。
2. 报告流程:- 发生事件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事件报告表。
- 科室负责人收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医院负责人报告,并将事件报告表上报给医务部门。
- 医务部门收到报告后,进行初步审核,并将事件报告表上报给医院管理委员会。
3. 事件报告表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和科室。
- 事件描述: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症状、处理过程等。
- 相关医务人员信息:包括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的姓名、职称等。
- 相关检查和治疗记录:包括患者的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
- 事件分类和等级: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
4. 报告审核和分析:- 医务部门对事件报告进行审核,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医院管理委员会对事件报告进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责任,并提出改进措施。
- 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应配合医院管理委员会的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解释。
5. 改进措施和监督:- 医院管理委员会根据事件报告的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向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改进任务。
- 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应按照改进措施的要求,及时改进工作,并向医院管理委员会汇报改进情况。
- 医院管理委员会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改进效果的实现。
以上是基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的详细内容,通过建立和执行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改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心脑血管事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事报告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4edf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d.png)
心脑血管事报告工作制度1. 制定背景和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而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疾病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密切相关。
鉴于此,制定心脑血管事报告工作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心脑血管事件信息收集和反馈的体系,为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和治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2. 实施机构和工作流程本制度的实施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的政府和卫生部门。
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事件诊疗档案,对每一例确诊的心脑血管事件均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
2.医疗机构应当指派专人负责按照统一规定的工作流程上报所收集到的心脑血管事件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以及周边环境情况–事件诊疗过程以及后续治疗情况–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情况等3.医疗机构上报数据的时限为每周,各级卫生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医疗机构的数据上报,对于上报信息不及时或者不准确的医疗机构,在规定制度内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等。
4.各级卫生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和整理所收到的心脑血管事件信息,制定细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并进行数据挖掘,以更好地了解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 工作效果评估为有效评价本制度的实施效果,各级卫生部门应当设立心脑血管疾病统计和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评估指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心脑血管事件的总体水平,包括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涉及行业、年龄等人群特征情况.2.心脑血管事件事件诊疗情况,包括就诊比例、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等.3.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事件,应当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寻找治疗方案乃至医疗体制的问题,以期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治疗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评估工作应当涉及到从医疗行业、卫生部门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五篇》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b278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2.png)
《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制度五篇》第一篇: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制度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制度1、医院门诊、急诊、住院的首诊医生觉察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天3 天内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卡》,要求标准、工整、字迹清楚、信息完整。
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周查阅医院病历治理系统,以觉察漏报。
3、公共卫生科人员负责对报告卡的收集、整理、核对,并与3 天内进展网络直报。
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月5 日前将纸质报告卡交县疾病预防把握中心。
5、公共卫生科做好报告病例的登记工作,帮助县级疾病预防把握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公共卫生科要定期组织相关职能科室督导检查各临床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状况,对觉察问题的准时反响、整改。
其次篇:心脑血管大事报告病种心脑血管大事报告病种1、报告病种脑卒中〔排解因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卒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外表血管裂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脑出血:①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i61〕;②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指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i62〕。
•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i66.904〕及栓塞性脑梗死〔i66.903〕•难分类脑卒中〔i64〕:指临床有明显病症,且已作出脑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缘由〔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具体的病历记录等〕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分类的脑卒中病例。
〔脑卒中我国卫生部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2、报告病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304〕。
心肌梗死28 天以内〔包括28 天〕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陈旧性心肌梗死〔125.21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 天〔不包括28 天〕后的死亡。
•冠心病猝死〔i46.101〕。
其它各种类型冠心病的猝死。
〔其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125.101〕一般不包括在本病报告范畴之内。
心脑血管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b7f5a24ff00bed5b9f31de7.png)
篇一: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2、住院病例发病死亡信息由病案室人员根据出院登记信息每月收集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病例,并交由本单位防保科医生汇总整理。
3、防保科医生应将属于本辖区的常住患者分发到各社区,并及时对社区医生填报的社区调查部分进行复核,每月10日前上报到所在镇卫生所。
4、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应每月定期查阅病案室或者索引脑卒中、心梗等病种进行漏报补报,填写《****县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报告卡》。
5、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的病例,在年终应进行统一补报;在年报上报截止日后所发现的漏报病例也应做好相关记录。
6、对原始纸质资料使用统一档案盒进行分类归档,盒面标识完整易辨,并明确专人负责保管。
2012年7月26日篇二:心脑血管报告制度新安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报告制度一、填报病种: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 (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镇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2、确诊为新发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后来我院治疗,仍须填写报告卡,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
三、填报方法: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的病例,在门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3、放射、化验、心电图等医技科室发现患者也应及时登记,并填卡。
四、填卡说明:1、填写病人的姓名地址等,必须正确详细清楚,如有住院号码也要填写,一律不能用圆珠笔填写。
2、"年龄"应填写实足年龄,不能填写"成"字来代表成人的年龄。
心脑血管事件分析报告制度流程
![心脑血管事件分析报告制度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8687d77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b.png)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一、填报病种
以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并较容易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心脑血管
事件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
1、门急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规定的病种均须报告.凡居住本市的心脑血管事件均
须填报.
2、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
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
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
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
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
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
亡原因统计.
三、填报方法
1、市级医疗机构门诊、各镇办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按照首诊负责制的原则,在发现心脑血管病例时,应及时填写报病卡片.住院后确诊的心脑血管病人应立即填写报告卡.将科内新发病例登记在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后,每月25号汇总后交疾控中心慢病科.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
3、疾控中心慢病科设专职人员负责全市报卡的收集、审核及年度分析.。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c21eae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2.png)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是指通过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病例,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对策,开展防控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一、报告科室和责任报告人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
各临床科室为报告责任科室,执行职务的全体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一)确诊的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160-1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二)确诊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21—122)和心源性碎死(146.1),作为报告病种。
三、报告内容(一)患者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身份证号等。
(二)患者疾病信息:如诊断、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诊断依据等。
(三)患者死亡信息:如死亡日期、死因等。
(四)诊断的单位、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转归。
(五)填报单位、日期、报卡医师签名。
四、填报范围(一)凡居住在甘州区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二)门诊、住院病人根据CT、MRI、血管造影、腰穿、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升高、心脏缺血症状、心电图、手术、尸检或病理、死亡补发等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采用电子报告卡和纸质报告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
电子报告卡通过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进行填报和提交,纸质报告卡由责任报告人填写后,交至指定地点进行汇总和上报。
六、报告流程(一)责任报告人在接诊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确诊患者是否为报告病种。
(二)若确诊为报告病种,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填写电子报告卡,并提交至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
同时,责任报告人还需填写纸质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间内交至指定地点。
(三)指定地点收到纸质报告卡后,进行汇总和上报。
同时,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对电子报告卡进行汇总和上报。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b7ec49804d2b160b4ec0b3.png)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院门诊、急诊、住院部的首诊医生发现户籍属我市管理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5天内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并交由本单位疾控科汇总整理。
二、疾控科收到报卡后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整理、汇总,并进行网络报告。
三、卡片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时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
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随访、更正。
四、对原始纸质资料按疾控中心要求,每月交由疾控中心管理。
五、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上报的病例,在每月疾控科查漏汇总病例后进行统一补报,并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情况纳入我院质控管理。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五日。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e4331a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a.png)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一、目的和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医院需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加强心脑血管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的质量和效率,为医院和相关部门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与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相关的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
包括临床科室、检验科室、影像科室、急诊科、ICU等与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相关的科室,以及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等相关部门。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1. 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由医务科、临床科室、检验科室、影像科室、急诊科、ICU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指导、协调和监督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
2. 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设立负责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协调。
3. 各相关科室应设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联络人,负责本科室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内容:心脑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
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治疗措施、病情转归等。
2. 监测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病历查阅、访谈等方式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上报。
五、报告流程与时间要求1. 报告流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按照“发现-报告-审核-反馈”的流程进行。
各相关科室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应立即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表,并将报告表提交给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
2. 时间要求:心脑血管事件发现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报告表的填写和提交。
心脑血管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b7f5a24ff00bed5b9f31de7.png)
篇一: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2、住院病例发病死亡信息由病案室人员根据出院登记信息每月收集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病例,并交由本单位防保科医生汇总整理。
3、防保科医生应将属于本辖区的常住患者分发到各社区,并及时对社区医生填报的社区调查部分进行复核,每月10日前上报到所在镇卫生所。
4、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应每月定期查阅病案室或者索引脑卒中、心梗等病种进行漏报补报,填写《****县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报告卡》。
5、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的病例,在年终应进行统一补报;在年报上报截止日后所发现的漏报病例也应做好相关记录。
6、对原始纸质资料使用统一档案盒进行分类归档,盒面标识完整易辨,并明确专人负责保管。
2012年7月26日篇二:心脑血管报告制度新安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报告制度一、填报病种: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 (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镇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2、确诊为新发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后来我院治疗,仍须填写报告卡,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
三、填报方法: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的病例,在门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3、放射、化验、心电图等医技科室发现患者也应及时登记,并填卡。
四、填卡说明:1、填写病人的姓名地址等,必须正确详细清楚,如有住院号码也要填写,一律不能用圆珠笔填写。
2、"年龄"应填写实足年龄,不能填写"成"字来代表成人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