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禅宗的主导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禅一度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如果你面对着种种烦恼,不能自拔,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有一些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问题,比如:
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常常告诫人们“不得说长道短”,这是一句很实在的道德箴言。很多人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导致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搞窝里斗,造成了许多内耗。倘若这种习气被破除掉了,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益的。禅师们还教导人们“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都是极为精辟又发人深省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