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经济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
一资本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节+资产阶级政权。
二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节+无产阶级政权。
上述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表逑,是一种传统的说法。
其基本区别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发展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加私有制+市场调节加计划调节+全民政权。
四在理论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弊端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所以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即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交换经济。
它形成于16世纪,兴盛于19世纪。
依靠市场,生产一种劳动产品交换多种劳动产品,满足需求的多样性。
使一个人通过出卖劳动能力获得工资,购买其他劳动产品满足自己及家庭生存需求得到实现。
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形式客观的形成了。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形式。
这个社会结构是自然形成的,是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凭借劳动产品交换市场的存在,生产单一劳动产品可以交换多种劳动产品满足人生存需求的多样性。
这个社会结构的主体,就是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交换其他劳动产品满足自己及家庭生存需求的个人存在。
在传统的理论中,人们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也就是说资本家的财富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获得的。
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分离是资本家获得剩余利润的基础。
资本在不断增殖的过程中财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使工人越来越贫穷,使无产者人数越来越多。
因此,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有化及无产者的贫困化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定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的开始。
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资本在增殖的过程中不是货币在自己增殖,而是货币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加工成产品销售出去获得增殖。
加工成劳动产品只有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
这就是说,劳动工人出卖劳动能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结合成劳动产品的形式,在产品销售后获得社会承认。
而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价格的多少与这个价格能不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需求有关,与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关。
就象一个原子弹设计者,设计出原子弹是他的能力达到了这个程度,按照这个程度获得报酬。
至于原子弹能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于这个设计者无关。
因此,这种价格与价值的分离表现在资本所有者剩余利润的多少。
剩余的越多,付给工人工资越少,资本家自己获得财富越大。
当工人获得的工资能够满足自己及家庭生存需求时,这个价格就合理。
如果获得的工资不能够购买其他劳动产品满足自己及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时,就只有死亡或反抗。
人生存需求是无限的,但由于劳动创造的成果有限,这种需求只能凭借劳动创造成果的提高来满足。
但人的基本需求则必须满足。
否则就只有死亡、反抗。
这就是人生存规律。
出卖劳动力不能够满足生存需求,就没有积极性。
消极怠工,破坏劳动工具或采取罢工,来迫使资本家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
而能够迫使资本家答应工人条件的只有联合起来的工人罢工运动。
联合起来的工人罢工运动影响的不是一个资本家生产企业,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生产企业。
这样损失的就不是一个资本家利益,而是整个资本家阶层的共同利益。
因此,作为利润获得的不同一性,资本家就可以满足工人的复工条件。
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工人的生活获得保障。
社会购买力增加,反倒刺激了市场需求,促进了资本家生产的发展。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主体,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满足生活需求的劳动者越多,其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越稳定。
社会需求数量量越大,种类越多,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也就越多,需要劳动力也就越多。
剩余利润越大,仿效同一类产品越多,竞争越强烈。
因此,劳动产品竞争,是维护个体利益获得发展,不受侵害的利己表现。
正是由于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都以生产一种产品交换多种产品满足生存需求的多样性。
要保持这种市场占有优势,就必须能够让购买者买他这种产品。
而不是别人产品。
就必须在产品质量上,样式上,价格上,生产数量上,增加产品销售上保持吸引力。
而其他单一劳动产品生产者也同样是这
个目的。
产品竞争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竞争是调节产品生产从高走向低,从多转向少,从无转向有,从落后转向先进,从稳定转向动荡的催化剂。
在竞争中,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都想利用自己的产品优势击败对方。
只要能够增加产品生产优势,就成为资本家青睐的对象。
大机械应用,生产工艺朝着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发展,明显的增加了产品生产率。
机械极其有关机械的自动化研究立刻成为争先恐后发展的对象。
这种盲目的竞争,使产品生产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当售出的产品没有利润可赚时,就要减少产品生产。
受之影响就要裁减雇佣工人。
如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生产就是赔本,企业必须停产。
这样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没有过多的周转资金维持企业生存,开始倒闭,破产。
过剩的产品逐渐减少,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物价上涨。
单一劳动产品生产又开始增加,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出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的出现萧条,波动的过程中,工人生存受到严重打击。
即使是企业经营十分好的时期,出卖劳动力获得的收入比较高,在满足生存需求后有一定的结余存款。
那么在市场萧条的时期里,由于生产企业无利润,生产数量减少,劳动力价格必然下降。
工人收入降低。
节余的存款不可能购买过多的物品,只能维持一般的生活开支。
如果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收入完全没有。
结余存款必须要用来支付必要的生活开支。
而在随之而来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结余部分就不能够满足生存需求了。
这是比较好的企业,如果资本家把雇佣劳动力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那么工人生存需求不能够满足必然要引起反抗。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时期,物质丰富,生产进步并不能说就是极好的现象。
也就是说当单一劳动产品生产处于最兴盛阶段,往往就是走向最低靡的开始。
传统理论称这种现象是由于无计划生产造成的。
而关键在于单一劳动产品生产是利己性生产,是必须用自己的单一劳动产品交换多种劳动产品满足生存需求的多样性。
尽管他的产品具有社会化,但仅仅是一个方面。
竞争带来的企业倒闭,破产,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必然造成大多数工人生存需求不能满足。
为了生存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大罢工运动再次动摇了资本家阶层的利益。
因为,作为单一劳动产品生产的主体,工人一旦不工作。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必然瘫痪。
为了能够缓解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也为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够持续性进行下去,必要的社会性福利待遇,待业救济补助资金,具有慈善性事业的社会组织成为必要的补救措施。
同时,为减少竞争带来的过大损失,几个资本家企业联合,并股,形成垄断经营,跨国经营。
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已经触及到世界各个角落。
依靠武力高价强行推销产品,低价掠夺生产原材料。
输出资本建立生产企业,建立殖民地统治。
一时间,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几乎成了不可阻挡的洪水猛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里,战争就带到哪里。
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在哪里,哪里就是灾难。
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利己排他。
当他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必须要获得利润,也就是说必须交换其他劳动产品才能满足生存需求的多样性。
黄金,白银作为通用的商品等价物,获得黄金白银也就刺激了那个地区的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如果作为交换低廉的原材料,同样,也就为那个地区建立起原材料生产市场。
因此,当这些地区伴随着资本,资本主义生产逐渐扩大,排他性就成为抑制资本主义产品输入的主要障碍。
这样竞争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性特征。
在相互斗争,相互依存过程中,达成一致性原则,就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遵守这个规则,就是减少限制,允许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由发展,自由竟争。
对产品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成本,技术含量,生产率都提高一大步。
为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单纯依靠管卡压,依靠增加工人的劳动程度,劳动时间,克扣员工工资都只能引起工人们的反感和抵制,反过来影响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信誉。
那么就需要所有工人具有高度的劳动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好的方法,其中就是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获得利益,动员每个员工参股经营,只要企业效益好,都可以获得红利。
其次,就是增加员工工资和待遇,使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家一样。
再其次就是高额奖励有贡献的员工,鼓励所有员工为企业兴衰献计献策,利用大家的智慧把企业搞的更好。
通过这些尝试,明显的增进了工人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获得的效益远远大于企业付给工人的利益。
而增加的工人与企业的凝聚力。
这种积极的做法,在二十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中已经十分常见。
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已经淡化到不存在了。
即使是资本家所有的大企业,参与经营的领导者已经不是资本家自己,而大多数是由雇佣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因此,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很少谈论剥削的问题,注重的是合理和尽职。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货币作为商品的等价物,一定货币的占有量就等于占有一定数量的商品。
因此,占有金钱的数量多少就预示着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长久。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重要意识基础。
也是客观现实。
金钱作为交换多种商品的等价物,本身没有标记,能够获得金钱就成为合法的和不合
法的,道德的不道德的多种赚钱方式共同存在的统一体。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就是先进与落后并存,腐败与公正并存,法律与罪恶并存,人性与公理并存。
金钱万能是指一切都都可以用金钱摆平。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钱可使鬼推磨。
也就是说所有不合法的只要疏通关系就变成合法,所有不能做的,只要使上钱都可以做。
只是,这种所有不合法的事情都因为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人们严厉抵制和唾弃。
维利可以达到灭绝人性的地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顾工人死活,任意的延长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任意的克扣工人工资,用皮鞭,棍棒,私刑惩罚那些完不成任务的工人。
为了少支付工人工资,竟雇佣儿童和妇女,要这些人完成成年男子的工作。
这种惨无人道的,惟利是图的资本家只看到钱好花,可以带来一切,可以满足一切。
除此之外全然不顾。
马克思对19世纪的资本家阶级的痛斥足以看出,他们的死亡离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远了。
这就是当一个人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不能够满足自己及家庭生存需求时,就只有死亡和反抗。
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反抗使穷凶及恶,不可一世的资本家阶层现出了纸老虎的原形,他们不得不接受工人阶级提出的复工条件。
正是在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为了生存不断的斗争过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科学进步。
正是这种斗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不是资本家一个人的企业,而是参加这个企业劳动所有人的企业。
而政策和法律每一次向着大多数人利益倾斜,都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的结果。
那些违背人类道德的做法,损害人们个人利益的做法,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的被法律制度,条文,框框加以制止与监督。
取而代之的是诚信,公正,公平,尽职尽则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
这种结果正是人们与欺诈,偏袒,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斗争得来的。
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更符合人生存规律要求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交换经济发展而来。
由于交换市场的存在,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才能够依靠生产一种产品交换多种产品满足生存需求的多样性。
正是由于单一劳动产品生产企业的存在,才使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成劳动产品形式进行销售,从而实现人的生存需求由劳动满足的目的。
因此,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正是这个经济存在的基础。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出现了特殊形式。
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我们可以认为,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个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单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有多种社会制度可供选择。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换句话说,从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必须经过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把它笼统地称为资本主义社会,但这已经不能科学地概括今天的实际。
从当代社会实践看,它可以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个选择依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况而发展变化,是包含着共性的个性形式,是普遍真理与客观实际的有机结合。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特别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不可能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
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相容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只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间,最多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
要在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就只能改变公有
制,实行私有化。
所以,有的人攻击我们说这是搞私有化,有的人则不断地提出推行私有化的方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正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
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
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的繁荣之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50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根本不同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邓小平讲过这样的话:“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
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
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4)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离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离开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离开博采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顺利建立和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代替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的先进生产方式,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更高的生产方式。
二者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物质载体。
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同时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
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
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规律,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重大理论命题,对于正确回答以下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为什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搞“全盘西化”,为什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简单地“补资本主义的课”、与“资本主义趋同”,为什么“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为什么“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也可以入党”;对于加深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解疑释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并存发展。
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当代资本主义性质不同,但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
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在这一大的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服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货币、市场、交换价值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市场经济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用。
在这一大的形态中,物质利益原则是决定生产关系和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性原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任何忽视物质利益原则的政策,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应。
资本主义国家被动地兼顾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国家主动地和自觉地维护社会公正。
在这一大的形态中,资本、雇佣劳动、剥削都是客观的经济现象,由“物的依赖性”决定。
过去,我们对这些客观事物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地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排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及其反作用,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回到物质的大地上来。
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剥削等经济现象尽管不符合人类先进的价值观念,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具有相对合理性,“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
一方面,当人类社会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剥削这些经济现象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通过自身特殊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多种政策和法规来恰当限制和不断调整这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减少社会的不公正。
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消灭剥削,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
”
今天,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求同存异中生存,在竞争借鉴中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
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替代一般规律中的资本主义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基础的社会阶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社会阶段。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