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四)老子“理身理国”的圣人论
老子“自然无为”之道,目的是引导人们成为“圣人”。
老子圣人论的核心思想是塑造一种理想人格,其中包含着“理身理国”的基本精神。(五)关于老子哲学的缺点
陈鼓应教授认为:
(1)“返本复初”思想浓厚,“有碍于事物的先前推展”;
(2)循环论“会导致一种退缩的态度”;
(3)忽略了“知”和“学”可以引人向上。
(4)忽略了主观能动性。
(5)理想国是不现实的。
(6)“柔弱处下”的主张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
三、庄周与《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周是老学的继承者,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在公元前355年至前275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传》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慧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犀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浊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今存《庄子》一书凡三十三篇,大部分是庄周自著,一部分为其后学整理。
特点是基本以寓言故事暗示哲理。
(1)庄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荑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尿溺。”(《知北游》)
(2)庄子“万物齐一”与超越自我的神游境界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芋,曰朝三而幕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幕三,众狙皆悦。名实为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他物我齐同精神境界的写照。
(3)庄子反对“独断”的认识论与相对主义
人的认识对象和能力是相对的,反映的是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与立场。
在当时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