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甄别: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 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①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的选任:考试院负责,1929年公布《考试法》; 确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 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3、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 活力;促进了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为国家机关的廉政 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 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白钢《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5月发布的《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中 声明:“凡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员或已经国务会议议决任命但尚 须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最后审核才得正式公布的官员,均称政务官,除此之 外的官员,即为常务官或事务官(公务员)。”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 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
课堂小结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的 官 员 选 拔 与 管 理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经济特科六事(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
内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 经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 政 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武 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 格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 交 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物 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过程,认识到这种变化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教学难点:西方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新课导入】:出示近年公务员招考情况,用现实问题引入。
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①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讲述:晚清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言之晚清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为维护统治,被迫进行变革;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随着西学的传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
因此,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很高。
制度因素: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延续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2)过程:1898年维新变法:①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讲述:以康有为及其党人为代表,自甲午战争后期,就强烈呼吁废除八股。
但这一激进主张在当时很难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与此同时,以贵州学政严修为代表,主张走缓和路线,从开设制科入手,逐步改革科举。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1897年10月19日),严修上奏《请破常格迅开专科折》,对甲午战后朝廷下诏求贤的成效做出反思,建议朝廷模仿清初“博学鸿词”科,由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及各省学政,保举“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的人才,保送总理衙门,不论已仕未仕,一体考选录用。
【高中历史】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 制度。
(4)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 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3.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1)历程: ① 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 _考__试__录__用___制度建立。
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 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 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 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 点。
【图解历史】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建设 (1)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2)官员选拔: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出 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3)评价: 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_文__官__ 制度的基础。 ②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 对日后_民__国__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均根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 选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教你读史】“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 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反映了南京国民政 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 才”“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反映了考选制 度的影响。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2.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 影响,理解人类制度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其区别。
《近代以来中 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晚清、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的趋势和影响。
2、难点(1)分析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关系。
(2)评价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得失。
三、知识梳理(一)晚清时期1、科举制的改革(1)背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改革措施:戊戌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2、新的选官制度(1)学堂选官: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留学毕业生选官:清政府鼓励出国留学,并制定了相关的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官员选拔:以考试和功绩为选拔标准,废除了封建官职。
(2)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精神。
2、北洋政府时期(1)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但由于军阀混战,执行效果不佳。
(2)任用亲信现象:官员任用多依靠私人关系,腐败现象严重。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公务员制度①建立: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②特点:强调政治中立,实行文官与“党派脱钩”。
③弊端:实际上成为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工具,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三)新中国成立后1、改革开放前(1)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干部制度,强调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性。
(2)管理方式: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主要由上级决定。
2、改革开放后(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①背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原有的干部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2.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一方面,通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理解建设一个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展开,按时序呈现。
3.内容取舍的考虑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借鉴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参考西方文官制度,历经曲折建立起来的。
因此,本课以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为视角,择重点展开。
第一子目介绍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这一变革大体经历了初步尝试(18401898)、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变化革新(19061911)三个阶段。
本课主要选择中间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进行叙述。
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内容包括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本子目仅讲述前三者,对议员选举制度等内容并未涉及,只突出晚清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的变革。
第二子目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是介绍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草案,突出这一思想奠定了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二是介绍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和甄别这两种选官方式,以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以及过渡时期所采用的灵活办法;三是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仅选取“训政”时期进行展开,突出其成果,对抗战时期、“宪政”时期的选官制度则略去。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统编版历史课件1
史料阅读 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 任职任用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 一、国
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學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 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
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 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
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 查及格者;五、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 任 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 ——《国民政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也开始进行选官制 度 改革。
• 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时人共识。清 政
• 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 门为外 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 门,瓦解了传
• 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规定 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 进士等出身,
国家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是指在各级 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 职权,执行国家 公务的人 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 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 机关、审判机关、
检察机 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 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 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 政编制,由国家
财政负担工 资福利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 对比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 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 学制,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 下
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 官职 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 贡生、 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 录。不久, 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 • 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 • 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 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一直是 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1
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 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 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背景 (1)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 的传入。 (2)清末新政的实行。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5)科举制弊端的影响。
第二篇章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
导
明的冲击、西学的传播等影响,
入
洋务运动的开展等,推动了近代
中国选官制度的变革,孙中山的
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
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以来中 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这一课内容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解读
1.了解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 晚清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2.了解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 特点。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 发展历程,理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
知识拓展
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 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经法令 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被称为 “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参照日本的教育 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 、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它是中国近代 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 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 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 大影响。
(——2021全国新课标乙卷)
通过戊戌变法前后经学与新学书籍 的售卖情况,从侧面体现出近代教 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史料阅读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 ,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土之法停废科举制, 改革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 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教学设计
3.选择一个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分析其优缺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改进措施。要求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科举史》、《民国时期考试制度研究》等相关书籍或文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阅读心得,不少于500字。
5.观看一部与官员选拔与管理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科举》、《建国大业》等,分析影片中展现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以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6.结合所学知识,讨论现实中我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要求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确保书写规范、格式正确。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2.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内容的梳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历史思维,使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掌握科举制、捐纳制、保举制、考试录用制等不同时期的选拔方式及其特点。
2.掌握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官员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总结归纳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汇报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其次,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选拔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最后,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问题导向
在授课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例如:“科举制度为何会逐渐衰落?”“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哪些变革?”“公务员制度相较于科举制度有哪些优势?”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激发students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我会组织students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例如,将students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总结该时期选拔制度的特点、影响以及改革原因。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students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
4.了解当前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对比分析法、历史人物案例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具体包括:
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优势和弊端,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影响。
2.以历史人物为例,展示他们在不同选拔制度下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感受到选拔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第28讲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练习
材料 大学分科毕业,最优等作为进士出身,分别用翰林院庶吉士、各 部主事;大学选科,比照分科大学降等给奖。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 堂毕业,最优等作为举人,以内阁中书、知州用;优等、中等均作为举 人,以中书科中书、部司务、知县用。……优级示范毕业,最优等、优 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国子监博士、助教、学正用。
第十一单元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28讲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主题概览
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 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 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蒙养学堂
2.选官制度改革 (1)学堂选官制度 ①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 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_奏__定__学__堂__章__程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 制度正式设立。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 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答案 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 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以前
含义 原则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 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 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 (1)根本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2)经济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 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政治上:清朝末期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已失去了 为封建王朝服务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统治。 (4)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开始呼唤改革。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直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诸多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迁。
一、清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在清朝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主要依据科举制度进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与公正。
根据科举制度,每年都会举行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具备才干的人才。
这一制度有效地选拔并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治理做出了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重视笔试,对实际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难以全面评估一个人的素质。
其次,科举制度对官员来说,考试成绩至关重要,这导致了许多人为了考取功名而刻意迎合权贵、贿赂考官等不正当手段。
再者,科举制度只关注文人才能,对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人才选拔相对不足。
二、辛亥革命后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迁辛亥革命后,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为了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1913年,中国成立了考试院,开始试行考试录用制度,招收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官员选拔与管理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的干扰导致了很多合格的官员被打倒,许多选拔官员的程序也被废除。
三、改革开放后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官员选拔与管理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引入了公务员制度,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选拔与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通过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选出合格的官员。
此外,中国还注重培养官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解读——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学习目标解读——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制度及变迁;(2)掌握各种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实施背景、特点及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重要性;(3)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认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兴趣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二、教学内容1.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1)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洋务派的选拔人才方式;(2)清末“新政”与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改革;(3)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留学、考试、选拔任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干部”培养与选拔;(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一考试、分级任用;(3)改革开放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公务员制度、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主要变迁;(2)各种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实施背景、特点及影响;(3)当前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 教学难点:(1)科举制度废除后,各种选拔人才方式的优缺点;(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3)如何看待现实中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讲解:结合教材、资料,讲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分析各种制度的实施背景、特点及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1.简述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表现。
提示:(1)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2)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3)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简述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提示:(1)内容: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要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影响: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简述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内容。
提示: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选拔官员的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4.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提示: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5.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的内容。
提示: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6.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的表现。
提示: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7.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提示: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8.清末的科举制被废除原因
(1)主观原因:晚清科举制自身问题日渐突出,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
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客观原因: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近代工业以及民族工业出现并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而传统的八股取士制度无法培养出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9.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国内社会风气转变与基层改革。
在废除科举制度的第2年,清朝政府宣布要准备立宪。
为准备宪政,不少州县的基层社会士绅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开始创办和组织农会、教育会,并且大部分地方开始自治,同时实施人口的普查,对识字教育进行推广,逐渐开始封建制度的废除运动。
(2)动摇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在科举制度废除的背景下,我国士绅阶层政治倾向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从封建政府支持者逐渐转变成封建政府的反对者,这些情况清政府都始料未及。
(3)推动了新型教育体制的建立。
通过废除科举制度可以建立新型教育制度,这些教育制度有着近代意义,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推动了民族救亡与留学运动。
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接受了新型教育的学者对于政治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他们比较善于掌握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变革潮流,使得中国的近代社会逐渐与封建统治社会脱离。
10.评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
(1)积极意义: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短时间内基本废除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推动了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2)局限性:仍存在施行范围小和缺少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等弊端。
11.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将会促进干部的分类管理,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
(2)可以加强政府系统干部人事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3)有利于形成和建立起精干、高效和强有力的行政工作系统。
12.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不搞“政治中立”。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
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
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13.西方的文官制度对我国目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
不断拓展干部队伍的选拔渠道,实行选拔方式多样化和选拔范围社会化;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坚持选拔标准的刚性化;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实行选拔程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