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史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翻 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 文言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东西方 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 鲁 迅、瞿秋白、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 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者辛 勤笔耕,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而且 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 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 理学等众多领域, 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 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民众和当局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 中西翻译的每一次高潮的产生,都无不和当时的民 主和政府对舶来文化的宽容态度有莫大关系。每种文化 都具有那个其拥有国或民族的特色与传统。同时,各国 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优势互相融合的,这种融合得以不 停地充实世界文化宝库,使世界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优秀的思想与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共有财富。古 今中外各民族在各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显示,不同类型的 文化虽然有各种差别,但是它们各有自身的继承性和综 合性,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可以扬长避短、互相渗 透、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无论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 地接受,只要有这种交流的需要,民众和政府对于舶来 文化就是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的。只有这样,舶来文化 才能够更容易的和本土的文化融合促进,并为大众所接 受,从而带来了翻译的高潮。

三、高潮持续时间不同 从时间角度研究,中西方出现的翻译 高潮的时间也大为不同。当中国翻译高潮 处于衰弱之时际,圣经翻译却逐渐呈现繁 荣之景象。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异域 文化的接纳需要一个历史的消化过程。在 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影响下,相较西方中国 的翻译高潮持续时间更长,而这种差别与 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及地理差异都是有一定 关联的。
差异:
• 一、发展的时间先后和规模的大小不同 罗马人的翻译从公元前3~1世纪开始。西方开始出 现第一次翻译的高潮之时,中国还没有产生大规模的翻 译活动。所以,西方的翻译比中国早200多年,这表明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更早的从翻译活动中获益。 东方和西方迥然各异的地貌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 • 的一个重要原因。古罗马帝国的中心是西方翻译的主要 发源地,开放海洋性地带是其主要地缘特征,其得天独 厚的地理位置非常有益于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中 国在汉唐时代,周边并无更为先进的文化,地缘文化情 况相隔,且佛教文化远在印度,由于种种限制因素,难 以传入中国。
•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第二次 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联手将 欧洲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等“西学”介绍到中国 来,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6卷欧几里得的《几何 原本》,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 李之藻翻译了 10卷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概论》,最早介绍西方逻辑学,他创 用的某些逻辑术语已成为逻辑学的专门词语,沿用至今。 第三 次翻译高潮指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 • 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组织了一大批学者翻 译有关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介绍西 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译作和文学名著的译本问世。 其中最 有名的当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 和 《社会通全》等。他的译著推动了“新学”的发展,起到了 启蒙的作用。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至今认为翻译 界所认可。文学翻译成就最大的是林纾。 他是一位奇才,不懂 外语却能从事翻译,完成的译述有183部,总计1200万字。 他的 翻译方法奇特:由动外语的合作者口述原文内容,他再“加工” 成译文。 这样的译文虽然难以忠实于原文,难免有许多遗漏、 删改、增补之处,但可读性仍然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到一定 的作用。

CHINA:
• 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史记载的翻译活动也与宗 教直接有关。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传播,东 汉时传入我国。以 • 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 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 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 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 法句经序 是我国第一 篇有关翻译的论文,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 • 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彦综和玄奘生活在佛经翻 译的鼎盛时期,玄奘亲自去印度取经,带回经书600余 卷,其中一半以上由他 • 译出,译文具有“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品味。 他还 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 力求忠实 与易懂并重。
• 二、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翻译高潮,我们可以发现, 西方圣经翻译一般“一语多译”,从而促成了多 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从而其具有世界性的 特征,影响的范围比汉语翻译更广;但是佛经翻 译仅限于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汉 语从中受益,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区性特征。同时, 西方的圣经翻译以输出为主要策略,策动者在原 语文化一方,有“征服文化”的意味,这与基督 教征服全球、万民归一的普世目的相契合;而东 方的佛经翻译以输入为主要策略,策动者在目的 语文化一方,有“使节文化”的意味。在这一点 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三、以从教人事为主导 在中国,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均有悠久 的历史。佛经翻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深刻而久远,而圣经对近代中国产生很大的 影响。宗教经典翻译的大规模发展,一般是 依赖于比较系统有效的组织行为和丰富雄厚 的智力资源,而且与离不开统治阶级和教会 实力的大力支持与政治保护。这些宗教著作 的翻译启用这些本身就在宗教事务中担任一 定的职务的人员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保证了 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了表示对所信仰宗 教的虔诚,反映了在意识形态层次中对所信 仰教类的绝对忠诚。
That’s All
•THANK YOU


•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 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 翻译活动的高潮, 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 袖马丁· 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 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 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 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 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 《圣经钦定本》 (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 《圣经》译 本,以通俗、优美、流畅的语言闻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 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机的 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花费17年时间译出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 传》,英国的查普曼用18年时间译出的《伊利亚特》和《奥德 赛》,都是译作中的精品。 • 翻译的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在 这段较长的和平时期内,西方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翻 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先进的技术条件。翻译不 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 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共同之处:

一、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而宗教典籍代表了其发祥地的民族精神和灵性思想, 是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最早的文字存在形式。而且宗教的活力在 于传播,而使之广为流传。在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是对于圣经 的翻译,并以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后翻译古籍为顶峰。公元前3 世纪,为了长期在外的操希腊语的犹太人阅读和学习“旧约”, 教会决定将希伯来语的圣经译成希腊文。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始 大量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虽然宗教在中西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 宗教翻译给语言、文学、思想形态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 圣经译本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谜,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 其真实面貌,这足以证明民族语的形成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中 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它既为道教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又为宋代“新儒学”的形成铺平的道路。在文学 领域,世人大量的摘抄佛经里的寓言与譬喻,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起源于佛经,不仅如此,佛经故事还渗入了元人杂剧中,由此看 出,佛经翻译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大量汉语渗透 佛教词汇,在语言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中西方翻译高 潮的第一次来临,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的推行传播。
中西翻译史对比
英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班
李冬雪 1103140905
• •
WESTERN: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五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 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 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 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 (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 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 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 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 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 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 而杰洛姆(Jerome) 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 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 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 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 一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