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摘要】地域文化性是建筑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形成城市特色和特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可以说它是展示、传递历史和文化的典范,它所蕴含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其最重要的特质。文章以安徽博物馆新馆为例,通过对安徽博物馆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及展陈特点的分析,探讨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空间;地域文化;互融性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数以千计的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犹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出来。博物馆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转换为展示人类精神文明的橱窗,并逐渐形成弘扬地域文化的载体。如何将本土化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真正体现建筑创作的本源,同时综合新时代的建筑语汇,结合作为文化创作主体的公众的观赏的心理感受,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时代语言和具有公共性的场所是博物馆空间特征的导向。

1. 博物馆的地域文化特性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存在某一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建筑气息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到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1]

博物馆的地域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传统

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组成的人文主义或文脉主义中。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继承江南地域文化基础上完美的塑造了优雅、含蓄的空间形象;德国历史博物馆的空间设计通过材料的强烈对比和不断转换的空间而产生的效果来传达历史的延续性和沉重感。

1.1 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总是以一定的表现特征反映其深刻内涵,建筑的地域性是从地域本土思想、社会文化生活、自然地理条件中演化而来,因此,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必然反映。

空间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建筑主体、文化背景的塑造。由材料、体量形态、装饰,传统文化元素、建筑构件来表现,通过细部设计来表现建筑的地域性这一根本属性。

1.2 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博物馆是对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提炼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的提炼与渗透是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因此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应注重内涵、内容的表达,而不是重造型、重形式,文化精神决定空间质量。利用建筑空间尺度、界面形态、陈列品等方式来传递地方文化的精神气质。现代博物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面貌。

2. 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以安徽博物馆新馆为例

建筑物体的地域文化表达主要通过外观形态组合和内部空间塑造两个方面来构成。二者表达共同的文化特性从而更直观的表达了

建筑体的情感。新的建筑物如何承载老的传统,如何消隐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展现地域文化的跨界综合与返璞归真,文章将基于建筑内外设计一一解读。

2.1 安徽博物馆新馆的立意

2011年9月,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畔的安徽博物园对外开放,园区着重体现了文化性和生态性的特征,既注重了博物馆建筑的主要地位,展示广博精深的安徽文化形态的场所,又以公共参与空间为发端,培育现代地域精深文化的摇篮。

安徽博物馆新馆的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安徽文化和历史。

2.2 建筑的选址和布局

安徽文化博物园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园区共有四个入口,东入口为主入口。从东入口进入文博园,沿着中轴线依次经过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到达主入口。抬高的地势和层层变化的景色增加了入口在空间与心理上期待感和仪式感,有了一种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一个徽州村落的体验。

建筑总体简洁、大方,成方形,在西面、西南、西北3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立面采用虚实相互穿插的设计手法,以兽面纹为装饰的铜的厚重与传统与玻璃材质的通透、轻薄和现代感形成鲜明的对

比,其文化感、分量感,时代感显著而明确。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

2.3 空间构成的特点

新馆的内部空间,汲取了古徽州建筑的特点。中庭采用了天井造型,顶棚结合传统木构架的层叠交替并以璃作为顶面,“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的古徽州建筑空间感顿时产生。“通高片墙”、“巷道”、“窄巷”的转折、错动、交叠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空间。

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玻璃界面在坡道间穿梭,平台处交错,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现代观展空间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交流互动的特色在这里充分展现。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参观体验,虚体展示着实体。

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有时连桥飞跃,有时平台眺望,有时又是隔着镂花窗隐约可见,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

2.4 展陈设计特点

(1)地域文化的艺术性。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单独的装置已成为建筑艺术的延伸,博物馆不再是一个中性的、单纯的为艺术品提供展示背景的框架,艺术品必将被设计能够同建筑绝妙地融为一体。”可见,博物馆不应当仅仅是一个展示的容器或地点,它应与展示的艺术品一起,被组织成一个完成的空间,一同向人们诉说文化和历史。

(2)场景空间的互融性。“以物叙事、以景塑展,”通过场景叙事刻画氛围方来诉说展品的特征,新馆在整体设计中,融入场景感的叙事手法同时结合壁画、雕刻、雕塑、场景还原、灯光、甚至以幽默化、趣味化、夸张化的手法来展示,或许可以为这庄重、严肃的历史写出更加活泼的篇章。具有场景感的展示手法,使展示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在保护展品的范围内最大可能使观者与展品产生互动,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

(3)展示效果的技术性。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丰富展示空间。新馆在展示上,采用科技化的手法塑造多角度的展示效果。多媒体视听的解说逐渐运用于展示之中,通过先进的3d展示技术的特制动画,既形象又生动,提高了观者对展品产生过程及相关知识的了解速度和深度,使观者更加真实地参与其中,更深入体验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结语

博物馆不仅是对建筑形态的感知和对建筑空间的体验,更是对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的解读,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生命力的思考、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