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制度,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本文将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它是指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目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引入这种培养模式,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在学生培养上,高职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也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双向选课和实训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生就业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往往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在行业发展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双证融通”人才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声誉,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够重视,只关注学历证书的获得,导致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

一些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四) 实行专兼结合,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老框框,打破普通教育师资 队 伍 建 设的模式, 建立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模式, 即建立 三 种 新 体制: 一是长期教师与临时聘请教师相结合; 二是专职教 师 与 兼 职教师相结合; 三是在校教学与下企业实践相优 秀的技术人才请到职业学校当教师, 传授最好的技巧, 传授最先 进的科学技术。 要特别注意兼职师资队伍的培育, 邀请企业一线 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专家参与教学活动。这样, 不仅可 解 决 教 学的急需、 降低办学成本, 还可以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及时了解 专业发展的变化, 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贴近, 专兼结合, 优势互 补, 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果。同时, 也要把职业学校自 己 的 教 师定期送到企业中去学习新技术、 新经验、 新方法。 (五)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实训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 准 的 原 则, 使之成为教学、 科研、 生产、 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践基地。 场地布置尽量符合职业环境, 仿真性强, 能够成为当地本 行 业 领 域新技术推广中心。这样, 有利于学生直接参加职业技能 鉴 定 , 不需另外参加培训。 参考文献: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与 学 历 证 书 相 互 沟 通 与 衔 接 研 究 》 课 题 !"# 组 $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与 学 历 证 书 相 互 沟 通 与 衔 接 研 究 !%#$ 武 汉 职 业 技术学院学报, (( ) &’’& , 证书” 一 体 化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思 考 !%#$ !&# 柳 翠 钦“双 $ 职业技术教育, ()* ) &’’’ ,
并驾齐驱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队伍均 是 从 学校到学校, 社会实践面窄, 不具备动手能力, 教学中不能理论 联系实践, 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严重阻碍 了 职 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五) 经费不足制约了职业院校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经费不足为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带来了 很 大 的困难。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 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 所。 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般的 实习车间大多是供学生进行一些单一性的最基本的操作加 工 训 练, 不能完全满足基本技能培养要求。因此, 职业技能的培 养 往 往依靠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来进行,实习指导也主要由所 在 单 位的师傅担任。 这虽能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的不足, 但企业难于接 纳批量的学生实习, 企业间的差异, 生产任务的不均衡, 工人师 傅基础知识、 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 传授技艺能力不强以及 企 业 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等,都将影响实训的系统性、一致性和 渐 进 性, 实际效果很难达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相应对策 (一) 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还 应 解决从工作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 养 目 标既是面向生产、 管理、 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 面 素 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获 得 从 事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具备 劳 动 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又必须超越只给学生提供具体工 作 所 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为适应生活和职业的变化做好准 备 。 为此, 双证融通模式必须培养学生达成下列目标: 具备职业 知 识 和职业或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具备敬业乐群、 负责、 进取的工 作态度, 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 力 , 具备一定的社会与科学知识,为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奠 定 基础。 (二)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专业性质决定了人才 的 培 养类型,专业设置也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对本地区经济发展 的 适 应度。 依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在专业划分上, 采用按技术、 工程、 服务领域或职业群划分专业, 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 大 类划分方法以地方产业结构的分类为主要依据, 兼顾学科分 类 、 行业分类的方法。 专业类别划分方法是在专业大类划分之下, 主 要按产业大类中所涵盖的职业技术领域进行划分。将专业 对 应 于与之相关的行业或大的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进行归类划 分, 是专业归类的基本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所以 , 高 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遵循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 构 调 整的原则、 突出技术性与实用性特色的原则、 兼顾继承与发 展 的 原则、 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和专业口径宽窄并存的原 则 。

高职“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高职“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高职“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知识社会的转型等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其目标是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从学科中心到学习者中心、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到社会化学习体系的转变。

而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特别是“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模式在教学计划中的有效契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保证。

标签: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1998~2008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短短10年间,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快成为占据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力军。

迈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无疑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由数量扩张成功转向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阶段国际上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类,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在北欧流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类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TAFE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实践、较好地沟通企业与学校是这三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有人谓之学习型经济时代,各种教育思想空前繁盛。

因而,指导高职教育的理念除了原有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包括现代现象学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思想和后现代学习理论等新的理念。

同时,远程教育、虚拟教育、网络教育正在引领学习方式新的革命,逐渐渗透、影响着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一种“年轻”的教育类型。

大体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等,共同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由于它没有太多传统学术形态的束缚,受到的制约也比较少,其自身充满了活力,并具有很强的创新力。

在不断研究和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我国高职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0)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此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广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使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决定着生产、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竞争的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

根据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目前企业严重缺乏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技能,这些人才的培养只靠注重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是培养不出来的。

因此,建立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

积极稳妥推行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对高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改革与整合,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中高职贯通”“双证融通”打通技能人才成才立交桥

“中高职贯通”“双证融通”打通技能人才成才立交桥

PRINTING FIELD 2019.03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影响力,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现突破、取得实效,打通中高职立交桥,构建中高本硕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瓶颈问题。

这不但为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打破了学历天花板,而且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抓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机遇,在国家和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研究专业教学标准如何更好地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机融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与需要配置要素和资源,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中高职贯通”“双证融通”等新模式,打通技能人才成才立交桥,以适应当代印刷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自2012年起,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申报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印刷媒体技术、出版商务、数字出版、数字图文信息技术和包装策划与设计五个专业,分别由上海市教委批准开始招生,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工作。

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自首批招生至今,共有594名学生在校学习,目前在校共15个班级417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4.3%。

至今项目的总体运行状况规范平稳,教育教学管理情况良好。

为保证培养质量,学校与合作院校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中高职贯通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内的多个组织机构,研究制订教学改革方案,协调解决培养中的重大事项,审定教学管理相关文件,保障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和稳定运行,切实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中高职贯通”“双证融通”打通技能人才成才立交桥王丰军 于士才按照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原则,学校组建了中高业教师,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各种培训,激励他们尽快成为符合教育贯通培养人才的合格专任教师。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摘要】本文围绕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讨论。

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与现状,然后介绍了双证融通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情况。

接着探讨了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讨论了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指出其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最后总结指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1. 引言1.1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高职教育在“双证融通”政策的背景下,课程体系设置显得更加重要和关键。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而“双证融通”政策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成为了高职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组织,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

在“双证融通”的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需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促进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需求的人才。

2. 正文2.1 高职教育的特点与现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有明显的差别。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具实用性和实用性,更符合市场需求。

国务院督促推进“双证书”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

国务院督促推进“双证书”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

的 学 生 的职 业 技 能 将 进 ~步 提 高, 短 学 校 与 企 业 之 问 的 缩
衔 接 时 间。 ” 业 内 人 士 分析 ,“ 时也 能 控 制 在 校 生 盲 目 同 考 证 的现 象 , 校 生 将 更 有 针对 性 的选 择 职 业 资 格 培 训 , 在 学 校也 能 实现 培 养高 技能 ‘ 证 ’人 才 的 目的 ,真 正实 现 双
蕊 行 信 业 息_
C 『 I 毫 l蓑 PC 1 4 l 路与 ; !
国 务 院 督 促 推 进¨ 证 书¨ 度 双 制
培 养 高 技 能 人 才
近 日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 教 育 部 、 财政 部 、 训 和 全 国 统 一 考 试 。 培 训 过 程 以理 财 实 务 为 主 。 作 为 人 力
高 就 业 率 ,从 而 使 高 校 向 企 业 输 送 更 多 专 业 技 能 人 才 。 ”
由于 基本 面较往 年来 得好 , 目前外 资看好 的P 股包 CB
以 国家 理 财 规 划 师认 证 培 训 为 例 ,认 证 并 不 是 一 个
简单 的 “ 拿证 ”过 程 ,所 有 的理财 师都必 须 经过 专 业的 培
3 统计 , 连续 1 个月 订单 出货 比超过 1 月 的订 单 出货 月 已 1 ,3 比 为10 ,高 于2 的 0 ;3 北 美 软 式 印 刷 电 路 板 制 .9 月 7 月 造 商 B 值 由前 月 的09 上 升 至0 9 ,其 中,月 的 全球 订 B .2 .8 3
单3 月 移 动 平 均 金额 较0 年 同期 上 扬 1 , %, 个 9 8 9 并较 2 大 月 增9 .% ;2 1 年年 增率达 7 1 88 00 ,%。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摘要】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进行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该模式也有着发展的机遇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现状、问题分析、挑战、发展趋势、成功经验、总结展望、建议措施、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背景,即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导向,以及用人单位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也会探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运而生,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品质和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挖掘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为高职院校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和评价机制,重组课程体系,通过实施“3+3+3”人才培养模式、“两园区三阶段”教学组织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等措施,构建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双证融通;人才能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一、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组织长春市电子商务协会协调各主管部门,组建“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办公室”,由校企互派人员开展校企合作管理、服务和考核工作。

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与师生互动。

校企携手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准确评价和科学调整。

二、实施“3+3+3”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携手创新“三段衔接、三证递进、三能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促进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3+3+3”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在开发双证课程过程中,按照职业证书的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把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

三、构建“两园区三阶段”教学组织模式“两园区”,即“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和“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学校与长春市电子商务协会紧密合作,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及电子商务平台进驻实践园。

在校园内建设小型的“电子商务实践园”,包括校内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校园网上商城、连锁超市网上交易、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创业实习平台等。

学生在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虚拟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在不同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真实业务操作和网上创业实践。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在第5学期被安排到电子商务行业学校产业园参加2个月的岗前培训,由订单企业培训师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然后将学生分派到园区电子商务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

那么,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份较为详细的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学习和取得相应毕业证书的基础上,同时还具备技能鉴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重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

这种模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追求和对社会需要的回应。

1. 融合性强: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既能够获得相应的文凭证书,又能够获得实际技能的证书。

2. 实用性强: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就业能力强。

3. 适应性强: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既可以选择进入社会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甚至可以更方便地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活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尝试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且效果不错,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普遍趋势。

1.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从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学校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和完善。

2. 学生层面:学生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很多学生看到了“双证融通”模式的优势,积极参与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构建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词 :双证 融通 ;人 才培 养模 式 ;人 才培 养 方案
中 图 分 类 号 :G 7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7 6 0 0( 2 0 1 5 )0 8 —o 0 2 5 —0 3
Co n s t r u c i t o n o f Hi g h e r Vo c a t i o n a l Ed u c a t i o n Du a l - Ce r t i i f c a t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T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Mo d e
书 的 要 求 脱 节
获得 岗位 职 业 资格 证 书 的同时 获得 专业 学 历证 书 , v e n e s s o f h i he g r v o c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s 。a n d r e a l i z e s he t d 0 c k i n g o f h i he g r v o c a i t o n l a e d u c a t i o n nd a e m p l o y me n t .I t p u t s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b e n i g n i n t e r a c i t o n.Bu i l d i n g t h e d u a l c e t r i i f c a t e s t r a ni i n g mo d e me a s u r e t o i mp r o v e t h e p r o f c s s i o n a l q u a l i t y h i g h e r v o c a i t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s t h e i mp o r t a n t t h e g r a d u a t e s f r o m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e n h a n c e s t h e ma r k e t

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摘要]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可遵循的主导模式。

而从现代教育思想与高职教育的普遍趋势看,这种主导模式理应是“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高职教育要实施这一主导模式,必须抓好六个环节,即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目前主要是大专层次,这一点已经受到教育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同。

无论是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或是层次,与其他类型或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其鲜明的特色。

在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应该构建一个能充分反映并高度概括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具有较强共适性的主导模式。

这种主导模式理应是“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一、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可遵循的主导模式最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高职教育界根据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学生个体的需求与发展,结合各地高职教育实践,确认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些高职院校则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总结出了多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2+1式”、“企业全程参与式”等等[1]。

随着更多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炼”与“求异”,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其他模式被提出。

然而,其中的许多模式,更多地只是侧重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不同产学合作途径及其培养特点,却很少提及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由于学校的不同、所在地区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会有差异性。

以上所述的各种模式可认为是反映其差异的特征模式。

然而,我们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时,只关注其特征性而求“特”求“异”(甚至有些“提炼”仅是取了个形式或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这是远远不够的。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必要性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必要性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必要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职业技能成为了求职者脱颖而出的关键。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单一学历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对劳动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能够准确反映出市场对特定岗位的能力要求。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企业对于具备数控操作、模具设计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需求旺盛;在服务业,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导游证等证书的毕业生往往更受青睐。

通过双证融通,高职院校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拥有双证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学历证书证明了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成果,体现了其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则展示了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双证的应聘者。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同时,双证持有者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也通常更有优势。

他们能够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三、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与行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双证融通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的紧密对接。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通常是由行业专家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实际需求制定的。

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证融通的过程中,会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例如,学校会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双证融通”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型人才的基本途径.doc

“双证融通”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型人才的基本途径.doc

“双证融通”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作者:李建国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6期[摘要]双证融通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

文章试从“双证融通”的内涵、国内“双证融通”实施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实施“双证融通”来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服务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双证融通内涵分析现状分析实施渠道[作者简介]李建国(1967-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江苏盐城 224005)[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苏北高职院校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08SJB880035)[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26-02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重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双证融通”的内涵和及“双证”的对比分析1.“双证融通”的内涵分析。

双证融通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一种互认、沟通和转化。

它不是两种证书的简单叠加,其实质在于“融合”,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将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统一起来,将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应知”相融合,将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应会”相一致,逐步构建起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融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习安排,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双重证书,即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模式致力于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知识,更能够获得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突破学历至上的观念,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向产业需求对接的方向发展。

1.2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机会。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则将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实际工作经验,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和欢迎。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等,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创新思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的人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正文2.1 现阶段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推进和实施。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常常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于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机构崭露头角。

高职院校以实用性教育为主旨,并以“双证融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还可以通过相关考试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具备大学本科生的学历资格,更具备了行业的职业技能认证。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这个模式通过将学校的教育课程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了就业能力。

其次,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第三,这个模式使学生更加具有时间和资源效益,学生能够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同时拿到学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然而,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考试质量不尽相同,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由于学校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审定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和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的技能不够契合。

第三,深度学习需要更多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难以有效地平衡双证融通的学习作业和现实生活。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学习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不过,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提高“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我国高职存在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报名率低、通过率低,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层次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较薄弱;培养培训与资格鉴定考试相分离;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不平衡等问题。

主要对策是转变观念,找好定位,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一、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1.“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严重。

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再加上考证宣传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

因此,观念认识上有待进一步明晰,应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职生报名率低、通过率低,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层次不高。

高职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是以中级为主,他们很难取得技师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

只有对口招收中职生的少数院校和专业毕业生能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极少数省市级和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拿到技师资格证书。

其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沿用的还是过去中职学校培养具有中级证书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没有转变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轨道上来;传统教学内容未包含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达不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学生考证困难;为了考证,学生参加学校单独开设的职业资格培训课程,或参加社会培训,除要完成学历教育内容外,还要抽出专门的时间、花费财力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重复学习比较严重,经济压力大,因此积极性不高、报名率低、通过率也低。

这样对高职生就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不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还普遍较薄弱,不能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

教育资源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短缺,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企业经历比较少,无实际工作经验;招聘的教师多数为“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校后虽然要下厂进行实践,但时间短,或企业没有提供关键岗位,收到的效果不大;直接从企业招聘有文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尤其缺少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平时课时过多,无暇进行教学科研和应用科研,由于精力有限限制了向“双师”方向的发展。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

总之,“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学生 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机械类专业 为例,积极探索和实践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机械类专业为例, 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观看
1、反思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上可能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在考核方式上可能过于 注重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等。
2、展望未来,探讨如何持续优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 力。我们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 备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就 业服务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 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
目录
01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 养方案的构建 三、双证融通人才培
03 养方案构建与实施的 关键因素
02
二、双证融通人才培 养方案的实施
四、双证融通人才培
04 养方案构建与实施的 反思与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 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高职教育实行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次演示 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 建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掌握机械制造、设计、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生 产一线从事机械制造、维修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采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
模式,即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推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时只注重证书的考取,忽视了
专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追求“纸上质量”的做法容易导致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表层掌握,缺
乏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以胜任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其次,一些高职院校在推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时存在着对证书的过度推崇。

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就一定能够顺利就业,从而把证书作为衡量学生就
业的唯一标准。

这种错误观念不仅让学生忽视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让企业对
学生培养模式失去信心。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他们
过于追求证书的多样化和重叠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这种培养模式把学
生当成同质的个体进行培养,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会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不
确定感、迷茫感和挫折感。

总之,“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行这种培养模式时,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脱对证书
的盲目崇拜,重视个体差异性和多元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制度,促进技能
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在学历教育中融合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映射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本质,突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点,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但在实践过程中,某些因素影响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通。

文章旨在探究“双证融通”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探究应对方法,同时也提出“双证融通”的实施过程中,也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问题;对策
一、“双证融通”的影响因素
(一)“双证融通”衔接机制有待提高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双证书”的教育管理模式,但在衔接管理机制上有待提高。

就学历教育而言,各高职院校是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以及本校的专业实际情况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

而职业资格培养而言,主要的设计标准是职业资格的考证内容。

在“双证书”并轨式教育中,由于两者缺乏合理的衔接管理,使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
统一性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的多样性产生了摩擦。

例如,学历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培养。

而职业资格的培训则独立于常规教学活动之外。

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反映考证的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中接触得并不多,要获取职业资格证,往往要依赖报名参加专业培训班。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平行进行,而不是有机结合,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双证融通的实施
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是保障“双证融通”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而职业资格的教育对于实操部分的要求尤为重要,但部分院校的实践条件有限,如实训室设备不足,设备较为落后,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这一环节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

(三)双证融通的教学条件有待完善
“双证融通”既强调学历教育的重要性,也突出职业资格的培养。

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更具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实习实训的教学指导能力相对薄弱。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变化,特别是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聘用员工所掌握的技能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

这对于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操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市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对策探究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通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认为可以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校企合作等方式“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健全“双证书”衔接机制
其实,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促进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是可以相融的。

为了切实推进“双证书”模式下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学历教育的层面上,学院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紧密结合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标准,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平台,促进职业操作技能的提升。

(二)坚持“工学结合”道路,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推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让课堂教育与专业资格证的考评内容接轨,高职院校应坚持“工学结合”的道路。

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用校企合作单位这一平台,扩宽学生的实操训练渠道。

这种“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巩固了专业理论,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实操训练的平台是在校外实训基地,他们能更好地接触、学习当前企业的专业技能需求,完善了课堂教育内容单一传统这一不足,使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

同时,高职学院还可以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修订学生技能考核和课程成绩的考评方式。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对于双证融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切实保障职业资格的培养与学历教育的相融,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可以计划性地组织在校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学习。

按照专业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的情况,安排教师到不同的岗位轮训。

通过这一方式,扩宽教师提高职业技能的渠道,并更大程度地保障了高职院校及时了解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标准和企业前沿技术。

这样对于学生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保障在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最新技术接轨,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招聘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教授在校学生专业技能。

这对于“双证融通”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考证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问题上,存在取舍的困难。

他们不清楚哪些证书更加适合未来的就业前景,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盲目考证的现状。

这需要高职院校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考证。

我们可以充分抓住新生入学教育这一平台,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报名时间、作用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学习。

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考证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或往届学长学姐分享学习与考证经验,协助学生合理考证。

(五)创建校企文化,培养职业素养,深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局限于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单纯获取,而是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技能素养更是其中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德育的培养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院可以紧抓入学教育这一平台,从入学初期开展专业讲座,介绍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内容以及就业前景,同时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在整体
上把握本专业的课程结构,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目标设计。

同时,学院邀请企业高管到校分享,通过企业优秀员工,先进人物事迹的教育,不断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识。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营造企业氛围,构筑职业环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学院引导各系结合专业特色,紧密联系企业需求,打造品牌活动。

如计算机专业,面向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开展IT技术能手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将学生活动与企业需求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企业环境。

以学生专业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公益活动,这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如工科系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义务维修、安全用电宣讲会等公益活动,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方剑.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完善对策探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2).
[2] 蒋小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4(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