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15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黄晓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2300)

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共有一百件故事。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

[1] 导人们学习佛理。“??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2]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特色的文艺现象。“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口头流传的特性。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群贼都死掉了。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集体性,又叫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

情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个体作家强调创作的个性和作品的个人化风格。[3]

首先,《百喻经》的群体性体现在群体创作,群体流传。比如“乘船失盂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起,後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於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疑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风吹草动不别。汝昔失时,乃在於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吕氏春秋·察今》则作:

“是吾剑之所从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刻其舟,曰:

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乘船失盂喻”和我国先秦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很相似。[4]

又如《孟子》中有“揠苗助长”,而《百喻经》卷二有“斫树取果喻”,

两个故事都旨在说明为了图眼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

《百喻经》中的“磨大石喻”讲述愚人打磨大石以作小小的玩具牛,不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而且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撰者首先否定了这种“用功既重,所期甚轻”的人生态度,进而激励人们应当志意高洁,远求胜果。这与我国传统的思维定式大相抵触。这些寓言故事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传,反映出了《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集体流传特点。

其次,民间文学的群体性在表现内容上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百喻经》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愚人文学。在建构愚人文学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愚人”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愚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文化演变以后已具备了多种的涵义。首先,它仍然保留着最初的传说中的含义,即“愚昧无知的人或经常做蠢事的人。在由智者和愚人组成的两极中,

[5] 智者这一极是上帝,另一极则是众多的愚人。智者使人顶礼膜拜,而愚人则受到无穷无尽的嘲讽。

第1则“愚人食盐喻”第一句就是“昔有愚人”,以这样篇首作为寓言的开头的有8则。其次以“昔有一人”“昔有野人”“有一山羌”“有富愚人”“昔有痴人”作为篇首之句的很多,这反映出这部《百喻经》是教育普通的没有智慧的民众的寓言集。当然也就反映出佛教徒对佛教教理的推崇。

从人物的身份上看,《百喻经》中的人物有婆罗门、贾客、国王、商人、妇人、贫人、牧羊人、田夫、群贼??做为主人公,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古时候的职业分工,交待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但众多的故事中没有揭示出人物的独特的个性特点。主人公的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这就说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只是起到区别他的社会归属群的作用,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意识。“为王负机喻”“人效王眼瞤喻”“愿为王剃须喻”“人说王纵暴喻”反映了国王这个身份地位的人的特权,可以掌握臣子的生杀大权。尤其是“人说王纵暴喻”,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一个国王听说有大臣说他的暴虐,就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了来,剥掉他脊背上的肉,后来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样的话,国王就后悔了,给这个贤臣千两肉,用来补偿他的脊背。这位贤臣身上疼痛,夜间不停的呻吟,十分痛苦。国王听见了,问道:“还有什么痛苦?我从你背上只取了一百两肉,已经十倍还给了你,你为什么还苦恼?是不是还不满足呢?”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国王的特权、暴虐。对待大臣没有人性很残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