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15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黄晓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2300)
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

共有一百件故事。

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
[1] 导人们学习佛理。

“??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

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

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

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

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

[2]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是具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

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口头流传的特性。

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

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

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群贼都死掉了。

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

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

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

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

“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

”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

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

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

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

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

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

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

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

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集体性,又叫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
情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个体作家强调创作的个性和作品的个人化风格。

[3]
首先,《百喻经》的群体性体现在群体创作,群体流传。

比如“乘船失盂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於水中。

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起,後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於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疑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风吹草动不别。

汝昔失时,乃在於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吕氏春秋·察今》则作:
“是吾剑之所从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刻其舟,曰:
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乘船失盂喻”和我国先秦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很相似。

[4]
又如《孟子》中有“揠苗助长”,而《百喻经》卷二有“斫树取果喻”,
两个故事都旨在说明为了图眼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

《百喻经》中的“磨大石喻”讲述愚人打磨大石以作小小的玩具牛,不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而且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

撰者首先否定了这种“用功既重,所期甚轻”的人生态度,进而激励人们应当志意高洁,远求胜果。

这与我国传统的思维定式大相抵触。

这些寓言故事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传,反映出了《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集体流传特点。

其次,民间文学的群体性在表现内容上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百喻经》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愚人文学。

在建构愚人文学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愚人”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

“愚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文化演变以后已具备了多种的涵义。

首先,它仍然保留着最初的传说中的含义,即“愚昧无知的人或经常做蠢事的人。

在由智者和愚人组成的两极中,
[5] 智者这一极是上帝,另一极则是众多的愚人。

智者使人顶礼膜拜,而愚人则受到无穷无尽的嘲讽。

第1则“愚人食盐喻”第一句就是“昔有愚人”,以这样篇首作为寓言的开头的有8则。

其次以“昔有一人”“昔有野人”“有一山羌”“有富愚人”“昔有痴人”作为篇首之句的很多,这反映出这部《百喻经》是教育普通的没有智慧的民众的寓言集。

当然也就反映出佛教徒对佛教教理的推崇。

从人物的身份上看,《百喻经》中的人物有婆罗门、贾客、国王、商人、妇人、贫人、牧羊人、田夫、群贼??做为主人公,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古时候的职业分工,交待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但众多的故事中没有揭示出人物的独特的个性特点。

主人公的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

这就说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只是起到区别他的社会归属群的作用,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意识。

“为王负机喻”“人效王眼瞤喻”“愿为王剃须喻”“人说王纵暴喻”反映了国王这个身份地位的人的特权,可以掌握臣子的生杀大权。

尤其是“人说王纵暴喻”,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 ??.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一个国王听说有大臣说他的暴虐,就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了来,剥掉他脊背上的肉,后来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样的话,国王就后悔了,给这个贤臣千两肉,用来补偿他的脊背。

这位贤臣身上疼痛,夜间不停的呻吟,十分痛苦。

国王听见了,问道:“还有什么痛苦?我从你背上只取了一百两肉,已经十倍还给了你,你为什么还苦恼?是不是还不满足呢?”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国王的特权、暴虐。

对待大臣没有人性很残酷,
自己做错事不反省自己,还要加怒于受害大臣的痛苦呻吟。

这一类寓言体现了国王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权。

其余的如商人的重利,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贫穷人的疾病与衰患等等,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的集体性的特点。

三、《百喻经》中的故事贴近社会生活,“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二子分财喻”等等故
[6]事,仅从题目上就能看出与生活现实相关的内容来。

比如“病人食鸡肉喻”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

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

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

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

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

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

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

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

“你要经常吃一种山鸡肉,才能好起来。


一个人得了重病,医生告诉他:
这个病人买了一只山鸡,吃了之后就不再吃了。

医生后来碰到他,问起来:“你的病已经好了吗?”病人说:“你先前叫
我常吃山鸡肉,我吃了一只,就不敢再吃。

”医生又问他:“你吃完了一只山鸡肉,为什么不继续吃下去?你为什么只吃一只山鸡肉就希望病好?”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关于吃山鸡肉治病的日常生活内容。

类似的关于治病求医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治鞭疮,治疗头秃,医治脊偻,妇女患眼痛病等等关于医疗疾病的内容。

还有关于犯罪的内容,如偷盗,“山羌偷官裤衣喻”这则寓言故事还谈到了官府审案的智慧。

盗贼虽然偷到了衣物,但是他却不会穿。

还有关于祭祀,鬼神等宗教的内容,如“杀商主祀天喻”中讲到的祭祀天神。

“破五通仙眼喻”讲到一个人修炼了五种神通仙法,获得了天眼通。

能获得各种地下埋葬的宝物。

这是宗教观念在寓言中的体现。

《百喻经》的寓言故事有98则,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具有的口头性、集体性、反映社会现实性的特点,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性。

参考文献
[1] 周绍良.百喻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90页.
[2] [3]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
[4]杨东甫.从佛经故事看中外文学的“同源现象”[j]广西师院学报.1995,02.
[5]高婕.先秦寓言中愚人形象的审美文化解读[j].新余高专学报,2008,06 .
[6]张鸿勋.拈花微笑:古代印度《百喻经》与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