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压轴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 、Q 表示的数为x 1,x 2时,点P 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PQ=|x 1-x 2|.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
(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 (2)若|m+4|+|m-8|=20,求m 的值;
(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 2.(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
()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
()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
()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
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
(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 ①|7+21|=______;②|﹣
1
2+0.8|=______;③23.2 2.83
--=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 ⎪⎝⎭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
13﹣12|+|14﹣13|+|15﹣14|+…+|12004﹣
1
2003
|.
4.如图,已知点A、B是数轴上两点,O为原点,12
AB ,点B表示的数为4,点P、Q分别从O、B同时出发,沿数轴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点P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当PQ的长为5时,求t的值及AP的长.
5.如图1,点A,B,C,D为直线l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
(1) ①直线l上以A,B,C,D为端点的线段共有条;
②若AC=5cm,BD=6cm,BC=1cm,点P为直线l上一点,则PA+PD的最小值为 cm;(2)若点A在直线l上向左运动,线段BD在直线l上向右运动,M,N分别为AC,BD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BC,M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C是AD的一个三等分点,DC>AC,且AD=9cm,E,F两点同时从C,D出发,分别以2cm/s,1cm/s的速度沿直线l向左运动,Q为EF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当
AQ+AE+AF=3
2
AD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6.数轴上有两点A,B,点C,D分别从原点O与点B出发,沿BA方向同时向左运动.(1)如图,若点N为线段OB上一点,AB=16,ON=2,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求CD的长;
(2)若点C在线段OA上运动,点D在线段OB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在点
C,D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求
AB OM
的值.
7.小明在一条直线上选了若干个点,通过数线段的条数,发现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规律,下边是他的探究过程及联想到的一些相关实际问题.
(1)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线段共有1条;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线段共有1+2=3条;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线段共有1+2+3=6条…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 条. (2)总结规律: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共有 条.
(3)拓展探究: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OA 、OB 形成1个角∠AOB (∠AOB <180°);在∠AOB 内部再加一条射线OC ,此时具有公共端点的三条射线OA 、OB 、OC 共形成3个角;以此类推,具有公共端点的n 条射线OA 、OB 、OC…共形成 个角
(4)解决问题:曲沃县某学校九年级1班有45名学生毕业留影时,全体同学拍1张集体照,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共拍了多少张照片?如果照片上的每位同学都需要1张照片留作纪念,又应该冲印多少张纸质照片?
8.如图,两条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且90AOC ∠=,射线OM 从OB 开始绕O 点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15/s ,射线ON 同时从OD 开始绕O 点顺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
12/s .两条射线OM 、ON 同时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本题出现的角均小于平角)
(1)当012t <<时,若369AOM AON ∠=∠-.试求出的值; (2)当06t <<时,探究
BON COM AOC
MON
∠-∠+∠∠的值,问:t 满足怎样的条件是定
值;满足怎样的条件不是定值?
9.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 的度数. 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 和ON 仍然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 、OD 、OB 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 和∠BOD 相等.
(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 的度数为 °.图3中∠MON 的度数为 °. 发现感悟
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明:由于图1中∠AOC 和∠BOD 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 和∠NOD 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 的度数.
小华:设∠BOD 为x °,我们就能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 和∠MOC 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
(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 的度数. 类比拓展
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
(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 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10.已知120AOB ∠︒= (本题中的角均大于0︒且小于180︒)
(1)如图1,在AOB ∠内部作COD ∠,若160AOD BOC ∠∠︒+=,求COD 的度数;
(2)如图2,在AOB ∠内部作COD ∠,OE 在AOD ∠内,OF 在BOC ∠内,且
3DOE AOE ∠∠=,3COF BOF ∠=∠,7
2
EOF COD ∠=∠,求EOF ∠的度数;
(3)射线OI 从OA 的位置出发绕点O 顺时针以每秒6︒的速度旋转,时间为t 秒(050t <<且30t ≠).射线OM 平分AOI ∠,射线ON 平分BOI ∠,射线OP 平分MON ∠.若
3MOI POI ∠=∠,则t = 秒.
11.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
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
12.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事实上,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整数可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无限循环小数如何表示为分数形式呢?请看以下示例: 例:将0.7•
化为分数形式, 由于0.70.777•
=,设0.777x =,①
得107.777
x =,②
②−①得97x =,解得7
9x =,于是得70.79•=.
同理可得310.393•
==,413
1.410.4199
••=+=+=.
根据以上阅读,回答下列问题:(以下计算结果均用最简分数表示) (类比应用) (1)4.6•
= ;
(2)将0.27••
化为分数形式,写出推导过程; (迁移提升)
(3)0.225•
•
= ,2.018⋅⋅= ;(注0.2250.225225•
•
=,2.018 2.01818⋅⋅=)
(拓展发现) (4)若已知5
0.7142857
=
,则2.285714=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 12, 12; (2) -8或12;(3) 11,-9. 【解析】 【分析】
(1)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的长;依据点M 在A 、B 之间,结合数轴即可得出所求的结果即为A 、B 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得结果;
(2)由(1)的结果可确定点M 不在A 、B 之间,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出结果;
(3)由|m +4|+n =6可确定n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对第2个等式进行化简,从而可得n 与m 的关系,再代回到第1个等式即得关于m 的绝对值方程,再分两种情况化简绝对值求解方程即可. 【详解】
解:(1)因为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8,所以AB =()84--=12, 因为点M 在A 、B 之间,所以|m +4|+|m ﹣8|=AM +BM =AB =12, 故答案为:12,12;
(2)由(1)知,点M 在A 、B 之间时|m +4|+|m -8|=12,不符合题意; 当点M 在点A 左边,即m <﹣4时,﹣m ﹣4﹣m +8=20,解得m =﹣8; 当点M 在点B 右边,即m >8时,m +4+m ﹣8=20,解得m =12; 综上所述,m 的值为﹣8或12;
(3)因为46m n ++=,所以460m n +=-≥,所以6n ≤,所以88n n -=-, 所以828n m -+=,所以20n m =-,
因为46m n ++=,所以4206m m ++-=,即4260m m ++-=,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解得:m =11,此时n =-9;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此时m 的值不存在. 综上,m =11,n =-9. 故答案为:11,﹣9. 【点睛】
此题考查了数轴的有关知识、绝对值的化简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第(3)小题有难度,正确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灵活应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2.(1)2412--;
;(2)2t ;362t -;(3)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
,33
. 【解析】 【分析】
()1因为点A 在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所以点A 表示数24-;点B 在点A 右侧且与点A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故点B 表示:241212-+=-;()2因为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运动2两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则t 秒后点P 表示数
242t(0t 18-+≤≤,令242t 12-+=,则t 18=时点P 运动到点C),而点A 表示数
24-,点C 表示数12,所以()PA 242t 242t =-+--=,
PC 242t 12362t =-+-=-;()3以点Q 作为参考,则点P 可理解为从点B 出发,设点
Q 运动了m 秒,那么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再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Q 运动到点C 之前;②点Q 运动到点C 之后. 【详解】
()1设A 表示的数为x ,设B 表示的数是y .
x 24=,x 0<
∴x 24=- 又
y x 12-=
y 241212.∴=-+=-
故答案为24-;12-.
()2由题意可知:
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242t 0t 18-+≤≤,点A 表示数24-,点C
表示数12
()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
故答案为2t ;362t -.
()3设点Q 运动了m 秒,则m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
①当m 9≤,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则
()PQ 24m 4m 122m 2=-+--+=,解得m 5=或7,
当m=5时,-12+2m=-2, 当m=7时,-12+2m=2, ∴此时P 表示的是2-或2;
②当m 9>时,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124m 9--,
则()()PQ 124m 9122m 2=----+=, 解得2931m 33
或=, 当m=293时,-12+2m=223, 当m=
313时,-12+2m=263
,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
2226
33
或. 答: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
2226
,3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实数与数轴的相关概念,解题时同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数轴上的动点代表的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3.(1)①7+21;②
1
0.8
2
-;③
2
2.8
3.2
3
+-;(2)9;(3)
1001
2004
.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
(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详解】
解:(1)①|7+21|=21+7;
故答案为:21+7;
②
11
0.80.8
22 -+=-;
故答案为:
1 0.8
2
-;
③
2
3.2 2.8
3
--=
2
2.8
3.2
3
+-
故答案为:
2
2.8
3.2
3
+-;
(2)原式=
1111 9242 33202033 -++-
=9
(3)原式 =11111111
... 23344520032004 -+-+-++-
=11 22004 -
=1001 2004
【点睛】
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
4.
1
3
t=,
23
3
AP=或t=3,AP=11.
【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分两种情况:①当P 向左、Q 向右运动时,根据PQ=OP+OQ+BO 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解,再求出AP 的长;②当P 向右、Q 向左运动时,根据PQ=OP+OQ-BO 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解,再求出AP 的长. 【详解】
解:∵12AB =,4OB =,∴8OA =. 根据题意可知,OP=t ,OQ=2t .
①当P 向左、Q 向右运动时,则PQ=OP+OQ+BO , ∴245t t ++=,∴13
t =. 此时OP =
13
,123833AP AO OP =-=-=;
②当P 向右、Q 向左运动时,PQ=OP+OQ-BO ,
∴245t t +-=,∴3t =.
此时3OP =,8311AP AO OP =+=+=. 【点睛】
本题考查数轴、线段的计算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 5.(1) ①6条;②10;(2)11
22
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
(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
2MC AC =
,12
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
(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
2t EQ +=,代入AQ+AE+AF=32
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
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
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 (2)11
22
MN AD BC =
-. 如图2示:
∵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
∴1
2MC AC =
,12
BN BD = ∴MN MC BN BC =+-
11
22
AC BD BC =
+- ()1
2
AC BD BC =+- ()1
2
AB BC BD BC =++- 11
22
AD BC =
-; (3)如图示:
∵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
222
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
3
2
AD 时, 则有:3
2
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
32329922
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6.(1)9;(2)5
3
或1. 【解析】 【分析】
(1)根据C ,D 分别为AO ,BN 的中点,可得ND=
12BN ,CO=12
AO ,再根据CD=CO+ON+DN ,将ND ,CO 代入可得出结果; (2)根据OD=4AC ,BD=4CO,可得出OA:OB=1:4. 由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 在线段AB 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 ,设AO=x ,再用x 表示出AB ,OM 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由. AM-BM=AB=OM 可得出结果.
【详解】
解:(1)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得
ND=12BN ,CO=12
AO , ∴CD=CO+ON+DN=
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 , 又AB=16,ON=2,
∴CD=12
×(16-2)+2=9. (2)∵C,D 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
又OD=4AC ,∴BD+OD=4(CO+AC ),
∴OB=4OA ,即OA:OB=1:4.
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
①点M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
∵AM-BM=OM ,∴AO+OM-BM=OM ,
∴AO=BM ,
设AO=x ,则BM=x ,
由OA:OB=1:4,得BO=4x ,AB=5x
∴OM=BO-BM=3x ,
∴55=33
AB x OM x . 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如图,
∵AM-BM=OM ,
∴AB=OM ,
∴
=1.AB OM
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
或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
7.(1)45;(2)
(1)2n n -;(3)(1)2n n -;(4)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
【解析】
【分析】
(1)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10的和;
(2)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n 的和;
(3)将角的两边看着线段的两个端点,那么角的个数与直线上线段的问题一样,根据线段数的规律探究迁移可得答案;
(4)把45名学生看着一条直线上的45点,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看着两点成的线
段,那么根据(2)的规律即可求出两人合影拍照多少张,再加上集体照即可解答共拍照片张数,然后根据两人合影冲印,集体合影45张计算总张数即可.
【详解】
解:(1) 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1+2+3+……+10=45(条).
故答案为:45;
(2) 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共有122)3(1n n n ⋯⋯+=
-+++条. 故答案为:(1)2
n n -; (3)由(2)得:具有公共端点的n 条射线OA 、OB 、OC …共形成
(1)2n n -个角; 故答案为:
(1)2n n -; (4)解:4545-119912
+=() 45×(45-1)+1×45=2025 答: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计数问题,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探索过程,探索规律、运用规律.解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规律,此类题目容易数重或遗漏,要特别注意. 8.(1)t 的值为1秒或
52651秒; (2)当0<t <103时,BON COM AOC MON ∠-∠+∠∠的值是1;当103
<t <6时,BON COM AOC MON
∠-∠+∠∠不是定值. 【解析】
【分析】
(1)分两种情况:①如图所示,当0<t≤7.5时,②如图所示,当7.5<t <12时,分别根
据已知条件列等式可得t的值;
(2)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COM、∠BON和∠MON的度数,代入可得结论.【详解】
(1)当ON与OA重合时,t=90÷12=7.5(s)
当OM与OA重合时,t=180°÷15=12(s)
①如图所示,当0<t≤7.5时,∠AON=90°-12t°,∠AOM=180°-15t°,
由∠AOM=3∠AON-69°,可得180-15t=3(90-12t)-69,
解得t=1;
②如图所示,当7.5<t<12时,∠AON=12t°-90°,∠AOM=180°-15t°,
由∠AOM=3∠AON-69°,可得180-15t=3(12t-90)-69,解得t=526 51
,
综上,t的值为1秒或526
51
秒;
(2)当∠MON=180°时,∠BOM+∠BOD+∠DON=180°,
∴15t+90+12t=180,解得t=10
3
,
①如图所示,当0<t<10
3
时,∠COM=90°-15t°,∠BON=90°+12t°,
∠MON=∠BOM+∠BOD+∠DON=15t°+90°+12t°=02790t +,
∴BON COM AOC MON ∠-∠+∠∠=0000000(9012)(9015)902790t t t +--++=00
0027902790
t t ++=1(是定值),
②如图所示,当103
<t <6时,∠COM=90°-15t°,∠BON=90°+12t°,
∠MON=360°-(∠BOM+∠BOD+∠DON )=360°-(15t°+90°+12t°)=270°-27t°,
∴BON COM AOC MON ∠-∠+∠∠=0000000(9012)(9015)9027027t t t +--+-=00
00902727027t t
+-(不是定值),
综上所述,当0<t <103时,BON COM AOC MON ∠-∠+∠∠的值是1;当103
<t <6时,BON COM AOC MON
∠-∠+∠∠不是定值.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相关的角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进行求解,以及进行分类讨论,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
9.(1)135,135;(2)∠MON =135°;(3)同意,∠MON =(90°﹣
12x °)+x °+(45°﹣
12x °)=135°.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得,∠MON =
12×90°+90°,∠MON =12∠AOC +12
∠BOD +∠COD ,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OM 和ON 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可求出∠MOC +∠NOD ,又∠MON =(∠MOC +∠NOD )+∠COD ,即可得出答案;
(3)设∠BOC =x °,则∠AOC =180°﹣x °,∠BOD =90°﹣x °,进而求出∠MOC 和∠BON ,又∠MON =∠MOC +∠BOC +∠BON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图2中∠MON =12
×90°+90°=135°;图3中∠MON =12∠AOC +12∠BOD +∠COD =12
(∠AOC +∠BOD )+90°=12⨯90°+90°=135°; 故答案为:135,135;
(2)∵∠COD =90°,
∴∠AOC +∠BOD =180°﹣∠COD =90°,
∵OM 和ON 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
∴∠MOC +∠NOD =12∠AOC +12∠BOD =12
(∠AOC +∠BOD )=45°, ∴∠MON =(∠MOC +∠NOD )+∠COD =45°+90°=135°;
(3)同意,
设∠BOC =x °,则∠AOC =180°﹣x °,∠BOD =90°﹣x °,
∵OM 和ON 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
∴∠MOC =12∠AOC =12(180°﹣x °)=90°﹣12
x °, ∠BON =12∠BOD =12(90°﹣x °)=45°﹣12
x °, ∴∠MON =∠MOC +∠BOC +∠BON =(90°﹣
12x °)+x °+(45°﹣12
x °)=13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角度关系及运算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此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角进行理解.
10.(1)40º;(2)84º;(3)7.5或15或45
【解析】
【分析】
(1)利用角的和差进行计算便可;
(2)设AOE x ∠=︒,则3EOD x ∠=︒,BOF y ∠=︒,通过角的和差列出方程解答便可;
(3)分情况讨论,确定∠MON 在不同情况下的定值,再根据角的和差确定t 的不同方程进行解答便可.
【详解】
解:(1))∵∠AOD+∠BOC=∠AOC+∠COD+∠BOD+∠COD=∠AOB+∠COD
又∵∠AOD+∠BOC=160°且∠AOB=120°
∴COD AOD BOC AOB ∠=∠+∠-∠ 160120=︒-︒
40=︒
(2)3DOE AOE ∠=∠,3COF BOF ∠=∠
∴设AOE x ∠=︒,则3EOD x ∠=︒,BOF y ∠=︒
则3COF y ∠=︒,
44120COD AQD BOC AOB x y ∴∠=∠+∠-∠=︒+︒-︒
EOF EOD FOC COD ∠=∠+∠-∠
()()3344120120x y x y x y =︒+︒-︒+︒-︒=︒-︒+︒
72
EOF COD ∠=∠ 7120()(44120)2
x y x y ∴-+=+- 36x y ∴+=
120()84EOF x y ∴︒+︒︒∠=-=
(3)当OI 在直线OA 的上方时,
有∠MON=∠MOI+∠NOI=12(∠AOI+∠BOI ))=12∠AOB=12
×120°=60°, ∠PON=
12
×60°=30°, ∵∠MOI=3∠POI , ∴3t=3(30-3t )或3t=3(3t-30),
解得t=152
或15; 当OI 在直线AO 的下方时,
∠MON ═
12(360°-∠AOB )═12
×240°=120°, ∵∠MOI=3∠POI ,
∴180°-3t=3(60°-61202t -)或180°-3t=3(61202
t --60°), 解得t=30或45,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 的值为152
s 或15s 或30s 或45s . 【点睛】 此是角的和差的综合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和差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旋转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难点,要充分考虑全面,不要漏掉解.
11.(1)41°;(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2AOE AOD ∠∠=,进而可得∠COE=()12
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2AOC AOB ∠∠=,12
AOE AOD ∠∠=, ∴COE AOC AOE ∠∠∠=- =
1122
AOB AOD ∠∠- =()12
AOB AOD ∠∠- =12
BOD ∠ =01822
⨯ =41°
(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
∵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 ∴11O ,22
AOC A 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
1122AOB AOD ∠∠+ =()12
AOB AOD ∠∠+ =12
α
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
∵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1,22
AOC AOB AOE AOD ∠∠∠∠=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 =()12
AOB AOD ∠∠+ =()013602
BOD ∠- =()
013602
α- =011802α-
∴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1)14
3
;(2)
3
11
;(3)
25
111
,
111
55
;(4)
16
7
【解析】
【分析】
(1)根据阅读材料的解答过程,循环部只有一位数时,用循环部的数除以9即为分数,进而求出答案.
(2)循环部有两位数时,参照阅读材料的解答过程,可先乘以100,再与原数相减,即求得答案.
(3)循环部有三位小数时,用循环部的3位数除以999;对于2.018,可先求0.18对应的分数,再除以10得0.018,再加上2得答案.
(4)观察0.714285与2.285714,循环部的数字顺序是一样的,先求把
0.714285×1000,把小数循环部变成与2.285714相同,再减712把整数部分凑相等,即求出答案.
【详解】
解:(1)
612214 4.6=4+0.6=4+=+=
9333
故答案为:14 3
(2)设x=0.272727…,①∴100x=27.272727…,②②-①得:99x=27
解得:x=27 99
∴x=
3 11
∴
3 0.27=
11
(3)
22525 0.225==
999111
∵
182 0.18=0.181818=
9911
∴
211 0.0181818==
111055
∴
1111 2.018=2+0.018=2+=
5555
故答案为:
25
111
,
111
55
(4)
5 0.714285=
7
∴等号两边同时乘以1000得:
5000 714.285714=
7
∴
500016 2.285714=714.28571-712=-712=
77
故答案为:16 7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运算、比较大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的解答过程并转化运用到循环部数字不一样的情况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