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
本科导师制实践与思考论文
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科学生导师制,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给予了补充,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笔者近四年担任了本科生导师,现就导师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思考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以及现状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英国的牛津大学在十四世纪就开始实施导师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七成多毕业于牛津大学,成果显著,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效仿。
在我国目前还是一项新事物,为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应运而生。
对于实行选课和学分制的本科院校,为本科学生指定的导师的主要职责除学业指导外,还要担负起全面育人的责任,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及生活方方面面。
从已经开展导师制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正在试行导师制,虽然各高校实施类型、阶段和效果不一样,但各自的效果也正在不断的显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
我担任导师四年来,指导的学生有08、09、10和1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学生,四个年级共近二十位同学,08级的四位同学已经毕业,就业情况良好,践行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
我认为实施导师制有必要,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益。
对于低年级学生,比如本科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有导师的指导可以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导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及早地自我认知,规划好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导师有经验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性指导,针对个人发展方向提供学习计划,弥补课内教学缺乏和实际锻炼的不足;同一位导师所带的各个年级的同学,有沟通交流的便利,为低年级学生积累人脉创造了条件。
对于高年级同学,导师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可以让高年级的同学参与,通过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或者科技活这一过程,使自己的能力充分得到锻炼;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为学生就业或考验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想法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想法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做法,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论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单位实际实行情况为例,提出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参与主体的改进意见。
本科生导师制建议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
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导师制一般用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而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生源扩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地推进,在本科教育阶段施行导师制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在各高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以下几点: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本科生导师制目标是什么,具体要导师指导哪些内容,不同学校的界定不同,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良莠不齐,随意性很大,实行了以后效果很不理想。
2.师生比过低。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
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
目前由于一个导师指导的人数往往过多,致使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名存实亡。
3.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制度的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
另一方面,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
4.导师的责任心有待加强。
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很少能见到导师的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也就形同虚设。
二、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改进想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也从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实行创新教学。
根据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学生基本科研方法和思维训练开始,经过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体验和综合创新实践等教学过程,贯通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
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新时期因材施教、关注人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融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于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结合作者担任本科生导师几年来的经验,指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简称本导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管理的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它是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
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问题,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而研究生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该制度为这两所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也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1]。
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
导师制在中国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导制后,本导制才在中国各类高校备受关注并逐渐盛行[2~4]。
本文结合作者担任本科生导师多年来的经验,指出本导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高校管理、教育上的又一次创新,它更有利于学分制的稳定运行。
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
然而本导制在中国本科教学中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在实施中也避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1.忽略了低年级学生的指导。
当前,由于高校受师生比低的困扰,大多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都采取将本科生导师制定位在对大三、大四年级中的优秀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尤其是学术研究指导这一个层面上。
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结合几年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介绍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关键词】军队院校;本科生;导师制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断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体系,营造激励创新实践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展这项工作非常有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高校有必要指定导师帮助,引导他们,为今后的工作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比研究生层次实施导师制更有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其运作方式是互动的,其宗旨在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可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广泛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学院规定本科生导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强化和深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带本科生的教师既是导师又是立项课题的主持者,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这样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浅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大学本科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人
生 观及世界观 的关键 时期 。然而 , 大学生 的依 赖性 强 , 对 社会 的
水平 。学生 只有到大 四最 后一学期毕业 时才会正式 安排 专职教 师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因此 , 在大学生本科 阶段实行导师制是 非常必要 的 。本科生 导师制的实行 可弥补当前学生管理 工作 的
形成积极探索 、 勇于进取 的科学精神 , 提 升学生 的沟通能力 、 社会
适应能力 、 分析解 决问题能力和 团队协作精神 , 进而从根本 上提
存 在着不可 忽视 的问题 : 一方面 , 我 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 的发展 策
略使 大学生在校人数逐 年增 加 , 学生和教师的 比例逐渐增大。并 且, 相 同专业和年级 学生所选课程 、 上课 时间和地点并不完全 相
同, 无 法实现一对 一的辅导 。另 一方 面 , 部 分辅导员和班 主任不 是本专业 的毕业生 , 对专业上 的问题 比较陌生 , 因此在学 生学习 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学习方法教授 、 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的选择 配置 、 考研与就业行 情等方面 的指 导较少 。此外 , 专业教 师由于 本身教学 和科研 任务较多 , 往往 上完 课就离开教室 , 很少停 留下 来与本科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 , 这就造成 了学生无法及时消化
国家的高等教 育系统广泛采用 。本科生导师 制不同于传统 的导 师制 , 是指在实行班 级制和辅导员制 的同时 , 聘请具有较 高思 想 道德素质和较强 业务素质 的教 师 , 通过 师生双 向选择 的方式 , 担 任本科生 的指 导老师 , 主要负责专业辅导 、 思想 引导 、 心理疏导和 生 活指导 的学 生教 育和管理制度 。导师除关心学生 的学业外 , 还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2023年,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日益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教育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长速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一、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此外,本科生导师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信任关系,让学生在学术和人生方面都有更好的成长。
导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通过交流和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联系和信任关系可以对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学术研究,并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探究和实践。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
而这种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还可以为未来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和人格塑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导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术研究等手段提高学术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结交到更多的同学和导师,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近年来,“全程导师制”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采取此模式来培养本科生。
全程导师制的本质是让一名导师来负责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甚至包括心理健康等问题,以确保学生可以全面成长。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全程导师制的优点、实施方式和面临的挑战。
一、实践全程导师制的实践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更为深入的沟通。
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个性化关注和辅导,而导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其次,全程导师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
通过导师的细致指导和监督,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地学习,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导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最后,全程导师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
导师可以在学生选择专业时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同时,导师还可以通过推荐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思考尽管全程导师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程导师制需要进行大量的精细化管理,导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照顾。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安排更为合理的教学安排,否则会导致导师的工作负担过重。
其次,全程导师制也需要足够的导师数量和能力。
导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因此,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导师进行培训和管理,以确保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最后,全程导师制还需要保持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足够的专业和公正。
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指导和照顾,但是导师不能因此而偏袒一些学生,这会影响到全程导师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2024年导师制心得体会学生
2024年导师制心得体会学生在2024年的导师制下,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成为一名受益者,我深深体会到导师制给予我的巨大帮助和指导。
导师制不仅给了我学业上的启迪,还培养了我一系列的技能和素质,让我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导师制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导师制给予我个性化的学业指导。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们大多被统一化地教育,很难得到针对个人的指导和培养。
而在导师制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专门负责指导和关注的导师。
导师制强调了个性化教育,导师会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给予相应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导师会帮助我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根据我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通过导师的指导,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绩。
其次,导师制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然而,在导师制下,导师会引导我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师会鼓励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导师的帮助,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
第三,导师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导师制下,导师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业发展,还关注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
导师会鼓励我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导师会定期和我们进行面谈,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导师还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机会,让我们接触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从而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通过导师的关心和指导,我更加全面地成长起来,不仅在学术方面有所进步,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收获。
最后,导师制加强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们很少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课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国内一批985重点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总结经验和做法,分析问题和不足,明确实施必要性,探索改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标签: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我国原本用于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1],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985重点大学本科生中率先得到实施。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本文着重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大学做法,而是源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据教育部门户网站数据显示,普通高校2002年毕业生数为123余万,2012年则增至624余万,10年内增加了500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2年专任教师数为73余万,2012年仅为144余万。
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规模并没有随着招生数的增加而变大,生师比明显扩大,由此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没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在课后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创新拔尖人才缺乏。
有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达到了79家,然而大陆的73家企业,无一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仍然是靠投资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1]核心技术的缺乏,深层次原因乃是创新拔尖人才的严重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并在全文中8次提到“拔尖”,可见形势之迫切。
对导师制的看法和建议
对导师制的看法和建议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通常在高等教育中使用,其中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作为导师,指导一个或多个学生。
以下是对导师制的看法和建议:
看法:
1.导师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领域:导师通常在其研究领域
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能提供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
题。
2.导师制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机会
参与研究项目,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等,这对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
3.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讨
论,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批判性地思考问题,评估信息的质量,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非常重要。
建议:
1.确保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匹配:选择一个与自己兴趣和研究
方向相符的导师非常重要。
良好的匹配能保证学生得到所需的指导,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2.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应该定期与学生见面,提供指导、支持
和反馈。
同时,学生也应该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从导师那里获得帮助。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应该积极与导师交流,主动参与研究
活动,充分利用导师的资源。
4.对导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支持:导师的角色和责任可能需要一
些培训和支持。
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培训课程或工作坊,帮助导师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5.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改
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帮助导师了解他们的指导方式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
1何谓本科生导师制 . “ 导师 制” 在 1 早 4世纪 就 由英 国 教育 家提 出。1 7
过相关 的宣传等途径 了解 所学专业 , 由于宣传 材料 的 内容有限 , 多数学 生对所学的专业都是朦胧 的, 了解甚 少。入学后 经过 导师的指导 , 其对所学专业 、 使 培养方 案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 认识 , 根据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 和兴趣 、 爱好 , 如何正视所学专业 以及怎样规划职业 对 生涯和知识结构具有积极 的作用 。
帮助学生提高学 习能力。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 的“ 学习能力” 。通过 导师 的正确 指导 和导 引 , 以有 可 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师安排学生学习与专业
和个人成长有关 的书籍 、 资料等 , 并要求在规定时 间内
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剑桥的做法 也是 国际一流大学通用 的做法 。 在 11 年 以后 , 90 北京大学开始学 习试行 美 国模 式 的学 分制。11 , 96年 蔡元 培先生 出任校 长 , 大力 推进 比 较全 面的本科生学 分制 。随后 , 他 国内高校 也纷 纷 其 仿效, 开始试行学分制 。13 年 , 国学者林迈 可受聘 97 英 为燕 京大学经济学 导师 , 在燕 京大学 领导创 办 了 牛津 大学式的导师制 , 其他 国内高校也相继仿 效实施 。 15 年 , 92 学分 制被废止 , 高校改行学 年制 。17 各 98 年, 教育部 提 出有条 件 的学校 可 以试行 学 分 制 , 2 至 0 世 纪 8 代 中期 , 0年 多数 重点 大 学都 实行 了学 年 学 分 制 。2 世纪 9 年 代后 期 , 0 0 随着社会 经济 、 学 技术 的 科 发 展和高等教育体制 改革 的深化 , 国实行 较 全 面的 我 学 分制的学校 日益增多。 2 本科生 导师的工作 职责 .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
1.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应有规范、明确的职责和义务分配,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控制。
2.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分派师生适当的导师,并定期开展师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术指导和管理机制。
3.导师对学生应从多面的角度系统地指导,不仅着重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科专业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格、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
4.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资源,针对不同毕业生,提供生活、就业等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导,让毕业生更好的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促进他们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5.导师本身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浅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
浅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作者:李德贵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6期导师制是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研究及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变消极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渡过大学生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十多年来,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试行过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困难。
现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利弊加以分析,以期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改进其不足,为本科导师制的政策制定、改进及实施提供思路。
一、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改善师生关系根据现行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工作由专职辅导员负责,而教学工作由专任教师完成。
一般情况下,一位辅导员要负责约200位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生活与思想的单独指导,更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仅仅是在意识到某某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或出现异常状况时,才会特意去关心某一位学生;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往往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心理状况,甚至学习情况等一概不问,师生关系淡漠,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后,仍然不认识学生,更不了解学生。
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
此外,由于大学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中学截然不同,这使一年级新生不易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上、思想上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导师的介入无疑能显著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并使其获得安全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生师比的要求及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师资队伍情况来看,若大部分专任教师均具有本科生导师资格,那么平均一位导师指导一个年级4~5名学生是可行的。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为标题的文章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班导师制逐渐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探索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内容和效果,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在本科阶段,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发展。
这种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个性化关怀与指导本科生班导师制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2 学业辅导与规划导师制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与规划。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的疑惑。
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提供专业发展建议,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1.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容与效果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定期面谈与交流导师与学生进行定期面谈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这种面谈和交流可以增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使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2 学业指导与辅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与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答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
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导资源,如推荐相关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
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摘要: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利于合理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因材施教。
但目前存在师生比失衡,导师资源匮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建议采取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探讨随着高等院校本科生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大。
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笔者认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确保上述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福州大学早在2001年就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一、实行导师制的意义1.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本科生导师制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由于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与中学相比迥然不同,所以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大学一年级新生更不容易适应大学初始阶段的学习。
再加上一些学生是通过调剂志愿来的,对所学的专业不够了解或不满意,甚至会有退学的念头。
针对这一情况,从学生一进校,我校即安排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做导师,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咨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缩短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2.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但在选课时由于受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影响,往往无所适从,或者盲目跟从他人,或者选择一些容易获得学分、要求不严的课程,致使所学课程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甚至有些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
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问题的思考
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问题的思考摘要:本文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和作用,并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了综述,在借鉴多所大学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工程学院的特点,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1、前言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
研究生有导师,本科生也有导师?凡是听到“本科生导师制”这个新名词的人都会这么问。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体现了本科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学生进人大学后,学院为所有的本科学生配备导师,导师由各专业的教师兼职,学校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
剑桥的做法也是国际一流大学通用的做法,我们不能在模式上照搬国外的做法,但是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学校开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
例如,2002年,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在本科新生中实行了导师制试点。
很多其他学校也陆续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
2005年湖南工程学院也开始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研究在二类本科院校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着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建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
它是指本科生一入学就配备导师,进行四年的指导;其职责也不只是指导科学研究活动,而要求在思维方式、思想方面、学习方法、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1、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它能够更加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任务,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心态,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3、为学校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
1、传统的导师模式存在着指导不到位的问题,如果导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
2、导师的素质和水平要求较高,许多学校的老师都不是真正的导师,甚至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
3、学校的财力有限,许多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从而使导师制度的实施受到了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对导师质量的有效考核制度,以确保导师的质量。
2、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指导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成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建立多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多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将指导任务细分为几层,通过系主任或者副教授来完成对学生的指导任务,并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6)2.1 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8)2.2 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9)2.2.1 教育哲学视角 (10)2.2.2 学生发展理论 (11)2.2.3 知识管理理论 (12)三、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 (13)3.1 导师制的基本模式 (14)3.2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 (15)3.2.1 个性化指导模式 (16)3.2.2 专业指导模式 (18)3.2.3 跨学科指导模式 (19)四、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案例分析 (20)4.1 案例一 (21)4.2 案例二 (22)4.3 案例三 (24)五、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评价 (24)5.1 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 (25)5.2 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 (27)5.3 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28)六、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反思与改进 (29)6.1 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0)6.2 导师制改进的策略与建议 (31)6.2.1 导师选拔与培训 (33)6.2.2 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 (34)6.2.3 导师制的评价与监督 (35)七、结论 (36)7.1 研究结论 (37)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38)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经验与其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首先概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揭示了其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推广背景。
随后,本文以具体案例分析为基础,详细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包括导师的选拔与培训、指导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与导师的互动模式以及导师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在深入分析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旨在提高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08第27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 ngjiang College o f Education Vol.27No.2
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
梁
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对我国高校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解读、理解,对本科生导师制重新定位,并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目的在于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 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2-0054-02
收稿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2007年黑龙江省教改立项,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改立项课题5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各环节管理的对策研究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梁鹏(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硕士研究生。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
1.何谓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0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
17
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
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Eliot )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
伴随着选课制出现,1872年,哈佛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
但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将用于研究生的导师制/移植0到对本科生的培养。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院为所有的本科学生配备导师,导师由各专业的教师兼职,学校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
剑桥的做法也是国际一流大学通用的做法。
在1910年以后,北京大学开始学习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
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大力推进比较全面的本科生学分制。
随后,其他国内高校也纷纷
仿效,开始试行学分制。
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在燕京大学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其他国内高校也相继仿效实施。
1952年,学分制被废止,各高校改行学年制。
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多数重点大学都实行了学年学分制。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实行较全面的学分制的学校日益增多。
2.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
(1)指导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了解、认识乃至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和知识结构。
新生在入学前只能通过相关的宣传等途径了解所学专业,由于宣传材料的内容有限,多数学生对所学的专业都是朦胧的,了解甚少。
入学后经过导师的指导,使其对所学专业、培养方案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认识,根据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对如何正视所学专业以及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和知识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
(2)从/教师教,学生学0过渡到/教师,教学生学0,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0。
通过导师的正确指导和导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师安排学生学习与专业和个人成长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总结;敦促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3)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进步,树立并巩固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仅经常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沟通,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思想上的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做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思想进步,使学生坚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困难与解决
对策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困难
)
54)
(1)生师比严重失调,胜任本科生导师的人员稀缺。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要求由具有两年教学经验的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教师缺编等原因,专业教师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本科生导师资源越发显得紧张,导师的严重缺乏已严重束缚了高校学分制的有效管理。
有时迫不得已起用助教来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由于经验、专业知识的相对欠缺,不能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2)假学分制管理模式束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综观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一种管理形式,而本科生导师制恰恰是完全学分制的产物。
学分制、选课制、本科生导师制是相伴而生,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前提条件。
如果只有学分制的叫法,而在教学组织中不实施选课制,本科生导师制失去了意义,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保证选修课数量和质量的途径,是学分制的精髓。
在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弹性作用不明显,本科生导师制显得苍白无力,整个实施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其效力。
(3)教师思想观念上存在问题。
导师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其工作仅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如何选课、如何学习、如何学好则缺乏关心;一些高校教授、专家本身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因而造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到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转。
(4)导师的待遇难以保证。
对本科生导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但缺少激励机制。
事实上导师是按照一定要求和程序从教师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大都肩负着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的重任,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尊敬和承认,而且应该有相应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鼓励。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保障对策
(1)规避生师比失调问题,建立有效导师培训机制。
生师比逐渐增大,导师数量相对不足,需要建立有效导师培训机制。
开设导师培训班,凡经培训符合任职要求的教师,不分职称高低都可以申请当导师。
还可对年青教师实行导师制,让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导师刚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做到传帮带,让年青教师短期内成长起来,然后为本科生进行导师。
(2)向完全学分制模式过渡,完善学分制模式管理。
现行的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较强的计划性,缺乏学分制的灵活性、弹性,所以要加强学分制管理,建立完善的、符合学分制管理的教学培养方案,建立完整的学分制日常管理体系,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也是保证选课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3)开拓指导形式,创新指导模式。
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
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多种指导形式,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0,也可以/多对多0。
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0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还可以让资深导师做公开性专题报告,广泛地为本科生作指导,也可以让本科生互相交流,甚至也做相关的总结报告。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除了导师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身。
为促进导师与学生交流,在倡导导师找学生交流的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主动与导师预约时间请教问题,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5)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院、系成立导师委员会,定期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情况、评优等进行汇总和研究,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
一是要建立导师激励机制。
把导师工作计算工作量,学生论文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课题或是大赛获奖的,应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一是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导师受聘期间的待遇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
参考文献:
[1]陈哗,徐凌霄.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06,(3)1
[3]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
教,2005,(1)1
[4]向阳.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与认识[J].科教动态,
2007,(5)1
[5]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学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04,(3).
(责任编辑:朱岚)
)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