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报道稿
民族团结一家亲报道稿

民族团结一家亲报道稿标题:民族团结,一家亲——少数民族的融洽共处导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日,一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活动在某地成功举行,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
主体:活动地点设于某地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村落,吸引了各个民族代表的到来。
各个民族的代表穿着传统服饰,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装饰展示着自己民族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代表们相互交流、展示各自的传统文化,互相感受和学习。
活动的核心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演出。
各个民族的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彩的舞蹈、音乐、戏曲等表演,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不禁为这些精湛的表演喝彩叫好。
通过这种形式,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展示了各个民族的传统美食。
来自不同民族的代表亲自烹饪并分享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以食物作为纽带,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大家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互相交流着家乡的饮食文化,亲切友好地沟通着,形成了一种家庭般的亲切氛围。
活动还举行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展示和竞技活动。
代表们展示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绘画、服饰等,让观众们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竞技活动方面,代表们进行了体育比赛,如篮球、足球等,展现出青春活力和竞争实力。
结语:通过这场活动,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更加牢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进一步增加。
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示,也充分彰显了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共处。
我们相信,在全国范围内,像这样的活动将会更加普遍举办,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手工画扇的新闻稿

手工画扇的新闻稿篇一红网时刻长沙7月2日讯(通讯员XXXXX)6月27日,长沙㮾梨街道陶公庙社区开展了一场暖心夏日主题手工画扇活动。
在陶公庙社区、地税四分局及国税㮾梨分局党员志愿者们的协助下,社区老人们绘制象征着团圆美满的团扇,绘出中华文化,扇出合欢之风。
活动室里老人及党员志愿者们齐聚一堂,由主持人向老人们介绍活动主要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志愿者们亲切耐心的为每一位老人教授画扇技巧,并手把手的协助老人们调配色盘,温馨有趣的氛围使活动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刘奶奶说:“这个活动还挺不错的,让我们有种重温课堂的感觉。
”老人们充满童心的拿着自己画的扇子和身边的伙伴进行比较,有说有笑,气氛和谐。
开心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10点多,老人们通过自己对扇子文化的理解,尽情展现自己的想象,在各自手中的团扇上画上了一幅幅自己喜欢的图画。
本次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参与活动老人的一致好评,大家表示既激发了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又在学习互动中扩大了交际圈子。
活动结束时,陶公庙社区党支部书记表示,今后社区将大量开展此类文化交流活动,建立“耄耋生活圈”,让老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在活动中享受快乐、感受温暖。
篇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4月初,石岐街道康华社区党委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了四期团扇手工系列主题培训,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的参与。
培训开始前,社区工作人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团扇的文化背景及制作方法,随后党员志愿者给大家发放了空白扇子、干花和各种辅料工具。
从构图到粘贴制作,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家在制作团扇的时候互相讨论交流,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原本空空如也的团扇变得“花团锦簇”,一幅幅充满创意的画面跃然扇上。
据了解,康华社区党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常态化组织居民开展文体活动,促进邻里关爱互信,动态收集小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在不同的时间设置丰富文体活动,让“资源清单”对接“需求清单”,积极探索“邻里党建+”模式,共建和美社区。
民族用品手工制作简报

民族用品手工制作简报篇一:**导语**嘿,你知道吗?民族用品手工制作那可是蕴含着无尽的魅力与文化底蕴呢!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民族用品手工制作的那些事儿,这里面可有太多的精彩故事、独特技艺以及让人惊叹的成果啦。
**正文****关键点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有位老工匠李大爷,他就像是一本活着的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百科全书。
我有次去拜访他,刚进门就听见他说:“咱这民族手工制作的技艺啊,可不能断在咱们这代人手里。
”他做的那些精美绝伦的民族刺绣,一针一线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他教出来的小徒弟,个个都学得有模有样。
像他的徒弟小王,才学了两年,就已经能绣出复杂的图案了。
据不完全统计,李大爷已经带出了至少五个能够独立完成高级刺绣作品的徒弟了,这无疑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有力见证。
**关键点二:创新与融合**还有一位年轻的民族用品手工制作者阿花,她可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
有次我和她聊天,她说:“咱们不能老是守着老样子,得给传统加点新东西。
”她就把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入到民族饰品制作中。
她做的那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耳环,既保留了传统的花纹样式,又加入了当下流行的简约风格。
她把这些作品放到网上销售,每个月的销售额都能达到好几千块呢。
她的创新吸引了很多年轻顾客,甚至还有外国友人来询问购买。
**关键点三:社区合作与推广**我们社区为了推广民族用品手工制作,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社区的赵大妈,那可是个热心肠。
她拉着我就说:“咱们得让更多人知道咱民族手工的好。
”于是社区组织了很多手工制作的交流活动。
每次活动都能吸引二三十人参加。
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分享制作经验。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家的制作水平,还让民族用品手工制作在社区里越来越有知名度。
**行动项**对于传统技艺传承,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和企业参与进来。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兴趣班或者选修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民族手工制作。
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设立专门的工作室,给手工制作者们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非遗手工新闻稿

非遗手工新闻稿
《非遗手工》——传统工艺的活力新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手工则是其中的瑰宝。
非遗手工代表着当地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是历史和人文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手工艺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注,非遗手工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浙江省,一些非遗手工作坊通过创新发展,将古老的技艺注入现代元素,推出了一系列受人欢迎的工艺品。
例如,温州柳编、宁波宋锁金、丽水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制品,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创新和工艺改良,使得这些古老的手工艺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成为现代家居装饰的热门品种。
除了产品创新,非遗手工的传承和培训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各地政府和机构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比赛、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手工。
一些乡村也利用非遗手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当代社会,非遗手工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经济的增长点。
通过创新和发展,非遗手工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在市场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手工的发展不仅助推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遗手工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发展。
传统手工剪纸、绒花活动新闻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市民朋友:一、传统手工剪纸、绒花活动概况近日,为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市文化馆组织了一场传统手工剪纸、绒花活动。
这项活动旨在让市民朋友感受中华传统手工艺魅力,提升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和欣赏。
活动中,工艺师们现场展示了剪纸、绒花的制作过程,并向市民们传授了相关的手工技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与。
二、传统手工剪纸、绒花的历史渊源1.传统手工剪纸:手工剪纸,是我国非常悠久且古老的一项传统手工艺。
剪纸艺术起源于古代民间,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2.传统绒花:绒花,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起源于北齐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绒花的制作工艺精湛,色彩丰富,造型美观,被誉为我国工艺之花。
1. 传统手工剪纸的制作技艺:传统手工剪纸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材、传型、打样、剪纸等多道工序,其中剪纸环节需要工艺师手持剪刀,根据设计图案进行精细的剪切,要求手法娴熟、技艺精湛。
2. 传统绒花的制作技艺:传统绒花的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选料、染色、编织、刺绣等多道工序,其中编织环节需要工艺师手持编织工具,将丝线或布料编织成绒花造型,并进行精细的刺绣工艺,要求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四、传统手工剪纸、绒花的文化内涵1. 传统手工剪纸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剪纸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其图案和造型多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2. 传统绒花的文化内涵:传统绒花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其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五、结语通过本次传统手工剪纸、绒花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市民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手工艺,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非遗圆作工艺体验活动 新闻稿

非遗圆作工艺体验活动新闻稿
近日,为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某非遗团队联合当地旅游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作工艺体验活动。
该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圆作工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让人们亲身体验了制作圆作的整个过程。
圆作,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源自于中国江苏省的扬州,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圆作花瓶、果盘、文具盒等制品,除了具有精湛的工艺技艺,更是表现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圆作工艺逐渐式微,这也成为了非遗传承的重要议题。
通过此次活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圆作工艺的历史渊源,讲解了制作圆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巧,同时还向参与者展示了制作过程。
然后,参与者们跟随着教练的指示,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圆作制品。
此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赞誉,还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圆作工艺。
同时,该非遗团队也将继续努力,坚守传统的圆作工艺,让更多人了解、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手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非遗文化的新闻稿

非遗文化的新闻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超酷的非遗文化。
你知道吗?在咱们身边有好多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那可都是非遗文化的一部分。
就比如说剪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在那些民间艺人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他们拿着小剪刀,这儿剪一下,那儿转个弯儿,不一会儿,一幅活灵活现的作品就诞生了。
可能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凤凰的羽毛都丝丝分明;也可能是一个抱着鱼的胖娃娃,娃娃的笑脸看着就让人心里欢喜。
还有那京剧,那可真是国粹啊!演员们在台上的一招一式都大有讲究。
他们画着精致的脸谱,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性格。
像红脸的关公,那是忠义的象征;白脸的曹操,一出场就透着一股奸诈劲儿。
演员们扯着嗓子唱念做打,那高音能直冲云霄,台下的观众就被他们带着在历史故事里穿梭,一会儿是三国的烽火硝烟,一会儿是西厢的儿女情长。
再说说刺绣,那些绣娘就像一个个神奇的画家,只不过她们的画布是绸缎,画笔是绣花针和丝线。
一根细细的针,带着彩色的丝线在绸缎上上下穿梭,绣出的花朵娇艳欲滴,仿佛能闻到花香;绣出的鸟儿栩栩如生,好像下一秒就要从绸缎上飞出来似的。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各有各的特色,每一种都精美得让人忍不住惊叹。
可是啊,现在这些非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好多年轻人都被那些流行文化吸引了,对这些传统的东西了解得越来越少。
这可不行啊,非遗文化是咱们民族的根儿,是历史的见证者。
不过呢,也有不少好消息。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推广非遗文化呢。
学校里开了非遗文化的兴趣班,孩子们可以学习剪纸、捏面人;社区里也经常举办非遗文化的展览和表演,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京剧的魅力、刺绣的精美。
一些非遗传承人还开了网店,把他们的作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咱可得好好重视这些非遗文化,让这些传统的瑰宝在现代社会里继续闪闪发光。
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被这些非遗文化深深吸引,成为一个非遗文化的小粉丝呢!这就是咱们身边的非遗文化,充满了神奇和魅力,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传承。
少数民族建国70周年主题活动新闻稿

少数民族建国70周年主题活动新闻稿
随着国庆节的临近,一场盛大的少数民族建国70周年主题活
动在全国各地圆满落幕。
这场活动以“团结、发展、进步”为主题,旨在庆祝少数民族在建国70周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弘扬
民族团结精神,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本次活动在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文艺演出、民族手工艺展示、民族美食节等。
来自
不同民族的演员们纷纷登台献艺,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
魅力。
此外,各族群众还积极参与了民族手工艺展示和民族美食节,展示了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关注。
在活动中,各族群众还围绕“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大家纷纷表示,在建国70周年以来,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各民族
的文化传统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这为今后的文化交流和融
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弘扬了民族团结精神,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将会更加
密切,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此次少数民族建国70周年主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盛会,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也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
结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会迎来更加美好
的明天。
护中心召开生态管护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作品展简报

护中心召开生态管护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作品展简报6月1日,在文山七花广场,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20家非遗工坊、非遗老字号、非遗企业开展为期3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宣传展示文山丰富非遗资源,增加公众对非遗了解,促进非遗走进生活。
在展示区,几乎一步一惊喜,有苗心康的苗药养生产品、文山陶、天士力的三七类产品、云南白药三七类产品、手工彝族服饰等等,各具特色摊位前,吸引着一波波人群。
在文山陶的摊位前,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陶器时代创意坊王明俊告诉记者,他是文山学院毕业的学生,做文山陶艺已经10多年了,其设计制作的陶器主要以文山民族特色为主。
像我们设计的这一套铜鼓茶具,在国家都获得过金奖,在省上是获得银奖,我们还有一些作品是以创意为主,现在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李海珍大妈的精美的手工彝族服饰吸引了大家,李海珍大妈介绍,这些彝族服饰都是她纯手工用麻线织布做的,畅销外地,现在文山州只有她一人有这样的手艺。
我现在为了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我12岁的孙女现在学会了织布,赚钱不赚钱都无所谓,现在就想多多宣传,将我们彝族的这个手艺传下去。
苗心康在集市上推出了他们的非遗手法和苗药的特色疗法。
都是用祖传秘方加上我们文山的三七所研发出来的这些苗药,就想让更多的文山人了解和认识我们苗心康。
“非遗”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瑰宝,更是一种可转化为消费品的商业资源,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利用其商业价值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市民们表示这样的非遗集市非常有意义。
昨天我就来逛了买了个米线回去,觉得太好吃了,今天又来买了好几包,还有其他的产品都值得去购买或者了解,这样的集市可以多多举办。
我觉得这样的非遗集市一个月能举办一次最好,他们在集市上推出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文山本地特色,并且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到了文山还有这些东西。
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明表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就是希望把文山的非遗“珍宝”串成涵盖“吃、行、游、购、娱”的精美“项链”,非遗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让非遗触手可及。
传承非遗文化新闻稿

传承非遗文化新闻稿
《传承非遗文化,继承中华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一场非遗传承活动在中国古都北京举行。
这次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中,以期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活动现场,来自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们齐聚一堂,展示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与观众分享了非遗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同时,还有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分享了各自的传承经验和心得体会。
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他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他们意识到传承非遗的重要性。
一名参观者表示:“非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
遗产,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传承它,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感受到这份文化的魅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关注,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永续传承下去。
尊重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加入到传承工作中,让这份珍贵的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南阳非遗文化烙葫芦新闻稿

南阳非遗文化烙葫芦新闻稿XX葫芦烙画是根据炭化原理,以高温烙具在可炭化材料上勾勒烘烫,呈现自然的淡黄、中黄、棕、黑等变化,达到近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
主要工序有构图、选材、起烙样、烘烫、题款、装裱等。
技法有平烘、撕毛、点皴等。
题材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
作品包括冬青木筷子、笔筒、葫芦、台屏等小件日常用品。
屏风、家具等大家家具用品,木板葫芦烙画、宣纸葫芦烙画、丝绢葫芦烙画等装饰用品;色调以烙为主,套彩为辅,色泽沉稳,古色古香,厚重典雅。
烙画被誉为“XX三大宝”之一,还有烙花、烫画、火笔画的说法,具体创作的办法是,以温度3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的烙铁作为主要工具,以竹木、宣纸、丝绢等作为创作的材料,利用烙笔的不同温度,进行勾、擦、点、烘,不久便会出现一幅层次不同的泛着茶褐色的画作,古朴典雅,精美绝伦。
这种创作技法,其实是巧妙地把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从而独成一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现代烙画,多是题材上有所变化,创作风格一般是继承传统,又有创新。
据史书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
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
到了光绪三年,才被XX的民间艺人赵星三重新发现整理,并延续至今。
关于XX烙画的起源和发展,在民间还留下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
西汉末年,XX有一位叫李文的烙画家,烙画作品远近闻名。
有一天,他在紫山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有一男孩跑来跪在他面前,说有人追杀,求他相救,李文把小男孩扮作逃饭的哑巴,引到一块大石板面前,让他睡在上面,躲过了追杀。
临分手时,李文送给男孩一只精美的烙画葫芦作为盘缠。
这个小男孩正是年仅十二岁的刘秀,当时是被王莽追杀。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并没有忘记李文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携带葫芦暗中查访,找到李文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
刘秀把XX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XX烙画蓬勃发展,声名远扬。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为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花品也成为XX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解说词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解说词首先,我们来到藏族区域。
藏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手工艺而闻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藏族传统的唐卡绘画,这种绘画以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著称。
唐卡是藏族人民用来传承宗教文化和表达美好祝愿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们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
接下来,我们来到苗族区域。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擅长种植水稻、纺织以及银饰制作。
在我们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苗族传统的刺绣作品,这些刺绣精美细致,颜色鲜艳,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苗族特色的银饰,这些银饰以其华丽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后,我们来到壮族区域。
壮族是一个以山为家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发山地资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壮族传统的竹编工艺品,这些竹编制品造型独特,手感柔软,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壮族的木雕艺术,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最后,我们来到维吾尔族区域。
维吾尔族是一个勤劳守望的民族,他们擅长地毯织造、刺绣和金银饰制作。
在我们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传统的地毯,这些地毯花纹精美,色彩丰富,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传统的刺绣作品,这些刺绣精美细致,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技艺,感受到他们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收获满满的文化体验!谢谢大家!愿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非遗掐丝珐琅活动新闻稿

非遗掐丝珐琅活动新闻稿
近日,一场非遗掐丝珐琅活动在市区某文化馆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技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青少年参与。
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掐丝珐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活动现场,艺术家们展示了精湛的掐丝珐琅技艺,将各种图案和色彩巧妙地镶嵌在珐琅器皿上,呈现出令人赞叹的艺术效果。
现场观众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活动现场还安排了丰富的互动环节,让参与者亲身体验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
艺术家们耐心地指导大家如何将细丝巧妙地黏贴在器皿表面,再将珐琅粉倒入并烧制,最终形成精美的珐琅作品。
青少年们积极参与其中,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活动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和相关协会的大力支持。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非遗掐丝珐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通过举办此类活动,旨在培养市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在活动现场,艺术家们还向参与者赠送了精美的掐丝珐琅制品作为纪念。
市民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了非遗掐丝
珐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总之,非遗掐丝珐琅活动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
通过传承千年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魅力。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
类似的活动举办,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阴沉木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新闻稿

阴沉木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新闻稿
8月2日上午,华夏拾遗“沉雕赣韵”非遗调研实践团步入宛若丹青未干提笔勾勒的“十里风荷”灵山工匠小镇,拜访藏在鲁班巷中“工匠之家”的传承人——陈文武大师。
感谢陈文武老师的讲学赐教,众赣籍学子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匠艺讲座,悟得了匠心的坚守,对许多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自幼深受父母影响,祖辈都是以种田制砚为生的庄稼汉。
14岁时,因家境困难而中途辍学,为了补贴家用且谋一门生存手艺,便决定拜当地的瞿炳金先生为师,学习石艺雕刻。
一开始,瞿老师并不想收我为徒,但是看到我潜心好学,被我的诚心打动,便让我跟随他学习。
在那个年代,只有先磨炼了心性,培养好品德,才能开始进行手艺的学习,而瞿炳金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此后几年我为了求学节衣缩食,走访各地拜访名师学习,并受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李振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錩教授、国学家荆鸿先生等业内名家,他们的教导使我的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非遗传承新春走基层新闻稿件

非遗传承新春走基层新闻稿件
以新年新气象迎接新春佳节,近日,我市召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非遗”新闻报道活动,来自各街镇的记者共同开展非遗传承新春走基层新闻报道活动,在各个社区、企业、村组采访,记录非遗传承人传统技艺,发掘非遗传承的光辉,凸显我市繁荣多彩的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生动的画卷。
活动中,记者来到当地社区,详细了解当地传统技艺、生活体验、新闻事件等信息,の并深入到“大伯庙传统新春传统格格礼”现场,表现出积极报道,采访细致入微。
在一线劳动者生活餐厅和ISO承认企业,记者深入采访,听取实地情况,并且动手并亲自体验织锦,品尝到当地传统佳肴,让到访的记者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民俗和风土人情。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些革新的发展,比如当地不断推进农村旅游,改造农家乐,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农家民宿等等,理论上与传统技艺共存互荣。
此次新闻调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提问记者们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这将在媒体上报道得更加充分,增强为报道的感受性和美感性,深化传统技艺的影响力。
据悉,为了让更多人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我市也将助力更多的“非遗传承人”顺利的实现他们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继续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遗文化中国结活动新闻稿

非遗文化中国结活动新闻稿
《非遗文化中国结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结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手工艺品,被誉为“中国的结”。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在某市举办了一场精彩的“非遗文化中国结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这次活动以传统的中国结工艺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手工艺爱好者和民间艺术家前来参与。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参与者们讲解了中国结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并且亲自示范了制作过程。
参与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出了各种风格各异的中国结,有的是古朴典雅的风格,有的则是现代时尚的造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中国结展览和交流环节,参与者们可以在展览区欣赏来自各地的精美中国结作品,并且和其他手工艺爱好者交流心得和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更多关于中国结的知识,还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参与者的文化生活。
活动现场不仅有中国结的制作和展览,还有许多传统文化表演和手工艺品摊位,让参与者们在欣赏中国结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非遗文化中国结活动”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中国结这一传统文化,让中国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侗族刺绣社团关于开展侗族刺绣手工 作品比赛活动简报

侗族刺绣社团关于开展侗族刺绣手工作品比赛活动简报侗族刺绣社团关于开展侗族刺绣手工作品比赛活动简报====================================一、活动简介------------------------------------尊敬的社团成员们,大家好!我是社团的王主席,在这里非常荣幸地宣布我们将在下个月开展一项精彩的活动——侗族刺绣手工作品比赛活动。
这个活动旨在展示和弘扬侗族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广大刺绣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我们诚邀各位成员积极参与,一起共同推动侗族刺绣的繁荣发展。
二、活动内容------------------------------------本次比赛活动将涵盖侗族刺绣的多个主题和技法,以展示侗族刺绣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活动内容如下:1. 刺绣主题- 传统纹样:参赛作品可以选择传统的侗族纹样进行刺绣,展示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 自由创作:参赛作品可以自由选择刺绣主题,以突出个性和创作力。
2. 刺绣技法- 平绣:以平绣为主题的作品,呈现平滑、细腻的效果,展现刺绣技法的熟练程度。
- 立体绣球:以立体绣球为主题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展示刺绣技法的巧妙运用。
3. 参赛要求- 参赛者需为侗族刺绣社团成员。
- 每位参赛者可提交一件作品,作品需为原创。
- 作品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且完成度高且精细。
- 作品需注明刺绣主题和刺绣技法。
三、评审和奖项------------------------------------1. 评审标准- 艺术性:作品的创意和艺术价值。
- 技巧:作品的刺绣技法和细节处理。
- 创新性: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
- 完成度:作品的完成度和整体效果。
2. 奖项设置- 最佳刺绣奖:1名,奖金500元。
- 创意奖:2名,奖金200元。
- 技巧奖:3名,奖金100元。
- 优秀奖:若干名,奖金50元。
四、活动安排------------------------------------1.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下月初。
禄劝民族手工刺绣

禄劝县:一万多件工艺品亮相民博会“太美了!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精美的民族刺绣品,一定要带几件回去送朋友。
”来自上海的王丽娟女士站在昆明民博会展厅的禄劝民诺诗手工艺展位前,兴致勃勃的边和店主说话,边看边惊呼。
这家来自禄劝的参展作品,以改版的刺绣旗袍、包包和鞋子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才开展就效果相当好。
特别是彝族刺绣和传统旗袍的集合,使得那些服装古朴和典雅,华丽和庄重和谐统一,难怪来自京都的王女士也会惊呼。
2011年8月19日——23日,为期5天的2011年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禄劝10家企业或经营户,共同组织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10000多件参加展出,这些参展工艺品涵盖了服饰,根艺,手工蚕丝被,民族乐器等,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也让人眼前一亮。
特别是那几家以民族刺绣为主的展位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禄劝此次组织参展的作品有企业自己组织生产的作品,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和民间妇女同胞的手工刺绣品等,这些作品种类繁多、内含丰富、构图精巧、形式多样、做工精细、花样精美,有刺绣、挑花、纸扎、民居、民族乐器、雕刻等,其中,以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最为耀眼。
这些作品代表了禄劝彝、苗、傈僳、壮、傣、回等23个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工艺,展现了特色鲜明、原汁原味的民族民俗刺绣手法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具有独特地域性、民族专有性和良好示范性,深受各界参观人士的喜爱。
其中,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游定美的作品《八鸟穿牡丹》充分展现了禄劝彝族传统手工刺绣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荣获本届民博会刺绣类银奖。
在整个参展期间,共售出参展的手工蚕丝棉被、传统手工绣片、根雕等民族民间工艺品560多件,实际销售收入14.3万元,参展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促销业绩。
禄劝县居住着汉、彝、苗、傈僳等24个民族,全县46.8万人口中妇女有21.5万人,妇女劳动力约11.8万人。
手工刺绣一直是当地各族妇女农闲时常做的手工活,绝大部分妇女都会刺绣,而刺绣业基本不需要什么投入,只要有市场就可以开展,禄劝县委、县政府把这一优势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产业,从增加农民收入、弘扬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发展手工刺绣业,使禄劝民族刺绣工艺品逐步走出山门,走向市场,实现广大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以创业带动再就业。
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报道稿

继承民族文化瑰宝——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展现民族风情,建设和谐校园,由校学生会少数民族工作部主办的以“继承民族文化瑰宝”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作品展于10月26日上午9时在我校崇智广场举行。
校团委宣传部部长王璐老师以及数千名在校大学生对手工艺品展进行了观赏。
本次少数民族手工艺展主要围绕少数民族生活及文化特点,展现民族团结与和谐氛围。
在工艺作品展览中,参展作品设计新颖、构思独特,各学院展台上的民族服装饰品、图片标本、工艺作品等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解说员们的精彩讲解,更好地帮助同学们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
经济管理学院展出的保家安宅的回族挂饰,以绿色,水蓝色为主色的水族风铃。
园艺学院展出的苗族的各种器具、摆设以及用布艺等制作的精美图画,充分展现了苗族淳朴与纯洁的民族风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为大家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蒙古包与傈僳族的图腾;资源与环境学院以鄂温克族风情作为题材,通过对本民族特有的服装、首饰、图片等展示,充分地把鄂温克族的风土和人情展现在观众眼前。
最精彩的要数信息学院,惟妙惟肖的中国龙、羌族的石雕楼、穿着民族服饰的模特都吸引着大家,每个路过的人都会驻足、惊叹。
校学生会主席尹路同学为100号作品“龙”进行了画龙点睛,从而使此次活动的进入了高潮。
本次手工艺品展本着公平的原则,经过校学生会20名委员的打分,最后评选出工程技术学院钱兆艺带来的满族手工艺品获得服饰类一等奖,信息技术学院李娜带来的100作品盛世祥龙、动物科学学院王仁军带来的27号作品大理白虎以及由园艺学院孙盈盈带来的176号作品苗族房子获得手工艺单项奖。
团体奖由信息技术学院获得。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梁萧获得了最佳解说员奖。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表明了我校领导老师对少数民族同学的关爱,充分诠释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深刻含义。
促进了我校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情谊。
举办竹编挂件手工活动的报道

标题:编织绿色梦想,竹编挂件手作盛会启幕XXX网 XXXX年XX月XX日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交融的今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竹编挂件手工活动于XXXX年XX月XX 日在XX市文化中心举办。
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手工爱好者和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关注,旨在通过亲手编织竹艺品,让参与者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推广环保理念。
活动现场,竹香四溢,参与者们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选取合适的竹材,掌握基本的编织技巧。
随着一双双巧手的舞动,简单的竹条逐渐变成了造型各异的挂件。
这些挂件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对自然美的一次致敬。
竹编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以竹子为原料,经过切割、打磨、编织等多道工序,制作成各种实用或装饰性的物品。
竹材因其生长迅速、可持续采集的特性,成为环保材料的首选。
通过这样的手工活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一技艺,还能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环保意义。
竹编挂件手工活动的举办,恰是为了唤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通过亲手制作,参与者不仅获得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从取材到成品全过程中对自然的尊重和珍惜。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主办方精心的筹备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他们表示,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创新中来。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希望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推动环保理念的普及。
总体来看,竹编挂件手工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环保的实践。
它展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绿色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民族文化瑰宝
——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展现民族风情,建设和谐校园,由校学生会少数民族工作部主办的以“继承民族文化瑰宝”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作品展于10月26日上午9时在我校崇智广场举行。
校团委宣传部部长王璐老师以及数千名在校大学生对手工艺品展进行了观赏。
本次少数民族手工艺展主要围绕少数民族生活及文化特点,展现民族团结与和谐氛围。
在工艺作品展览中,参展作品设计新颖、构思独特,各学院展台上的民族服装饰品、图片标本、工艺作品等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解说员们的精彩讲解,更好地帮助同学们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
经济管理学院展出的保家安宅的回族挂饰,以绿色,水蓝色为主色的水族风铃。
园艺学院展出的苗族的各种器具、摆设以及用布艺等制作的精美图画,充分展现了苗族淳朴与纯洁的民族风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为大家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蒙古包与傈僳族的图腾;资源与环境学院以鄂温克族风情作为题材,通过对本民族特有的服装、首饰、图片等展示,充分地把鄂温克族的风土和人情展现在观众眼前。
最精彩的要数信息学院,惟妙惟肖的中国龙、羌族的石雕楼、穿着民族服饰的模特都吸引着大家,每个路过的人都会驻足、惊叹。
校学生会主席尹路同学为100号作品“龙”进行了画龙点睛,从而使此次活动的进入了高潮。
本次手工艺品展本着公平的原则,经过校学生会20名委员的打分,最后评选出工程技术学院钱兆艺带来的满族手工艺品获得服饰类一等奖,信息技术学院李娜带来的100作品盛世祥龙、动物科学学院王仁军带来的27号作品大理白虎以及由园艺学院孙盈盈带来的176号作品苗族房子获得手工艺单项奖。
团体奖由信息技术学院获得。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梁萧获得了最佳解说员奖。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表明了我校领导老师对少数民族同学的关爱,充分诠释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深刻含义。
促进了我校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情谊。
对加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学生会秘书处xx)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