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学

合集下载

第四章节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第四章节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如强心苷的治疗指数为1.5~2.0之间,而青霉 素的治疗指数大于1000。
4.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Therapeutic index is the ratio of LD50 to ED50.
(2)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盐代谢的调节能力差,因 此对影响水盐代谢的药物较敏感,易引起水盐代谢紊乱。
(3)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消除能力差,易引起中毒。 (4)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对中枢兴奋药和中枢抑制药
敏感。 (5)生长状态 小儿体力和智力都处于迅速发育阶段,易受药
物影响,可发生一些成人没有的反应。 如四环素类药物能 与新形成的骨骼、牙 齿中所沉积的钙结合, 使小儿骨骼、牙齿发 育障碍和牙齿黄染。
1.根据年龄折算 我国药典早有规定

老幼剂量折算表
年龄
剂量
年龄
剂量
出生至1个月 成人剂量1/18~1/14 6~9岁 成人剂量2/5~1/2
1~6个月 成人剂量1/14~1/7 9~14岁 成人剂量1/2~2/3
6个月~1岁 成人剂量1/7~ 1/5 14~18岁 成人剂量2/3~全量
1~2岁
成人剂量1/5~1/4 18~60岁 全量~成人剂量的3/4
安慰剂:指不含药物成分、无药理活性、 而外形似药品的制剂。
(五)个体差异
在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剂量等条件 相同或相似情况下,患者对药物作用的反应 是相似的,但也有少数患者对药物作用的反 应与一般人不同,有显著的量或质的不同, 这种现象称为个体差异。
分为
量的差异 质的差异

第4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4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性别 3、遗传因素 4、特异质 5、病理状态 6、心理因素:安慰剂(placebo)
7、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耐受性(tolerance) 机体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使药效减弱或消失。
耐药性(resistance)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第4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请尽量言 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本章目录
第一节 药物因素 第二节 机体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 药物的剂型:溶液剂、糖浆剂、片剂、胶囊、颗粒剂、 注射液、气雾剂、栓剂、缓释剂等;制剂工艺
• 给药途径:口服、注射、舌下及经直肠给药 、吸入 、局 部表面给药;决定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甚至影响药物 作用的性质(如硫酸镁)
• 给药时间、次数、反复用药:给药时间、间隔时间 • 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
伍禁忌、药动学的相互影响、药效学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药物 相互 作用
本章目录
体外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体内相 互作用
药效学:协同、拮抗
药动学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习惯性:精神依赖性(主观依赖性)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成瘾性:躯体依赖性(客观依赖性) (physical dependence)戒断症状
感谢观赏
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躯体依赖性) 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机体躯体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有强迫性继
续用药的要求,以满足其特殊的欣快效应,中断用药将产生强烈的 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 心理依赖性)
指用药者在精神上有连续用药欲望,停药会造成极大的精神负 担,有主观上的不适感,渴望再次用药,无客观体征表现。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效应增强(协同)和药效减弱(拮抗)。
协同作用(synergism)合并用药作用增强,包括相加作用、增 强作用和增敏作用。吗啡和阿托品 相加: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1+1=2; 增强: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1+1>2; 增敏:增敏作用指某种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种药的敏感性 增强。
二、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1、联合用药: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 2、联合用药的目的: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降低剂量,延缓 抗药性产生。
药物相互作用
1.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1) 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①相互作用引起沉淀或析出结晶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易产生沉淀 ②相互作用引起药物失效
影。
➢ 有的药物在进食情况下吸收增加:螺内酯与普通早餐食物同服,其吸收量明显高
于空腹服药
➢ 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对某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有明显影响:高脂肪食物增加灰黄霉
素的吸收量。
➢ 维生素C、谷胱甘肽、酸性食物等可促进铁的吸收:Fe3+
Fe2+;
➢ 含钙、磷较多的食物可影响铁的吸收;
➢ 钙剂不宜与菠菜同食;
六、饮食
香烟可以诱导CYP1A2活 性而降低经过这种酶催化 代谢的药物的浓度。 吸烟者对止痛药喷他佐辛 (镇痛新)的代谢较快。

第4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4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withdrawal syndrome)。如长期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突然停药不但产生停药症状(肌痛、关节 痛、疲乏无力、情绪消沉等),还可使疾病复发或 加重,称为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可采取逐渐减量停药的方法避免发生撤药症状和
反跳现象。
4.药物相互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不论给药途
径是否相同,同时或先后应用所出现的原有药物效应增强 或减弱的现象。包括体内和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synergism) 拮抗作用(antagonism) 五、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
大纲要求
掌握安慰剂、耐受性、耐药性、习惯性、成 瘾性及依赖性的概念
A型题
1.安慰剂是指
A.用作参考比较的标准药 物制剂 B.在外观和口味上与药物 制剂相同,不含药理活性 成分的制剂 C.可增强疗效的药物 D.可减弱药物的疗效 E.产生镇静、抗焦虑作用 的药物
2.休克患者最适宜的给药 途径是 A.皮下注射 B.下含服
C.静脉给药 D.肌内注射 E.吸入给药
答案
答案
3. 特 异 质 反 应 产 生 的 4. 连 续 用 药 后 出 现 的 原因是 药物反应性下降 ,是 指 A.某些基因缺失所致 B.药物的高敏性 C.肝功能减退所致 D.肾功能减退所致 A.依赖性
3.疾病因素
4.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的差异是构成药物反应 差异的决定因素。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种属 差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5 .时间因素
6 .生活习惯与环境
(二)药物方面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2.药物剂型 药物制备成不同剂型,采用不同途
径给药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3.给药方法 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

药理学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理学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 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又称精神依赖性。
❖ 成瘾性:指某些药品如吗啡,用药时产生欣快感 ,停药后出现严重戒继症状,又称躯体依赖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ank you
(三)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的 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1.成人:常用量 2.老人: 3.小儿:根据体重、体表面积给药
1 .婴幼儿
❖血浆蛋白少、肝肾功能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 差、机体含水多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代谢)妊娠期,尤其 是妊娠末期和临产的24小时内孕母使用氯霉素, 可致使出生的新生儿出现呕吐、呼吸急促或不 规则、皮肤发灰、低体温、软弱无力等症状, 甚至造成死亡。
2.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指当作用于相同受体的两种 药物同时应用时,可发生对受体作用的协同或拮抗。
α受体阻滞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升压作 用的反转现象;组胺与抗组胺药合用,能降低组 胺的反应等。
3.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因抑制外周NA 的再摄取,增强 拟肾上腺素类药的药理作用,引起血压升高等不 良反应;还可因抑制中枢NA 的再摄取,减弱可乐 定和甲基多巴等药物的中枢性降压作用。
二、给药时间与次数
应根据 t ½ 决定给药间 隔时间, 疗程根据疾病及病程决定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除达到多种治疗 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增效或利用拮抗作 用减少不良反应。
(一)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1.吸收
维生素C有助于食物和铁制剂中Fe2+的吸 收;四环素与Fe2+、Ca2+等重金属离子 同时服用,则可因络合反应而影响各自 的吸收,应避免合用。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b.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 different • newborns ------ incomplete chloramphenicol氯霉素( gray syndrome)
灰婴综合征
• Oldster------ decay (衰退) gentamicin庆大霉素( t ½ prolong >30h )
• sustained-release ~ (缓释制剂) 药物非恒速释出以达到较稳定而持
久的疗效。如康泰克等。
• controlled-release ~ (控释制剂) 药物缓慢地恒速释出以达到 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如萘 普生等。
2)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produce the rate of absorption different. generally: iv. > inhalation (吸入) > im.> sc. >po. > rectum (直肠) > skin
Chapter4 Factorsaffecting thepharmacologicaleffects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object
• 掌握 药物的相互作用; 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 性、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症状。 • 熟悉 药物制剂及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 状态、心理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 了解 配伍禁忌、药物滥用的概念。
ii. interaction of drugs(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 应用时对机体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非遗传
6. DISEASE
肝脏疾病:影响 PK 肝实质损伤 酶活性降低
肾脏疾病:影响 PK 降低肾脏血流量 /GFR
肝组织结构紊乱 血流量改变
减少肾排泄
7. Placebo effects
药理学 效应
总 效 应
源于医患关系、治疗手段和医生 对病人的心理影响 30%以上有效率:疼痛、焦虑、心 绞痛和心衰的控制等 30%不良反应率:头晕、乏力、恶 心、腹痛、腹泻、白细胞等
第4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Drug Response
教学基本要求
1. 在掌握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上 理解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2. 熟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Pharmaceutical Factors
1. 药物结构及理化性质 2. 药物的剂量 3. 药品剂型 4. 给药途径 5. 用药间隔(频率)和用药时间
2、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影响主要表现在: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C、药物体内分布差异 D、肾排泄速度 E、以上都不对
3、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应着重考 虑患者的: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 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 C、对药物排泄能力 D、对药物转化能力、 E、以上都不对
二、分析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实施个体化用药方案
三、力求实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四、加强治疗药物监测,及时把握药物治疗转归
1、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 2、实行TDM,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1、短期内应用数次麻黄碱后其效应降低,属于: A、习惯性 B、快速耐受性 C、成瘾性 D、耐药性 E、以上都不对
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

药理学课件-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药理学课件-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抑制胃排空的药物阿托品或阿片类麻醉药可 延缓合并应用时药物的吸收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被同时应用的另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置换,导致被置 换药物的分布加快、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增高, 临床效应或毒性反应增强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1. 新生儿和老人药物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较低 2. 药物效应靶点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3. 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因素(如心血管反射减弱)和病理因素(如
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原辅料的不同 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二、药物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 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及干扰,可改变药物的 药理作用及毒性
1.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不影响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但改变药理作用: 协同(synergism), 拮抗作用(antagonism)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placebo)-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物的制剂。广义上讲,还包 括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其产生的效应 为安慰剂效应
药理学效应

非特异性药 物效应

应 非特异性医
疗效应
安慰剂绝对 效应
无治疗
安慰剂
自然恢复
三、遗传因素 遗传多态性
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 NAT):参与II相乙酰化反应的 代谢酶, 包括NAT1, NAT2
NAT2 在体内参与了20多种肼类化合物和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或杂环 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激活或灭活,与一些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 关,并与某些癌症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CYP2C19 美芬妥因 4

4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4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在严重肝脏疾病是应当选择 氢化可的松? ).


Renal excre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final drug
elimination. Renal failure will result in drug accumulation in the body, prolonging its effec


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 ED50, LD50, Therapeutic index(TI); 安全范围; Selectivity;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 effects); 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 Side effects (副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effect);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 ;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依赖性( dependence);

Cardiac disease
Cardiac disease, by limiting blood flow to the liver, may depress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 whose metabolism is flow-limited and the clearance is perfusion-limited
Elimination kinetics 算术纵座标 对数纵座标
logC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要素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要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成效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知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要素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目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保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要素。

其余:一、药物剂型与制剂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详细的用药方式不一样,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门路给药门路影响药物汲取的速度与程度,从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保持时间。

不一样给药门路,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一样。

比如:MgSO 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很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机遇有相应要求。

可依据: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要素的扰乱,如空肚口服免受食品影响汲取。

减少药物不良反响,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适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天或隔日上午8 时一次顿服。

四、长久用药长久频频用药可惹起机体(包含病原体)对药物反响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靠性;忽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响。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响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频频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互相作用药物互相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因为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由,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加强或减弱。

广义 = 体内药物互相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结适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加强称为共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结适用药目的:疗效共同、不良反响拮抗、耐药性延缓(一)体外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互相作用。

对策:药物在采纳溶媒稀释和制剂混淆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核对配伍禁忌。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用药护理知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用药护理知识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及用药护理知识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及用药护理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药物相互作用,用药护理基本 知识。
难点: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诸多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作用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很多,除体
内过程等一些因素之外,还有机体 方面、药物方面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方面的因素。
常用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用药护理要点
(先看下页再返回来)
(二)用药次数与给药时间
1.用药次数与给药的间隔时间应该参考药 物的t1/2
2.给药时间方面 根据药物和适应证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给药时间。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interac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药物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应用时,药物 之间相互影响或干扰,其中某药物的体内过程 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发生改变,以至使药物 的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五)护理评价 —对护理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 试总结分析其与用药护理的关系。
2.如何在临床护理中合理应用药物? 3.给药途径与药物效应有何关系?试总 结常用给药途径的护理要点。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构效关系与药物作用
(二)药物的剂量 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药物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三)药物制剂 不同制剂其生物利用度不同,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药
浓度,从而影响药物作用。
三、给药方面
(一)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均 有很大影响,往往能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妥善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二、药物治疗中的护理程序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耐受性、剂量、极量(最大治疗量)、常用量的概念。

2.熟悉其它方面的影响因素。

基础知识一、药物方面的因素:(一)药物剂量:剂量:用药的份量。

无效量:不产生药理效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

最大治疗量(极量):药物呈现最大治疗效应,且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些而比最大治疗量小些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刚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剂量。

致死量:刚导致机体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决定药物的安全性。

效价:单位剂量药物所产生的效应。

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二)药物制剂:片剂、胶囊、糖浆、颗粒剂、溶液剂、气雾剂、注射剂、栓剂、贴皮剂等。

(三)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腹腔、舌下含化、肌肉、皮下、口服、皮肤给药等。

(四)给药次数和时间。

给药次数:应根据病情需要以及药物的消除速率,并参照药物的半衰期。

给药时间:饭前、饭后、半空腹、临睡前等,有的药物还有特殊的给药时间段。

(五)疗程: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药物而定。

(六)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

1、配伍禁忌:药物在配制时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药物的制剂不能成型或者影响其均匀性、稳定性等,导致不再适合用药。

2、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药物联合应用时,使原有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药物联合应用时,使原有作用减弱。

3、联合用药的目的:达到多种预防治疗、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避免或延缓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和减少单个药物应用剂量,以降低单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体重、性别、病理状态、营养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机体对药物反应性改变等。

其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改变包括:耐受性(人体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低、反应减弱的现象)、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等病原体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低的一种状态)、药物依赖性(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成瘾性,是反复用药后所造成的一种生理适应状态,一旦停药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是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患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舒适感)和停药反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学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药物方面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的原因包括药物剂型、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病理等许多因素。

如果不了解这些因素,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不考虑如何加以调整,就难以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反应的治疗目的。

第一节药物方面的因素一、药物剂型1、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2、不同给药途径药的吸收速度不同,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

3、生物当量即药剂当量相同,药效强度不尽相等。

因此需要用药物不同制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作为比较标准。

不同药物剂型,其中药物剂量不同,应用时亦应注意区分选择。

硝酸甘油静脉注射5~10μg,舌下含锭0.2~0.4mg, 口服2.5~5mg,贴皮10mg,剂量相差更大。

4、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

口服缓释片剂或胶囊每日一次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一天。

肠外给药除一般油溶长效注射剂。

5、控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恒速释放,恒速吸收。

例如硝酸甘油贴皮剂每日贴一次。

匹鲁卡品眼片置结膜囊内每周一次。

子宫内避孕剂每年放置一次。

保证长效,方便了病人。

二、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固定剂量比例的复方制剂虽然应用方便,但针对性不强,较难解决个体差异问题。

1、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的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

在静脉滴注时尤应注意配伍禁忌。

2、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⑴吸收:空腹服药吸收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

促进胃排空的药能加速药物吸收,抑制胃排空药如抗M胆碱药能延缓药物吸收。

食物对药物吸收基本上没有特异性禁忌。

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吸收却不少见,如四环素Fe2+,Ca2+等因络合互相影响吸收。

⑵血浆蛋白结合:对于那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分布容积小的、安全范围窄的及消除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易受其他药物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致作用加强,如香豆素类抗凝药及口服降血糖药易受阿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置换而分别产生出血及低血糖反应。

⑶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药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及香烟、酒等能增加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减弱。

肝药酶抑制药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能减慢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加强。

⑷肾排泄:利用离子障原理,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减慢碱性药物自肾排泄。

反之,酸化尿液可加速碱性药物排泄,减慢酸性药物排泄。

水杨酸盐竞争性抑制甲氨蝶呤自肾小管排泄而增加后者的毒性反应。

3、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⑴生理性拮抗或协同:服用催眠镇静药后饮酒或喝浓茶或咖啡会加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影响疗效。

抗凝血药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合用可能导致出血反应。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许多抗组胺药,酚噻嗪类,三环抗抑郁药类都有抗M胆碱作用,如与阿托品合用可能引起精神错乱,记忆紊乱等,β-受体阻断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等。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肾上腺素及其拟似药如酪胺等的升压反应,而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的中枢降压作用。

第二节机体方面的因素一、年龄1、小儿特别是新生儿与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包括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

新药批准上市不需要小儿临床治疗资料,缺少小儿的药动学数据,这是主要困难。

新生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水盐转换率较快;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肝肾功能尚未充分发育,药物清除率低,在半岁以内与成人相差很多;小儿的体力与智力都处于迅速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等都应引起用药注意,予以充分考虑。

2、老人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人。

老人实际年龄与其生理年龄并不一致,即老人生理功能衰退的迟早快慢各人不同,因此没有按老人年龄计算用药剂量的公式,也没有绝对的年龄划分界线,老人对药物的吸收变化不大。

老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水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

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故药物清除率逐年下降,各种药物血浆半衰期都有程度不同的延长,如在肝灭活的地西泮可自常人的20~24h延长4倍。

二、性别1、妇女月经期不宜服用峻泻药和抗凝药以免盆腔充血月经增多。

2、妊娠第一期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反应停(海豹畸形婴儿)已知的致畸药物如锂盐、酒精、华法林、苯妥英及性激素等。

3、妊娠晚期及授乳期间还应考虑药物通过胎盘及乳汁对胎儿及婴儿发育的影响,因为胎盘及乳腺对药物都没有屏障作用。

4、孕妇本身对药反应也有其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如抗癫痫药物产前宜适当增量,产前还应禁用阿司匹林及影响子宫肌肉收缩的药物。

三、遗传异常1. 特异体质药物反应多数已从遗传异常表型获得解释,已形成独立的药理学分支--遗传药理学。

2. 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可分为快代谢型(EM) 及慢代谢型(PM)。

前者使药物快速灭活,后者使药物灭活较缓慢,因此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3. 遗传异常只有在受到药物激发时出现异常,故不是遗传性疾病。

四、病理情况1、疾病的严重度固然与药效有关,同存其他疾病也会影响药效。

2、肝肾功能不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神经功能抑制时,如巴比妥类中毒时能耐受较大剂量中枢兴奋药而不致惊厥,惊厥时却能耐受较大剂量苯巴比妥。

3、意潜在性疾病的影响,如氯丙嗪诱发癫痫,非甾体抗炎药激活溃疡病,氢氯噻嗪加重糖尿病,抗M胆碱药诱发青光眼等。

五、心理因素1、安慰剂是不具药理活性的剂型(如含乳糖或淀粉的片剂或含盐水的注射剂),对于头痛、心绞痛、手术后痛、感冒咳嗽、神经官能症等能获得30%~50%的疗效就是通过心理因素取得的。

2、安慰剂对心理因素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

3、安慰剂在新药临床研究时双盲对照中极其重要,可用以排除假阳性疗效或假阳性不良反应。

安慰剂对任何病人都可能取得阳性效果,因此不能单用安慰剂作出真病或假病(心理病)的鉴别诊断。

4、医生的任何医疗活动,包括一言一行等服务态度都可能发挥安慰剂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效应。

5、对于情绪不佳的病人尤应多加注意,氯丙嗪,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一些中枢抑制性药物在抑郁病人可能引发悲观厌世倾向,用药时应慎重。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改变:1、致敏反应产生变态反应已如前述。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静注麻黄碱三四次后升压反应渐失。

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依赖性(习惯性,成瘾性)是指无病情根据的大量长期的自我用药(精神上想再用)。

吗啡、可卡因、大麻及其同类药是麻醉药品,滥用危害用药者和社会。

苯丙胺类、苯二氮卓类等精神药品。

5、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第三节合理用药1、选择最佳的药物2、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剂型、用药时间及疗程。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年龄:不同年龄的人在代谢和整体反应功能方面有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

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功能减退和对药物敏感性改变,药典规定60岁以上用药量为成人3/4。

婴幼儿药物代谢等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如对吗啡敏感而对强心甙耐受。

2)性别: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期用药应特别注意其特殊性。

3)营养状态和精神因素。

4)昼夜节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故早上8时给药可以减轻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

5)病理状态:如肝、肾功能不良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减慢,t1/2延长。

6)药物引起的病态:习惯性、耐受性和成瘾性。

7)遗传因素: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D-6-PD)缺乏者,伯氨喹和磺胺药等易致溶血反应。

第五章传出神经药理概论[知识结构]一、传出神经分类与化学传递二、传出神经递质三、传出神经的受体四、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方式与分类[基本要求]请参阅本章教学大纲。

[基础知识回顾]传出神经按解剖学分类,分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中枢发出后在神经节更换神经元,故植物神经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均支配内脏器官(如心脏、平滑肌、腺体、眼等),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基本相反,其功能不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直接到达骨骼肌,支配骨骼肌运动,中间不更换神经元,受主观意识支配。

传出神经末梢与次一级神经元的连接处称为突触(synapse),与效应器细胞的连接处称为接点(junction),一般亦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可促使神经末梢向突触间隙释放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从而影响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化学传递。

能够传递神经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递质(transmitter)。

传出神经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

传出神经按所释放递质不同,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基本内容]1.传出神经的递质和分类按传出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不同,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两大类。

胆碱能神经包括全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运动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

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传出神经末梢主要释放两种递质,受体也分为两类:传出神经受体兴奋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