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13篇
![《围城》读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df44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4.png)
《围城》读后感13篇《围城》读后感篇1“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围城》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同学提起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拜读。
疫情期间空闲时间比较多,正值读书主题月活动,前后仔细读了两遍,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纵览全书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书中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之口。
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整本书中,除了主人公方鸿渐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他才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某种角度讲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
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的“围城”。
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要做的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拼搏,是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困扰我们的座座“围城”。
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世道如何变化,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感恩的心。
“身处乱世,心亦不变”。
与人交往虽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保证真诚相待。
做人这样,做事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工作上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去做好,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不欺瞒、不谎报,实事求是,恪尽职守是安全保卫工作的红线底线,按章操作、认真执勤是每一名航空安全员的必备素质。
工作不出问题,生活才有保障。
我想《围城》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随着生活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年少,肩上的责任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但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初心和希望,坚定目标,坚持奋斗,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7515d0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7.png)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精选20篇)《围城》读后感篇1我喜欢读《围城》是因为在钱钟书老先生的笔下淋漓尽致地人们在围城下内心的欲望与挣扎,我们不断地追求以及追求到成功后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
其间交织着我们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
别说你没有这样的挣扎,只要活着,我们都有七情六欲和理智煎熬。
虽说《围城》中引用了英国的一句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其实《围城》只是以婚姻为引,牵扯出人生万事的茫然。
更好的理解是法国人类似的说法,“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身边不乏大龄单身女孩,他们无比羡慕结婚生子,几乎每天都在相亲,看多了反而麻木了,已经找不到一见钟情的感觉。
每次聊天,我都会说干嘛那么着急把自己嫁出去呢?等待一个爱你的人,等待那份心跳的喜悦。
等待或许漫长,但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们才能自由,才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因为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的爱就不能完全属于自己。
光鲜的外表,多彩的生活总会让人羡慕,于是我们不断地努力,终于有一天梦想成真的时候又发现原来不过如此。
其实最精彩的体验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如同男人追求女人,当他了解并获得女人全部的时候,女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男人义无反顾地追求。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围城是人们在心中自己筑成的,快乐与不快乐皆在于翻越城墙之上。
《围城》读后感篇2《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此书中,他以幽默的语调揭露了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所说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我们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也逃不出无形的四堵墙下无尽的压力和束缚。
钱老在这本书中把当代社会的封建,留学生的傲气,事业的争斗以及朋友之间迂腐的恭维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清了当代社会的光明与黑暗。
友谊、亲情、学历的重要给与了我们压力,这些压力又转化到激烈的勾心斗角的社会竞争中去。
围城读后感范例(五篇)
![围城读后感范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8ec6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a.png)
围城读后感范例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
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
……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
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面对困境与束缚,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爱迪生作为美国的发明大王,在他的发明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就如发明灯丝而言,他就历经了1000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从失败中奋起,坦然地面对挫折,最终,他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名鼎鼎的发明大王弥尔顿曾说:“人是有意志的动物。
”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
他很平凡,甚至比平凡人还要平凡。
因为他先天残疾。
但他并没有就此而放弃自己。
他坚信“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
”因此,他努力克服着自己的自卑心理,战胜自己并不断尝试,不断奋斗,最终成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
被人称为是:“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新一代哲学家们的提法。
在世界各国的印象里,中国女排是一个神话。
她们曾经创造了奥运会的五连冠,她们创造了骄人的战绩,她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她们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更没有怕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拼搏,她们没有像克拉克那样束缚在心灵的围城里。
她们不断地奋斗拼搏,因此她们成功了。
她们再次取得了奥运冠军。
的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失败面前,我们不应当气馁;在平凡面前,我们更应当执着;在成功面前,我们更应当拼搏。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f14b2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5.png)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信任大家都有许多值得共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后感1大约花了20多天时间,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
书中以洞达世事的睿智,对社会人情世态,特别是四十年月的学问份子众生相进行了深刻的描写。
揭露了教育界的倾轧、虚伪、堕落。
方鸿渐对苏文纨、唐晓芙的追求,与孙柔嘉的婚姻生活,则表现了他的庸俗、脆弱、虚荣,从而折射了学问份子人格上的弱点。
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精炼、幽默,时常使我禁不住发笑,宛如×××〔姐姐〕从前同我说的一样。
只是这本《围城》是从杨杰〔表弟〕处借来的盗版本,错字、增字比比皆是,还有不少空白页,好像是嫌纸张太多了,由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附录,25页只剩下9页,明显是漏印了。
当时没说的是:等结婚成家之后重读,兴许有更直接的体味。
但是,6年过去了,始终没有这种机会。
《围城》读后感2又读,感觉很不同,特别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念的正面形象。
相对几乎全部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抱负。
在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学问份子为主的仆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宝、事业和爱情,经受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奇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固然,钱钟书之写,对于战斗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斗中悄然而逝,他们依旧以一种常态生存,战斗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斗年月还是在和寻常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妙,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c35f8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3.png)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读完《围城》,感触颇深。
钱钟书十分诚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事。
这本书讲了抗战时期关于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事。
方鸿渐真是个凄惨的人物,但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吧。
围城这个书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内容。
仔细品味会发现书中有三道围城,爱情的纠葛是一道围城,学校里的明争暗斗是一道围城,家庭的婆媳之争是一道围城。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围城,夹杂着城内的喜怒哀乐,一个城围住了我们整个人。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无不为围城所困扰,方鸿渐身处爱情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家庭的围城,怯懦的他最终重重围城之间一事无成。
赵辛楣最终也没逃脱婚姻的围城,和一个并不爱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苏文纨自始至终也没走出爱情的围城,最终堕落,身上原有的才气全无。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寒,围城这么可怕吗?几个留学生竟为此葬送一生。
其实围城并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这个围城,身处围城中,为何总想冲出这个围城,最终不是撞得头破血流,退回去就是冲到另一个围城之中,又饱受纠葛,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围城,包含很多小围城,围城中总有不如意,我们并不是总要去逃避,而应该适应这个围城,在围城中逐渐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总好高骛远,不断地换城,总以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
其实不然。
审视这个世界,围城处处存在。
现实社会中,围城依然存在,我们看待围城依然要有正确的眼光,除非围城中乌烟瘴气,实在无法生存,否则就不要不停的出城进城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流浪街头。
《围城》读后感2《围城》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人性的种种予盾与不同,譬如:懦弱与刚强,虚伪和诚直,哀伤和乐观……诸如此类种种,可能显现于不同人身上,亦可能在同一人身上表现出来。
即,人自身性格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围城》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撒谎又着得羞耻,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又随波逐流,有羞耻心而使他十分痛苦,从而愤世嫉俗,从而顽世不恭。
这种情形,相信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此体会:身处沼泽,渴望脱困而又不能自救,有意或无意的使其他人也陷入其中不得出。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e0611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7.png)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精选25篇)围城读后感(一):《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当说是同情。
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述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掉了。
抱着无奈的心境,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
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
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
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
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的文凭交差。
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最终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
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的文凭。
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
正是他对自我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
他渐渐感受到了自我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
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我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应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
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
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围城》读后感【精彩4篇】
![《围城》读后感【精彩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5f37b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3.png)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是⼩编精⼼为⼤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围城读后感 篇⼀“城中的⼈想出去,城外的⼈想冲进来。
”其实对爱情也罢,理想也罢,我们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但⽆意义的追求只会得来虚⽆缥缈的结果,我们要认清它的意义,珍惜⼈⽣的过程。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鸿渐,他出⽣在⼀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促使他⾛⼊了围城般的社会。
在如围城⼀般的社会中,他处处碰壁,可是当他后悔了,想要冲出去时,等着他的却只有紧闭的城门。
于是他选择了又重回围城,他没有选择突破⾃⼰,解开枷锁,⽽是继续在围城⾥苟且偷⽣。
这⼤概才是钱⽼⼀书的真谛吧,围城或许从来都不是⼀座城市,⽽是⼀个⼈在⼼⾥为⾃⼰所筑的⾼墙铁壁。
他们看不清⾃⼰的⼼,忘了奋⽃的初⼼,最终陷于在追求虚幻的城中,了此⼀⽣。
因⽽,只有看清⾃⼰的⼼,才能有所超越,有所突破。
⽂中的⽅鸿渐却是过分得关注⾃⼰、在意⾃⼰,他是懦弱的、虚荣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活中、事业上的连连受挫。
为让亲⼈尽意,他伪造了⽂凭,却不想后来接连发⽣的事情会让他应接不暇。
不要以为⽅鸿渐只是旧事知识分⼦,试问如今的我们,谁的⾝上又或多或少不存在⽅鸿渐的影⼦?著名明星北⼤学历,却不识知⽹导致星途中陨,财富巨额的影视演员偷税漏税,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突然想到了钱⽼⼀⽣,成绩斐然,他的书更是流⾏甚⼴,得到⼀致好评,可他却从不抛头露⾯,更是开玩笑道“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呢?”听闻了许许多多的事例,才发现其实⼈⽣何尝不是⼀道“进城”与“出城”之间的选择题呢?未进之前和乍进之初或许还有点希冀,盼望着过上幸福的⽣活。
但现实的围城却让他过得郁郁寡欢、勉勉强强,又可能是蝇营狗苟、⼩有成绩,却忘了“进城”的初⼼……可能我们还是太过年轻,对钱⽼所要表达的思想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毕竟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步⼊社会,不需要经营家庭。
《围城》读后感(通用15篇)
![《围城》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9cc83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0.png)
《围城》读后感(通用15篇)《围城》读后感1这两天刚看完《围城》这本书,故事的更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同船的鲍小姐有些青睐,初尝了爱情的滋味,但却有另一位大家闺秀苏文执小姐对他有了好感。
回国后,他通过苏认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不想方却对这位唐小姐产生了好感,但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感情也并没能长久。
后来经过好友赵辛楣引荐,同去三闾大学任教,同行时又认识了孙柔嘉小姐,俩人也不过是普通朋友,可最终走到了一起,不过他俩的感情实在糟糕透顶。
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这本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
语言平淡无奇,所写之事也只是人间的是是非非。
不过书中却始终贯彻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婚姻感情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中的人想出来”,这也许是作者的得意之处吧。
《围城》读后感2《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
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读完《围城》,我发现,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
《围城》读后感(8篇)
![《围城》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b4ed7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8.png)
《围城》读后感当一个人安静地时候,我们脑海里呈现的都是上大学以前那纯真的,无邪的,美好的回忆。
我们开始感叹时间为什么如此的残酷,为什么消逝的如此的快。
我们“致青春”、“忆童年”,现在才恍悟儿时的我们是多麽的童真,少年的我们多么的欢快,17岁的我们是多么的快乐。
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个“围城‘里面,我们总是在抱怨总是在怨天尤人,可当我们真的走出来的时候又开始悔恨,开始追忆。
学习是这样,爱情也是如此。
我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追求幸福的时候往往是最幸福的,而当幸福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却容易患得患失。
“细细想来,的确是这样。
当我们努力去追求我们喜欢的那个她时,我们好像一下子有了铠甲,又好像一下子有了软肋,我们会变得小心翼翼,因为想在她心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自己。
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当我们的努力有了结果。
我们会经历一个短暂的甜蜜期,可是短暂过后,生活的琐碎可能会让彼此无征兆的生气,无理由的吵架,我们可能会发现彼此的缺点越来越多,以至于产生厌恶之感。
《围城》读后感(2)《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史铁生在围城内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周围人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团体环境中的无奈和困境。
史铁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在围城内外游走,但始终不能融入任何一个团体,也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小说以史铁生的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他对自己身份认同和生活状态的迷茫与焦虑。
他思考着自己为什么在围城内外游走,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处,无法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平静。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许多现代人身上也能找到共鸣。
小说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婚姻与家庭。
史铁生身边聚集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如陈露、马小姐和林徽因。
这些女性形象分别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女性特质和在婚姻中的不同态度。
陈露出身于纨绔子弟,追求享乐和自由,对婚姻并不看重;马小姐则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忠实于婚姻与家庭;林徽因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65626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0.png)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
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
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
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
”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
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
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的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
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围城》读后感2 《围城》确实是鼎鼎有名,之前随大流瞎读一通,也不知自己读的大概是什么,模糊记得几句钱老先生的俏皮话,闲来无事再来翻看,果然经过社会毒打以后感觉全然不同了,惊异老先生于对生活内核的把握,我们不过全然是凡人罢了,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琐碎与吵闹。
围城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围城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1902f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c.png)
围城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围城的心得体会篇1这是第一本重新再拿起来读的书,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次,现在再拿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之前停留的印象是方鸿渐是一个浪子,但这次的感受却觉得他是一个可悲可怜之人。
围城给人以铭记的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错觉的幻想,得不到的往往最珍贵。
苏文执不是方鸿渐想要的,所以错过了不是遗憾;唐晓芙是方鸿渐想要但却未得到的,所以悲痛欲绝心有余悸;孙柔嘉是方鸿渐心善心软的得物,以为能给自己带来一丝温暖,却奈阴阳不定,吵闹不断。
方鸿渐跟孙柔嘉结婚的时候,内心“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什么才是最伟大的爱情?什么又是最伟大的婚姻?方鸿渐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缩影。
没有突出的成绩,微弱的工资,思想老套的家人,想时刻逃离的心境,想要而不可得的痛苦,心善心软的内心,决绝而不果断精神,单纯而不复杂的思想,孤独而又渴望被爱的心灵…围城的心得体会篇2人生快事,莫如读书。
书是我们精神的巢_,生命的禅床。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里,我回味无穷。
想起《围城》中的精彩语句,仿佛一只饿狼在疯狂地捕猎。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变得生动有趣,语句十分幽默,使人忍不住要莞尔一笑。
而且这本书具有讽刺的味道,与《儒林外史》十分相似。
钱钟书先生只用琐碎的情节写成一本如此受人喜爱的小说,真是高呀!“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拥抱”,“陶醉”,给人以美的感受,把夜写得如此富有生命。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围城读后感(六篇)
![围城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8548a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c.png)
围城读后感《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婚姻为切入点,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一生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困扰人们的现实围城,以及人们在围城中无法自拔的现象。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
首先,小说中描写的那种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围城”现象令人深思。
作者通过方鸿渐和其他角色的对话和思考,展现了人们对安逸舒适生活的追求和矛盾心理。
他们虽然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压力,但又不愿意主动挑战现状,选择逃避和安于现状。
他们似乎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围城”里,无法自拔。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人抱怨工作不满意,但却不敢辞职;感情不幸福,但却不愿意离婚。
这种无法自拔的困境给人带来了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愿意改变现状?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困境中自欺欺人地过日子?其次,小说中对婚姻的剖析也很深刻。
方鸿渐与唐晓芳的婚姻是小说的重点之一。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探讨了婚姻的本质和婚姻中的问题。
唐晓芳渴望稳定和安全感,而方鸿渐却追求自由和理想。
他们的不同理念和价值观使得他们的婚姻充满了摩擦和矛盾。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他们才逐渐失去了对彼此的吸引,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通过这段婚姻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观念:婚姻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条件和感情激情,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此外,《围城》还给我留下了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和性格。
方鸿渐聪明机智,但又迟疑不决;唐晓芳善良温柔,但缺乏安全感。
他们的种种特点和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我们人性中的善和恶,勇敢和怯懦,野心和谦卑,都在这个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的本性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说,《围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a58bb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a.png)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实用【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读后感1《围城》是一部优秀的小说,钱老的那一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来。
”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为人们所称道,我对《围城》这本书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围城,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一观点太深刻,太令人感同身受了,具体分析原因,是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外的人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城里的人体验到了里头种种滋味所以后悔不迭,又开始怀念起城外的生活。
城外的人拥有向往,城里的人拥有回忆。
“向往”、“回忆”这两个词都是掺杂水分的,“向往”撇开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回忆”就更稀奇了,就算我们从前体验过城外的生活,有多么多么地让人不耐,孤独,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孤独变成了自由,不耐变成了享受,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不甚美好的回忆,不断放大那些令我们愉悦的瞬间,要不怎么说,回忆总是难忘呢。
在老师上雷雨这篇课文之时,老师曾说过“回忆总是带滤镜的。
”正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回忆下人鲁侍萍的种种之好,然而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之时又展现出吸血鬼的本质。
但即使如此,他的心中任然保有鲁侍萍与他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不得不说“回忆”的确是令人着迷的东西。
就像主人公方鸿渐,一个本领没多大,空有一身骄傲的留洋青年,结婚前谈不上向往,却也是有自己心仪的女孩,想把她娶进家门,最后呢,娶的却是孙柔嘉,一脚踏入了“围城”,起先还能够咂出婚姻的好处,譬如什么两个人有个伴,不至于一个人这么寂寞的想法,对于孙柔嘉,虽然方鸿渐本人不承认,但从文章字里行间可看得出,他是有几分喜欢,几分爱意的,只是这情人间的爱,在后来回到上海后,被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给磨啊磨,磨得夫妻间相看两厌,都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大吵大闹,不可开交。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39ddf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9.png)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围城》读后感1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
《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
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
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
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
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
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
《围城》就是如此。
杨绛先生其实早已概括出了《围城》的精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是啊,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上大学,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作业了;就没有人阻止我们干着干那了;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我们还可以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
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
《围城》读后感2《围城》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而展开的在此书中中方鸿渐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围城"许多人都说方鸿渐不思进取虽然他想要成功想成为一位名人但他内心的'惰性又决定了他的一生坎坷.方鸿渐想要光耀门楣于是就买了个但是买了之后他又觉有损道德他的那种那种优柔寡断以及他做事犹豫不决疑心过重的性格导致了他要被围城所困的悲惨结局.方鸿渐留洋回国是多么的春风得意开始到了娶妻生子的时他的那股傲气已经是消磨殆尽了.从华丽走向了平淡从少年才俊走成了凡夫俗子边成了围城中的不幸者之一.然而他们走进的不仅仅是婚姻的围城更是人生的围城.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像方鸿渐一样的人而且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总是在幻想着一些不切实际发事情即使知道现实与梦想总是有差距的.一部好的小说是可以给予读者启迪令人有所感悟的而《围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它像是一面镜子让读着看清了人性的丑与恶善与美.从而懂得思考和反省.《围城》给告诉了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围在城中的人想跑出来而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围城》读后感3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269e6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5e.png)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围城》,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
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得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
本来觉得40年份的作品,是太公太婆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
谁知道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象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有几分爽快!《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送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诉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功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样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浙也会喜欢。
假装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
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围城》读后感13篇
![《围城》读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549a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3.png)
《围城》读后感13篇《围城》读后感篇1钱钟书说: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围城》写的是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而方鸿渐每每因怯懦犹豫,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苦果。
感情是一座围城,而在三闾大学则是另一座围城,在那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令人感到压抑,令本性纯善却懦弱的方鸿渐无法忍受,但当他决心离开三闾大学,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斥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职责,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
而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只能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感情陷阱和事业低谷。
但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辛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
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
事业,感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休戚相关,看每个人如何选择。
是为了野心而拼搏?亦或是为了感情而抉择?但是,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巨大的围城,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持续一颗善良本真的心。
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虽然我们此刻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但学校也是一个围城,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我,与人相处要真诚相待。
先对他人表示自己的善意,久而久之,大家也会对你表示善意;做人这样,做事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我们做事情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围城》读后感(精选14篇)
![《围城》读后感(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05ae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e.png)
《围城》读后感(精选14篇)《围城》篇1《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
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
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
不过她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
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
(这里额外吐槽一下,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 再说唐晓芙,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笔墨最少的一位,就现实而言,理想化的东西不会存在,所以作者无法多加笔墨,因为越加越假。
就本人个人观点,唐晓芙事实上是方鸿渐唯一爱上的女人,这个也待会再评。
唐晓芙是什么类型呢,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倾城,有点倾国,却不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
《围城》读后感范例(七篇)
![《围城》读后感范例(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b1821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19.png)
《围城》读后感范例《围城》一书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
钟书君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好处。
我觉得《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这本书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读。
《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
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又如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
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盼的伤痛”沙砾和鱼刺所伤之痛的比喻既生动又准确。
来看这一初更妙的,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个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
哈哈,女明星被这一比,真是体无完肤香消玉殒了。
钱先生惯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真是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读了《围城》,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读后感篇一:围城读后感1200字《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
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
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
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
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
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
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
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
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
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
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
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篇二:围城读后感1000字《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
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
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
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
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
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
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
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
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
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篇三:《围城》读后感700字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
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的浑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虽有所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调即触到痛处又有某中宽容理解,如果读进去的话-----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讪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家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小说中三闾大学的学生不好对付,方鸿渐省悟天下古往今来的这个瞧不起那个,“没有学生要瞧不起想生时那样利害”,“眼光准确的可怕”,赞美未必尽然,但毁骂“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
《围城》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
《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来的,一是作家展现出自身的。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人性洞察,在于对此富有个性的智慧传达。
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决不滥情。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说到幽默,自然是这部小说的显着特色和最迷人之处。
它来自洞见、智慧、学识、才华,以及一种观赏的情趣,处处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观火的人性中的确存在的可笑之处开开玩笑。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意味是最浓了;而当我们看到三闾大学,辛辣的讽刺味则突出些;小说后半,芳鸿渐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气也就减了,更多的是谋生艰难。
读了钱着,包括那些学术着作,尤其是读了这本《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戏剧色彩。
篇四:三圈“围城”――《围城》读后感900字《围城》,我是断断续续读丁点片段,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
于是,就有了大发感触的欲望。
有的人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
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
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
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
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
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
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
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
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
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篇五:《围城》读后感2000字《围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来描写的,刻画了方鸿渐从留学回国后在事业、爱情、家庭中进出围城的故事。
在海外留学期间,方鸿渐一直困在父亲和亲事的围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