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合集下载

如何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解

如何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解

如何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伴随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促进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希望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大发展。

因此,如何建设教育强国成为现在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从政策环境的制定和实施入手,构建全面的政策框架和持续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尊重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自主权,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建立效率性、弹性性、可测量性的体系,制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充分保障教育发展的有序。

其次,要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的资源分配机制。

要重视教育投入,依据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投入教育的比例,确保教育投入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将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力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此外,要突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落实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打造上下联动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教学与主题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完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另外,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德育教育,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充满活力的课程环境,开展适宜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大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条件到激励机制,从聘用到调动,从收入到福利,加大对教师的支持与服务,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以上就是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大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解。

任何国家想要建设教育强国,都要遵循上述原则,从政策环境、教育资源、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出发,重点努力,全力推进,实现教育发展的长足进步。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建设教育强国,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但说白了,这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系统变得更强、更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畅游,实现他们的梦想。

这事儿可大了去了,但也没啥好怕的,我们可以一点一点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教育强国”的故事,看看它到底有啥深意。

1. 教育强国的目标1.1 人人有学上,学有所成咱们都知道,“十年寒窗苦读”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不过这确实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强国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并且在学校里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别让孩子们只是去学校“凑数”,而是真正学到本事。

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机会,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毕竟,咱们的未来可是要靠这些小家伙们的!1.2 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说到公平,那可是教育领域的一大课题。

咱们希望的不是只有大城市的孩子能接受好教育,偏远地区的孩子也得有相同的机会。

谁说“远水救不了近火”?只要我们努力,就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别让地域差异成为孩子们梦想的绊脚石。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才叫真正的公平嘛。

2. 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2.1 投入更多资源,改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那真是太重要了。

你想啊,一个破旧的教室,墙壁上还掉着漆,窗户还得自己用胶带粘,这样的学习环境谁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咱们得投入更多资源,升级学校设施,提升教学质量。

搞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才能在里面安心读书,老师们也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2.2 培养优质师资,提升教学水平光有好环境不够,还得有好老师。

要培养出一流的教育强国,咱们得有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

优质师资的培养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事儿,得从培训、进修、待遇等方面入手。

老师们的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也能更快更好地成长。

教育这碗饭,不光要让大家有得吃,还得让大家吃得好才行。

3. 教育强国的意义3.1 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靠经济和军事,更靠的是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之一。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战略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首先,教育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教育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带动力。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中,应该加大对教育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教育产业的发展,培育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供给体系。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保障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教育公平需要保障和提升。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此外,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也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公共投入,确保他们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再次,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推进。

教育改革是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

同时,还需要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过渡。

另外,还应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

最后,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教育强国不能孤立于世界,需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中,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还需要鼓励我国学生和教师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建设教育强国对于我国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战略途径上,应该通过发展教育产业、保障和提升教育公平、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教育强国定义与重要性 (3)1.2 文档目的与研究范围 (4)2. 关键特征 (5)2.1 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6)2.1.1 教育质量的全球领先性 (7)2.1.2 终身学习的推动机制 (8)2.1.3 教硏结合的协同效应 (10)2.2 教育公平与社会包容 (11)2.2.1 平等获得优质教育 (12)2.2.2 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 (12)2.2.3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4)2.3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5)2.3.1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7)2.3.2 先进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 (18)2.3.3 教育财政与发展策略 (19)3. 理论逻辑 (21)3.1 教育科学与政策理论基础 (22)3.1.1 国际视角下的教育理论 (24)3.1.2 本土化教育政策实践研究 (25)3.2 驱动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因 (27)3.2.1 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 (28)3.2.2 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链接 (29)3.2.3 社会变化对教育需求的影响 (30)4. 实践策略 (32)4.1 策略规划与实施路径 (34)4.1.1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35)4.1.2 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 (36)4.2 制度创新与体系改革 (37)4.2.1 教育法律政策的构建 (39)4.2.2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40)4.2.3 教育和科研的融合发展 (43)4.3 政策工具与质量监控 (44)4.3.1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 (45)4.3.2 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 (47)4.3.3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47)1. 内容简述教育强国建设是任何国家提升全民素养、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这一概念强调通过教育实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明确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特征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育制度、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设施以及高水平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

第19卷第3期2019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9No.3May 2019DOI :10.12120/bjutskxb20190379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杨启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随着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日益广泛与深刻,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一个与全球知识社会相适应的 全球化的国际化”(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新的深化发展阶段,全球化成为观测与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视阈与背景㊂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与实践图景的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为高等院校因应全球化做出的主动态度与创新行为,并以多元的方式丰富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广度㊁深度与复杂程度㊂在塑造高等教育新的全球性文化模式的同时,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带来了同质化㊁商业化与资源不均等潜在风险㊂高等教育的 全球参与”,正在成为世界不同院校应对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㊂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时代使命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应更具开放性,积极推进大学全球参与的发展战略㊂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风险;全球参与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398(2019)03-0079-08收稿日期:2018⁃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资助(BDA180027)作者简介:杨启光(1972 ),男,四川剑阁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20世纪末以来,由于全球化力量的激荡,高等教育全球性特点日益突出,开始影响到高等院校变革的不同方面㊂世界大多数院校纷纷实施促进国际化的项目㊁计划与多样化策略,围绕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国际人员交流㊁教育服务贸易与院校排名和学术竞争活动的日益活跃,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变得更为趋同与相似㊂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经历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范式变化㊂倘若要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与内涵,必须结合对全球化的分析来展开㊂使用新的全球化时代视阈,检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状态与特征,明晰其可能给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裨益和难以忽视的潜在发展风险,以及适应新的全球知识社会需要的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观念与战略等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发展的现实紧迫问题㊂一㊁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新的 全球化”日益成为概括时代发展特征的流行语,被人们用来解释由于通讯信息技术㊁跨境资本运作㊁安全与环境以及文化的全球互动等社会变换趋势㊂由于日益演进的全球化进程其本身具有的多样性㊁重叠性与分裂性结果,给人们认识全球化带来更多困惑,比如约翰㊃厄里提出的多种全球化维度:作为结果的全球化与作为假设的全球化, 真实过程”的全球化和 话语”的全球化,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和文化/环境的全球化[1]12㊂尽管有如此繁复的 全球化概念丛林”的存在,但相互联系㊁相互依赖与全球资源共享互动是其带有普遍性的根本特征所塑造的全球化环境,给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重要影响与挑战㊂传统的基于政治动因的合作㊁互惠与互利为重点的国与国之间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需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再情景化”(recontextualiza⁃tion)与 再概念化”(reconceputualization),以重新客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实质与价值㊂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化背景,一种新的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的概念形态,日益成为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深化阶段,反映了日趋紧密的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㊂(一)作为一种态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等教育受到广泛的社97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会㊁经济和技术力量形成的全球化力量的影响更为突出,程度也更为深刻,高等教育无法逃离其作用㊂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基于以互联网技术革新与知识创新驱动的全球化的流动性特质,纷纷加大了基于传统的师生人员㊁研究项目㊁技术资源等的国际合作㊁互惠与互利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更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全球竞争㊁商业化与全球品牌与地位的全球流动等新特质,以此作为主动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㊂换言之, 全球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动力环境,驱动着高校走变革之路来应对逐渐加快的全球化进程㊂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一种创新策略,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㊂正如国际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Altbach P)指出的那样,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是院校回应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自愿的以及可能的一种创造性方式[2],体现了高等院校机构日益融入凸显的全球知识社会的一种主动态度与主体行为㊂近十多年来,全球众多院校通过动用各种可能的能量与资源的方式,使国际化从一个 边缘的” 偶发的” 自组织”的行为[3]27,日益成为院校经营策略与组织文化变革手段的核心途径,日益将大学的触角伸展到全球范围㊂从国家层面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响应全球化态度的重要指标㊂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获得国际教育声誉,创造全球教育品牌㊂反过来,这些国际间愈加白热化的教育资本与人力的角力,逐渐革新了高等教育的供给面与需求面,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议题日益全球化㊂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悄然转向成为国家在全球层面大学治理的重要战略与制度选择,反映的是国家政府对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动回应态度㊂(二)作为一种广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带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多元的深刻影响,新的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化更多地反映为一种高等教育教学㊁研究与社会服务交织的立体的 整全式的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㊂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突破国家与区域限制,强化跨国间的理念㊁知识㊁技能㊁资源㊁学习与技术等多维度多层面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交换㊂全球化的大变革正深刻形塑着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使得高等教育的理念㊁观念㊁知识㊁技能㊁资源与学习方式等得以在全球范围流动㊁转移与扩散㊂学生及教职员的多元化㊁全球教育机构排行机制㊁双学位或跨领域学习制度㊁高等教育国际组织机构联盟㊁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无边界教育等,都显示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速度正急剧攀升㊂高等院校机构正努力将 国际的㊁跨文化的与全球的”国际化观念融入高等院校的教学㊁研究与社区服务中,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理论㊁全球技术与全球社会力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为推进全球社会变革引擎的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类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日益成为全球广泛而又重要的命题,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质的方面发生着重要变化㊂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更加凸显的是国际以及组织机构之间的定义关系,涉及国际教育内容的讨论与分析都明显缺乏全球化理论的关照[4]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甚至更多地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关系㊂有学者指出,国际化是强调整合跨国以及跨文化关系,来丰富高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5]㊂因而,对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认识,倘若依然停留在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旧有范式来加以界定,是难以囊括高等教育广泛而多元的全球流动的元素,无法解释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重大影响之现实㊂在2014年中国博鳌亚洲论坛 大学校长对话:教育的国际化”的分论坛上,有学者就认为教育国际化应是无国界的全球化,不应以国家为出发点,应以学问水平和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6]㊂总之,在一个相互联系与竞争的全球社会中,国内与国际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跨越国家民族疆域的全球不同文化理解㊁适应与交流活动更为普遍,要求高等教育走向 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直面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开展全球高等教育网络合作经营,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显示自己的全球的广泛存在与影响力,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和平文化发展并重构人类发展的美好关系㊂此外,全球化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由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另一重要驱动力㊂通过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使今日高等教育国际化赋予更为多样化的特征㊂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侧重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开放式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突破式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各种网络共享课程资源的开放,开放式教育课程组织的诞生壮08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第3期大,课堂学习与网络教育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等㊂这些全球技术影响与革新,使高等教育的教与学问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下更为广阔无限与生动丰富地展开,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正孕育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机㊂(三)作为一种深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与主体更为广泛㊂全球化力量使全球流动变得更为复杂,为不同行为主体跻身全球舞台,参与全球教育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意愿表达的机会㊂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是 西方化”或 美国化”的代名词㊂处于不同现代化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国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从而让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凸显全球教育身份与地位的竞技场,这些无疑都将动摇传统以欧美西方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尽管其间还将普遍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的现象与问题㊂同时,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正在改变国际化的原有世界秩序㊂有学者指出,一些国家率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成为他们在国际化创新实践中的重要障碍;相反,那些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正大踏步地向国际化开放,积极与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㊂他们在国际化的话语㊁实践与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为那些具有很长历史的国际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7]㊂今天,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正表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㊂其次,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程度更为剧烈㊂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导致全球高等教育版图变化迅速,其承载能力呈现不均衡的发展状态,这直接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诸如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学生与教师等人才的流动竞争,跨境的无边界的国际教育项目㊁国外教育认证与海外分校等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更为普遍的全球流动下的国际教育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外交及教育质量诸方面的竞争都已成现实㊂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愈加重视投资跨境的高等教育项目,以此作为自己因应全球化的努力,其动因指向不计其数的资金收获,并以通过向外的高等教育全球拓展,使得许多院校机构因此更具市场竞争力,形成国家教育品牌与区域国际教育中心,以便策应由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导致的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愈发难以维持支持的困境,全球正日益成为不同高等院校研究与教学质量同台竞技角力的大舞台㊂最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刻发展,表现为对于培养全球化人才质量的重视㊂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合作日益增强,未来人才所学习与工作的环境将更为全球化, 学生的流动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充满活力的领域㊂”[8]因而,为在更紧密的世界中学习和工作而做好准备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素质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新的重要使命, 全球商业的继续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大批年轻的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专业人士㊂”[3]24以回应全球市场与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㊂概言之,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于通过营造国际的㊁跨文化的与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在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化世界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9]㊂二㊁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潜在风险 学者斯科特(Scott P)指出: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下,一种新的国际教育范式将会出现,在其将带来更多裨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威胁[10]㊂2012年4月,国际大学协会(IAU)发表声明,呼吁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始终将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否则将出现重大的风险[11]㊂两年后的2014年4月,该组织对来自131个国家的1336所大学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调查,所披露的核心观点即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为主的诸多障碍与风险[12]㊂该调查报告指出,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世界院校领导,将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化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的巨大挑战㊂2014年春季,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举行了关于 全球化带给国际教育的是好还是坏”的圆桌会议讨论,以此为主题探讨了全球化带给国际教育的潜在危险,诸如更为激烈的不平等国际教育竞争,更为突出的商业化色彩,强调全球高等教育排名等级与全球教育品牌的创造[13]㊂一些长期致力于国际化研究的学者,也更多地针对目前进入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关注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与消极后果㊂资深研究者奈特(Knight J)撰文提醒,要进一步探讨有关国际化概念的5个误解,需要关注国际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人才流失㊁ 文凭磨房”(degree mill) 签证工厂”的兴起以及愈加商业化的跨境特许与姊妹项目等[9]㊂还有一些研究在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时,指出造成高等院校之18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间的人才流失㊁文化同质化与竞争,以及日益凸显的商业化,被一些人看作是国际化的主要风险,被另外的人视为国际化过程中的间接损害[14]㊂(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质化风险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多地是全球不断增加的跨越国家之间界限的行动,影响到包括经济生活㊁社会政治㊁全球文化与社会发展等不同方面,代表着全球未来发展的渐趋一致的制度发展方向㊂反映在几乎是世界范围内所有高等院校制定的国际化战略与策略上,更为普遍地形成了趋同的国际化模式,譬如,不同类型院校都强调通过国际学生与教师的数量㊁国际合作协议㊁跨境教育项目㊁国外认证与海外分校等关键性指标来衡量国际化的办学程度与水平㊂这些日益被普遍化与制度化的衡量与评价指标,慢慢演化形成了一种趋同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度结构,并成为全球社会测度国际化程度的一系列文化理念和理论与一种普遍的行动典范㊂这些带有统一性的国际化优势与指标的衡量,会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使其他相关院校承受着制度性的压力,从而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质性发展趋向㊂此外,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性研究网络文化的助推,还会在国际化课程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标准化倾向[15]㊂譬如,在提供全球范围相似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文化的同时,经过包装和标准化的慕课(MOOC),有可能意味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在师从一样的教师,学习同样的课程㊂事实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差异甚至张力的过程㊂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化㊂新的全球网络的逻辑同时具有 吸纳”与 排斥”2个方面[16],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要求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体现各国与地区高等教育院校机构的地方差异性与特色,处理好全球化流动下高等教育的标准化与多样化发展问题㊂正如汉森(Hanson W)警告的那样: 如果所有高等院校机构都必须对相同的全球趋势作出回应,地方发展模式在回应地方特色发展要求方面就会变得不那么敏锐㊂关于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它的多样性㊂”[13](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商业化风险在全球化市场理论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 顾客导向”的发展逐步占据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主流话语,并通过经济全球化变得更为强大与突出㊂高等教育逐渐被当成服务业而走向国际联合的教育发展,催化了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商业化及其新的不公平㊂围绕相关的全球高等教育商业营销竞争,成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主要的潜在风险㊂来自2014年国际大学协会(IAU)的调查结果显示, 过度商业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风险[12]㊂ 对于许多院校而言,全额付款的国际学生成为最快增加财政收入的摇钱树(cash cows)㊂”[13]有数据表明,在留学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2013年来自留学生的经济收入就超过了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贡献了超过44亿美元[17]㊂国际教育服务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贸易㊂根据澳洲国际教育署2012年5月公告,2011年国际教育出口产值为157亿澳元[18]㊂在巨额的经济利益诱惑下推进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必然是学术标准的降低和 文凭磨房”与 签证工厂”的大行其道㊂在商业化推手下,一些国际学生出现了跨国学习适应问题㊂在一份针对45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中,有1/3的外国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亲近的美国朋友;在课业方面,许多学校和教授表示有些中国学生的英文不佳,对美国式教学的准备也完全不足,不少论者将矛头指向太多学生依赖留学代办,他们代替学生撰写申请文件,甚至有更多资料假造[11]㊂最近有研究针对我国许多地方政府㊁高校和市场,瞄准当下中外合作办学和 慕课”这块新蛋糕的现实,指出应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 过度商业化”的现象有所警醒[17]㊂(三)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均的风险关于 反全球化”的认识,更多的是认为全球化可能或者实际上形成的全球不同社会阶层㊁组织机构与国家发展的分化与冲突矛盾的叠加㊂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学文化全球共享交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不同利益群体与个体将带来资源分配不平等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挑战㊂对于高等院校学生个体而言,能否参与到全球知识流动中并获得可靠竞争力是有显著差异的㊂国际大学协会(IAU)的全球性调查表明,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好处被家庭富裕的学生占据,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享受到国际化教育[12]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商业化趋势,只有少部分富裕家庭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会㊂对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高等院校而言,28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第3期全球化的趋势越为高涨,高等教育的承载性便越来越饱和,争取全世界的一流学生㊁教职员工与相关跨境项目与学术合作的竞争也越演越烈㊂国际化与国家和教育单位在人力㊁财力上投注成本有着重要联系,缺乏资金被认为是院校国际化中最大的挑战㊂失去投入的一方,将会使得其在全球化中陷入发展的劣势㊂目前世界上一些少数精英大学掌控着国际学术标准㊁院校管理模式和风格以及教学进程,因此,导致 世界上最贫穷的一些国家和最缺乏资源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全球化的机会非常有限,甚至面临艰难的取舍”[3]28㊂尽管存在上述诸多不利与潜在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深化阶段,给世界许多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新红利与新喜悦㊂根据一份最新的调查,高等教育领导者仍然相信国际化的好处大于风险[9],世界各地院校和国家政策在国际化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8]㊂当人们沉醉在国际化带来的诸多利益与好处的时候,必须警惕并重视在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危机或主要风险㊂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这些风险和收益要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应敏锐地采取政策和法规来指导与监控现有的国际化发展态势[19]㊂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学校㊁地区和全球发展的环境下,综合考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未雨绸缪,以清晰的头脑与能动的态度来促进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健康发展㊂三㊁走向 全球参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发展的新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院校已经在重新审视与调整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以适应其变化与挑战㊂高等教育走向世界(going glob⁃al)㊁高等教育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和国际参与(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of education)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取向[20]㊂尽管这些以发达国家为代表推行的政策各有不同,但无不是从学校㊁地区与全球不同层次主体的现实需要出发,综合推进国家或地区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以彰显其高等教育的全球存在㊁全球责任承担与全球影响力的发挥,并日益成为目前院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选择㊂(一)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战略面对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首要的是全球院校机构要以全球参与的视野与因应策略来应对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㊂美国耶鲁大学在前校长列文(Levin R)的带领下,强调从全球视角定位全球化时代大学发展战略,使其不仅成为为美国而且为整个世界培养领导人探索知识前沿的一所真正的全球性大学㊂在具体推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定位全球的研究型大学表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策略,在研究知识创新㊁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全球合作上已超出了传统的国家概念,高等教育正真实体现其服务一个无疆界的知识社会的重要本质㊂在哈佛大学,来进行国际交流的人员其国家分布更具全球多样化特征,研究中心也逐步遍布全球,教师们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全球化[21]㊂哈佛大学举办的主题为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与领导力”的2014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年会[22],以更加全球化的思维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㊂在迈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培养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才,实现国际化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变,应该是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最核心的部分㊂到目前为止,过多地强调一直放在供给方,即高等教育机构㊁监管机构㊁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却并没有考虑全球化带来知识创新最为必要的学生发展㊁学生体验和就业能力等内容㊂因而,全球参与的国际化战略转型应重新聚焦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由他们的全球化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来重新定位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能力㊂(二)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战略合作当今全球化进程下地缘政治中的区域特征与力量日益显现㊂在强化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政策的同时,要重视地理位置临近㊁具有共同文化特点与相似发展历史的区域全球性高等教育合作㊂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自地理与社会㊁经济与文化的区域特征显得更为重要,淡化地理位置与国家边界的新区域化合作被视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㊂只有兼顾文化相似㊁地理环境一致的地方需求的高等教育合作,不同国家或地区院校走向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重要政策才会有坚实的发展基础㊂欧洲范围内进行的博洛尼亚进程与 欧洲教育结构调整计划”(tuning education structures in europe),其政策38。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从依附理论角度分析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从依附理论角度分析

进 口替代依附与跨国公司依附是三种形式 ; 第四, 在 发展模式上主张克服依附关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脱
钩等等。依附理论使用的主要概念有 :中心” 边 “ 与“ 缘” “ 主国” 卫 星国” “ 民主义 ” 新殖 民主 ;宗 与“ ,殖 与“ 义” 等等。 ] [ 2
依 附理 论 在 世 界 比较 教 育理 论 中 也 得 到 了应
与行 为方式 等会 受 西方 影 响, 而容 易 对 西方 发 达 从
国家产 生依 附。
3 国 际知 识 系统 .
“ 学的历 史传 统是某 一种西 方传统 , 大 几乎 与第 三世 界 的知识 或教育 传统 没有什 么关 系。虽然许 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阿特 巴赫认 为“ 三世 界 大 学在 国际 学 术 系统 第 中处于边 缘 的位置 , 由多 种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是

“ 中心” 边缘” 与“ 是阿特巴赫分析世界高等教育
发展的中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平 等的 , 指出“ 现行的国际教育综合体系中存在着某
阶级冲突理论以及列宁的帝 国主义概念, 其主要观 点是 : 第一, 世界经济体系由核心国家与边陲国家构
成。 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前者是导致后者欠 发达的根本原因; 第二, 发达与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 程 中的两个 互 为 因果 的 方 面 ; 三 。 民地 的 依 附、 第 殖
水平 良好 。 语的 普遍熟 练运用有 利于 在国 际科技 、 英
学术 、 息等方面 的快捷 交流 , 利于 印度 的教育模 信 有 式、 思维方式 和价 值观 念 融 入英 语 世 界 体 系和 现代 国际环境 , 而大 大便 捷 了印度 科 技 与 教 育 的发 展 从

建设教育强国的论述

建设教育强国的论述

建设教育强国的论述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加强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强国的基础是充足的教育资源,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才能够建设起优质的教育体系。

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体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同时,要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

此外,还要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

教育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外汉语教育,培养更多的汉语教师和学生,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够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阿特巴赫:全球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困难

阿特巴赫:全球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困难

阿特巴赫:全球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困难
作者:暂无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第6期
阿特巴赫:全球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困难
据《大学世界新闻报》(总第488期)2018年1月12日消息,国际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教授、中心创始人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发表题为《2018 年高等教育继续面临各种困境》的评论文章,指出全球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困难。

欧洲大学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欧洲34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有19个高教体系的公共财政经费已经减少了,有的高教体系的财政经费甚至遭到大幅度削减,而且近期几乎没有改善的迹象。

美国的公立高等教育财政预算近年来也不断遭到削减,尽管国内经济正在好转,但是预算状况没有明显改善。

一些国家正在纷纷投资于本国的一流大学,其中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阿特巴赫称,尽管人们普遍认同高等教育不仅对于全球知识经济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福祉十分重要,但是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普遍不足。

在许多国家,无论对于本国一流研究型大学还是对于本国整个高教体系,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资金数量都是不足的。

这种状况已造成私立高等教育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且造成几乎所有高等教育体系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

在2018年,这种情况发生明显改变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本刊特约译者周岳峰编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因此,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其次,要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资源。

因此,要注重学科建设,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科研创新,加强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力。

再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只有与产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要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主体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体系。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资源,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最后,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国内的发展需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

因此,要加强与国际高校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优秀教师来华交流和合作。

同时,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注重产学研结合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和进步,才能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世界舞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排名、学科及挑战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排名、学科及挑战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排名、学科及挑战作者:李鹏虎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7年第3期摘要: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理性看待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学排行榜之间的关系,厘清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发展我国健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诸如过度强调科研可能会导致对教学质量的忽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视可能会进一步强化精英主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如何形成中国模式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排名;一流学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3-0024-05一、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种典型解读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界定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不仅缘于世界一流大学自身的复杂性所在,也缘于不同学者在世界一流大学认识上的多元价值观。

实质上,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似乎也没有很好地厘清世界一流大学与著名大学、旗舰大学、精英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等诸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在国际上盛行,人们对其甚为推崇,乃至于在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界定时,简单地认为位于世界大学排名前50 名或者前100 名的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然而殊不知,当下盛行的各类世界大学排名本身在学术界就因诸多原因而饱受诟病,因此这种简单的界定方法也很难称得上理性和科学。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论,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Altbach,P.G.)就曾说过:“每个国家都想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人知道世界一流大学到底指的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拥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1]然而,虽然人们在对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形成统一认识上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外还是有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处于不同的立场,尝试给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

国外如美国学者阿特巴赫及摩洛哥教育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前主管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在学术界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和广泛引用。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实现机制思考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实现机制思考

2012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2012第30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6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实现机制思考赵 宏(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转变发展方式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发展应从偏向教育发展向人的发展转变、从外力推动向质量驱动转变、注重内涵转变。

建议创新发展理念、探索质量驱动的生成机制、依靠制度建设驱动内涵转变。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6-0159-0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面对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外延式高教发展模式已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已刻不容缓。

一、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客观性探讨高等教育作为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于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各层次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正如历史学家哈罗德 珀金教授所言 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积淀和象征,更是一种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价值系统;它不仅是 创造了一个延续整个世界文明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它 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 [1],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动力和先锋。

高等教育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根本大计,是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发挥引领作用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生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顺应世界潮流 服务国家战略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顺应世界潮流 服务国家战略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5 的大学 才 是 真 正 意 义 _ 研究 型 大 学 实 践 % 卜的
证明, 不同类 型 的大 学 都 有 存 在 的 价 值 和发 展 空 间 , 此应 该各安 其位 、 生 共 长 、 得 益彰 , 成 彼 共 相 形 和谐 的现 代高等教 育生 态 反观 中国 高 等教 育 发 展 , 规 模 持 续 扩 大 的 在
资助 应 该 更 加 优 厚 。通 过 这 些 政 策 , 障高 保 等教 育更 多 地让 社 会 弱势 群 体 受 益 , 更好 地促 进 社 会公平 正 义 , 建设 和谐社 会。
二、 推动 高等教 育特 色办 学 、 多样 化发 展
借 鉴世 界 各 国高 等 教 育 多元 化 办 学 的 经 验 , 政府管 理政 策要强 化对 各类 高 校 的 分类 评 估 和指

把促 进公 平作 为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重 要 价
值 导 向
例, 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 和地 区教育水 平与创新 能 力 的核 心指 标之一 。知识 经 济 时代 也使 人 们 意识 到 , 育不 仅是 一项 消 费 , 是 一 种 生 产 性 投 资 , 教 而
能得 到丰厚 的 回报 , 而极 大 地激 发 了 民众对 高 从
间的盲 目攀 比和无序 竞 争 : 比如 , 项 评 价指 标 都 各
仅计算 总量 , 统 计结构 和均 量 , 致 一 些高 校 为 不 导 追 求排 名而 盲 目扩 张校 园 面 积 、 学科 专 业 币 招 生 ¨ 规模 ; 又如 , 各项 指 标 基 本 上 都指 向科 研 论 文 、 重
职高 专经 费投入 比重 。对坚 持公 益 性 办学 的 民办 高职 院校 , 共 资金 婴 进入 。 对 高 职 院校 学 生 的 公

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

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

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
菲利普·G·阿特巴赫;覃文珍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中学后教育学生加起来约占全世界的25%.未来几十年全球的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增长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并且中国和印度在其中占有重
要的比例,因为中国和印度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多和10%.中印
两国在扩展规模的同时,在寻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财政资助、培养合格的学术人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十分严峻.在正在兴起的私立高等教育部
门以及开发硕士和博士课程方面,中印两国也都面临压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
关键因素,中印两国都在努力提升全球形象,实施开发国际教育项目的策略.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高等教育对中印两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15页(P3-17)
【作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覃文珍
【作者单位】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波士顿,MA,02167,USA;人
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
【相关文献】
1.印度——另一个觉醒的亚洲巨人? [J], 阿金
2.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寒暑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J], 潘懋元
3.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寒暑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J],
潘懋元
4.印度--另一个觉醒的亚洲巨人? [J],
5.泡沫巨人的舞蹈:Amazon的现在与未来 [J], 一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6期总目次

《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6期总目次

[ 菲利普 ・ 阿特巴赫 著, 美] G・ 覃文珍 译() 5
当代 美 国学 校 管理人员 职前 培养 制 度论析
… … … … … … … … … … … … … …
师生关系中的双重主体及互为认知客体结构
… … … … … … … … … … … … … …
程 晋 宽( 2 9)
胡银 根 ( 8 1)
陈新忠, 董泽芳(6 6)
………………… 廖和平 , 文, 周雄 徐德刚(7 4)
青 海省高职 学生 的课暇体 育活动 分析
西方教育平等观念 的历史演进
… … … … … … … … … … …
丰向 日, 宝忠(1 杨 7)











赵 恕敏 (6 5)
蔡恭 亦, 惠婧 (O 段 4)
西方自由教育的传统与赓续 …………… 李福眷( ) 6 O
现代西方 人 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 … … … … … … … … … …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 … 刘 涛(3 4)
基 于师生互 动 的“ 思想 政治理论课 ” 改探索 教
论 诠 释学视 域 中的儒 家教 学智慧
… … … … … … … … … … … … … …
曹如 军() 9
周 险峰 ( 9 5)
市场风险 防范 : 民办高校 发展不 容忽视 的重要 当前 问题 …… ……… … ……… … ……… 李 钊 (4 1)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 的几个 问题
人 力 资源开 发 的美 国模 式—— 威 廉 ・ 明斯教授 访 康
谈 录 … … … … … … … … … … … … 王 晓 阳 ( 8 9)

博士生教育中引入淘汰机制的应然考量

博士生教育中引入淘汰机制的应然考量

博士生教育中引入淘汰机制的应然考量作者:张立迁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张立迁(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2)收稿日期:2011-09-09作者简介:张立迁(1983—),男,河南濮阳人,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摘要: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实践证明:淘汰机制的引入必然可以促进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鉴于国内博士生教育仍维系着近乎“零淘汰”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生态平衡的应然法则,依托风险管理与评估的应然判断,质量观视阈下的应然价值和教育理念回归的应然指向等四个方面的应然考量,意在全面论证引入博士生教育淘汰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博士生;淘汰;应然;质量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识码: A淘汰制是欧美发达国家博士教育的典型特色,是坚持学术质量和竞争文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速度很快,但培养质量方面难以同步跃升,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许是基于学术声誉体系的竞争文化尚未形成,从这个角度看,淘汰制无疑是当前博士生教育应然考量的首要方面。

一、基于博士生教育生态平衡而引入淘汰机制的应然法则1983年5月,中国仅授予18人博士学位;2009年,全国授予博士学位数达46616人。

从数量上讲,中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博士生教育大国。

但是,我国博士生教育生态状况堪忧,博士生的创新性优势未能凸显,整体培养质量较欧美发达国家所培养博士生差距很大。

现代高等教育逐渐处于社会中心地位,而博士生教育又处在高等教育层次的最高端,并与社会其他要素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博士生教育生态系统。

博士生教育生态系统可定义为博士生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社会相关方以及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通过内外部要素间相互协同作用,以达到一种平衡的秩序。

鉴于博士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生态体系的高生态位,追求卓越、高品位、示范效应是其应然特征,竞争则是确保高质量教育与资源对接的关键。

关于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思考_阮艺华

关于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思考_阮艺华

122008年第1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2期一、制造业大国发展之路与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的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占全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1.6%,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中,制造业占了87.0%,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有8390.5万人,占39.1%[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贡献:其一,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一直维持在40%以上;其二,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其三,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制造业;其四,制造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

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确立了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根据联合国资料显示,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个大类名列第11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2]。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制造业还存在着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和工艺还不够高等问题,与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尚有差距。

在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创新不足。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国外。

中国企业一方面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巨资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而非充要条件

巨资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而非充要条件

巨资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而非充要条件作者:何志伟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年第6期自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各省市地区的高校纷纷砸钱,不惜投入巨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由此引发全民热议:巨资能否“堆”起世界一流大学? 巨资能否“砸”出世界一流大学? 巨资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逻辑,我们发现巨资仅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毋庸置疑,大学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组织需要充足的资源才能得以运行和发展,充裕的办学经费是最为关键的资源,正如美国波士顿学院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指出:且不说一流大学需要持续而充分的公共财政拨款的支持,即便是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那么要想维持其研究型大学的地位都是极为困难的事。

然则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是需要雄厚的办学经费才能满足其巨大的资源消耗。

以牛津大学为例,该校在2015 - 2106 学年的大学综合收支账目中,总支出为13. 365 亿英镑,其中人员成本6. 803 亿英镑,人事费(养老金变动)1 100万英镑,业务开支5. 453 亿英镑,折旧/摊销8 710万英镑,利息和其他财务费用1 280万英镑(数据来源:Finance and funding[EB/OL].[2017 - 05 -03]. https://www. ox. ac. uk /about /organisation /finance-and-funding? wssl =1. )可见巨资对世界一流大学确实极为重要,关乎其发展的命脉,也是世界一流大学之为世界一流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可否认,巨资可以很快提升一所大学的硬实力,实现“硬件”建设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如校园设施的改进、教学科研设备的更新、师资力量的改善等,但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如办学理念的与时俱进、大学制度的理性设计、大学文化的环境塑造、国际化视野的创设等。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论述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论述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论述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我们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不能因为贫穷或地域的原因而被剥夺。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三,我们要加强教育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教育方法,引入现代技术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我们要加强教育与就业的对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我们要加强教育与产业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加大投入,改革创新,注重公平,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者:陈廷柱姜川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02期(注:[收稿日期]2009-03-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AGA080340),是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刘献君教授主持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陈廷柱(1972-),男,河南新县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2008-2009学年(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组织与战略规划研究。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4;2.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波士顿 MA02167)[摘要]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

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等教育;菲利普•阿特巴赫[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2-0005-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含研究生)高达1 8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在总结前期实施“211”与“985”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拟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今后政府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与大方向。

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汇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力量,针对中国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项十分重大的研究任务,不能只是自己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较为重要。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对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进行的专访。

阿特巴赫教授是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编有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权威期刊《高等教育评论》,其本人也著述甚丰,一生致力于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堪称是当代最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权威之一。

阿特巴赫教授具有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印度孟买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访学与工作的经历,其研究足迹更是遍及全球,也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学术感情。

阿特巴赫教授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6年被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聘为相关学院或学科的客座教授,并于2008年被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学院聘为该学院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他的许多著作已被译成中文出版,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笔者问(以下简称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研究中国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对此您有何感想与评价?菲利普答(以下简称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个人认为,中国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我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985工程”以及“211 计划”感到惊奇和欣赏,如果政府在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有持续的投入,中国将会有若干所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我注意到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大学排名,中国有不少大学的排名位次还是不错的。

当然,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标准主要强调的是研究方面,而对教学与学术自由一类的问题关注还具有一定的距离。

我不是批判上海交通大学,而是强调中国有可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任何国家大学排名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然,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时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时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且,我不认为中国有充裕的资金将高等教育的各个部分均发展到让世界瞩目的水平。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水准的前提下,必须有所选择,不能样样都抓,必须要抓住重点发展的大学。

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还未彻底改变。

尽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模式向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变的进程,但高等教育强国也需要强大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基础的支撑。

问:高等教育强国有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吗?如果让您来建构一个判断标准,您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答: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说清楚什么是一个真正成功大学的标准,也很难说清楚判断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有哪些。

我们也只是逐步地认识到成为一所优秀学校的宗旨和条件是什么?作为一个优秀的教授其责任和角色是什么?但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还是一个新事物。

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问题,应该由中国的学者来研究,我想你们比我更清楚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况。

我要说的是,中国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国的标准、体制与体系。

邓小平曾经说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想这种主张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高校的那一套做法,更不能以为照搬西方的就够了。

中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适应自己具体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为中国人所广泛认同的“什么是优秀大学”的观念,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满足中国各个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是处于变动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是理智的选择,才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

问: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强国,您认同这个观点吗?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大家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美国确实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美国拥有很好的学术研究系统,拥有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各个领域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知名学者,我们可以领导世界学术研究的潮流。

其次,英语作为学术界通用的语言对于美国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强国地位非常有帮助。

众所周知,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众多刊物是以英文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我知道在中国,学术评价也往往以在SCI、CSSCI发表的文章为准,召开的国际性会议主要是用英语进行交流的。

虽然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若干个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但汉语很难取代英语的地位而成为国际性的学术语言。

第三,美国高等教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分化、改革与创新,今天的美国高等教育不仅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结构和高效率的运行体制,并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丰富的文化层面。

此外,美国的本科教育也做得很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我们拥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安排,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当然,美国高等教育从总体上而言是比较卓越的,但美国高等教育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美国也有许多大众化教育机构,其质量同样令人堪忧。

而且,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来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也许并不适合中国。

问:您认为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中国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中学习哪些有益的经验或有用的理念?答:我还是要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创新问题,中国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从自己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学习。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曾经有很惨痛的一面,如“文化大革命”以及教育政策的频繁改变等,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通过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你们一定要认识到一个稳定的社会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文化学术文化氛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理念也非常重要。

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来说,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可供中国同行借鉴参考。

第一是学术的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最宝贵的历史传统,肇始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然而却是美国的大学使得学术自由有了组织与制度保障。

美国高校的老师与学生拥有很多的自由,如课堂上讨论的自由、成果发表的自由,等等。

而且,美国高校的教师具有很多参与管理的机会,院系具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限。

第二是竞争的意识。

美国的大学之间有很多竞争,美国的高校教师之间也有很多竞争。

我知道中国的大学这些年也特别强调竞争,而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公平竞争。

中国的学术资源在形式上也是通过竞争进行配置的,但是却经常受到各种“关系”的左右。

第三是服务的精神。

在美国,人们常常会问到大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美国的大学能够保持持久的创新精神,才使得美国的大学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上获得资金。

美国的大学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去做义工,强调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

中国的高校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精神,但中国的大学与美国的大学一样也需要认真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问题,服务社会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不能为了赚钱而损害大学的学术发展,更不能为了赚钱而忽视教育教学工作。

此外,中国政府应该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增设社会服务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向美国高等教育学习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美国高等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在的体系、体制与声誉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

上面说到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服务精神等也是逐步培育起来的,这一切均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曲折,这一切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

问: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方面,美国是否也有一些负面的教训值得中国加以警惕和回避的?答:高等教育一直以来被看作是公共产品,可以给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贡献,因而值得资助。

但是,在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奉行的高等教育贸易条款的驱使下,高等教育日益被视为是有益于学习者或研究成果使用者的私人产品,其结果必然是高等教育的日益商业化与市场化,并由此导致高等学校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私有资金,越来越局限于应用研究的范围。

在美国,教育国际贸易委员会、商业部服务业办公室和以营利为主的高校正在努力推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走向商业化与市场化。

学者们可能认为,美国应该是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但我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也是受商业化与市场化冲击最严重的国家。

大学作为一个知识机构如果要生存下来,就必须遵循知识的逻辑而专注于教学和科研这样一些核心职责,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部门则要为大学能够服务于公共利益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中国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中汲取的负面教训,我认为最主要的便是中国的大学不应该太专注于市场化和商业化。

美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