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之比较题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b3fa1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8.png)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 想要在历史的答题上得到⾼分,就应该有⼀个好的历史答题模板,这样能帮助你在历史的答题过程中提⾼准确率以及答题效率。
⼩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 ⽬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的:实现某⼀⽅⾯⽬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的:建⽴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的、动机属于主观⽅⾯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类重⼤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
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化⽅⾯的理论、技术、⽂物器具、⼯程建筑、书籍⽂献等。
⼀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化诸⽅⾯分析。
⾼考历史各题型万能答案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化……) ⼀般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再具体从政治经济⽂化等⽅⾯作答 ⑴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 ⑵经济背景=⽣产⼒⽣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⑶⽂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 ⼆、历史条件:依照历史背景模板作答,应该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度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 ⑵客观原因:经济、政治、思想、⾃然、社会环境外在各⽅⾯因素等 原因⼴度与背景分析⽅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由浅⼊深直接,主要和根本原因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线、借⼝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产⼒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这三个⽅⾯既有层次区别,⼜相互联系,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盾,包括北洋军阀⿊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阶级壮⼤、⼗⽉⾰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板4比较类材料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板4比较类材料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a4989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d.png)
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解题方法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
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
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
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
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高考真题1.(2021全国Ⅱ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
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0 主观题之历史论文类
![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0 主观题之历史论文类](https://img.taocdn.com/s3/m/f7a2236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e.png)
答案 示例 “依附与畸形”是一种国际经济格局。 它是近代西方侵略扩张造成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新航路开辟后,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进程,殖民地日 益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国加强对外输出商品和掠 夺原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一步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 本主义经济附庸地位被强化,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化。
答案 《我的祖国》赏析 1956年创作完成的《我的祖国》,歌词优美,曲风激昂,具有浓厚的时代 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和歌颂革命成为时代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 感空前高涨。同时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提出文艺工作方面 的“双百”方针,电影和音乐创作迎来高潮,《我的祖国》和《上甘岭》 就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产生的优秀作品。首先,《我的祖国》蕴含着浓郁 的家国情怀。从“风吹稻花香两岸”“好山好水好地方”到“这是美丽的 祖国”,歌颂了家乡和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情与眷恋。
作答此类主观题时需要注意:首先,解读题干,判别题目类型属 于给定论题类还是自拟论题类;其次,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提取 材料有效信息,拟定论题,如果已经给定论题则此步不需要进行;第 三,阐述论题: 对论题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历史解释, 要注意选用的史实论据与论题必须构成逻辑因果关系,切忌无史实依 据的空发议论,阐述过程务必言简意赅,切忌过度解释;最后, 对 论据与史实进行总结,照应观点。第三世界经济被宗主国控制并依 附于宗主国,呈现经济的畸形发展。宗主国为满足自身需要,采取强迫 殖民地发展单一经济等手段保障其对原料的需求,还禁止或限制殖民地 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使殖民地经济发展畸形化,加剧了殖民地的 经济落后和对宗主国的依赖。
高考历史比较异同类主观题答题简单思路
![高考历史比较异同类主观题答题简单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674c85784868762caaed5e8.png)
高考历史比较异同类主观题答题简单思路题型特点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因素或同一历史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象放在一起,要求通过对照、比较,归纳出相同或者不同点,以加深对历史因素的理解,有对历史因素表面现象的比较,更多的是对其深层本质的对比该类型题目在题干中往往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异同”等提示语找求答项涉及背景的比较点: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点:阶段、人物、组织、纲领口号、措施、方式手段等涉及结果的比较点:结局、性质、特点、功绩、局限性、作用、影响等答题模板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点或差异【设问模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不同【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设问模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相同点【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 变化【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注意事项TOP.1比较不同点的题目解决思路一般分三种情况:1、材料甲乙均涉及,且文字量相当:从涉及甲乙的材料中,分别提取甲乙各自独特之处,类似于概括归纳题2、材料只涉及甲乙中的一个:只须从材料里提取涉及的那一个的独特之处,没有涉及的那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也可以置之不理3、材料甲乙均未涉及,材料仅是摆设:甲乙两个历史事物的比较可以从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和影响五个方面去考虑,一般而言,答出三个方面即可TOP.2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比较点的选择应该是能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不要比较,也不要面面俱到TOP.3答题时要逐点罗列比较项,且比较项前后一一对应,不能把前者情况写一段,后者情况写一段,这不是比较,这是叙述,单纯只说异同点也不是比较,一定要通过史论结合把异同交待清楚才可。
高考历史主观题析-答案
![高考历史主观题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3f7471a26925c52cc5bf88.png)
(一)比较题:(参考答案)1.(1)“胡化”指外国服装、音乐等文化传入唐朝后,被唐朝人所仿效。
它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如:唐朝的乐舞受到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如举其他例子,只要符合事实也可。
)(2)妄自尊大的心态。
采取了闭关政策。
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交流,使中不能及时地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与文化,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3)唐朝时国力强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惧怕外来事物危机自己的生存;清朝国力衰弱,已经落后于世界,对外国东西存在恐惧戒备心理。
2.(1)调整:①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或垄断组织)的产生;②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③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作用:①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工业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
②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③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只要能与上面措施相对应即可。
)(2)调整: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作用: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起来;②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
(3)相同:①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②都有意识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③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政策调整。
不同: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②中国政府在生产关系,或生产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3.(1)论点:①圈地法令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
(若答:以立法促进发展,亦可。
)。
②以科技带动进步。
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若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亦可)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若答:加速了贫富分化,亦可。
)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2)同: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cb030547fe4733687e21aa20.png)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一、小角度题目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1、(2009重庆卷39.)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10分)我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4、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注意包括价值观导向作用)2011年春晚小品《中奖》表现的是一位彩票投注站业主拒绝了金钱的诱惑,通知申奖者的诚信之举。
小品表现的只是千千万万诚信彩票投注站业主的一个缩影,而现实中归还大奖的业主不止一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仅可以带来公益社会化的成果,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可以使人衲在彼此关爱中感受做人的尊严,体验人生的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激发出不懈的创造力。
运用所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5、考点:人生价值观:(2009浙江卷)41.(32分)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区别高考主观题
![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区别高考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914dee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0.png)
题目: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区别1. 引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宋代我国和西欧在城市发展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区别,探究这些差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还能够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宋代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宋代城市以京师为中心,形成了“一京二十四府”的省级行政格局,同时又盛行“州县制”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而密集,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网络。
宋代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园林美学和人文精神。
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内外贸易活跃,市井文化兴盛,城市在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城市因其独特的行政格局、建筑风格和经济文化特点而备受瞩目。
3. 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相较于宋代我国,西欧城市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西欧城市以封建城邦为基础,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国家,城市之间形成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城市规模相对较大,城市内部贵族与平民阶层的矛盾日益尖锐。
西欧的城市建筑以石头和砖瓦为主,建筑风格浑厚古朴,具有封建主义的荣耀和权力象征。
西欧的城市商业以海洋和陆地贸易为主,城市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政治和军事的据点。
西欧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封建体系、建筑风格和商业文化而备受瞩目。
4. 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的比较与启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在行政格局、建筑风格、商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宋代城市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理念,在商业文化和城市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欧城市的商业发达和政治稳定的经验,从而为当代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5. 结语通过对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还能够为当代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8c51a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c.png)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0f9cc0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d.png)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指导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原因。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因果关系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者为什么某一现象会出现?四.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考察的是哪种原因。
2.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
3.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最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论证和解释。
比较对比型一.什么是比较对比型试题?比较对比型试题是要求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得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二.比较对比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事件对比、人物对比和文化对比三种。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对比、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三.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要求。
2.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3.从中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和总结。
综合型一.什么是综合型试题?综合型试题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材料分析、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等。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综合、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阐明其历史意义等。
三.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题目要求和考点。
2.分析材料,找出历史事件、人物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3.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补充和印证,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3)根本原因:是影响全局、具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主要原因的基础和根源。
改写:原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内因和外因,包括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高考历史主观题怎么答比较好_高考历史的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主观题怎么答比较好_高考历史的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27c53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8.png)
高考历史主观题怎么答比较好_高考历史的答题方法高考历史主观题怎么答比较好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外显比较式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历史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比较项的确定方法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的答题方法1.阅读材料:概括历史材料意思(或有一个意思,或有几个意思);通过时间、人物等关键词联系课本知识,锁定历史课本相关内容。
2.设问:看是“表明”“体现”“原因”“目的”“影响”等。
3.多管齐下,尝试不同方法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楚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
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历史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历史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个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答案。
2024年高考重庆市历史试题主观题部分(有答案)
![2024年高考重庆市历史试题主观题部分(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4fb58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1.png)
2024年高考重庆市历史试题主观题部分(有答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材料一: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
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
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
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
—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材料二: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
沙区垦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
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土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
——摘编自《榆林市志》材料三: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
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土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
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
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
埃及开发沙漠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
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荒地。
石光银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2f20f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e.png)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专题01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 “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023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对比类
![2023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对比类](https://img.taocdn.com/s3/m/99eeb78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9.png)
对比类设问【题型特征】比较型历史试题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给定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其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差异”“变化”“演变”等。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区别”、“与...相比”、“相对于”、“差异”等标志性词语等。
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解题思路】通过对近年全国卷主观题的统计分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角度: 类型问题呈现形式求异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与...相比....不同之处(区别不同、差异、发展、变化、特点)?求同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相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异同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异同(异同点、对....进行比较)?1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
2.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哪一类或哪几类历史事件或哪些历史人物。
3.找准比较角度:一般来说,已经设定了比较点的题目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
具体有以下四种:对比类型 对比项目历史事件类 背景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过程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结果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历史现象类 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历史人物 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政治、经济制度类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判断试题类型;找对比较对象;浏览材料,判断作答方式。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内容措施型、背景原因型、比较型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内容措施型、背景原因型、比较型](https://img.taocdn.com/s3/m/a7b34a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8.png)
内容措施型【高考历史方法指导】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
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高考历史方法指导】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题之比较题
题型综述
1、比较题: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鉴别,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2、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
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应对方法
①、审题:包括各种限定:范围、重点、角度、字句、标点。
②、找对比点:可作为比点的有:背景、经过(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义、特点、影响、性质、作用等。
③、作答:问答题答案应具备六性: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史论的统一性;语言的简洁性
4、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
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
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
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族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
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分开层次。
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异同点,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相同点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挑起;大战前战争发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发动者都结成了同盟等。
不同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第一次则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等。
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跃上高层次,要通过以下途径:(1)找根本。
把视线移开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将思考比较范围向着与比较内容有关的方向拓展。
还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例,应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呢?德国都是在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发动者的,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其政治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这就引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
(2)抓本质。
一些历史现象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如1953至1956年之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仅从内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乎两者相同或相似,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不同的。
如古代史上封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与当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3)看趋势。
对一些事件历史过程的比较,不能仅盯住过程中的细节,要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观察。
如春秋战国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仅从现象看就是战争与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又都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作答要求。
(1)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
历史内容之间可比较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时应有所取舍。
我们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题宗旨的比较点,写入答案之中。
有的内容虽明确是相同或不同点,但如得出的结论与命题宗旨无关也应排除。
如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时通过比较,能说明国民党所应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通过这一
点揭露国民党的本质。
但在当今则不能比这一点,因为这无益于当今两党的交流与合作。
有的题目对比较点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点,或要求根本的、本质的相同或不同点等。
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解题时可直接就其要求进行比较,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点都找出,再进行取舍。
当然,如果直接难以得出结论,也可多比较几点,然后依据题意进行筛选。
(2)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
只说出相同或不同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宗旨,通过简要的事实才会将问题说清楚,但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巩固提高
1、比较春秋战时国期与明清时期商业以及城市的不同发展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曾说)花(棉花)往纱来,日盛一日。
损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肉袒继之。
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引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材料二(甲午战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一捆捆机压的盂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二者之间反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3、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美中两国先后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的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
4、材料四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型。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
……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2)根据材料四与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参考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货币品种多,商品中多是各地交流的土特产品和贵族用的奢侈品。
城市首先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处于附属地位。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品多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各地出现的商业城市未必是政治中心,而是以商业或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
2.(2)相同点:外国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不同点:材料一反映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冲击;材料二反映的是对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的冲击。
3.(3)相同:①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②都有意识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③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政策调整。
不同: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②中国政府在生产关系,或生产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4.(2)同: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
异: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
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
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而发展起来,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