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和岩石圈

合集下载

岩石圈的定义

岩石圈的定义

岩石圈的定义岩石圈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质圈层,它是由岩石构成的,覆盖在地壳下部,是地球上最底下的圈层之一。

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和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总和,也是地球表面上岩石的主要来源。

它由地壳和上部的一部分上地幔组成,以及一小部分下地幔。

岩石圈是地球的外壳,它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地球的最外层。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圈之一,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如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了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演化的基础。

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是地球自身演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会发生熔融和变形,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

这些岩石通过地壳上升到地表,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和海洋。

同时,岩石圈也受到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如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这些运动导致了岩石圈的变形和破裂。

岩石圈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

在地球形成初期,岩石圈主要由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这些岩石形成了地球上的大陆和山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表面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演化,岩石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不断地形成和消失,岩石圈也随之扩张和收缩。

岩石圈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圈中的岩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化学元素,它们是生命存在和演化所必需的。

岩石圈中的岩石还包含了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通过研究岩石圈中的岩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质圈层,它是地球表面岩石的主要来源,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标志。

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表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它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岩石圈中的岩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命的起源。

地壳地幔岩石圈

地壳地幔岩石圈
新课标导学
地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情景导读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
地震波的类型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
及传播特点(重
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
点);
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
说出地球的 地球内部圈层
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
圈层结构,概 的划分依据和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互动课堂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圈层的划分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A.__横__波__
传播速度 较慢
差异
能通过的介质
吗?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答案:(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
地 理
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修 ①
(3)地幔(上地幔顶部)。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心游记》讲述一位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
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
启示:前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行同样的旅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3.D 4.C [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6讲: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6讲: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

石头“变形记”
相互转化---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出三进---岩浆 三进一出---岩浆岩
石头家族
岩浆 岩浆岩 侵入岩 喷出岩 沉积物 沉积岩 变质岩 花岗岩 玄武岩 砂岩 砾岩 页岩 石灰岩 片麻岩 板岩 石英岩 大理岩
岩层形成的早晚
岩石按由老至新顺序依次是 ? ①②③
岩石按由老至新顺序依次是 ? ①⑤③②④
岩石按由老至新顺序依次是 ?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容易题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已知⑤表示变质作用,完成问题。 (8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3分)
(2)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属于
玄武岩






过 程
花岗岩
看花岗岩和玄武岩图片,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 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并有气孔和流纹; 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大,坚硬致密。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软流层 侵入岩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而成
岩浆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裸露岩石
风、流水、冰川、海浪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物 固结成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的是
(1分),属于高温
融化作用的是
(1分)。
(3)图中的岩石A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形成
位置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分别


。(2分)
(4)①和⑦两种地质作用,其能量来自
地球内部的是________(填数)。(1分)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B.砂岩 C.大理岩D.板岩 3.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由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行星,地壳的运动和岩石圈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变动的主要原因。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我们理解地球形成演化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薄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们的厚度和密度不同,因此在岩石圈运动和地壳变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首先,岩石圈的活动主要包括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板块上,这些板块可以迅速移动或碰撞。

板块边界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产生地,也是岩石圈运动最活跃的地区。

板块运动产生了各种地质现象,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突然释放,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

当板块边界上的断层面摩擦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时,会发生地震。

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破坏性的震动。

火山活动也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幔岩石熔化形成岩浆,并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

火山活动不仅会形成新的岩石,还对地球的大气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地壳变动是岩石圈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和变形。

当板块碰撞或挤压时,局部地壳会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和侵蚀,这些地形会逐渐变平。

同时,在板块边界处,地壳也会下沉形成洼地或海沟。

地壳变形还表现为地震引起的断层错动和板块冲击形成的构造山链。

断层错动是断层面上的岩石滑动和错动,造成地表的变形。

而构造山链是板块碰撞或挤压引起的折叠和挤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岩石圈运动和地壳变动不仅对地球表面造成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对地球内部的热流、岩石循环和地球化学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岩石圈运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速度也不同。

因此,研究地壳变动和岩石圈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观测和模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为地震预警和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读图,完成10~12题。
① ③
蒸 腾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新高考地理地壳与岩石圈

新高考地理地壳与岩石圈

考点地壳与岩石圈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大。

【拓展提升】贵州赤水河畔拥有瀑布、湿地、翠林等美景,是山—水—林配置较好的风景区。

图为赤水河流域某瀑布景观图,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问题。

1.图中岩石的类型对应右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2.图示瀑布形成的主要过程是()A.地壳抬升—流水沉积—重力崩塌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C.地壳下沉—流水沉积—流水侵蚀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重力崩塌【答案】1.A 2.B【分析】1.据图可知,有三个箭头指向丁,可推知丁代表岩浆,根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可判断出,乙为岩浆岩,再根据已知条件“变质作用”可判定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

图示岩层层状结构明显,符合沉积岩的特征,A项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2.瀑布的形成与河流的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密切相关,较强的河流侵蚀与地壳抬升密不可分,河流溯源侵蚀过程中,陡坎逐渐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岩体崩塌现象频繁发生,进而形成规模较大的瀑布,由此可知该瀑布形成的主要过程是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重力崩塌,故B 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下图为某玄武岩地貌景观。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玄武岩的矿物直接来自()A.岩石圈B.地壳上部C.上地幔D.地壳下部4.塑造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B.岩浆的喷出和冷凝C.风化和流水侵蚀D.沉积和固结成岩5.根据侵蚀程度的差异,图中不同地貌单元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B.台地的玄武岩,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C.尖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D.台地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尖顶山的玄武岩【答案】3.C 4.C 5.A【分析】3.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正确,ABD错误。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影响因素: ① 主要与其对可见光的 吸收程度有关,即取决于矿物的 晶格类型和阳离子类型。 ② 矿物中的裂隙、包裹 体,及矿物的集合方式、颜色深 浅和表面风化程度。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D Nhomakorabea光泽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 力。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磁场
地球周围的磁场也
称地磁场。 地磁场由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 个部分组成。 磁偏角、磁倾角和磁 场强度是地球上某点 的地磁要素。
地磁场成因的自激发电机模式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的证据:(1)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
(2)固体地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可发生固体潮。 地球具有塑性的证据: (1)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 球赤道半径加大;(2)岩石的塑性变形 影响地球弹性与塑性的重要因素:时间和温-压条件。
莫霍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
2.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划 分 示 意 图
岩石圈 地
幔 上地幔
莫霍面 软流圈
上地幔 大洋地壳 地幔
外核 大陆地壳 内核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大洋地壳 岩石圈 大陆地壳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低速带 (部分熔融)
上地幔
软流圈
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相对位置
依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习性大致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 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等。 石英、 辉锑矿、角闪石等; (2)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 相对更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和叶片状等。云母、长石等 (3)三向等长型: 晶体沿三个方向 发育大致相等,呈粒状或等轴状。黄铁矿、 石榴子石、磁铁矿 片 状 云 母

生物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

生物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想一想:有什
么办法可以了解 一只熟鸡蛋的内 部构造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
地震波 1、划分依据:
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分类
纵波 横波
特 传播速度 较 快
较 慢
点 共同点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固 体 而改变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 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小船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80 400 900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幔
地 核
外核 内核
莫霍界面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平均17, 分薄,大陆部分厚
陆地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古登堡界面 2900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主要成分 氮 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地壳
地幔
地核
想一想:
①地壳的厚度是否各处一样? ②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进行的地 震波测定,哪里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 地震波?
活动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 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 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 能是什么?

地球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高中地理

地球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
地球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
人工钻井
目前最深钻井不 超 过 13km , 但 还 不到地球半径的 1/516。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能将地 下几百千米的岩 浆泛到上层,但 最深不超过450km。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能掀起 地 下 20 ~ 30km 的 物质到地球表层。
18
大气圈
A
B
C
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1)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 有哪些?
山、云、山顶积雪、河流、湖、 草、树木
(2)举例说明各事物之间的联 系。
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软流层
33 2900 17 39-图42.11-1 地5球-的1圈0层结8构0示-意400 2000-3000
连续:指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水循 环相互联系在一起
不规则:指地球上的水时空分布不均。 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生产生活用 水的主要来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1)不独占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 石圈上部; (2)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1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 围内(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3)生物是生物圈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4)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固态、液态、气态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 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常见的造岩矿物 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

02-11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考研论真题精华版

02-11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考研论真题精华版

02-11中国矿业⼤学地球科学概论考研论真题精华版中国矿业⼤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学普通地质学试题⼀、名词解释(40分)1、地壳与岩⽯圈(P44-45)2、V形⾕与U形⾕(P89)3、矿物与岩性(PP52、P56)4、节理与断层(P135)5、沉积作⽤与成岩作⽤(P97、P108)⼆、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英(7)、⽯膏(2)、长⽯(6)、⽅解⽯(3)“滑⽯⽅,萤磷长,⽯英黄⽟刚⽟刚”摩⽒硬度计硬度等级12345678910代表矿物滑⽯⽯膏⽅解⽯萤⽯磷灰⽯正长⽯⽯英黄⽟刚⽟⾦刚⽯2、晚古⽣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炭纪C和⼆叠纪P。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52-65%的为中性岩浆,45-52%的为基性岩浆,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到⼩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P116图7.8)五、简述题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地质作⽤与内部(内动⼒)地质作⽤的关系。

P71-732、你对⼈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标题和主⼲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途。

中国矿业⼤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学普通地质学试题⼀、名词解释(60分)1、边滩与⼼滩(P98)2、风化作⽤与风的剥蚀作⽤(P74、P89)3、岩层与地层(P62、P131)4、岩墙与岩床(P116-117)5、倾向与倾⾓(P132)倾向:倾斜线在⽔平⾯上的投影所指的⽅向称为倾向。

倾⾓:倾斜线与其在⽔平⾯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称倾⾓。

6、冲积扇与三⾓洲(P99)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处的扇形堆积体。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40张ppt)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40张ppt)

1.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分类 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内力作用,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2.地质构造是永久性的,地貌非永久性
3.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地貌包括平原, 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 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 蚀形成的地貌(红层地 貌)
图1
9. 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按成因类型划分最可 能属于( B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10. 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C) A. 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 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 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喷出岩
沉积物
岩浆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一)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内力作用 隆起或凹陷 不 断 改 变 地 表 形 态
外力作用
削高填低
(2012年第10-11题)图6为“某地区地质、 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甲处地质构造为 A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2012年第10-11题)图6为“某地区地质、 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2、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3、软流层:4、岩石圈:5、地球的外部圈层:二、三大类岩石1、按成因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沉积相:变质岩:[理解—要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12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能量来源)划分:[理解—要点突破]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 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②B .③C .④D .⑤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据此完成5~6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1】(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板块构造学说:发展: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演变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形成与演变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密 切相关。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高度。该 案例将探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与演变。
案例二: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与形成原因
地表形态的演变可以改变岩石圈 的结构和组成,例如河流侵蚀和 搬运作用可以改变岩层的原始结
构。
地表形态对岩石圈的热状态和热 传导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影响地
球内部能量的传递和分布。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影响 地壳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从而影 响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态 系统。
详细描述
地质勘查涉及到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地质现象进行观 察、分析和解释,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评估矿产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分布和价值。在地质勘查 过程中,需要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了 解不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地 表和地下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课件
目录
•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实际应用 • 案例分析
01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 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特点
岩石圈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对地球的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和生物活动等方面都有重要 影响。

岩石圈名词解释

岩石圈名词解释

岩石圈名词解释岩石圈是指地球上最外面的地壳部分,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层。

它是地球上陆地、洋底和海岸线的构成部分,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

岩石圈的主要特征是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岩石以及板块构造。

下面将对岩石圈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

1. 地壳(Crust):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薄层,其厚度在大陆上通常为20-70公里,而在海洋地壳上通常为5-10公里。

2. 上地幔(Upper Mantle):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也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上地幔的厚度约为660公里,它由固态岩石组成,而且具有流动性,这使得岩石圈的板块可以在其上移动。

3. 地球板块(Tectonic Plates):地球板块是构成岩石圈的大型块状岩石片,具有不完整的地球表面覆盖。

它们是地球上不断变化的地壳和上地幔的断裂和重塑的结果,分为7个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

4. 地震(Earthquake):地震是地壳中发生的能量释放,通常由地球板块之间的断裂所引起。

地震是岩石圈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和环境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害。

5. 火山(Volcano):火山是地球壳表面上的一种地质现象,通常由地球板块的碰撞或分离引起的地壳断裂所造成。

火山喷发时,岩浆从地下喷出,形成岩浆锥,释放出大量的火山灰、烟雾和气体。

6. 弧火山带(Arc of volcanoes):弧火山带是由地球板块的碰撞引起的火山带,通常出现在海洋和陆地板块碰撞边界附近。

这种火山带会产生大量的火山活动和地震。

7. 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es):地质作用指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沉积和变形等。

这些地质作用是岩石圈内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8. 特提斯海(Tethys Sea):特提斯海是地球上一条已消失的古海洋,曾分隔现今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在岩石圈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地理学中,岩石圈是指构成地球外部结构的最外层,包括地壳和形成在上部的部分上地幔。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石圈的组成、特点和重要性。

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玄武岩等构成,厚度较大,密度较小。

海壳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质片岩构成,厚度较薄,密度较大。

上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部分坚硬的岩石和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二、岩石圈的特点1. 厚度不均衡: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陆壳的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而海壳的厚度只有5-10公里。

上地幔的厚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密度差异:地壳的密度较小,约为2.7-2.9g/cm³,而上地幔的密度较大,约为3.3-4.5g/cm³。

这种密度差异导致了地壳和上地幔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点。

3. 物质组成:地壳的物质组成复杂多样,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而上地幔主要由硅酸盐、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等组成。

4. 温度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岩石圈的温度逐渐升高。

地壳的温度波动较大,而上地幔的温度较为稳定。

三、岩石圈的重要性1. 维持地球稳定: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结构基础,起到了维持地球稳定的作用。

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往往与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有关。

2. 形成地球的外貌:地壳的不同组成和地形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呈现出多样的外貌。

各种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形成,都与岩石圈的特点密切相关。

3. 材料储存:地壳内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石等。

岩石圈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并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条件。

4. 环境调节:岩石圈通过固定土壤、调节水分和供养植被等,对环境起到了调节作用。

岩石圈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岩石圈是地球表层最外层的结构,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它的组成、特点和重要性对于地球的形成和运行,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胡经国四、深(大)断裂㈠、概述如上所述,深大断裂,又叫做深断裂,是指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断裂。

其下切深度可达到下地壳,甚至可切穿地壳、岩石圈伸入地幔一定深度。

区域延伸可达上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

深大断裂一般是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

深大断裂把地壳、岩石圈分割成运动特点和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的地块,并与构造单元相应发展,或在不同构造时期多次活动。

最早的一些深大断裂出现在元古宙初期。

深大断裂这一概念由А·В·裴伟于1945年提出。

深大断裂可以是连接地壳和上地幔的通道,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带和区域性内生矿床成矿带。

并且,深大断裂还常常控制了构造-沉积单元,所以深大断裂两侧的沉积建造的组成、岩相和厚度也是不同的。

㈡、类型1、按位移方式分类按位移方式深大断裂可分为以下4类:深正断层,深开断层,深平移断层,深逆冲断层。

深正断层形成裂谷型构造,如贝加尔湖,莱茵河,东非大裂谷,洋中脊裂谷等。

这些深大断裂是在拉张条件下形成的。

深平移断裂在各个构造区都有分布。

但是形成在某些地质时期(如地槽中的深大断裂是在造山期形成的)。

深逆冲断层发育在地槽带的中部和边缘,如环太平洋造山带。

2、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分类如上所述,深大断裂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可以分为:克拉通(如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壳断裂(硅铝层断裂和硅镁层断裂)和超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等。

⑴、克拉通(如地台、准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①、盖层断裂盖层断裂(S uperficial fault,S edimentary Cover Fault),是指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克拉通沉积盖层的断裂。

其标志有: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的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

②、基底断裂基底断裂(F oundational Fault,B asement Fault),是指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

岩石圈形成顺序

岩石圈形成顺序

岩石圈形成顺序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体系的最外层,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多种地质力学及地球化学因素。

本文将按照岩石圈形成的顺序,从地球演化的角度,较为详细地介绍各个阶段的形成过程。

首先,地球的岩石圈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之初。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引力使原始物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等不同组分。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壳的形成是地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其次,在地球形成后的早期,地壳开始不断地发生构造变动。

这一过程称为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包括地球的板块构造运动和火山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板块会发生碰撞、裂解、隆起和沉降等变动。

火山构造运动是指火山活动对地壳的改变,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地壳的沉积等。

这些构造运动不仅改变了地壳的形态,还在岩石圈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后,随着地球演化的继续,岩石圈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熔岩通过地壳的裂隙向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岩,如玄武岩和安山岩。

另一方面,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岩浆的形成和变质作用的发生。

岩浆是地下熔融状态的岩石,它通过断裂和冲击作用进一步改变了地壳构造,并形成了变质岩,如片麻岩和大理石。

最后,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地球的岩石圈基本形成完善。

地壳板块和岩浆的相互作用继续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从而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如山脉、盆地和高原等。

岩石圈在地球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综上所述,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地球形成、构造运动到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对地壳的形态和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岩石圈形成过程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地球演化的奥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2 或称玄武岩层,主要为玄武 岩组成,有时夹有少量沉积岩。 玄武岩常具有枕状构造。该层 的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 0.5 ~ 2 .5km 之间,物质的密 度为 2.55 ~ 2 .65g /cm 3 ,地 震波 Vp 一般为 5.2km /s 。 枕状构造,由于熔岩在海水层之 下溢散时,因压力较大,使其 无法起泡并快速冷却收缩而形 成的一种椭球状外形。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4) 陆壳和洋壳可以相互转化
大陆造山带内的镁铁质岩石为主 的蛇绿岩套,是洋壳俯冲消亡 后残留的古老洋壳。
冀东,壳 遗迹 .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4) 陆壳和洋壳可以相互转化
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划分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特点 陆壳和洋壳的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 地壳的化学组成
岩石圈
地壳(Crust)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厚度变化约在 5 ~ 80km 之间, 平均厚度约 16km 。 大陆较厚,平均约30~35km 。 大洋较薄,平均约 7km 。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下地壳(Lower crust):一般厚 10 ~ 20km ,可能主要 为麻粒岩、麻粒岩相角闪岩和片麻岩组成,其中常 散布着一些中、酸性的岩浆岩体(下地壳部分熔融), 并可能穿插着较多的基性岩脉(幔源)。下地壳物质 的总体化学成分可能为(中-)基性,相当于基性成 分较高的闪长岩(玄武岩、粗玄岩和辉长岩组分? 认识不一)。该层物质的密度约为 2.8 ~ 2 .9g /cm 3 , 地震波Vp一般为 6.4 ~ 7 .0km /s 。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 大洋地壳(Oceanic Crust)
总体来看,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 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 壳大,约为 2.8 ~ 2 .9g /cm 3 。洋壳内部的 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较统一的刚性性 质。 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 2 亿 年以来。
全球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结构
(Rudnick and Fountain, 1995; Rev. Geophys.)
普遍认为下地壳具基性(镁铁质)成分特征
我国不同构造单元平均地壳结构 (Gao s., 1998, EPSL)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上地壳(Upper crust):一般厚 10 ~ 15km ,主要 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中常侵入或穿插着 一些来自下部层位的花岗岩和混合岩体。该层 物质的平均化学成分接近酸性岩,大致与花岗 岩相当。物质的密度约为 2.5 ~ 2 .7g /cm 3 ,地 震波Vp随岩性不同变化较大,一般为 4 ~ 6 .1km /s 。
总体来看,陆壳的厚度变化较大,结构较复杂,物质 成分主要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 壳小,约为 2.7 ~ 2 .8g /cm 3 。陆壳内岩石变形强烈, 而且陆壳的形成年代较老,演化时间漫长,自地球 形成的早期便开始发育,并一直演化至今。 如南美洲圭亚那的古老角闪岩年龄为4.130±1.7 Ga。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1)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划分
活动大陆边缘,海沟以外为洋壳; 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基以外为洋壳。
分界线上可形成特殊的中性喷出岩 类—安山岩类(“安山岩线”),此 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 安岩、流纹岩等,为大陆型地壳; 而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 粗面岩等,为大洋型地壳。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中地壳(Middle crust):一般厚 5 ~ 10km ,横向厚度 变化大,各地区厚度不一。主要由混合岩、花岗岩 及糜棱岩等岩石组成,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于中(- 酸)性岩,与(花岗)闪长岩相当,密度约为 2.7 ~ 2 .8g /cm 3 ,地震波Vp一般为 5.56 ~ 6 .3km /s 。 由于该层岩石中的含水性一般较下地壳强,并且其温 度和压力又较上地壳高,因此,常表现出较强的塑 性流变特征,地震波速度常出现壳内低速层,而视 电阻率特征则常出现高导层。
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陆壳面积约占地壳总面积的40%, 质量约占地壳的63%。厚度较大, 平均约 33km(30~35km) ,在某些 高山地区可厚达 70~80km(如珠穆 朗玛峰) ,在某些盆地和裂谷区 仅 20km 左右(东非大裂谷)。 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 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 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 3 层: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 大洋地壳(Oceanic Crust)
层 3 或称大洋层,该层的物质可 能主要为变质的玄武岩、辉长 岩及蛇纹岩。该层的厚度从大 洋中脊向两侧有规律地增加, 一般厚度 3 ~ 5km ,物质的 密度为 2.68 ~ 3g/cm 3 ,地震 波Vp为( 6.7±0.25) km/s 。
层 1 或称沉积层,未固结或弱 固结的大洋沉积物,厚度不 一,一般在洋中脊的轴部地 区缺失该层,由洋中脊向两 侧到海沟或大陆坡坡脚处厚 度逐渐增大,该层一般厚几 百米,物质的平均密度为 2.3g /cm 3 ,地震波 Vp约为 2.2km /s 。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 大洋地壳(Oceanic Crust)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 大洋地壳(Oceanic Crust)
洋壳面积约占地壳的60%,质量 占37%。厚度较薄,一般为 5 ~ 10km ,在洋中脊地区较 薄,远离洋中脊地区厚度有 增厚趋势。结构相对比较稳 定、简单,从上到下一般可 分为 3 层: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 大洋地壳(Oceanic Cru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