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斑马鱼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遗传模型
Pu.1和cMyb在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发育中的相互作用
![Pu.1和cMyb在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发育中的相互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f1f381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8.png)
Pu.1和cMyb在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洪佳馨;徐颂恩;张文清;刘伟【期刊名称】《遗传》【年(卷),期】2024(46)4【摘要】中性粒细胞发生是一个高度有序且被精密调控的过程,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造血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与其辅因子相互作用或转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调控网络的异常可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目前参与该过程的转录因子有几十种,它们的结构与功能被广泛研究,但对转录因子之间调控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人PU.1和cMYB参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多个阶段且它们的异常通常与血液疾病相关,但目前对于在体情况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调控关系以及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本研究利用cMyb过表达(cmybhyper)和Pu.1缺陷(pu.1^(G242D/G242D))的斑马鱼模型,通过整体原位杂交、qRT-PCR、荧光报告系统以及拯救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Pu.1和cMyb的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显示,在pu.1^(G242D/G242D)突变体中,中性粒细胞的cmyb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cmybhyper中,中性粒细胞的pu.1表达量则无明显变化。
进一步在pu.1^(G242D/G242D)突变体中注射MO(morpholino)来降低cmyb的表达,并使用SB以及BrdU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增殖情况,发现cmyb的敲低可以拯救突变体中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的表型。
这些结果表明,在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Pu.1可以负调控cMyb的表达量。
最后,本研究通过构建多位点突变质粒和荧光报告系统,证实了Pu.1能够直接结合在cmyb启动子+72 bp位点,从而负调控其表达。
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Pu.1可以通过调控cmyb的表达参与中性粒细胞的发育,为理解两者之间调控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页数】14页(P319-332)【作者】洪佳馨;徐颂恩;张文清;刘伟【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团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肌间刺缺失突变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的影响2.外胚叶发育不全基因及其受体在斑马鱼牙齿早期发育中的表达3.心血管发育相关基因mpx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达4.ITGB2在斑马鱼中性粒细胞迁移和巨噬细胞发育的作用机制初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ecp2在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中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
![Mecp2在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中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7c8448f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8.png)
Mecp2在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中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何丽番;高海【摘要】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gulation role and mechanism of Mecp2 during early neural development of zebrafish embryos. By the techniques of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and using Notch transgenic fish,it was found that Mecp2 widely expressed in the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then gradual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In the embryos with Mcep2 knockdown,the expression of Notch signal decreased,and both the injection of Mcep2-RNA and intracellular INCD-RNA restored the phenotype. The expressionof neural factors of Ngn1,Pax2,Pax3,Eno2,and Map labelling for neural maturation as well as HUC binding with RNA were downregulated. After Mecp2 knocked down,the expression of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Hey2 downregulated because the knockdown hindered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maturation of neural cells. Our study showed that Mecp2 regula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rve cells of zebrafish through Notch-Hey2 signaling pathways.%旨在探讨Mecp2在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的调控及机制。
斑马鱼Dapper2的表达、调控及其对中胚层发育的作用机理
![斑马鱼Dapper2的表达、调控及其对中胚层发育的作用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89082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6f.png)
作者姓名:张丽霞论文题目:斑马鱼Dapper2的表达、调控及其对中胚层发育的作用机理作者简介:张丽霞,女, 1974年10月出生,2001年9月师从于清华大学孟安明教授,于2005年1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发育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其目的在于探索生物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调控、功能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脊椎动物由单细胞受精卵发育到由多细胞组成的中期囊胚阶段时,通过细胞分化产生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不同胚层主要沿背-腹轴线、前-后轴线以及左-右轴线生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这些胚层的形成和分化涉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和相互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 )、Wnt、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信号通路在胚层的形成和分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胚胎的正常发育必需对这些信号的强度进行精确的时空调控。
Nodal是TGFβ超家族成员,已知其是脊椎动物中、内胚层诱导的关键因子,也参与了胚胎的背部发育。
此外,Nodal信号还在胚胎的左右不对称发育及神经外胚层的前后轴线分化中起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胚胎发育中Nodal信号的强度是如何受到精确调控的,目前尚知道的不多。
斑马鱼因其高繁殖力、胚胎体外发育、胚胎透明、较完善的遗传操作技术等优点,已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模式脊椎动物。
Nodal信号在斑马鱼和其它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相当保守的,因此在斑马鱼上的研究结果也可以帮助理解其它物种上胚胎发育的相关机理。
本研究通过胚胎原位杂交的方法,从斑马鱼早期胚胎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dapper2(dpr2)。
一些证据表明,它是人的DAPPER2的同源基因,而其功能未见报导。
斑马鱼dpr2的表达开始于晚囊胚的背部胚盘边缘;至原肠作用开始时,其表达逐渐扩展到整个胚盘边缘,在背部组织中心(胚盾)中的表达最强,这些表达dpr2的细胞具有发育为中胚层组织的命运;在体节形成期,dpr2在神经管背部、侧板中胚层和尾芽中表达;胚胎发育到24小时时,其表达局限在血液前体细胞和尾芽中。
斑马鱼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研究
![斑马鱼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cb88e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d.png)
第37卷第2期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Apr.2221斑马鱼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研究刘琳,王伟佳,杨寓迪,康靖飞,王冬雪(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哈尔滨150276)摘要:利用氮气鼓泡法建立斑马鱼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为后期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氮气鼓泡法建立血管认知障碍模型;采用T迷宫以斑马鱼进入EC区作潜伏期为指标;社交实验以接触时间、接触次数为指标,检测斑马鱼认知功能;斑马鱼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于建模后60d测定斑马鱼脑匀浆中含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量.氮气模型组结果显示,T迷宫在45d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2.21)并持续至66d,与37d相比,45,66d均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2.21);社交实验中37~66d时追逐时间次数呈非常显著性下降(P<2.21),在37d第2次和4次互相交流时间出现非常显著性下降(P<2.21);在66d第3次和4次被追逐时间出现显著上升(P<2.21);与对照组相比,SOD测定结果显示,氮气组显著性下降(P<2.25);MDA测定结果显示,氮气组显著升高(P<2.25).氮气鼓泡法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同时出现脑内脂质过氧化造成的脑损伤,表明模型成功建立2关键词:斑马鱼;T迷宫;学习记忆;认知障碍模型;氮气鼓泡法;社交实验;超氧化物歧化酶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6-2946(2221)22-2145-26Study on establishmeni of a model of zeSrafish vasculan cognitive impairmeni LIU Lin,WANG Wei-jia,YANG Yu-di,KANG Jing-fei,WANG Dong-xue(School of Pharmacy,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135276,Chiga)Abstraci:Tn estaMish a zeirafisOi vescelar cognitiye impaicneet molei by nigo—e buUblingmethod ta provine refereece for tie later study of vescelar cognitive impaimleet.A nitrogeebuUbling meteoo was usee ta estailisC a vescelar coonitive impaibneei mooe;a T maze wasused ta tae the zeerafisC's eet.inta the EC zone as the inceUdtion peboo as an indicator;a sociai6X960111^0usee cootact timr ang nnmber of centacts as indicatorr ta detect zebrafisC's coonitive function;in tac known onstacic moOet;O ic conteet of totai supeoxincdismutase(SOD)ant malonnialdeeyde(MDA)in zeeraasC brain homoneeatc was deterx收稿日期:2222-09-26.作者简介:刘琳(197-),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学;通信作者:王冬雪(1991-),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学•-146-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mined60days after modeling.The results of the nitrogen model group showed that there wasa veiy signincant difference in thn T mazn at45d(P<0.04)and lasted paredwith37d,45d ant66d haa v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nu(P<0.01);in thn sociat experiment37d at66d,thr nnmbdr of ceasing tinm decredsed sinnificantly(P<0.0)),ant thrtimr of thr secong ang fourth interactions at37d decredsed sianiacantty(P<0.0));thrtimr of chd at the thircl ant fourth111X110of66d,there was a sinniacagt igcredsu(P<0.01);compared with the cootrol groop,the SOD mcasuremegt results showed a siania-cagt decredsu in thr nitroned groop(P<0.05);thr MDA medsuremedt results s U ow I asianificagt igcredsu in thr nitroned groop(P<0.05).Nitroned methoO to estaniisha vvscalar coonitivv impairmeet moOe has impaimieets in ledrning ant memoiy,as welt asdiffereet deerees of brain damage,the success of the moOe.Key words:zeerafish;T maze;leeming ant memoe;coonitivv impaianedt moOet;nitrooeebuPblmg mehoO;sociat experimedt;superoxine dismutase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由脑缺血缺氧损害所引起,是致老年性痴呆的重大原因,且分类较多,按病因可分成:神经病变性急性、脑血管病、代谢障碍疾病等,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是脑血管病后产生的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现今相关研究愈来愈热,其中大鼠模型是最为常见的,但其存在模型建立周期长费用昂贵等缺点⑵•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生物,以其胚胎和幼鱼透明易观察、个体小易于饲养、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卵子体外受精和发育、对药物敏感、适合高通量药物的筛选等优点,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中,已成为疾病研究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⑻.目前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方法主要有2-VO法、3-VO法、低压缺氧法、化学试剂法、急性重复缺氧法等⑷.而现今对斑马鱼的缺氧痴呆模型探究较少,鉴于实验室前期成功建立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基础,本实验采用鼓泡法的方式摸索斑马鱼在不同条件下造成痴呆的程度,通过氮气鼓泡法建立缺氧模型,并检测其T迷宫、社交行为、神经生化指标来探究其发病过程,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了解人发病的情况,为实验室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实验部分).1实验材料)-1.1实验动物及分组野生型AB系成年斑马鱼140条,购自武汉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野生健康红色斑马鱼22条,购自x x花鸟鱼市场.所有斑马鱼均6~8月龄,体长2.5~3.5c叫饲养于独立的循环养殖系统,水温恒定在(28±0.5)°C,pH值为6.8~7.5,电导率为450-550^S/cm,光照/黑暗周期为14h:10h,每日定时喂食2次冰冻丰年虾.将140条野生型AB系成年斑马鱼随机分为对照组5=66)、氮气模型组5=60).).1.0实验仪器及设备酶标分析仪(RAYTO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斑马鱼T迷宫(View Poitt公司),斑马鱼社交箱(View Poitt公司),红外线照明系统50cm(View Poitt公司),斑马鱼养殖系统(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净化供水单元(RO纯水机)(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笔试溶氧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1.8实验试剂零氧试剂,总蛋白(TP)测定试剂盒,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试剂盒,微量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 p),过氧化氢酶(CAT)测定试剂盒.).0实验方法).0.1氮气模型))氮气模型建立在实验开始前,将高纯氮气以大流速充入装有500mL纯净水的广口瓶中,实时用溶氧仪检测水第2期刘琳,等:斑马鱼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研究-147-中的溶氧量直至降到2.2mg/L以下,达到斑马鱼缺氧环境.将模型组放入广口瓶中,并继续以222 mL/min的流速向装有模型组的广口瓶中充入高纯氮气5mt,计时结束后将气管拿出并用保鲜膜密封放置,8h后再一次进行氮气缺氧,每天相同时间点,每天2次,连续充66 d.2)溶氧溶氧含量是指水中氧气的溶解量,斑马鱼是通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生存的,溶氧量在水中生存的重要指标之一.溶氧仪可以用来检测现场或实验室内被测样品水溶液内的溶氧含量,通过溶氧电极将产生氧化反应,由此生成的扩散电流和溶液中的氧呈一定关系的原理制作,用于测量水中氧气含量,根据测量数据指标可以更直观有效的看到斑马鱼是否达到低氧、缺氧指标•因此本实验通过使用溶氧仪每次后水中的溶氧量,从而更直观有效的观察斑马鱼所处的环境是否达到低氧,缺氧的指标.1.2.2T迷宫行为学检测以实验室前期建立的T迷宫实验方法为标准⑸,于建立模型后的32、45、66d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测•1)适应性训练:将整组斑马鱼放入T迷宫中自由活动,不设置EC区,每组适应1h.2)实验前期准备:实验前向迷宫中注入斑马鱼养殖水直到短臂相比于其他位置水位高6cm,短臂的两端分别用红色、绿色卡纸包住,左臂用绿色卡纸包住后设置为目标臂并在底部铺满白色砂石,臂中加入人工绿植.3)训练及测试期:每天早上7:02在相同时间点进行实验,将)条斑马鱼放到通道起点处,观察并记录鱼在6min内从起点到第1次进入EC区的潜伏期(当鱼找到并停留37s后才算进入了EC区),并在EC区内给予食物奖赏.未找到EC区的鱼,6min后引导其进入EC区并停留37 e,食每的独立小鱼缸,测试完后放回原组中•每天1次,每天训练6mt,连续训练4次,第5次为测试期.实验期间在夏天进行,并保证T迷宫未受室内光源光照的影响,周围外部环境安静.1.2.3社交实验检测于建立模型后32、45、66d测试斑马鱼社交行为⑷,全程在社交箱中进行•实验开始前1h将整组斑马鱼分别在独立小鱼缸进行被测鱼单独隔离,避免实验时激发出更多社交行为•社交行为箱中注入养殖水直至水位在7cm,隔离完毕后开始正式实验,将社交鱼(野生红色斑马鱼)放入社交箱后,再取模型组中1条被测鱼放入,让2条鱼适应并进行社交,实验时间为6min,前5min适应熟悉并记录后2min的接触时间及次数,被测鱼追逐社交鱼时接触记为追逐、社交鱼追逐被测鱼时接触记为被追逐、2条鱼互相交流接触时记为互相,为避免社交鱼出现社交疲乏状态,同1条社交鱼跟3条被测鱼进行社交行为测试,也可保证其实验的随机性,测试后放回原组中,每天1次,连续4次.实验期间确保实验室内灯光、物品等空间参照物位置摆放不变,其他实验人员不得发出噪声及进行走动.1-2.2神经生化指标检测1)样品采集处理模型建立后62d,将对照组氮气组进行样品采集•将鱼置于冰上,待鱼麻醉后快速取脑,准确称重,按照质量(/):体积(mL)=19的比例制备12%匀浆,采用低温高速离心机在2552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于生化指标的检测.2)按照总蛋白(TP)测定试剂盒、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试剂盒、微量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并按照说明说同比例稀释后测定.1-2.2数据处理应用SPSS2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平均值土标准差(土S,s)表示.当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处理;当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P<2.25为显著性差异,P<2.2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实验结果2- 1氮气模型溶氧量检测用溶氧仪分、后进行连续66d监测.在氮气鼓泡后的溶氧量有一定波动,数据显示明显比实验前低,并且较稳定的保持在低氧状态下,见图1--147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76卷图1 60 d 内溶氧量变化Fivurc 1 Dissolved oxygen amouni cUanget witUin 60 das2.2氮气模型T 迷宫实验结果T 迷宫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氮气组45、60 d 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 OH);与32 d 相比,对照组在6。
斑马鱼ints12的CRISPRCas9敲除及其对UsnRNA剪接的调控
![斑马鱼ints12的CRISPRCas9敲除及其对UsnRNA剪接的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4b662f22783e0912a2162a90.png)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AB品系的野生型斑马鱼来自于国
家斑马鱼资源中心(武汉, )。斑马鱼饲 养于28.5℃恒温及14h鲶10h光暗周期条件下。用于 显微注射的胚胎由雌鱼和雄鱼自然产卵而得。胚 胎发育阶段定义参照文献[21]。 1.2 方法
3′端加工至关重要。整合因子复合体在进化上非常
保守, 其直接与RNA聚合酶Ⅱ的C端结构域相互作 用[10, 11]。在转录起始时, 整合因子复合体便结合在 RNA聚合酶Ⅱ的C端结构域上[12], 随着转录的进行,
当UsnRNAs前体的3′box元件被转录出来后, 整合
因子复合体便结合在3′box元件上, 对3′ box元件进
第 43 卷 第 1 期 2019 年 1 月
doi: 10.7541/2019.001
水生生物学报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Vol. 43, No. 1 Jan., 2019
斑马鱼ints12的CRISPR/Cas9敲除及其对UsnRNA剪接的调控
黄思雨1, 2 何牡丹1 王厚鹏1 孙永华1, 2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摘要: 整合因子(Integrator)复合体通过调控UsnRNAs(U-rich small nuclear RNAs)的转录成熟过程, 影响premRNA的内含子剪切, 对生物体内形成成熟mRNA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脊椎动物中, 整合因子复合体的表达 调控及其发育功能研究尚十分缺乏。研究利用斑马鱼(Danio rerio)模型, 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ints12 (Integrator subunit 12)的基因敲除品系, 得到了2种缺失不同碱基的突变品系。在ints12的合子突变体 (Zints12)中, 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 发现UsnRNA的3′box剪切存在缺陷。与同龄的野生型斑马鱼相比, Zints12体型偏小且表现为全雄。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Zints12成体中, 细胞增殖相关因子出现显著下调表达, ints12自身pre-mRNA的加工也出现内含子滞留, 表明ints12对自身mRNA的剪切存在一个“自循环”式的调控 模式。研究获得了斑马鱼的ints12基因敲除纯合突变体并发现ints12通过调控UsnRNA的剪切参与斑马鱼的个 体生长和发育。
CCM3基因敲降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初步应用
![CCM3基因敲降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初步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717fb0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7b.png)
CCM3基因敲降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初步应用申碧羚;郭小玲;何云【摘要】目的:CCM3建立基因敲降的斑马鱼模型,探讨其作为水体中低浓度心血管毒性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模型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绿色荧光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转基因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吗啡啉修饰的反义寡聚核苷酸(MO)对斑马鱼单细胞期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受精后72 h的幼鱼脑部血管发育形态,建立CCM3基因敲降的斑马鱼模型.通过改进寇氏法测定铅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在低浓度10 mg/L铅暴露下分别对正常基因型和50 CCM3基因敲降型的斑马鱼卵进行染毒,同时设立对照组(无铅暴露),观察各组斑马鱼发育情况.结果:野生型斑马鱼铅染毒的LD为31.24 mg/L.在相同低浓度10 mg/L铅暴露的情况下,受精后72 h时正常基因型的斑马鱼幼鱼和对照组的斑马鱼幼鱼各项发育50指标无明显异常,而注射亚表型剂量的CCM3 MO 0.25 ng组斑马幼鱼出现形态发育异常表型,如发育迟缓、脊柱弯曲、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等.结论:CCM3基因敲降的斑马鱼模型可作为水体中具有心血管毒性污染物的敏感生物监测模型.%OBJECTIVE: To establishment a zebrafish model with CCM3 gene knockdown and to investigate its usefulness as a biological monitoring model for low concentr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toxicants in water. METHODS:The transgenic zebrafish line (VEGFR2:GFP) which expresses green flurescence proteins in blood vessels were used. The one-cell stage zebrafish eggs were injected with morpholino oligos (MO) at indicated doses.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intracranial vessels of zebrafish at 72 h. The zebrafish model withCCM3 gene knockdown was established. Karber's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edian lethal dose (LD ) of lead for zebrafish. The50 wild-type and CCM3 gene knockdown zebrafish were exposed to low concentrations of lead (10 mg/L). Development of zebrafish of each group was documented. RESULTS:The LD value for wild-type zebrafish was 31.24 mg/L. Zebrafish50 with CCM3 gene knockdownt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low concentrations of lead-exposure (10 mg/L) than the wild-type by displaying abnormal phenotype,such as decreased body length,pericardial edema,hemorrhage,egg yolk edema, spine distortions. Up to 72 h,after treatment with the low dose,the wild-type zebrafish did not show any abnormal phenotype. CONCLUSION:The CCM3 gene knockdown zebrafish can possibly be used as a sensitive biological monitoring model for cardiovascular toxicants in water.【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6页(P194-198,204)【关键词】CCM3基因;铅;斑马鱼;心血管系统;生物监测【作者】申碧羚;郭小玲;何云【作者单位】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健康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广东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健康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2铅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心血管毒性的重金属毒物,铅暴露也是一个持续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
斑马鱼的分子遗传学和发展生物学
![斑马鱼的分子遗传学和发展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d0b64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c.png)
斑马鱼的分子遗传学和发展生物学斑马鱼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其分子遗传学和发展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斑马鱼的分子遗传学和发展生物学展开探讨,并介绍一些与斑马鱼的遗传和发展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斑马鱼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的优良性状和易于养殖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实验动物。
通过对斑马鱼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出疾病及先天性缺陷等相关的遗传机制。
斑马鱼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突变的筛选:通过人工诱导斑马鱼体内的遗传突变,科学家们可以发现和分离出突变体。
这些突变体可用于研究特定性状的遗传基础,例如生长、光感、发育等。
2. 基因敲除: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将目标基因在斑马鱼体内完全或部分剔除,观察这种变化对斑马鱼的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敲除技术对生物医学领域的疾病基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突变基因的研究:对突变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究突变基因对于斑马鱼的发育和特定性状的影响,也能为相关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斑马鱼在发展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发育速度快,上气道较为完善,幼体易于人工控制和操作,因此成为了发展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试验模型。
通过对斑马鱼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过程中的分子信号转导和细胞发育及分化的机制。
目前斑马鱼在发展生物学研究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胚胎发育轨迹的研究:通过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轨迹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探究胚胎的发育过程,发现一些新的分子信号、基因调控等。
2. 器官发生和功能的研究:斑马鱼在发育初期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十分显著,可供研究者更好地探究器官形态和功能发生的相关机制,比如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研究。
3. 模式生物的病因学研究:通过对斑马鱼的转基因研究,科学家们可以发现这些基因对于发育和生殖的作用,还可以发掘相关基因和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94d88f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7.png)
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田文静;白伟;赵春禄;张智勇;崔俊安;何潇;马宇辉;赵宇亮【摘要】为评价纳米ZaO的水生态毒性,以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纳米ZnO对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纳米ZnO能够降低斑马鱼胚胎谷胱甘肽(GSH)含量,抑制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引起胚胎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大,证明氧化应激是纳米ZnO抑制斑马鱼胚胎孵化的作用机制之一.【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5页(P705-709)【关键词】纳米氧化锌;斑马鱼胚胎;氧化损伤【作者】田文静;白伟;赵春禄;张智勇;崔俊安;何潇;马宇辉;赵宇亮【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3.2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造纳米材料在消费品和工业产品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已有文献表明纳米ZnO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2-4],但其毒作用机理目前仍不清楚.氧化损伤被认为是纳米材料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但目前研究主要利用离体细胞或成年动物[5].然而,离体细胞培养条件与体内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在外推到整体动物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胚胎或幼体在发育阶段许多组织和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机制(如免疫功能等),因此其对污染物的响应机制可能不同于成年动物.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胚胎中主要抗氧化物含量和酶活性,研究纳米ZnO暴露对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探讨ZnO抑制斑马鱼胚胎孵化的作用机理.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成年斑马鱼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发育中心斑马鱼实验室提供,在本实验室循环养殖系统中驯养3个月后收集鱼卵.循环养殖水根据Brand等[6]的方法配制:每1000L去离子水中加入75g碳酸氢钠,18g海盐和8.4g硫酸钙,水温(28±1)℃,pH值为7.2,总硬度为62mg/L(以CaCO3计),电导率为485μS.光/暗周期为14h:10h.斑马鱼每日喂食2次人工孵化的卤虫幼体和1次虾片(购于广东揭阳市越群海洋生物研究开发公司).1.2 试剂与仪器试剂:纳米 ZnO(30nm,纯度>99.9%)购自杭州万景新材料有限公司.纳米ZnO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粒径、溶解性等在先前的研究中已进行了详细表征[4].蛋白质测试试剂盒(BCA)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测试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仪器:KQ-50B型超声波清洗器(南京昕航科学仪器有限公司),MGC-250智能型光照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低温冰箱(Forma- 86C, USA),pH计(PB-10,Sartorius,Germany),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3k15,Germany),酶标仪(SpectraMaxM2, USA),超声波细胞破碎仪(VCΧ105, USA).1.3 纳米ZnO悬浮液的制备试验用水均为充氧饱和的标准胚胎培养液(E3)[6]:5mmol/LNaCl,0.17mmol/LKCl,0.33mmol/ LCaCl2和0.33mmol/LMgSO4,不含亚甲基蓝,并用NaHCO3溶液调节pH值至7.2.纳米ZnO储备液(100mg/L)的制备:直接将纳米 ZnO颗粒加入一定体积的E3培养液中(不使用助溶剂),在冰水浴中超声分散(50W,40kHz,30min).不同浓度纳米ZnO 悬浮液用 E3培养液逐级稀释制备:0,1, 5,10,50mg/L.考虑到纳米材料在水中极易团聚沉淀,纳米 ZnO悬浮液均为当天暴露前新鲜配制,使用前超声5min.1.4 胚胎毒性实验胚胎毒性实验根据 Best等[7]的方法稍加修改进行.即将 500 个正常受精卵(囊胚期,2.5~3h)加入到含800mL不同浓度纳米ZnO悬浮液的烧杯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温度为(28±1)℃,光/暗周期为 14h:10h,处理 72h后收集胚胎和幼鱼.处理过程中及时挑出凝结卵,防止其对正常卵产生影响.每个处理重复5次.同时进行对应浓度Zn2+处理对比实验,步骤同纳米ZnO.1.5 样品预处理和抗氧化指标测定处理结束后,用28℃去离子水清洗受试斑马鱼胚胎,去除表面附着的纳米ZnO和Zn2+,将胚胎和幼鱼置于离心管中,去除残余水分,称量后加入预冷匀浆介质(0.01mol/LTris-HCl,0.0001mol/ LEDTA-2Na,0.01mol/L蔗糖,0.8%NaCl,pH=7.4),在冰水浴中匀浆(8s/2s/60%/2min),离心匀浆液(4℃ ,1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内保存待用.蛋白含量和抗氧化指标(GSH、SOD、CAT和MDA)测定均参考相应试剂盒说明书进行.1.6 数据分析实验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Mean±SD),采用 SPSS15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Dunnet’t法,对应浓度纳米ZnO和Zn2+处理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LSD法、Turkey法. P<0.05表示差异显著.2 结果2.1 GSH变化图1 纳米ZnO和Zn2+对斑马鱼胚胎GSH含量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nano-ZnO/Zn2+ on GSH contents of zebrafish embryos*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由图1可见,纳米ZnO处理24h后斑马鱼胚胎GSH含量低于对照组, 50mg/L纳米ZnO处理后斑马鱼胚胎GSH含量显著降低; Zn2+处理24h后,斑马鱼胚胎GSH含量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50mg/L纳米ZnO处理48h后,斑马鱼胚胎GSH含量显著降低;5.3mg/L Zn2+处理48h后,斑马鱼胚胎GSH含量显著降低.纳米ZnO处理72h后,斑马鱼胚胎无显著差异;Zn2+处理72h后,斑马鱼胚胎GSH 含量低于对照组,5.3mg/L Zn2+处理组 GSH含量显著降低.在相同处理时间内,对应浓度纳米ZnO和Zn2+处理组间斑马鱼胚胎GSH含量无显著性差异.2.2 SOD活性变化由图2可见,处理24h后,除1mg/L外,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SOD活性随Zn2+浓度增大而逐渐降低,3.6,5.3mg/L处理组SOD活性显著降低. 处理48h后,纳米ZnO和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SOD活性表现出逐渐降低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72h后,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SOD活性随纳米 ZnO浓度增大而降低,10,50mg/L处理组斑马鱼胚胎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SOD活性表现出逐渐降低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时间内,对应浓度纳米ZnO和Zn2+处理组间斑马鱼胚胎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图2 纳米ZnO和Zn2+对斑马鱼胚胎SOD活性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nano-ZnO/Zn2+ on SOD activities of zebrafish embryos注同图12.3 CAT活性变化由图3可见,处理24h后,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CAT活性逐渐降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CAT活性逐渐降低,3.6, 5.3mg/L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48h后,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CAT 活性低于对照组,其中5,10,50mg/L处理组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Zn2+处理组CAT活性逐渐降低,3.6,5.3mg/L处理组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72h后,纳米ZnO和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mg/L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CAT活性显著低于0.6mg/L Zn2+处理组.图3 纳米ZnO和Zn2+对斑马鱼胚胎CAT活性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nano-ZnO/Zn2+ on CAT activities of zebrafish embryos* 表示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 表示纳米ZnO与Zn2+处理组间差异显著2.4 MDA含量变化由图4可见,处理24h后,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MDA含量逐渐升高,10,50mg/L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6.3mg/L处理组MDA含量显著升高.处理48 h后,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MDA含量逐渐增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mg/L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实验发现,1,5,10mg/L纳米 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应浓度 Zn2+处理组(0.6,2.2,3.6mg/L).处理72h后,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 MDA含量逐渐增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Zn2+处理组斑马鱼胚胎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48,72h后,10,50mg/L纳米ZnO处理组斑马鱼胚胎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应浓度 Zn2+处理组(3.6和5.3mg/L).图4 纳米ZnO和Zn2+对斑马鱼胚胎MDA含量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Nano-ZnO/Zn2+ on MDA contents of zebrafish embryos注同图33 讨论本课题组[5]发现,50,100mg/L纳米ZnO导致斑马鱼胚胎死亡,1~25mg/L纳米ZnO明显抑制斑马鱼胚胎孵化,并导致幼鱼体长变短和产生尾部畸形.对比实验表明Zn2+的释放不能完全解释纳米ZnO所致斑马鱼胚胎毒性.本研究试图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纳米ZnO毒作用机理.氧化应激是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产生过多,超过机体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如脂质过氧化、酶失活、DNA断裂等[8].GSH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氨基酸衍生物,属于含有巯基的小分子肽类物质.在外界刺激下,GSH会被诱导,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如果 GSH耗竭则导致机体产生中毒效应. Usenko等[9]发现在处理过程中加入谷胱甘肽前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降低富勒烯(C60)单独处理引起的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和心包囊肿现象,而加入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硫酸亚胺BSO和马来酸二乙酯DEM)却能够增大斑马鱼胚胎对 C60处理的敏感性.Zhu等[10]发现直接加入GSH能够减轻C60处理引起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认为 C60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发挥其毒作用.本研究发现,纳米ZnO处理24h、48h和72h后,处理组胚胎GSH含量均发生不同程度降低现象,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纳米ZnO处理导致受试胚胎体内自由基增多,从而消耗体内GSH,进而导致其含量降低.SOD是一种清除超氧阴离子(O2-·)的特异性酶,能够与 O2-·作用发生歧化反应,将其分解为H2O2和 O2,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harma等[11]研究了纳米 ZnO对人上皮细胞系(A431)的影响,发现纳米ZnO能够消耗GSH,降低CAT活性和SOD活性,引起氧化损伤,并进而引起A431细胞的基因毒性.朱小山等[12]发现长期低剂量富勒烯(C60)处理能够引起鲫鱼的氧化伤害,显著降低鲫鱼脑、肝脏、鳃组织中GSH含量,降低肝脏组织中CAT和SOD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纳米ZnO处理导致斑马鱼胚胎 SOD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呈现出降低趋势,这些现象表明纳米ZnO处理导致受试胚胎体内O2-增多,超出了SOD酶清除能力,反过来抑制了SOD活性.CAT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约占过氧化物酶体酶总量的40%,是一种酶类清除剂,可促使体内H2O2分解为分子氧和水,使细胞免受H2O2的毒害,是生物防御体系的关键酶之一.Turkez等[13]发现纳米TiO2能够导致人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CAT、SOD活性降低,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DNA损伤.Kalper等[14]发现氢化C60(hydrogenated C60, C60-Hx)、羟基化C60(hydroxylated C60,C60-OH)和纳米TiO2能够增大CAT活性,但搅拌制备和THF制备的nC60对CAT活性没有影响,认为氧化应激标志物(如CAT, GST等)可用来预测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Wang 等[15]发现[Gd@C82(OH)22]n能够降低小鼠肝CAT和SOD活性.本研究中纳米ZnO处理24h和48h能够降低斑马鱼CAT 活性,表明纳米ZnO对CAT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DA是生物膜中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在氧自由基攻击下形成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其含量变化可反映出机体损伤的程度.SOD和GSH-Px活性的降低,可导致机体脂质过氧化物产生,MDA含量增大. Wang等[16]发现硅纳米粒子(20和50 nm)能够诱导人胚胎肾细胞产生ROS,降低胞内GSH含量,引起人胚胎肾细胞MDA含量增大,产生细胞毒性.Sayes等[17]发现C60处理48 h可导致人真皮纤维原细胞(HDF)、人肝癌细胞(HepG2)、人神经胶质细胞(NHA)MDA含量增大,细胞膜完整性受损,GSH含量增大.本研究中纳米ZnO处理24h、48h和 72h,均导致受试斑马鱼胚胎 MDA含量增大,纳米ZnO处理48h和72h后导致MDA含量均大于相应浓度Zn2+处理组,表明纳米ZnO处理导致胚胎体内细胞膜损伤, 氧化损伤程度大于相应浓度Zn2+处理组.4 结论4.1 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指标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纳米ZnO 对斑马鱼胚胎产生氧化损伤,进而引起斑马鱼胚胎生理机能改变,导致不能成功孵化.4.2 对比实验证明溶解释放的 Zn对纳米 ZnO毒性有一定的贡献,是其毒作用机制之一.参考文献:[1] Colvin V L.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3,21(10):1166-1170.[2] Brayner R, Ferrari-lliou R, Brivois N, et al. Toxicological impact studies based on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in ultrafine ZnO nanoparticles colloidal medium [J]. Nano Letters, 2006,6(4): 866-870.[3] Zhu X S, Zhu L, Chen Y S, et al. Acute toxicities of six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 suspensions to Daphnia magna [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9,11:67-75.[4] Bai W, Zhang Z Y, Tian W J, et al. Toxicit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to zebrafish embryo a physicochemical study of toxicity mechanism [J].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10, DOI:10.1007/s11051-009-9740-9.[5] Moore M N. Do nanoparticles present ecotoxicological risks for the health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J].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2006,32:967-976.[6] Brand M, Granato M, Nüsslein-Volhard. Zebrafish: A practical approac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7] Best J H, Pflugmacher S, Wiegand C, et al. Effects of enteric bacterial and cyano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s, and of microcystin-LR,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ie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J]. Aquatic Toxicology, 2002,60:223-231.[8] Winston G W. Oxidants and antioxidants in aquatic animals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Physiology-Part C: Toxicology Pharmacology, 1991, 100(1/2):173-176.[9] Usenko C Y, Harper S L, Tanguay R L. Fullerene C60 exposure elicits an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in embryonic zebrafish [J].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08,229:44-55.[10] Zhu X, Zhu L, Li Y, et al. Developmental toxicity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embryos after exposure to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buckminsterfullerene aggregates (nC60) and fullerol [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7,26: 976-979.[11] Sharma V, Shukla R K, Saxena N, et al. DNA damaging potential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in human epidermal cells [J]. Toxicology Letters, 2009,185:211-218.[12] 朱小山,朱琳,郎宇鹏,等.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低剂量长期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 [J]. 环境科学, 2008,29(4):855-861.[13] Turkez H Geyikoglu F. An in vitro blood culture for evaluating the genotoxicity of titanium dioxide: the respons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J]. 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ealth, 2007,23:19-23.[14] Klaper R, Crago J, Barr J,et al. Toxicity biomarker expression in daphnids exposed to manufactured nanoparticles: Changes in toxicity with functionalization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157:1152-1156. [15] Wang J, Chen C, Li B, et al. Antioxidative function and biodistribution of [Gd@C82(OH)22]n nanoparticles in tumorbearing mice [J].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2006,71: 872-881.[16] Wang F, Gao F, Lan M, et al. Oxidative stress contributes to silica nanoparticle-induced cytotoxicity in human embryonic kidney cells [J]. Toxicology In Vitro, 2009,23:808-815.[17] Sayes C M, Gobin A M, Ausman K D, et al. Nano-C60 cytotoxicity is due to lipid peroxidation [J]. Biomaterials, 2005, 26:7587-7595.。
棕榈酸诱导斑马鱼脂毒性损伤骨形成抑制模型的建立
![棕榈酸诱导斑马鱼脂毒性损伤骨形成抑制模型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f26b21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f.png)
棕榈酸诱导斑马鱼脂毒性损伤骨形成抑制模型的建立王晓仪;李苗;王琳霞;喻斌;华永庆【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24(32)4【摘要】目的建立棕榈酸诱导的斑马鱼脂毒性损伤骨形成抑制模型。
方法将AB 品系斑马鱼胚胎分为对照组、棕榈酸组(PA组)和辛伐他汀组(SIM组)。
从3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 dpf)开始,PA组、SIM组给予PA造模。
从5 dpf开始,SIM组给予SIM连续给药4 d。
9 dpf通过钙黄绿素染色法、尼罗红染色法、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测定、q-PCR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建立。
结果 PA显著减少斑马鱼椎骨骨节数目、促进脂质堆积、增加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促进成脂相关基因PPARγ、c/EBPα的表达并抑制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2的表达。
SIM可以改善PA对斑马鱼的骨形成抑制效应。
结论采用PA给药的方法可成功造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病理过程相似的脂毒性损伤骨形成抑制模型,该方法简便、灵敏、可控,可用于OP及相关疾病的药物筛选。
【总页数】7页(P461-467)【作者】王晓仪;李苗;王琳霞;喻斌;华永庆【作者单位】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相关文献】1.顺铂诱导斑马鱼侧线毛细胞损伤及再生模型的建立2.棕榈酸诱导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损伤模型的建立3.阿魏酸抑制p38 MAPK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脂毒性4.18α-甘草次酸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和对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CIPP和TCEP对斑马鱼胚胎_仔鱼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
![TCIPP和TCEP对斑马鱼胚胎_仔鱼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10f5d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c.png)
密级学校代码10488TCIPP和TCEP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学位申请人:王恒琦学科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指导教师:张志兵李瑞雯答辩日期:2019年5月22日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MedicineThe adverse effect of TCIPP and TCEP on neurodevelopment of zebrafishembryos/larvaeMaster Candidate:Wang HengqiMajor: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Supervisor :Prof. Zhang Zhibing Dr Li Ruiwen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81, P.R.ChinaMay, 2019摘要目的:本项目拟以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的氯代有机磷阻燃剂(TCEP及TCIPP)为研究对象,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探讨TCEP及TCIPP对斑马鱼仔鱼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以揭示TCEP及TCIPP对斑马鱼的神经毒性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将斑马鱼胚胎(受精后2小时[hpf]内)暴露于不同浓度的TCEP及TCIPP (0, 100, 500及2500 μg/L)直至120 h,同时选用典型的神经毒性物质毒死蜱(CPF,100 μg/L)作为阳性对照。
实验过程中对斑马鱼仔鱼72 hpf孵化率、96 h死亡率以及畸形率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斑马鱼仔鱼在光暗交替刺激下的自主运动行为、乙酰胆碱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中枢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α1-tubulin、mbp、syn2α、gfap、shha、ache及gap43)和蛋白等指标进行测定,综合评价TCEP和TCIPP对斑马鱼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并与CPF进行对比研究。
斑马鱼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模型的应用与药物筛选
![斑马鱼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模型的应用与药物筛选](https://img.taocdn.com/s3/m/065bd136e53a580216fcfefb.png)
斑马鱼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模型的应用与药物筛选作者:蔡靖李洁蒋韵纯卞薇洁仲兆民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20年第08期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种良好的脊椎动物模式生物,因其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饲养成本低、繁殖速度快、胚胎透明、个体较小、实验操作容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斑马鱼已拓展到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等领域。
研究表明,通过斑马鱼药物筛选获得的活性化合物大多在哺乳动物模型中有相似的效果,预示着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中充满潜力。
本文主要介绍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优势,以及近年来斑马鱼模型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经性疾病的实验室模型建立与药物筛选的进展,旨在帮助人们了解斑马鱼在神经性疾病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斑马鱼;疾病模型;药物筛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中图分类号:Q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8-0210-041 斑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优势药物研发周期往往漫长,如何在各研发阶段提高药物研发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早先的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各种细胞系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
然而,细胞水平的筛选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细胞系是体外水平的筛选,并不能完全反映动物复杂的整体水平的状态;人类或动物体内不同细胞、不同组织、不同信号通路之间错综复杂,难以通过简单的细胞系模拟。
因此,应用动物疾病模型进行药物筛选成为近年来的趋势。
过往经验显示,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模型虽然在解剖、生理和行为上与人类更加相似,但饲养成本高、难度大、实验周期长,在药物筛选研究中的优势不明显。
与啮齿动物相比,在斑马鱼模型中进行研究所需的成本和时间更少,因此斑马鱼在药物筛选中脱颖而出,成为经济高效的药物筛选新宠。
斑马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年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年斑马鱼个体长约3~4cm,在有限的空间可以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因此可开展大样本研究;(2)斑马鱼发育快速、性成熟期短、繁殖力强:其性成熟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一尾雌鱼一般每次可产卵100~300枚,每周可产卵一次;(3)胚胎体外发育:斑马鱼体外受精,胚胎在母体外发育并且透明,受精卵的直径约1mm,易于观察和进行显微注射、细胞移植等操作;(4)斑马鱼属于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85%。
斑马鱼多能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多能性因子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f4b5f1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1.png)
斑马鱼多能性因子的研究进展胡雨;姚纪花【期刊名称】《遗传》【年(卷),期】2012(34)9【摘要】The mammalian pluripotency factors, inclu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 such as Pou5fl/Oct4, Sox2, Klf4 and Nanog, play critical roles in maintaining pluripotency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ing reprogramming of differentiated cells. However, the functions of vertebrate pluripotency factors in vivo have not been elucidated. Zebrafish(Z)amo rerio H.) is an excellent model for studying vertebrates'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It allows functional studies of pluripotency factors to be conducted in an in vivo environment and therefore provides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on their roles. Nowadays, several homologs of mammalian pluripotency factors including oct4, nanog etc.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zebrafish. This review aimed at introducing the progress of the functional study on zebrafish pluripotency factors and comparing to those of other vertebrates.%哺乳动物多能性因子,主要包括Pou5fl/Oct4、Sox2、Klf4、Nanog等转录因子,不仅能够维持胚胎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同时也参与使分化细胞重编程回多能性状态的过程.目前对脊椎动物多能性因子在体(in vivo)功能研究报道极少.斑马鱼是研究脊椎动物早期发育分化的理想模型,它能够为多能性相关因子的功能研究提供在体环境,因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多能性因子的作用信息.近年来,已在斑马鱼中发现了多种哺乳动物多能性因子的同源基因,如oct4、nanog等.文章主要介绍了斑马鱼中多能性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并与其它动物中的研究作一比较.【总页数】11页(P1097-1107)【作者】胡雨;姚纪花【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应用小鼠早期胚胎活性因子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再程序化为多能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J], 刘婷;王立斌;朱永朝;金毅然;李玉奎;魏军2.超低温冷冻对小鼠桑椹胚多能性因子Oct-4表达的影响 [J], 周光斌;郭将;曾艳;程柯仁;傅祥伟;朱士恩3.应用小鼠早期胚胎活性因子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再程序化为多能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J], 刘婷;王立斌;朱永朝;金毅然;李玉奎;魏军4.斑马鱼模型与脑出血遗传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王雪琪;郭睿;陈雨麒;刘翼;游潮;王业启;田蕊5.以斑马鱼建立胰腺癌的人源肿瘤移植模型研究进展 [J], 孙基诚;孙巍;遇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PI缺乏症斑马鱼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TPI缺乏症斑马鱼模型的构建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8cc2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1.png)
TPI缺乏症斑马鱼模型的构建及分析孙飘;李颖;刘帆;王璐【期刊名称】《遗传》【年(卷),期】2024(46)3【摘要】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症(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deficiency,TPI DF)是一种严重的多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和易感染,患者多于起病5年内死亡。
目前尚不清楚TPI DF的具体发病机制,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研究选取TPI DF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TPI1^(E105D),构建了表达人源性TPI1^(E105D)(hTPI1^(E105D))的转基因斑马鱼(Danio rerio)模型[Tg(Ubi:TPI1^(E105D)-eGFP)]。
功能分析表明,过表达TPI1^(E105D)影响红系及髓系细胞发育、导致神经以及肌肉发育异常。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症的斑马鱼疾病模型,并能够复现TPI DF患者的大部分临床表型,该模型为后续研究TPI DF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总页数】10页(P232-241)【作者】孙飘;李颖;刘帆;王璐【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相关文献】1.糖原贮积症0型斑马鱼疾病模型的构建及表型分析2.鼻咽癌斑马鱼移植瘤模型的构建及姜黄素对CNE-2细胞的抑制作用3.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斑马鱼Hand2基因敲除模型4.中医气虚血瘀证斑马鱼模型的构建与评价5.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斑马鱼的模型构建及病理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通过降低斑马鱼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基因2(contact protein-related protein gene 2, 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遗传模型。
方法以注射剪接抑制型吗啉代寡聚核糖核酸降低cntnap2表达的斑马鱼作为实验组(n=48),注射随机寡核苷酸片段的斑马鱼作为对照组(n=48),通过原位杂交观察斑马鱼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th、dbh、gad1b、glyt2、vglut2表达的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递质系统及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
使用斑马鱼行为轨迹跟踪系统记录(Noldus行为仪)检测cntnap2表达降低后多动/冲动行为及托莫西汀对多动/冲动行为的改善作用。
结果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减少,gad1b表达增加;th、glyt2、vglut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
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降低(t=5.772,P=0.005),snap25、dat、gad1b表达增高(t=14.310、22.210、22.090,均P<0.01);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shha、epha4b、netrin1b、noi及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rd4、th、vglut2、glyt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6 dpf时药物未处理实验组较药物未处理对照组幼鱼游动总距离长[143.12(98.56, 212.22) cm 与99.03(80.54, 133.96) cm,Z=-3.547,P<0.01],平均游动速度快[0.050(0.041, 0.067) cm/s与0.033(0.025, 0.042) cm/s, Z=-5.495,P<0.01];经托莫西汀处理后,实验组药物处理较药物未处理幼鱼游动总距离减少[106.59(95.28, 120.10) cm与143.12(98.56, 212.22) cm, Z=-3.591,P<0.01],平均游动速度减慢[0.031(0.028, 0.037) cm/s与0.050(0.041, 0.067) cm/s,Z=-7.035,P<0.01]。
结论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通过改变dbh、snap25、dat、gad1b表达量而产生多动/冲动表型,托莫西汀可有效缓解多动/冲动表型,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作为ADHD遗传模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并且可持续终生。
通过Meta分析显示全球5%的儿童受该病困扰。
ADHD平均遗传度为0.76[1]。
Mooney等[2]对来自精神疾病基因组联盟的2个ADHD GWAS数据进行通路分析,其结果支持神经递质释放调节、神经突生长和轴突导向与ADHD相关的假说。
研究提示ADHD发病与遗传相关,发病机制与神经系统发育、神经递质系统相关。
我们课题组在ADHD患者中通过GWAS分析发现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基因2 (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NTNAP2)为ADHD的候选基因[3]。
Elia等[4]报道CNTNAP2基因与ADHD相关。
CNTNAP2基因纯合突变的儿童具有多动、冲动的行为表型[5]。
Bisgaard等[6]研究发现一对双胞胎儿童的7号染色体长臂3区4带至3区6带2亚带缺失,伴有严重的注意缺陷和多动,而CNTNAP2基因就位于该区段。
以上研究提示CNTNAP2基因功能异常可能出现ADHD症状。
CNTNAP2基因含有25个外显子,编码轴突蛋白相关细胞黏附分子,即CNTNAP2蛋白或CASPR2蛋白,是轴突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具有细胞黏附分子及受体的功能。
人脑发育时CNTNAP2信使RNA(mRNA)显著富集于额叶、颞叶,成年时大脑中纹状体回路及额叶皮质也显著富集[7]。
1项MRI研究显示,CNTNAP2基因的变异与额叶灰质减小及功能连接改变相关[8]。
以上研究提示CNTNAP2基因可能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
斑马鱼的脑和脊髓与人类相应神经解剖结构高度保守,并且约70%的基因与人类同源,因此是良好的实验动物。
既往研究显示在小鼠中敲除该基因出现多动/冲动表型[9],而引起多动/冲动表型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我们拟在斑马鱼受精卵阶段降低cntnap2基因表达,探讨其功能缺陷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神经系统基因表达和幼鱼行为的影响,尝试建立ADHD的遗传模型。
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
1.实验动物:以Tubingen(Tu)品系斑马鱼作为野生型(wild type, WT),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鱼房提供。
饲养条件:光周期为14 h光照/10 h黑暗交替,水温28.5 ℃。
于晚餐饲喂完毕后配鱼,雌雄比为1∶1或2∶1。
将鱼卵收集到培养皿中,用吸管挑去死卵、粪便等,更换为幼鱼培养液E2(1 mmol/L氯化钙、0.5 mmol/L氯化钾、0.15 mmol/L 磷酸二氢钾、0.05 mmol/L磷酸氢二钠、0.7 mmol/L碳酸氢钠、15 mmol/L氯化钠和1 mmol/L硫酸镁),将鱼卵置于恒温培养箱(28.5 ℃)中培养。
每天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挑除死卵、未受精卵、卵膜碎片以及发育畸形的胚胎,并换幼鱼培养液,以避免霉菌滋生而致其他正常胚胎死亡。
用受精后天数(day pose-fertilization, dpf)描述幼鱼的时期。
未进行注射的斑马鱼作为野生型组,以注射cntnap2基因剪接抑制型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降低cntnap2表达的斑马鱼作为实验组,以注射随机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的斑马鱼作为对照组。
2.药品及试剂:cntnap2基因剪接抑制型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序列为:5′-AGCACCTACAGA AACAGCACCATAC-3′,作用于位点内含子1/外显子2,随机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为对照,注射浓度:0.5 nmol/L,注射量为1 nL (Gene Tools公司, 美国);TrizonRNA提取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 美国)和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Promega公司,美国),SYBR® Green SuperMix-UDG定量PCR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美国),RNA纯化试剂盒(QIAGEN公司,德国),T3/T7/SP6 RNA聚合酶(Promega公司,美国),NBT/BCIP底物显色剂(Promega公司,美国),抗DIG AP-Conjugate 抗体(Roche公司, 中国);托莫西汀(Tocris公司,英国)。
本研究已获得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会的审核批准,伦理批号:SUSTC-JY2019089。
二、方法tnap2基因剪接抑制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效用检测:在斑马鱼胚胎单胞期实验组注射cntnap2基因剪接抑制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对照组注射随机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待发育到3 dpf时收集幼鱼提取RNA,反转录cDNA,进行PCR(引物序列为:cntnap2-F:5′-AGCTATGTTCCAGGATACGCC-3′,cntnap2-R:5′-CAAATAACGGGCCACAACCG-3′;β-actin-F:5′-CGAGCTGTCTTCCCATCCA-3′,β-actin-R:5′-TCA- CCAACGTAGCTGTCTTTCTG-3′),为了进一步明确cntnap2基因剪接抑制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敲低cntnap2基因表达量是通过内含子1保留还是外显子2缺失,从而设计Primer1和Primer2,Primer1位于外显子1和内含子1,引物序列为:F:5′-AGCTATGTTCCAGGA- TACGCC-3′,R:5′-GAGTGTACGGTTTTGCTAAC-3′;Primer2位于外显子1和外显子2,引物序列为:F:5′-TGTGATGAAGCTCTGGTC-3′,R:CCAGATGTTGCC- ATCTTG-3′进行验证;Primer3为β-actin,序列同前。
2.原位杂交实验:根据Ensembl(斑马鱼zv9)数据库提供的基因组信息及文献报道,设计合适的引物,克隆基因片段并测序正确后,将正确的片段连接到Ez-T载体(GeneStar公司)上。
构建好载体后,通过测序确定连接方向,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切酶线性化该载体,最后进行体外合成RNA探针。
利用th、dbh、gad1b、glyt2、vglut2 RNA探针标记儿茶酚胺类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甘氨酸能神经元、谷氨酸能神经元,通过原位杂交实验观察这些神经元的变化。
合成RNA探针的引物序列见表1。
在发育到受精后10 h(hour pose-fertilization, hpf)时加入1-苯基-2硫脲(1-Propyl-2-thioura, PTU),抑制色素生长,分别收集1 dpf、2 dpf、3 dpf、4 dpf胚胎,用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固定,然后进行原位杂交,具体实验方法参见文献[10]。
原位杂交实验后图像采集:将原位杂交的胚胎放入滴有70%的甘油或2.5%的甲基纤维素的凹槽载玻片上,按照一定体位摆好,使用蔡司Z1显微镜采集图像,放大倍数为目镜10倍,物镜20倍。
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收集1 dpf、3 dpf幼鱼,提取RNA,反转录cDNA,然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序列见表2。
4.行为及药物实验:在斑马鱼胚胎单细胞期分别注射cntnap2基因剪接抑制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和随机吗啡啉反义寡核苷酸。
待生长到6 dpf时,将幼鱼置于48孔板,放入Noldus行为仪,记录运动轨迹;首先让幼鱼在行为仪中适应10 min,然后开始记录,记录1 h内的游动数据;行为仪提供28.5 ℃恒温环境。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分为药物处理和药物未处理2种情况,药物处理的方法为将幼鱼置于含有5 μmol/L托莫西汀(购自Tocris公司)的E2溶液中1 h,托莫西汀的E2溶液现用现配;使用Noldus EthoVision XT进行运动轨迹行为分析,观测药物处理与未处理幼鱼游动距离和游动速度。
5.统计学处理: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基因表达量根据每个基因CT值,采用2-ΔΔCT计算变化倍数,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