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由专人负责每天2次对各餐厅进行空气消毒,并及时记录消毒时间。

5 讨论
在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中,坚持细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落实预防措施责任到人,使防控工作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开学至国庆节期间
不但未出现感染病例,而且在流感高发的季节,校内患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学生仅为16例,占全校总人数的0.8%。

随着“十一”长假结束,新一轮防控工作即将开始。

从学生返校的第一时间开始就把严查、严管、严防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使各项预防措施变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切断和杜绝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校内的传播途径,维护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

(收稿日期:2009210228)
【心理卫生】
【作者简介】 杨杰文(1972- ),男,广东广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高校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 1 广州医学院学生处,广东 510182;
2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特征分析
杨杰文1
,蔡开贤1
,范瑞泉
2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29817(2009)1221129202【关键词】 压力;精神卫生;适应,心理学;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
关注焦点。

据报道,20%~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倾向,10%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1%有严重的心理异常[1-5]。

心理障碍不但影响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危及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成了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该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某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将来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广州地区某综合
性大学在校大学生共150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
1448份。

其中男生697人,女生751人;大一338人,大二321人,大三373人,大四309人,大五107人;医科619人,文科460人,理科368人;城市学生975人,农村学生469人;独生子女575人,非独生子女872人。

年龄为19~24岁。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4.3%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有89.26%的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只有3.4%学生主要经济来源靠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还有2.98%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靠贷款。

1.2 方法 在教室使用自填式结构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

现场由研究者或培训后的调查员进行组织和监督,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如有错漏及时校正。

1.3 调查问卷 参考相关文献,选用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心理压力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等内
容。

(1)“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6]。

采用浙江师范大学徐长江教授的问卷,该问卷是国内比较新的、专门用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压力感的调查表,由压力来源和总体压力感2个部分组成,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各维度的Cr onbach ’s α均大于0.7,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也在0.860至0.905之间)。

压力来源有46个条目,包括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自
我发展与择业压力4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没有压力
=1,有点压力=2,有些压力=3,压力很大=4,压力极大=5”。

(2)“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量表”[7]。

采用吉林大学张林教授的问卷,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各维度题目的Cr onbach ’s α均大于0.6,问卷题目的复测相关系数在0.467~0.732之间,均达到显著的相关程度),由67个条目组成,共4个维度13个因子。

其中“心理调节机制”维度包括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4个因子;“自我防御机制”维度包含压抑、推诿、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6个因子;“外部疏导机制”维度包含转移、宣泄、倾诉求助3个因子。

1.4 统计方法 对有效问卷统一编号,采用Ep idata 建立数据库录入。

所有数据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 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
2.1.1 大学生的总体压力及压力源状况 从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来看,多数大学生(89.0%)的总体压力感水平介于“有
点压力”和“有些压力”之间,“压力很大”和“压力极大”占
11.0%,大学生总体压力感处于一般水平。

从具体的压力源来看,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其中“缺乏社会经验”、“担心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从事的职业”、“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不佳”为排在前3位的压力源。

2.1.2 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压力状况进行比较发现,男生的社交压力比女生大(P <0.01);农村大学生4种压力均高于城镇大学生(P 值均<0.01);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总体压力感最大,文科生学习压力与总体压力感最小(P 值均<0.05);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各种压力和总体压力感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 值均<0.01);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呈下降趋势,除社交压力外,其他3种压力和总体压力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见表1。

2.2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状况2.2.1 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从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使用情况来看,调整情绪、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调整认知等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措施使用的频率较高,而推诿、否认、退避等反映消极应对方式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

另外有部分学生(5.3%)使用“相信某种宗教,祈求神灵
保护”、“用酒精麻醉自己,借酒消愁”、“泡网吧聊天或找人打游戏以摆脱此事”、“听天由命”等应对方式。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比较(x±s)
人口统计学指标人数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总体压力感性别 男69723.9±7.229.8±9.124.8±7.415.1±4.92.55±0.7 女75124.5±7.429.2±8.423.6±6.914.2±4.52.55±0.7 t值 1.501.172.3133.81330.06
来源 城镇97523.8±7.329.0±8.623.5±7.014.2±4.62.5±0.7 农村46925.0±7.130.4±8.925.6±7.315.4±4.92.6±0.7 t值 2.9332.9335.3334.3333.633
专业 医科61924.1±7.231.2±7.423.7±7.014.4±4.82.62±0.7 文科46023.9±7.129.0±8.424.3±7.214.7±4.72.50±0.7 理科36824.7±7.629.6±8.024.4±7.414.7±4.72.53±0.7 F值 1.832.8031.170.442.883
是否独生子女 是57523.4±7.428.5±8.623.1±7.114.0±4.52.4±0.7 否87224.8±7.130.2±8.824.9±7.215.0±4.72.6±0.7 t值 3.6333.6334.8333.9333.733
家庭人均月收入/元 ≤30022826.1±7.4130.8±8.8226.5±7.2615.3±4.792.71±0.74 301~50026624.6±7.2129.8±8.8725.1±7.3314.8±4.552.60±0.66 501~100032023.8±6.7829.0±8.1723.8±6.7814.5±4.452.55±0.68 1001~200030023.7±7.6528.7±8.9523.3±7.4114.7±5.022.48±0.76 2001~300016724.1±7.5029.4±9.0723.2±7.2014.2±5.162.41±0.76 >300015923.6±7.4429.6±9.0823.0±6.8513.2±4.382.51±0.87 F值 2.9231.818.132.8534.053
 注:3P<0.05,33P<0.01。

2.2.2 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应对方式状况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调整心态、转移、宣泄、调整情绪、倾诉求助、调整认知、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应对方式的使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女生使用应对方式的种类多于男生。

而不同专业大学生则在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转移、调整情绪、调整认知的应对方式上均存在专业差异(P值均<0.05)。

面临压力时,非医科(文科和理科)学生比医学生更多使用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调整情绪和调整认知的积极应对方式和转移等外部疏导应对方式。

2.2.3 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学生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应对方式 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在倾诉求助和调整认知的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的大学生面临压力较多使用调整认知的应对方式。

城、乡大学生在倾诉求助的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大学生则在倾诉求助和压抑的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来源于城市和独生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倾诉求助的外部疏导应对方式,而非独生的大学生则多采用压抑大的自我防御应对方式。

3 讨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处于一般的水平;从心理压力源得分排前3位的条目来看,有关自我发展和就业的内容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此,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许多研究均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8-9]。

从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来看,大学生群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基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能主动寻求各种心理调节措施去减少压力带来的消极效果。

但部分学生面对压力时,常使用“相信某种宗教,祈求神灵保护”、“用酒精麻醉自己,借酒消愁”、“泡网吧聊天或找人打游戏以摆脱此事”、“听天由命”等应对方式,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必须在学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唤醒大学生内部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潜在力量。

男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社交压力比女大学生大,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社会支持比男生多,而且面对压力女生比男生更懂得使用各种应对方式进行缓解。

另外,重点大学女生比较稀缺,可能是女生在社交方面有优势的原因之一。

而医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学习任务比文、理科学生重,应该是导致其学习压力、总体压力感比非医学生高的原因。

从不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可以看出,享有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对农村大学生和贫困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与帮助,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获得与城市大学生和经济较好学生同等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4 参考文献
[1] 郝婧羽.大学生轻生非一日之寒.南方日报,2006-2-25(4).
[2]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
查.青年研究,2000(16):40-45.
[3]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1(4):26-28.
[4] 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教育
学院学报,2001(2):64-68.
[5] 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青年探索,2005(2):
53.
[6] 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
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01-102. [7]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心理
科学,2005,28(1):36-41.
[8] 郑红.大学生压力应对中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6,3:110-
111.
[9] 郭楠.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述评.医学教育探索,
2006,5(4):383-384.
(收稿日期:2009201212;修回日期:2009203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